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课——城市设计历史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4.78 MB
- 文档页数:86
01 文明肇始:城市的产生城市设计原理课程介绍的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城市+设计,城市是客观存在的外部对象,是设计的主体,而设计呢,就是我们开展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是干预的工具,显然,只有在充分认识主体的基础上才可能开展恰当的干预,也就是说认知城市是我们开展设计的基本前提。
今天,城市已经成为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聚居地,全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在2008年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2011年末终于也达到了这一代表着城市发展重要节点的百分之五十,这意味着整个世界和中国正在全面进入城市时代,而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大部分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城市具备了相当完备甚至复杂的空间形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更是大不一样。
认识这样一个复杂的对象,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呢?显然,今天的城市不可能成为我们认识的着眼点,纷繁复杂的城市表象只会让我们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回到起点,回到城市最开始的时候,将所有的外加因素都归零,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的把握城市的价值和内涵。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被称为第二自然的城市并不只是简单的客观存在,城市如同人和自然生物一样,是具有出生、成长、疾病、衰败、乃至于死亡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
认识城市就是要认识城市的内在机理、成长历程和发展规律。
如果让大家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城市,你会怎样描述呢?我们可以有上百种的描述方式,但城市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理解,他是人类生活的聚落。
作为与乡村共同存在的,人类最主要的两种聚落形式,他们是我们人类所有活动的发生地和承载地,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节点和重要标志。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人类的发展史,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发生过程和他们在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在不断的探索和寻找适应自身需求的生存场所,地球上差异化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条件、价值观念等共同影响着城市聚落的营建方式和空间形态,伴随历史发展进程,每个区域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城市空间形态,又成为影响空间和文明发展的基础。
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英文Urban Design)的具体定义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
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都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城市设计-设计定义城市设计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城市设计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
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城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
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一般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而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
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
城市设计-学科范畴其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
但是,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范畴类似点,城市设计这一范畴在二十世纪中叶已经开始变化,除了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绵密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为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城市规划课程学习总结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研究的是城市的空间组织以及城市发展的规划与设计。
通过学习城市规划课程,我深入了解了城市发展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拓宽了对城市规划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学习城市规划课程的体会,并重点介绍一些基本的原理和观点。
首先,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寻求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在规划城市时,需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人本主义和社区参与。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应该尊重居民的需求和意见。
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将人的需求和福祉置于城市规划的中心地位,通过提供安全、健康、便利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社区的参与也是城市规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与居民互动、征求意见,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提高方案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另外,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多样性和可访问性。
城市应该是多样性的体现,包括多样化的居住类型、建筑风格和文化活动。
多样性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促进创新和创造力。
同时,城市规划也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的可访问性。
城市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便利,包括无障碍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以及完善的道路和路径网络。
此外,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还包括紧凑性和混合用途。
紧凑性强调城市组织的高密度和紧凑性,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紧凑的城市结构有利于交通、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混合用途也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指的是将不同的功能融合在一起,使得城市更加便利。
通过在同一区域内融合居住、商业和文化等功能,可以减少通勤和能源消耗。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的是城市的发展与设计。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的含义和作用1.城市设计的概念(名词解释):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安排,制定出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2.城市设计的作用: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从城市空间总体构图引导项目设计。
②城市设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为人类创造更亲切美好的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促进人的居住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
3.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①区域-城市系统阶段。
1从区域的角度构筑城市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交通系统;2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设计——区域景观、生态系统。
②城市总体规划阶段。
注重:1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的研究与策划;2实现城市性质与城市形象的衔接3进行城市尺度的物质框架景观规划4进行城市尺度三维空间形态概念规划。
③详细规划。
可分为:1群体建筑空间设计;2单体细部设计及周围环境的设计。
局部地段的设计是组成城市整体文化风貌与景观的有机元素。
二城市设计的内容及类型1.城市设计的内容:①空间关系:城市设计的空间内容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和停车系统、建筑体量和形式、敞空间的环境设计。
②时间过程:城市设计是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人们的活动、文化观念、政策内容等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城市设计为适应新的要求进行调整,但也应该保持某种程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③政策框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制定一系列指导城市建设的政策框架。
2.城市设计的类型: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开发区设计、城市中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设计、城市滨水区设计、城市居住区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博览中心设计、建设项目的细部空间设计。
3.城市设计的层次性:①城市设计目标的多重性;②城市设计内容的多重性;③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多重性;④城市设计工作范畴的多重性三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城市空间设计理论:①图底理论②链接理论③场所理论2.城市设计的方法:①调查的方法——基础资料的收集、视觉调查、问卷调查②评价的方法——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③空间设计的方法——典范思维设计方法、程序思维设计方法、叙事思维设计方法。
城市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本科生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网上选课的通知各系、班级:经过学院各系、部、信息中心和教学教务部等多方充分准备,学院研究决定本科生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选课将于第4周(3月17日—3月18日)进行,为便于指导,现将课程安排和要求通知如下:一、课程安排1、本学期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共开设了44门课程。
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要求和个人兴趣选择相关课程。
课程清单详见《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安排表》(附件一)。
2、本次选课面向2010级、2011级所有专业学生。
3、上课时间为校历第5—15周(4月19日—6月3日)。
二、选课时间、地点1、选课时间:3月17日(星期六)午12:00—18日(星期日)晚21:002、选课地点:(1)凡可登陆互联网的计算机上均可进行选课操作;(2)学院明虹楼、润泽楼机房晚上对外开放选课。
三、选课要求选修时请先仔细阅读选课限制和注意事项:1、根据《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安排表》,每位学生原则上本学期只选修2个学分,多选无效;不能与已修的课程重复,重复选修不能计算学分,学生在毕业时应修满6学分(专升本不作要求)。
2、学生选课时必须注意自己其他课程的上课时间,发生上课时间冲突导致未能获得学分,后果由本人负责。
3、不能选修与专业课内容重复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否则,教学教务部在审核名单时,也将剔除。
4、选课系统以“先来先服务”为原则,即采取按选课时间的先后顺序额满为止的方式。
对课容量已经选满的课程,学生将不能再选。
5、每门课程至少满30人才开课,请选修学生在开课前后密切注意课程变化通知。
因人数少而不能开课的学生,可在该课被取消后与教学教务部联系换选,没有及时换选的学生,视为放弃或不选。
6、学生不能选修与专业设置课程内容重复的课程,否则,不能获得学分。
部分专业不能选修下列相应课程:7、选课将严格按照进程的时间进行,超出选课规定时间的选课请求系统一律不予受理。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1工程项目的设计(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如商业服务中心和公园)。
2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实体,但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
3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二美国学者凯文林奇1981年推出一部城市设计理论书籍——《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美国学者拉波波特,从文化人类学和信息论的视角,认为城市设计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城市形态塑造依据心理的、行为的社会文化及其他类似的准则,强调有形的、经验的城市设计,而不是二度的理性规划。
英国学者吉伯德,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的。
把这些内容按照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即城市设计的本质。
斯腾伯格在“一种城市设计的整合性理论”一文中认为城市设计是在建成环境中关于人们对于私人或是公共领域中环境体验的一门学科。
三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19世纪的法国巴黎改建和美国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反应了第一代城市设计中注重物质环境和形态美学的理念。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结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容,开始考虑城市的综合问题,尊重人的精神要求,注重生活环境品质以及城市资源的共享性。
1950年代,城市设计更多考虑并致力于场所性、地域性和人性化的问题,1960年代后,生态准则开始对城市设计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影响,现代城市设计在对象范围。
工作内容、设计方法乃至指导思想上就有了新的进展,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设计者考虑的是以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的复合评价标准为准绳,强调包括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在内的多维复合空间环境的塑造,提高城市的适居性和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从而达到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和景观的目的。
促进城市环境设计的发展。
《城市设计概论》课程内容纲要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述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一、对城市的理解二、城市形成的两种过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第二节城市设计的历史一、中国城市设计的历史1、思想渊源2、流派与思想根源1)儒家--礼制城市2)道家--自由城3、具体体现二、外国古代城市设计的历史(一)西方古代城市设计1、从村庄到城市---从血缘氏族到地缘社会2、最初的城市1)生者与死者之城--底比斯城2)神的城市--特奥蒂瓦坎城3)人性的城市--阿玛纳城3、古希腊造就的城市文明1)背景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特征2)城市特点实例--古希腊城市设计经典--雅典卫城希波战争后--米利都城4、罗马城市的继承和发展1)古罗马的社会2)古罗马城市3)罗马病三、西欧中世纪城市设计1、中世纪的西方世界2、中世纪欧州的城市设计1)早期2)后期--城市大发展四、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1、文艺复兴时代背景2、城市设计特点1)理想城市模式2)按艺术法则建设城市3)城市改建4)巴洛克—城市设计的戏剧化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一、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1、设计2、城市设计学科的创建3、世界各国城市设计发展历程二、对城市设计定义三、城市设计与相关学科关系第二章城市设计构成要素一、土地1、土地利用的观念麦克哈格2、土地利用步骤3、土地利用考虑的因素二、建筑形态及其组合1、建筑形态和组合中考虑的基本因素2、建筑形态和组合中要考虑的特殊因素3、设计的基本原则三、开放空间1、分类2、特征3、功能四、人的活动1、人的基本活动内容2、人活动的状态3、人活动的时间性4、人活动的对设施要求5、人活动对场景气氛的要求6、各种活动的连续性五、道路交通1、交通分析2、道路功能3、城市设计对道路一般要求4、城市交通的停车组织六、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1、分类2、主要内容3、作用4、设计原则七、标识1、作用2、设计要点八、保护与改造1、主要内容2、特点实例--中山岐江公园3、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构成要素4、设计原则第三章城市设计理论第一节城市形态设计理论一、从田园城市到新城二、勒••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实例--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三、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城市建设原则四、其他的城市形态探索1、赖特的“广亩城市”2、马塔的“带形城市”3、戈涅的“工业城市”4、格迪斯的有关现代城市演进的学说5、精明增长与新城市主义6、生态城理论7、山水城市理论五、关于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总结1)建立在宗教神权基础上的“宇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