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空气的成分练习名师精编课件新版粤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390.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讲学)课标定位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4.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5.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会对现象进行观、记录,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空气成分的发现知识在线1、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其特里均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并没有真正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2、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通过实验他最早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3、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有的资料翻译成瑞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发现了在空气中存在着氩气。
几年后,拉姆赛等人又陆续发现了氦气、氖气、氙气等其他稀有气体。
知识拓展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他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
通过实验他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组成的、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二百多年前,第一个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舍勒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普利斯特里【答案】B【解析】二百多年前,科学家拉瓦锡用加热金属汞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故本题选B。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在线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A.氧气B.氮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2.属于稀有气体的是( )A.氮气B.氦气C.氢气D.氧气3. 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B.侯德榜C.门捷列夫D.道尔顿4. 实验室常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不准确的是( )A.事先在集气瓶内加少量的水B.燃烧匙内加足量的红磷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D.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5.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B.纯净的食盐水C.矿泉水D.冰水混合物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两种气体组成的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雾C.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约为78%D.能用来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不止红磷7. 小明通过如图实验自制了一瓶“汽水”,所加入的四种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蔗糖B.小苏打C.柠檬酸D.果汁8.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图是火星大气成分含量示意图,与空气成分相比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火星大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B.火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C.火星大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D.火星大气中有稀有气体,空气中也有稀有气体9. 关于如图所示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个实验都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两个实验都证明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C.图1实验中,玻璃钟罩内液面逐渐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D.图2实验中,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可以加速降温10. 由________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它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例如氧气、水等。
11. 由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知识点及相关习题梳理2.1 空气的成分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例1】(2016年北京,★☆☆)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的组成的科学家是(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其他杂质体积分数78%21% 0.03% 0.94% 0.03%特点相对固定成分可变成分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例3】(2016年重庆,★☆☆)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 )A. 54B.51C. 43D.41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用于动植物呼吸,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潜水、医疗急救、气焊、炼钢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利用其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用于麻醉。
【例4】下列气体中,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是()【例5】空气中的下列气体,属于稀有气体的是( ) A .He B.N 2 C .O 2 D.CO 2 【例6】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 B.N 2、O 2等均匀混合C.N 2、O 2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D.N 2、O 2的体积比约为5∶1 四、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空气的污染源: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农业污染2、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烟尘)3、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4、保护空气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5、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学习目标】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学习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原理;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学习难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1)实验现象: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打开弹簧夹后,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约占原广口瓶体积的1/5。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二、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空气的组成1.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师生合作】阅读课本P26,填写以下表格: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银白色固体变红色,容器里体积减少约1/5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汞+氧气氧化汞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师生合作】请教师演示教材P27的“实验2-1”,同学们观察并完成下表中的相关实验记录。
实验用品集气瓶、燃烧匙、橡胶塞、导管、弹簧夹、烧杯、红磷、水、火柴实验装置实验原理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瓶内气体减少,从而使水倒吸进入集气瓶中,倒吸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实验步骤(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
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4)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2)放热;(3)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H 2O )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2019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中考必备知识点2.1 空气的成分一、课堂笔记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反应原理: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P) (O 2) (P 2O 5) (2)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3)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③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内,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4)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5)误差分析:①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往往小于1/5,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完全反应;b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导致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减小;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进入集气瓶内的水过少。
2.空气的成分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如下图所示):3.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作用 (1)氮气特性用途①化学性质很稳定,低温、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作保护气(①充入灯泡,延长钨丝使用寿命;②充入包装袋或粮仓内,延长食物保质期) ②在高温、高能量的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用氮气来合成氨,制取氮肥、硝酸、合成染料、制造炸药等(2)稀有气体特性用途①很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
作保护气。
①填充灯泡;②焊接保护气。
②充有稀有气体的放电管,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氦气→粉红色光氖气→红光氩气→紫蓝色光氙气→特强白光广泛用于电光源。
①用于制作霓虹灯;②用于激光技术。
③氦气密度很小,很稳定。
填充探空气球。
4.混合物和纯净物(1)概念①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②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5.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一、分子的定义:1.(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氢气是由氢原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分子去保持。
例如: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氮气分子,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气分子。
2.1 空气1.熟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原理、操作、注意点,会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
2.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能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
3.能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重要用途及其对应的性质。
4.能说出空气污染物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_________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_________热量,产生_________②红磷熄灭装置冷却到_________后,打开弹簧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理:通过燃烧,耗尽_________容器中的_________,使_________,外界大气压将_________压进容器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也可得出以下结论:空气是混合物;氮气(化学符号N2)约占4/5,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4.注意事项:(1)装置的气密性要_____(2)所用的红磷必须_____(3)要等集气瓶(装置)_____后才能打开弹簧夹(4)要先__________,然后再点红磷5.误差分析:(1)小于1/5原因可能有:A. 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于1/5原因可能有:A. 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空气的成分1.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_____,其中氮气__________,氧气___________。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2.1 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空气的成分一、空气的成分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2.空气中各成分气体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水蒸气及其他占0.03%。
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百分比指的是体积分数,而非质量分数。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装置中压强减小。
文字表达式: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符号表达式:P +O 2――→点燃P 2O 52.实验装置:常见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3.装置内压强变化:刚开始时由于红磷燃烧放热,压强增大,一段时间后由于氧气消耗,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水倒吸后压强增大至与大气压相平。
4.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可看到烧杯中的水沿着玻璃管流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5.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6.注意事项:(1)红磷过量(充分消耗装置中的氧气)(2)装置气密性要好(3)实验前弹簧夹要夹紧(4)引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速度要快(5)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7.错误操作引起的实验误差:错误操作测定结果红磷量不足偏小装置气密性差偏小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偏大引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偏大未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偏小8.实验药品选择标准:只消耗氧气且燃烧后不会产生其他气体的物质。
不能用镁条、木炭代替红磷:镁条燃烧会消耗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集气瓶中水面高度不会有明显变化,使测量结果偏小。
第2课时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混合物和纯净物一、氮气和稀有气体1.氮气的性质及用途(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氮气为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液氮的沸点为-196.6 ℃——用作冷冻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 2.1.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 下列空气成分中能供给呼吸的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2.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B.氮气充入食品包装中可以防腐C.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D.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3.下列物质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氧气B.氯气C.稀有气体D.可吸入颗粒物4.2019年开学之初,我市中小学开展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活动。
下列行动不利于“保卫蓝天”的是( )A.加强大气质量监测B.积极植树、造林、种草C.使用清洁能源D.露天焚烧垃圾5.小红在峨眉山旅游到达金顶时,感觉身体不适,可能发生了“高原反应”,主要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的空气稀薄,不能给人体提供足量的()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稀有气体6.下列空气成分中,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且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光的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气体不可直接从空气中分离获得的是()A.用作医疗急救的氧气B.用作焊接保护气的稀有气体C.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氮气D.用作清洁能源的氢气8.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B.空气中的氮气常用作保护气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常用作灭火剂D.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9.医学上常用“冷冻法”治疗咽喉炎,其冷冻剂是下列物质中的()A.液态氮B.液态氧C.液态空气D.液态二氧化碳10.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A.二氧化硫B.一氧化碳C.氮气D.可吸入颗粒物11. 喷雾除尘车(如图)利用喷雾系统向空中喷射出水雾净化空气,其主要作用是() A.减少粉尘污染B.治理水污染C.防治酸雨D.缓解温室效应12.近年来,部分城市因空气污染而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下列做法不利于减少空气污染的是()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提倡居民驾驶私家车出行C.积极植树、造林、种草D.提倡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13.茄子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刚切完的茄子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就会逐渐变黑,这可能是与下面空气中哪种成分有关()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14.在庆典活动中,人们常用氦气冲灌气球,其利用了氦气的性质有()①密度比空气小②在空气中不会发生燃烧和爆炸③是一种无色气体④不能供给呼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1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氧气易溶于水,使得鱼能在水中生存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④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所以常用作保护气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16.空气是我们每天都呼吸的“生命气体”。
第二章:浩瀚的大气第一节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第1课时 地球的面纱第2课时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二节 神奇的氧气第1课时 氧气的性质 第2课时 氧气的制法第三节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第1课时 化合价和化学式 第2课时 物质的量第3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考点一: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课本)2、实验现象:A 、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B 、(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2P 2O 5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E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紧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3、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点燃只要是保证不了原一瓶的空气(有部分空气实验过程中外逸测量结果就会偏大,进的水就会补充外逸部分的空气即就会多三、空气的主要成分: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