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徐家喜【摘要】目的:减轻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症状,及时恢复胃功能.方法:对手术后确诊为胃瘫的患者及时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致梗阻症状改善,适时运用胃动力药物促进胃功能恢复,同时在实施胃镜和胃电起搏等特殊治疗时进行心理干预和采取全胃肠外营养纠正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等护理措施.结果:40例患者在13~38d内均恢复了胃功能,平均胃功能恢复时间为(19.5±4.3)d.结论:严密观察手术后患者病情,可为胃瘫的及时诊断提供依据.科学干预胃瘫患者饮食、及时胃肠减压、适时运用胃动力药物等是胃瘫患者胃功能恢复的重要护理措施,对减轻患者痛苦、保障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年(卷),期】2012(009)004【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手术后;胃瘫痪;胃肠减压;胃功能【作者】徐家喜【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导诊部,湖北荆州4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腹部手术后胃瘫(gastroparesis)是一种少见的胃无张力症,主要表现为胃排空障碍,进食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常见于胃手术后,亦可发生非胃手术者。
及时的病情观察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减轻患者痛苦、恢复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我院外科成功护理40例胃瘫患者的体会报道如下。
2000年8月至2009年1月我院外科确诊的40例手术后胃瘫痪的患者,男27例,女13例。
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6岁。
其中8例为非胃手术,32例为胃手术后患者。
胃手术中22例为Billrath I-Ⅱ胃切除术,8例为胃癌根治术,2例为胃空肠吻合术;非胃手术病例中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为结肠癌根治术,1例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为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1例为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1)及时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致梗阻症状改善,适时运用胃动力药物促进胃功能恢复。
术后胃瘫的护理术后胃瘫是指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指的非机械性胃排空延迟,进而使患者的胃处于“罢工”状态。
据相关文献报道,胃瘫的发生率在0.6%~0.7%[1],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腹痛、反酸、呃逆、恶心和呕吐。
我院从2002-2008年共发生术后胃瘫23例,经相关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综合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0~71岁,平均55.5岁;原发病:食管癌5例,胃癌10例,消化性溃疡5例,胃穿孔1例,胰腺癌2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均发生在术后5~12d,表现为术后3~5d有肛门排气,进流质饮食后上腹饱胀不适,反酸、腹痛、反复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含胆汁,部分患者出现频繁呃逆。
体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闻及振水声,排除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和药物史,符合国内胃瘫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采用保守治疗,本组病例均无再手术史。
1.4 转归:2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2 护理2.1 观察及预防:术后病人应正确评估全身营养状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各种留置引流管的引流情况,注意病人伤口愈合情况,耐心听取病人主诉,如上腹饱胀、反酸、呃逆等,认真做好体格检查,如听肠鸣音等,对病人病情进展做到心中有数,指导病人活动和饮食,严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2 胃肠减压:胃肠减压能减轻胃平滑肌扩张,使胃得到有效休息,减轻吻合口水肿。
胃肠减压时应注意妥善固定胃管,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作好记录。
每晨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鼻腔清洁,更换负压装置前用50ml 0.9%生理盐水冲洗胃管,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预防感染发生。
2.3 呃逆的护理:呃逆是膈肌不由自主间歇性收缩运动,主要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刺激引起,它严重干扰患者休息,极大消耗病人体力,不利伤口愈合和肠蠕动恢复。
病人出现呃逆:①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思想顾虑。
②情绪烦躁者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静剂,使病人安静休息。
肠内营养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熊翔;彭文静【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两年间腹部手术后并发胃瘫的12例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体重、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对既往腹部手术后12例胃瘫患者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评价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与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患者均获痊愈.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在肝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和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比例上存在显著差异,肠内营养总体上能够减少平均胃瘫总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治疗2周及4周时检测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改善,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4(014)006【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治疗【作者】熊翔;彭文静【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普外科茂名525000;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普外科茂名5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61胃瘫综合征亦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或胃无力症,是腹部外科手术,特别是胃部分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相关文献报道,发生率在0.6%~7%[1]。
是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患者多表现为餐后上腹疼痛、饱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
治疗多以保守治疗为主,采用长期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使胃充分休息,等待胃动力恢复,胃瘫治疗的关键在于充分的营养支持。
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并发手术后胃瘫患者12例,均采用经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肠内营养组为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约57岁。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的护理目的:对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进
行探讨分析。
方法:对我院5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实施药物治疗、肠胃减压,配合营养支持,同时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治疗后的(Alb)血清白蛋白、(Hb)血红蛋白、(TRF)转铁蛋白以及(Tb)总蛋白的水平得到显著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部手术后对患者及时进行营养支持能够提高胃瘫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和营养状况,同时配合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标签:胃瘫肠内营养支持腹部手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月-2014年2月共收治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为32-71岁,平均年龄为43.6±10.4岁;胃部手术2例,直肠结肠手术1例,胰头癌1例,胆囊切除1例。
临床表现有:上腹部膨隆,有振水音及轻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正常,无气过水声。
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瘫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肠胃减压,同时肠内置管:以2%利多卡因经鼻咽部喷入局麻,在胃镜指导下入插鼻肠管,其中两例经X线透视插入鼻肠管。
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包括静脉输液、禁食、肠胃减压等维持患者的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
于插管当天通过鼻管进行葡萄糖氯化钠或生理盐水滴注,一次500ml,一天1次。
第二天滴注能全力,初始计量为500ml,然后逐步减少静脉补液剂量,增加能全力剂量。
营养液的输注的初始速度为30ml/h,在患者适应之后调整为100-120ml/h,4天之后将全部能量都由肠内营养代替。
将胃肠减压的液体进行过滤,然后经鼻肠管注入,逐步增加注入量,肠胃减压液每天的输入量保持在700-1000ml,完全停止静脉输液,直到胃瘫恢复。
1.2.2 综合护理
1.2.2.1在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时候,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完成治疗,对导管进行妥善固定,并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时候应注意循序渐进,并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调节输注液体的温度、速度以及浓度,以免患者出现肠胃道反应。
1.2.2.2胃瘫的诱发原因比较多,精神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
患者胃瘫后因
长期无法进食、呕吐、恶心症状等导致精神比较紧张。
此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帮助患者消除害怕、紧张的心理,树立康复的信心。
1.2.2.3护理人员在胃瘫患者治疗的时候应对患者引流液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记录。
协助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并密切关注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状态。
一旦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协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营养支持当天、治疗后第2周、4周的(Alb)血清白蛋白、(Hb)血红蛋白、(TRF)转铁蛋白以及(Tb)总蛋白的水平进行进行测量。
1.4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以SPSS19.05软件进行处理,对计数资料以X2进行行检验,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胃动力的恢复时间为19-61天,平均时间为32.7±5.3天。
治疗过程中有1例出现腹部胀痛,1例出现腹泻,经调整输注速度以及避免输入过冷液体之后症状自行缓解。
所有患者均经治疗后痊愈。
患者在营养支持当天、2周后及4周后的观察指标见下表。
患者营养支持当天、2周后及4周后的观察指标变化(X±S,g/l)
由上表可以看出,患者在营养支持的第2周、第4周,生理指标得到显著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手术后胃瘫是临床上多见的并发症,患者由于长期禁食、大量消化液丢失、肠胃减压以及手术创伤,营养情况和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因此对患者进行全身营养支持治疗是十分必要的[2]。
临床上以往采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该方法虽然具有能够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以及脂肪,促进水电解质平衡,促进创口愈等优点,但是长期静脉营养支持费用高,还会导致患者肠粘膜细胞群的减少,肠粘膜萎缩,增加肠源性感染几率[2]。
而本研究采用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促进胃肠道的血液循环,促进肠粘膜细胞的修复与增生,保持肠粘膜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瘫不仅影响了手术效果,还会给患者增加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还要结合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导管进行妥善固定,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掌握营养液的配置及输注的注意事项,充分发挥营养支持的作用,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本研究中经过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Alb)血清白蛋白、(Hb)血红蛋白、(TRF)转铁蛋白以及(Tb)总蛋白的水平得到显著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并且所有患者治疗后均痊愈,没有1例患者再进行手术。
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出现腹部胀痛,1例出现腹泻,经调整输注速度以及避免输入过冷液体之后症状自行缓解。
均提示对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采用营养支持治疗结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麻安秀.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9):87-88
[2]姜超,李为苏,许哲,等.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21):3306-3307
[3]郭凤.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J].现代医学.2009.37(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