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专版)中考化学复习练习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1.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市场上有“高钙牛奶”“加氟牙膏”“葡萄糖酸锌”等商品,这里的“钙、氟、锌”应理解为( )
A. 原子B.元素C.分子D.单质
2.关于氧气(O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氧化铜(CuO)和硫酸(H2SO4)五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含有氧分子B.都含有氧元素
C.都是化合物D.都是氧化物
3.下列关于水(H2O)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氧化物而不是化合物
B.它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C.它只在液态时才是化合物
D.它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4.有①氮气、②二氧化碳、③氧化镁、④氧气、⑤氯化钠、⑥镁,其中属于化合物的有________,属于单质的有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
5.用符号表示或说出符号的意义:
①铁元素________、②铁原子________、③4Fe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B
4.②③⑤①④⑥②③
5.Fe Fe 4个铁原子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第二章知识点回顾2.1(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探究步骤:(1)将图2-3所示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胶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皮管上的弹簧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胶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讨论:(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氧气)(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集气瓶内的氧气已消耗完)(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4)打开弹簧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集气瓶中剩余气体不与红磷反应,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实验结论:由该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拓展思考:(1)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避免集气瓶中部分气体受热逸出;测定结果偏大)(2)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如果燃烧刚结束就打开弹簧夹,集气瓶内气体还处于受热膨胀状态,压强变化不明显;测定结果偏小)(3)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消耗完,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红磷量不足,测定结果偏小)(4)如果将该实验中的红磷改成木炭,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木炭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生成的气体的体积会弥补反应消耗的氧气的体积,集气瓶内气压几乎不变,无法测量氧气含量)(5)拉瓦锡的实验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我们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有没有可能大于1/5?(①红磷量少,未能将容器内氧气完全消耗;②塞子未塞紧,装置漏气;③容器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测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有一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中子数为66,则这种元素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分别为()A.49 66B.66 49C.66 66D.49 492 . 已知 C-12 原子的质量为 a克,若另外一种原子的质量为 b 克,则另外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a/b B.b/a C.12b/a D.12a/b3 . 如图是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硫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硫原子结构示意图中,a=2、b=8B.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S2-C.硫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则X=16D.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g4 . 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氮气和稀有气体都可作保护气B.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混合物C.氧气可以用作发射火箭的燃料D.膜分离空气法制氧气的过程属于分解反应5 .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A.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所以带正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同种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D.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所以水和冰的化学性质相同6 .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正确的是()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D.镁条中加入醋酸,产生大量气泡7 .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塞,在瓶口附近看到白雾,其根本原因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能再分C.分子间有间隙D.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8 . 近来中国部分地区出现镉污染的大米,食用后对人体有害.下列有关镉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镉的原子序数是48B.镉属于非金属元素C.镉的元素符号是Cd D.镉的相对原子质量时112.4二、填空题9 . 秋冬交界时节,我国北方地区雾霾天气频发,PM2.5颗粒物是形成雾霾的罪魁祸首,社会公众对PM2.5指数未能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产生担忧。
word
1 / 1 2.1 空气的成分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矿泉水 B .空气 C .加碘盐 D .浮有冰的水
2.下列气体在洁净空气中不应该含有的是( )
A. 氩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硫 D .二氧化碳
3.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放置片刻后,饮料瓶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
A .氮气
B .氧气
C .水蒸气
D .二氧化碳
4.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B .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 .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 .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小,空气质量越差
5.小明用如图Y2-1所示的简易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 图Y2-1
A. 使用红磷的量多或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 .燃烧足够的红磷可使进入容器的水占容器的45
C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下降,水面上升
D .红磷一燃烧完,就要立即观察,并记录水进入容器的刻度
6.空气里含有下列成分,其中都不属于污染物的一组是( )
A. 氮气,氮氧化物 B .氧气,二氧化硫
C .碳粉尘,二氧化碳
D .水蒸气,氧气
参考答案
1.D。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1.我国古代诗人王安石在《梅花》诗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能说明诗人在诗中表达情景的科学道理是( )A. 分子很小 B.分子可分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2.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A. 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间隙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D.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内部有间隙3.冰雪是人们常见的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雪是一种纯净物B.冰和雪的主要成分都是水C.当水冰冻时,分子运动就停止了D.冰雪融化的过程是一种化学变化4.从热水瓶中倒开水,能够观察到瓶口有白雾,白雾上升一段距离后消失。
这一现象无法说明( )A. 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B.水分子在不断运动C.水分子间有间隔 D.水分子很小56.下面列举了一些现象,请分别将与各个现象相对应的解释要点的序号,填入下面的空格内:(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
(1)100 mL水与100 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 mL;(2)墙内开花墙外香;(3)温度计能指示气温的高低;(4)水电解后变成了氢气和氧气;(5)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
A. 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E.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参考答案1.D 2.A 3.B 4.B5.是否否否是是6.(1)B (2)A (3)E (4)D (5)C。
单元综合(二)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主要区别是构成其分子的( )A. 状态不同B.数量不同C.质量不同D.种类是一种还是几种2.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A. 冰水共存物、食盐水、氮气B.石油、煤、天然气C.洁净的空气、二氧化碳、液态氧D.氧化镁、酒精、水银3.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C.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D.分子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4.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 分子比原子大B.分子运动速度比原子运动速度慢C.分子不参加化学反应而原子参加化学反应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5.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二者不相符合的是( )A. 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B.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原子之间有间隔C.糖是甜的,醋是酸的——不同分子性质不同D.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6.在化学反应中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 原子的种类B.分子的种类C.物质的种类D.分子的数量7.下列现象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 岩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B.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排斥力D.将白糖投入水中溶化,糖水都是甜的,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分散到水分子间去8.稀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资源。
已知铕是稀土中的一种很珍贵的元素,它的核电荷数为63,相对原子质量为152。
则关于铕元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3 B.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52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52 D.原子质量为1529.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一般都是克B.与其他原子的质量相比较的数值C.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D.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所得的数值10.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已知钠离子(Na+)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下列有关Na+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 B.它带1个单位正电荷C.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数为+10 D.在化学反应中很活泼11.请在下列空白方框中填上适当的物质构成微粒的名称,理清它们的相互关系:图Y2-212.下列符号的意义是:(1)“Hg”表示______________,还表示________________,也可表示____________。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化学概念间的逻辑上有如图所示的部分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交叉关系B.氧气与混合物属于交叉关系C.空气和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2.如图,在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红磷用量不足会造成结果偏小B.点燃红磷后应缓慢把燃烧匙伸入瓶内并塞紧橡皮塞C.实验中可用铁代替红磷D.红磷燃烧时,要打开止水夹,以免造成橡皮塞从瓶口喷出3.下列化学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的是A.氢气+氯气点燃氯化氢B.镁+氧气点燃氧化镁C.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D.铁+硫酸→硫酸亚铁+氢气4.在空气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当属氧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不需要加热就可以进行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氧气具有可燃性C.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氧气具有氧化性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C.加热等质量的氯酸钾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6.实验室常用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下列图象中正确的是()A.B.C.D.7.小张发现养鱼师傅向鱼中撒一种微黄色的过氧化钙(CaO2)固体鱼塘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小张为探究过氧化钙与水反应产生了何种气体,做了如图实验,步骤如下:Ⅰ.检查装置气密性,装置气密性良好。
Ⅱ.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钙,向烧杯和分液漏斗中加足量水,连接好装置。
Ⅲ.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P处,观察现象。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个。
①过氧化钙与水的反应一定不属于化合反应。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第3课时相对原子质量、离子试题(新版)粤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第3课时相对原子质量、离子试题(新版)粤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第3课时相对原子质量、离子试题(新版)粤教版的全部内容。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第3课时相对原子质量、离子—副本小试身手1 [ 基础题]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A.干冰 B.黄金C.水 D.硫酸铜2 [ 基础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质子数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氧气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6 g3 [基础题]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构成。
现有一微粒,其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16个中子,原子核外有 18 个电子,该微粒是()A.原子 B.阳离子C.阴离子 D.分子4 [ 基础题 ]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微粒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D.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转变成离子,但离子不可以转变为原子5 [ 提高题]一个 X 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 12 倍(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则一个 X 原子的质量是一个氧原子(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质量的()A.12 倍 B.9 倍C.18 倍 D.16 倍6 [基础题]图 2-3-16 中 A、B、C、D 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初三上册化学综合训练之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试题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了初三上册化学综合训练,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C.若大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仅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大气还能保持洁净D.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_______,氧气占_________,___________占0.94%,_________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________。
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这样说明空气中有少量的____________;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
【3】装在某容器中的空气经测定其中氮气的体积在相同条件下是10L,则该容器的容积为()A.10LB.15LC.12.5LD.18L【4】最早运用天平研究化学并得出空气是由1/5体积氧气和4/5体积的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汤姆生B.道尔顿C.拉瓦锡D.门捷列夫知识点:空气中各组分的用途【5】空气中供我们呼吸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水蒸气D.稀有气体【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是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B.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C.氮气用于制造化肥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7】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了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用氮气填充灯泡B.用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C.用氦气填充气球D.用金属铜做电线【8】为了经久耐用,在灯泡中可填充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二氧化硫【9】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需要用一些保护气,当焊接金属时,为了隔绝空气,能作为保护气的一组是A.H2、N2B.N2、O2C.CO2、COD.N2、Ar【10】已知氦气是一种比氢气密度几乎大一倍的气体,在首都东亚远东会上作升空表演的北京2019遥控飞艇内,充的就是氦气而不是易燃易爆的氢气,这是因为使用氦气() A.不会使飞艇飞得太高B.氦气发光C.更安全D.以上都正确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三上册化学综合训练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
1.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可分的是( )
A. 碘的升华
B.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C.水蒸气冷凝成水
D.氧化汞受热生成氧气和汞单质
2.为了发展新能源,不少国家都建有以铀(U)为核燃料的核电站。
已知一种铀原子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为92、中子数为146,下列关于该铀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38
B.相对原子质量为92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92
D.原子核外电子共带有238个单位负电荷
3.手机中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
已知锂离子(Li+)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为3,中子数为4,下列有关锂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3 B.相对质量比锂原子小得多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 D.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2
4.下列物质都是前面各章节学习过的。
其中同组物质全都由分子构成的是( )
A. 氯化钠和氮气B.水和氧气
C.汞和二氧化碳D.氯化钠和水
5.填空:某原子的核外有14个电子,则它的原子核里有________个质子,核电荷数为________。
该原子是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D 4.B
5.14 14 Si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