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标准(共5页)
- 格式:docx
- 大小:18.20 KB
- 文档页数:5
生命科学基础(jīchǔ)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kèchéng)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农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有细胞、植物的组织与器官、动物的组织、器官与系统、生物的繁殖与生长发育,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品种的选育与改良,生物技术,生物分类与农业生物资源,生命(shēngmìng)的起源与生物进化,生物环境资源,生物与环境等。
2、课程的主要(zhǔyào)任务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对农林(nónɡ lín)专业的基础知识有较完整的了解。
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认识、实验知识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是一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重视实验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应多采用启发教育,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知应会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二、学时分配表三、课程内容及要求(yāoqiú) 绪论(xùlùn)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生命科学这门学科所包括哪些内容。
认识生命科学的发展与成就,学习生命科学的意义。
理解并掌握(zhǎngwò)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一、生命科学的内容(nèiróng)二、生命科学的发展(fāzhǎn)与成就三、学习(xuéxí)生命科学的意义第一章细胞(xìbāo)教学要求:掌握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形态与结构。
细胞分裂的特点。
了解染色体的类型与结构。
理解细胞器的形态与功能。
重点掌握细胞的结构与细胞的三种分裂方式。
教学内容§1—1 细胞的化学成分一、细胞的元素组成二、细胞的分子组成§1—2 细胞的形态结构一、细胞的形态二、细胞的结构§1—3 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一、线粒体二、质体三、内质网四、核糖体五、高尔基体六、中心体七、液泡§1—4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数目一、染色体的形态二、染色体的结构§1—5 细胞的分裂一、无丝分裂二、有丝分裂三、减数分裂第二章植物的组织与器官教学要求:掌握植物各种器官的构造与功能。
《生命科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12131102课程名称:生命科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开课教研室:初等教育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是一门融合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
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常识,接受生命科学知识熏陶,了解该学科的主要领域和进展,具备基本的生命科学素养。
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全貌和新动态、热点问题,认识生命科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生命现象、理解生命本质、探究生命科学与技术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现代生物技术等基本内容,使学生了解当前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生物学的发展现状。
强调结构和机能的统一、生物与环境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以联系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和过程,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以及生命科学的分支与相互关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绩考核形式:考查。
期终成绩(开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生命的主要基本特征,理解生命的涵义,使学生了解学习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生命的主要基本特征。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是生命的定义。
4.教学内容一、生命的基本特征二、生命的定义三、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水的特性与生理意义,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的单体结构特点与大分子的功能。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与特殊教育系《自然科学概论(3.生命科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45学时(讲授理论38学时,实验6学时,其它实践1学时)先修课程:高中生物一课程地位、性质和任务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涵盖了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体系。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科学导论是自然科学概论课程的组成体系之一,是小学教育专业理科专业方向的专业课,它介绍了生命科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强调生命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生命科学的新进展,讨论生命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深刻影响。
研习生命科学导论在于使学习者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生命科学素养,形成用科学提升生活品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学习者从事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准备相关的专业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要求系统地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理论,对于与小学科学教育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研习,对现代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新技术等有初步的了解。
2、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尽量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了解生命科学与社会生产和个人生活的关系,认识生命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要求学生通过生命科学的学习掌握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科学探究,提升科学素养。
4、要求进行多媒体教学,能用图和图群表示教学内容,能用概念图总结5、要求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加工等能力。
绪论教学要求: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学科。
生命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收集和积累事实资料,到寻找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出相应的理论这么一条发展途径。
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命的共性,认识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关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分科结构。
教学内容:一、生命科学研究对象与意义二、生命科学发展简史与展望三、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四、生命的共性第一章生命的组成基础教学要求:认识生命与非生命元素的同一性;掌握组成生命的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生命科学概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园艺学概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食品科学概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管理学概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欧洲简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世界农业文明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ﻬ
《中国简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管理智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金融与生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跨文化交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古典诗词鉴赏》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音乐鉴赏》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中文写作》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农业伦理学概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
生命科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8122780 课程名称:生命科学基础学分:4 周学时4 (16周)面向对象:生物医学本科生预修课程要求:无一、课程介绍(100-150字)(一)中文简介:生命科学基础是非生物专业的生物基础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形式,以及生物进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英文简介General biology is a basic biological course for non-biology major students. The one term long course ha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for the chemistry of life, the diversity of life (including microorganisms, plants and animals), evolu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the nature.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生命科学基础是医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宏观各结构层次上生命系统多样性和统一性,而且包括微观各结构层次上生命系统本质的一致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生命科学最基本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要求学生树立生物体具有形态、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以及生物具有多样性和进化论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命现象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学习医学院各门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可测量结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命科学概念,了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基本概念包括生命起源,生命的化学基础,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的分类系统,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特点与人类的健康,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
三、课程要求(一)授课方式与要求授课方式:a.教师讲授(讲授核心内容、总结、按顺序提示今后内容、答疑、公布讨论主题等);b.课后阅读和团队合作(按照讨论题内容进行和课堂推荐参考文献,分小组进行阅读和讨论发言起草工作);c.讨论课(由主题发言和质疑-应答两个环节组成,学生在讨论中如能进行尖锐质疑,则会在其绩效记录中有所体现);d.期末闭卷考试课程要求:熟悉基本知识、培养思维和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提高中外文科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形成对生物研究的认识,培养对生物研究的兴趣。
生命科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生命科学组年月日目录一、导言………………………………………………………………………………….学科定位……………………………………………………………………….课程理念……………………………………………………………………….设计思路………………………………………………………………………二、教案目标……………………………………………………………………………1.中学《生命科学》总目标…………………………………………………2.阶段目标………………………………………………………………………三、学习内容与要求………………………………………………………………….初中《生命科学》课程内容与要求……………………………………(1)基础型课程部分(八年级)……………………………………(2)拓展型课程部分(八年级)……………………………………(3)探究型课程部分(八年级)…………………………………….高中生命科学课程内容与要求………………………………………(1)基础型课程部分(高一、高二年级)…………………………………(2)拓展型课程部分(高一、高二年级)…………………………………(3)拓展型课程部分(高三年级)…………………………………………(4)研究型课程部分………………………………………………………四、实施意见………………………………………………………………………….教材编写……………………………………………………………………….教案建议……………………………………………………………………….评价意见……………………………………………………………………….教师………………………………………………………………………….设备…………………………………………………………………………….管理………………………………………………………………………………一、导言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在基础研究领域迅速发展,带动了农业、林业、医疗、健康、人口、环保等应用领域的突飞猛进,生命科学已经成为一门应用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综合性学科,在自然科学中日益显示出带头学科的地位。
2024年小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新版小学生命科学课程]前言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新版小学生命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小学阶段学生,课程内容结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一、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的分类、结构、功能、生长、繁殖、进化的基本知识;学会观察、思考、分析生命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1. 生物与非生物:介绍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
2. 细胞与生命活动: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 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学习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命名的规则。
4. 生物的生长与发育:介绍生物生长的基本过程,理解生物发育的规律。
5. 生物的繁殖与遗传:讲解生物繁殖的方式,认识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6. 生物的适应与进化: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认识生物进化的证据和过程。
7. 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掌握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8. 人体生理与健康:讲解人体生理结构与功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建议1.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有趣的生物现象,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2. 注重实验与观察: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鼓励学生提问与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联系跨学科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級中學生命科學課程標準第一目標壹、總目標一、培養現代國民所應具備的生命科學基本素養,以了解人類居住的環境及扮演的角色。
二、探索生命科學的基本知識,建立生命科學的現代觀,以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三、培養學生對生命科學的興趣,了解生命的奧秘,鑑賞現代生物科學的成就與進展,並了解其與人文科學的關係。
貳、重點目標一、探討生物體的構造與機能,了解生命的奧秘。
二、了解生物生長的過程、生命維持及延續的方式。
三、培養對事物觀察、推理及思辨的能力,啟發創造潛能,俾使其能以科學方法解決問題。
四、了解生命科學與人生的關係。
第二時間分配高二生命科學為一學年之課程,每週二節(包含探討活動)。
第三教材綱要第四實施方法壹、教材編選之要領一、教材編選與組織1.教材內容的編選應遵循「教材大綱」所列,不宜偏漏或超出其範圍。
2.教材深度與廣度應符合學生程度,並注意各階段課程的銜接。
3.教材內容與探討活動應盡量選用鄉土材料。
4.教材內容的選裁應力求生動並能啟發學生的興趣。
5.教材組織應強調層次性與系統性,相關概念之呈現宜由淺至深,由簡而繁。
6.生命科學以了解生物個體的生理現象為主,重視基本概念的探討,取材宜生活化。
二、教科書編輯要點1.「生命科學」應編為上、下兩冊,供一學年、每週兩節教學之用。
2.教科書各單元應配合適當的「探討活動」,使教材內容更完整,概念更明晰。
3.在各單元之後,應有與單元內容相關的「討論」,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並啟發學生的思考、推理與創造能力。
4.教科書文字應力求生動淺顯,使學生容易閱讀。
各單元之編輯應多採用圖、表及照片,並配合文字說明,使學生容易了解。
5.其他必要的參考資料得以附錄的方式呈現。
6.每冊教科書應另編「教師手冊」,供教師參考。
教師手冊的內容應包括各單元教學目標、教材內容說明、教學過程與策略、教學準備、教學評量、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活動及教材內容補充資料或參考資料來源等資料和建議,供教師教學時之參考。
高职《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71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18年11月15日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生命科学》是一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自然学科基础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小学教育人才所必需的生命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开展生物学实验的技能,获得小学教育岗位所必须的自然科学素养。
3、课程衔接: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充实并具前瞻性。
本课程是《基础心理学》、《少年儿童健康教育》、《自然科学基础》等课程的前修课程。
二、学习目标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生物学基本规律,并能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应用,建立热爱生命、尊重和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了解生物科学新进展、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要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使学生了解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关于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这些知识。
使学生受到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初步训练,初步具备小学教师的基本职业能力。
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基本生物学观点教育,使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充满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三、课程设计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设计、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以小学教育人才的需求引领《生命科学》课程的工作任务,同时以课程项目教学任务选择课程模块,以课程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
将《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实验技能循序渐进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通过教学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盖生命科学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现代生命科学概论第三版课程设计介绍本课程是一门由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教授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
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能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
学习时间和地点本课程学习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三个课时,共42学时。
课程地点为实验室和讲堂。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细胞生物学1.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2 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 1.3 细胞的信号传递和调节 1.4 细胞周期调控和凋亡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学2.1 DNA的结构和功能 2.2 RNA的合成和功能 2.3 蛋白质的合成和功能 2.4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第三部分:遗传学3.1 遗传学基础 3.2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应用 3.3 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 3.4 进化基础和生物技术应用课程作业实验报告在每个部分的实验室课程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个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结论等。
课堂讨论每周的讲堂课程后,将进行课堂讨论。
学生需要阅读相关文献,对于讲堂课程的主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综合实验在课程末,全体学生将参加一个综合实验。
该实验将涉及本课程三个部分的知识。
学生需要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并向全体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课程评估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实验室表现综合评定,并占总成绩的60%。
终期成绩终期成绩由综合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并占总成绩的40%。
教学团队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由多名生命科学领域专家组成。
团队成员将轮流担任课程的讲授、实验指导和学生作业批改等工作。
《生命科学概论(gàilùn)》课程标准
(供高等学校人文(rénwén)社科类专业用)
一、课程(kèchéng)概述
生命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正在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也是最有希望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
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领域。
现阶段非生物类专业大学本科生较普遍地缺乏现代生命科学知识和意识,这既不利于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也不适应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知识结构的调整,因此应该积极推进为高等学校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生命科学概论
(gàilùn)》这类课程,这就是制定本科《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标准的出发点。
《生命科学概论(gàilùn)》是一门融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是高等学校非生物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基础课之一。
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丰富学生生物科学知识、促进学科交叉,对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促进知识迁移,主动适应职业需求变化以及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生命科学基本知识,了解生命科学发展前沿;课程教学的潜在目标是:引导学生接受生命科学熏陶,提高生命科学品味,促进知识迁移和学科交叉;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培养正确的生命观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素质的培养。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知道生命科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发展方向。
2、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等。
3、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和思路。
4、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形成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遴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生命科学概论》课程基本教学内容按以下原则为指导:教学内容应处理好基础性与前沿性的关系,知识结构
以专题板块设计和整体综合,教学内容应注意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培养,加强科学思维训练,教学内容应注意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的结合。
四、课程(kèchéng)实施
1、课程(kèchéng)实施
本门课程计划36课时(kèshí),每周2课时,共18周。
具体课时安排(ānpái)如下:
2、教学(jiāo xué)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
多种要素所构建的教学活动是有效实现《生命科学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发挥。
优秀的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因此应积极鼓励和发展教师的创新意识。
(1)推进探索性或研究型教学。
提倡双向交流式授课,讲授内容应“少、精、宽、新”,授课教师可对内容精选、重组、整合,有些章节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提倡有些“开放性”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2)组织课内、课外讨论。
积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dān xiànɡ)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
(3)实践型学习。
实践是形成能力(nénglì)和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有利于通过应用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组织学生自我叙述、讨论、教师辅导答疑等形式,参观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食品中式中心等单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对个别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或安排一些实验及其它实践性教学环节(单列学时)等,加强体验性学习。
五、教材编写(biānxiě)与选用
1、教材(jiàocái)
教材(jiàocái)选用或编写要有利于实现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并将基础与前沿有机结合起来,教材应图文并茂,利于自学。
在选用教材时应注意“一纲多本”取长补短,即一套教学目标,可有多种教材。
目前可根据我校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中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袁学文教授主编,课程组成员编写的,国内第一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用的《生命科学概论》教材。
2、主要参考书目:
(1)吴庆余主编。
基础生命科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张惟杰主编。
生命科学导论(公共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3)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
生命科学导论(公共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4)陈阅增主编。
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5)理查德·奥利弗著,曹国维译。
即将到来性生物科技时代。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03,5。
六、课程评价
1、评价依据:按照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该门课程采用集中考试,结合平时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
考查目标是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与掌握程度,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评价。
讨论、作业和实践表现,应计入课程总成绩。
为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课程论文若非常优秀,经课程组教师集体讨论,可以免试该课程的期末考试,分数为参加集中考试前三名同学分数的平均分计算。
2、考试的时间:120分钟。
3、考试的形式:采用开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
4、题型比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5、样题与目标定义示例:
(1)名词解释:HGP
(2)简答题:生物技术包括哪几个方面?有哪些重要内容?
(3)论述(lùnshù)题:试论人类(rénlèi)面临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内容总结
(1)《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标准
(供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用)
一、课程概述
生命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正在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也是最有希望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
(2)课程教学的潜在目标是:引导学生接受生命科学熏陶,提高生命科学品味,促进知识迁移和学科交叉
(3)对个别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或安排一些实验及其它实践性教学环节(单列学时)等,加强体验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