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22课《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I)卷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和意境。
3.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和情感。
2.熟练掌握古诗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3.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抽象的意境和情感。
2.准确把握古诗的音韵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段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三首》
1.第一首古诗学习及讲解。
2.第二首古诗学习及讲解。
3.第三首古诗学习及讲解。
3. 古诗欣赏
让学生朗读《古诗三首》,并展开讨论,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背诵练习
指导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背诵练习,注意音韵和节奏的把握。
5. 情感表达
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方式表达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化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的得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扩展延伸
安排相关的文学活动或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古诗背诵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为《古诗三首》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魅力。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卷(六),课外阅读(一)(II,)卷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卷(六)课外阅读(一)(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阅读理解 (共6题;共71分) 1. (1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再寄小读者(节选)亲爱的小朋友:在上一封信中,我曾提到了西西里岛的访问。
这个岛我从前没有到过,因此我对它的印象也最深。
这个被称为意大利靴尖上的足球的西西里,面积有两万五千平方公里,居民在五百万以上。
在这里的一段旅程,我们和海结了不解之缘!我们住的旅馆,都是面临大海的,我们和意大利朋友聚餐的饭店,也都挑选海边名胜之地;枕上听得见鸥鸣和(潮朝)响,用饭的时候,仿佛也在啖咽着蔚蓝的水光。
一路乘车,更是沿着迂回的海岸,一眼望去,不是无际的平沙,就是嶙峋的礁石,上面还有耸立的碉堡,而眼前一片无边的海水,更永远是反映着空阔的天光,变幻无(极级),仪态万方,海水是很蓝的;在晴朗的天空之下,更是像古诗上所说的“水如碧玉山如黛”,光艳得不可描画!那颜色是一层一层的,远处是深蓝,稍近是碧绿,遇有溪河入海处,这一层水色又是微黄的。
唐诗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两句写得极好,因为它不但写出斜阳,连江上的微风,也在“瑟瑟”两字中,表现出来了!车窗的另一面,不是长着碧绿庄稼的整齐田地,便是长着上千(盈赢)百的杏树、桃树、桔柑树、橄榄树的山坡上的果园。
陌上花开,风景如画。
在这片丰(绕饶)美丽的土地上的居民,是使人艳羡的!(选自《寄小读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潮朝)响________ 无(极级)________ 上千(盈赢)百________ 丰(绕饶)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22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设计说明中华文化悠久灿烂,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文言文的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一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播下喜欢阅读文言文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理解文言文大意,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三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故事等。
学生准备:练习朗读文言文;搜集与文言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1.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的道理。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2.揭题:囊萤夜读。
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囊:用口袋装。
萤:萤火虫。
)4.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及时归纳并板书。
(1)谁囊萤夜读?(2)他为什么要夜读?(3)他是怎样夜读的?(4)夜读的结果怎样?(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设计意图:由文言文的特点和地位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释题质疑中梳理学习思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
(最好能背诵)2.学生评价。
3.教师引导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课件显示课文停顿)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
小学语文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教案1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预习探究(一)引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2、引导阅读:(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2019-2020学年度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组21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知识点练习九十五第1题【判断题】判断对错《渔歌子》前两句写自然景色,后两句写景中之人——渔父。
A、正确B、错误《渔歌子》刻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春雨垂钓图”。
A、正确B、错误“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描写告诉我们春汛到来了。
A、正确B、错误《渔歌子》的作者是宋朝词人张志和。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给画线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傍:①靠近②临近①傍晚______②也傍嗓音学种瓜______ 川:①河流②平地③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④ 川流不息______【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乡村四月》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
这首诗前两句______,展现了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两句写人“______、______”两字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______、______。
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______的热爱与欣赏,还表达了其对______和______的由衷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
“杂兴”的意思是______。
诗人描写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他们白天______,夜晚______,诗人还通过一个“______”字,塑造了农村儿童______的形象。
《渔歌子》的作者是______,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的风光。
作者短短几句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宜人的水乡风光图:______山附近,白鹭______,桃花______,溪水漫流,______肥壮,老渔翁头戴______,身穿______,于斜风细雨中垂钓。
【答案】:无【解析】:第5题【填空题】给划线字选韵母uo ui鳜鱼______ 箬笠______ 蓑衣______ 不须归______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多音字组词。
塞sài______ sè______ 绿lǜ______ lù______【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①昼出______夜______,②______各当家。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暮江吟》课堂实录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师:谁来读?(指名读诗)(齐读)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
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生自由学习讨论)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共8题;共43分)1.(3分)给下面句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京口瓜洲一水间(A.jiān B.jiàn),钟山只隔数(A.shùB.shǔ)重(A.zhòng B.chóng)山。
2.(8分)给多音字组词。
间:jiān jiàn数:shùshǔ重:chóng zhòng更:gēng gèng3.(4分)读拼音,写汉字。
suǒwèi shūlǐshuāi lǎo zhēn cáng4.(8分)辨字组词。
恰隔幕畔适融暮绊5.(10分)按要求填空(1)(4分)《秋思》诗人:;朝代:;寓情于,这首诗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的深切思念。
(2)(3分)《泊船瓜洲》作者:年代: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之情!(3)(3分)《长相思》作者:年代:这首诗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6.(6分)根据不同季节,抓住不同景物进行描写,从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本课三首诗词的共同特点。
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①《泊船瓜洲》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
②《秋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
③《长相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
7.(2分)根据你对课文的了解,填写下列空格吧。
《秋思》中的“,”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8.(2分)读下面的意思,猜写诗句。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两岸,可是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呀!,二、默写(共1题;共5分)9.(5分)默写一首课外积累的表达思乡情感的古诗。
,。
,。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10.(10分)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22课古诗三首四年级下册 第22课古诗三首是《咏鹅》、《静夜思》和《春晓》,这首古诗是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
这三首古诗都是非常经典的古代文化遗产,通过这些古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第一首古诗是《咏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
诗中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被一直鹅追赶的有趣场面。
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夸张的想象,使读者们体验到了这一有趣时刻。
鹅作为鸟类的代表,在古代文化中被看作是勤劳、坚韧和不畏困难的象征。
第二首古诗是《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
这首诗以清冷安静的夜晚作为背景,诗人在寂静的夜里思索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诗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相融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首古诗是《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氛围。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春天的早晨,感受到自然界的恢弘和生命的力量。
这首诗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诗歌的音韵、形象和意境,可以打开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除了这三首古诗之外,四年级下册还有许多其他的学习内容,如汉字的学习、古诗词的背诵等。
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们应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考诗歌中含义和美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评价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诗歌中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通过学习第22课古诗三首,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发现更多美的事物,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追求更高的境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案人教版(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019-2020学年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人教版练习题九十九第1题【判断题】读句子,判是否比喻句。
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A、正确B、错误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
A、正确B、错误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A、正确B、错误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
A、正确B、错误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
A、正确B、错误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
A、正确B、错误【答案】:无【解析】:第2题【填空题】照样子,找出近义词,再写下来。
例:风平浪静(平)——(静)欢天喜地______——______无影无踪______——______大惊小怪______——______改天换地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看拼音,写汉字。
cán sāng zhòu yè gēng yún______ ______ ______ bái lù biān sài zhú lì______ ______ ______ 【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照样子写出下面句子的歇后语。
例:棒打鸭子——刮刮(呱呱)叫猫吃老鼠弟______老鼠钻进风箱里______【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古诗词运用。
西塞山前景物很美,因此张志和写道:“______”所填词句的意思: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多音字组词。
塞sài______ sè______ 绿lǜ______ lù______【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选择词语填空连续陆续继续①早晨,同学们______地走进校园。
珍贵宝贵②老师把这一条意见当作最______的礼物。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反思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2.学习会写字“暮、吟”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设计思路《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法作品、投影仪、《悬梁刺股》Flash六、教学过程(一)﹑轻松谈话,巧妙揭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份书法作品,(先出示后粘贴于黑板)你觉得这上面的字写得怎么样?(生畅所欲言)它是顾老师的一个学生写的,几年前,这个学生就特别喜欢欣赏字帖,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反复阅读字帖,但是她写的字却非常难看。
有一天,我送她一首诗,读过之后,她恍然大悟,从此,这个同学变了,再后来,她就能写出今天这样的作品呢!1.这首诗是什么呢?就是她所写的内容,有这么神奇吗?赶快读读吧!(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22.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执教《古诗三首》一课,我在教学方法上不采用传统古诗教学逐句讲解诗意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古诗来理解诗意,感悟人物的情感。
为了让语文课堂具有开放性,我把课外的相关知识引进课内,使古诗教学变得“厚实”起来。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搜集各种与古诗有关的资料,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匈奴的相关知识,有关于梅花的词语、名句、诗词。
这便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关于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出如下几点反思: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离我们比较久远,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使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比如《墨梅》这首诗,学生通过资料了解到作者“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后,便对王冕产生敬佩之情,然后带着这种情感去朗读古诗,就会更加容易地理解诗意。
此外,在我的要求下,学生积累了很多课内外咏梅、赞梅的诗句,而且尝试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运用这些诗句,学会了古诗今用。
补充欣赏王冕的《墨梅图》画作,欣赏古典名乐《梅花三弄》,阅读现代咏梅的佳作,这些环节的设计,拓展了文本,为学生编织了一张更大的知识网,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教学收获(思得)。
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浅显的理解囫囵吞枣地以点头的形式蒙混过关,而是把自己的表扬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这样既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深入。
从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古诗的理解也变得轻松自然。
孩子有了自己个性的理解,在读的方面也就表现得不一样,达到了课标中提倡的个性阅读的要求。
3.不足之处(思失)。
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充分想的时间太短,展开的古诗画面不是很形象,学生没有完全置身于当时的故事情节当中,这是很失败的地方,导致最后的读不是很到位,学生体会的思想感情不是很深。
4.改进措施(思改)。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22课《古诗词
三首》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6题;共6分)
1. (1分)解释诗中词语。
杂兴________耘田________
绩麻________当家________
2. (1分)看拼音,写汉字。
cán sāng zhòu yègēng yú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ái lùbiān sài zhúl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1分)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许________推________脚________
浒________难________腿________
4. (1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字词。
例:一(朵)花(开)空调走了(几步)
一________信 ________土豆望了________
一________纸 ________台灯拍了________
一________笔 ________电影说了________
5. (1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目前,市场上经常出现一些伪劣商品冒充名牌商品的现象。
对于这些鱼目混珠、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我们要给以严厉打击。
这几句话中的“鱼目”指________,“珠”指________。
“鱼目混珠”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6. (1分)从《忆江南》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仿佛看到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4分)
7. (4分)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中“绿”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一、基础运用 (共6题;共6分)
1-1、
2-1、
3-1、
4-1、
5-1、
6-1、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4分)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