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第一章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
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第二章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城与国——同义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第三章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特征:▪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
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武汉市一元路片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征集文件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年月前言武汉市是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为保护和利用城市历史遗存、展现城市文化特色,《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两个层面、三个层次”的保护内容体系,其中个历史地段(含拟报的历史文化街区个)是整个保护规划体系的核心层次。
在此基础上,我局组织编制完成了《武汉市城市紫线专项规划》。
近年来结合全市重点功能区的建设推进,我局已组织编制完成了其中的青岛路片、首义片、青山红房子片等个历史地段的保护和利用规划。
年我局组织编制的《武汉市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通过对旧城风貌区、历史地段和历史文化街区(拟报)的梳理和增补,以及对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保护更新控制引导体系的构建,初步建立起总体规划层面和详细规划层面之间的有机联系。
与此同时,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也已全面编制完成,细则的试点片编制正在推进。
为落实总体规划、体系规划中的内容和要求,在扩大历史地段保护规划覆盖范围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历史地段所在编制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的编制方法和形式,我局拟于今年开展一元路片等个历史地段(含拟报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的新编工作,并诚邀国内外具有丰富经验和相当实力的规划设计及研究机构参与。
一元路片位于汉口原租界风貌区内,地段内保存有德国领事馆旧址、原美最时洋行大楼等多处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并包含有反映武汉地方特色的优秀里分,是武汉市历史文化发展演变中居住文脉和商贸文脉的重要代表地段,也是总体规划中个拟申报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随着周边过江隧道的通车和轨道、号线的建设,该片区域内的人口、交通和开发建设增长迅速,为保护带来压力,也为再利用带来机遇。
项目简况规划范围及要求一元路片紫线保护范围北至三阳路、南至车站路、西至中山大道、东至沿江大道,面积约公顷,紫线建设控制地带约公顷,详见附图。
历史城区尺度下的历史地段系统保护整治工作方法探讨——以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为例张飏刘青昊张杰摘要:多个历史地段集中于的历史城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但这些历史地段存在保护级别、保护措施、功能属性等多方面的差异与特色,由此造成的部分问题难以在现有法定规划体系中得到全面解决。
本次研究工作中结合南京城南历史城区的特性,在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基础上,对在两者之间加强衔接性的系统研究,对在历史城区范围内对历史地段进行整体城市设计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方面能对历史城区内进一步完善保护要素、协调并促进历史地段的功能发展以及健全对历史风貌形态的保护控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类似范围内的历史地段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历史城区历史地段保护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按照相关法规的解释,是指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1]——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历史城区作为城市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其内一般包括有一到多个历史地段。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相关法规,已经确立了“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为主的保护体系[2],历史城区与历史地段都是这一保护体系中“面”层面的组成部分,但这两者的尺度范围仍有较大差异——小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面积仅有一至几公顷,而历史城区往往都在数个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
从历史地段的保护整治实践工作来看,为了实现历史城区内历史地段的系统保护及协同发展,将历史地段的保护整治工作在整个历史城区的尺度下来加以整体研究并进行系统保护整治,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
尤其是对于具有较大面积、其内历史地段众多的历史城区来说,实现上述目标,采用这一系统整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参加编制的《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对这样的历史地段系统整治工作方法的提出与建立,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讨。
一、历史城区内历史地段的系统保护整治工作方法提出的必要性:提出这一工作方法,主要基于历史城区与历史地段的特点以及当前保护规划工作现状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82951.历史城区的规模较大、其内历史遗产集中:简单来说历史城区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城区面积大——历史城区一般为历史城市的旧有城池范围,根据城市历史上的地位不同,面积规模在几平方公里至五、六十平方公里之间不等。
文化街区规划设计方案最新1. 引言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精心规划的文化街区可以展示城市的特色和魅力,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娱乐。
本文将介绍一项最新的文化街区规划设计方案,旨在建立一个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街区,以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2. 区域选择在确定文化街区规划设计方案之前,要先选择合适的区域。
我们选择了城市中心附近的一个历史悠久、景色宜人的地段作为文化街区的区域。
该区域毗邻公园和繁华商业区,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具有极高的发展潜力。
3. 设计原则在规划设计方案中,我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多功能性:街区内应设有各种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剧院、艺术画廊、图书馆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采用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注重环保和节能减排。
教育意识:街区内设有教育场所,提供学习机会和文化交流,培养居民和游客的文化素养。
文化保护: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和修复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
4. 设施规划文化街区将包含以下主要设施:4.1 博物馆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陈列本地和国际艺术作品、历史文物和科技展品,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
4.2 剧院建立一座多功能剧院,可以演出话剧、音乐剧、歌剧、舞蹈和音乐会等各种艺术表演,为城市的文化生活增添活力。
4.3 艺术画廊设置艺术画廊,展示本地和国际艺术家的作品,举办定期的艺术展览和活动,促进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4 图书馆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提供丰富的图书、杂志和电子资源,设立阅读和研究空间,为居民和学生提供学习和娱乐的场所。
4.5 娱乐场所设计娱乐场所,如咖啡厅、餐厅、电影院、购物中心等,提供休闲娱乐和购物体验,增加街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5. 建筑风格在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上,我们将融合现代与传统元素,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景观。
建筑外观将采用当地传统建筑风格,保留历史建筑,并加入现代的设计特色,使街区充满活力。
滨水型历史街区地段城市设计研究——以董市镇历史街区为例许明明;吴亚伟【摘要】该地段曾经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及商贸活动地,有丰富的自然及历史文化资源,人口集中,商业贸易发达,地处滨海区域,对外活动繁多,工业兴盛.城市的高速发展及现代文化的冲击,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略,再加上该地段各种功能的不完善,现代人对文化的不重视、乱加破坏,城市结构布局的调整和运营模式的改变,历史街区地方特色丢失,建筑大规模成片改造,使得该地段呈现更加落魄的场景.但由于该地段独特的地理位置,如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从功能、建筑、空间、交通等方面进行设计与复兴,可重现历史街区繁茂兴盛的重要历史地位,重新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旅游、居住于一体的滨水型历史街区.【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8(000)008【总页数】2页(P112-113)【关键词】滨水区;历史街区;复兴;改造;董市镇【作者】许明明;吴亚伟【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同济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 现状分析(1)功能:功能混乱、基本上不合理,不能满足生活的各种需求,如交通、购物、卫生、休闲等,与大城市发展差别大,街区内部与滨水区缺乏合理的功能分配,滨水区利用差,功能单一,整个区域缺少基础设施。
(2)建筑:历史性的建筑与新建筑共存,建筑风格不统一,街区内房子年久失修,人口密度高,人居环境差,缺少开放的有地标意义的公共建筑,大量住房通风采光差。
(3)交通:滨水区的历史街区大多地处城市郊区,道路狭窄破旧,交通秩序混乱,人车合流,道路相交处偏拥堵狭小,道路与两侧建筑无接缝设计,滨水区交通体系不完善,通达性不高。
(4)空间:该地区无公共的活动空间和绿地,无软质景观,景观视线混乱,景观轴线不统一,空间序列感不强,空间利用率不够,局部公共场地形式与功能欠缺。
(5)滨水区:滨水区功能划分不合理,利用率低,参与性不强,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原来相对兴盛的滨水区逐渐破败,现状的建筑和设施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匹配,不能满足交流的各项需求,滨水区特色无体现。
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摘要通过对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的调查研究;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发现其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往往直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
如果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保护约束力不强,就使许多优美的城市历史地段惨遭破坏。
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针对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再生、保存、有机更新、公众参与人类社会走过了三百万年的历史,经历了六千多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
人类文明跨入了21世纪后,社会生存环境恶化、不可再生资源急据枯竭、现代工业化速度过快、物质主义倾向严重、城市建设困难重重、城市风貌雷同、城市历史地段破坏严重……。
于是当今人们开始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
而中国自八十年代进入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其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往往直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
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保护约束力不强。
致使许多优美的城市历史地段惨遭破坏:定海老街区面目全非,襄樊古城墙夷为平地,福建三坊七巷遭到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历史建筑被拆光、安阳穿城修路严重破坏历史街区。
诸多城市的老城区陷入了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不断遭受着肢解和蚕食;而文物古迹则年久失修。
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中国旧城更新的热潮中,认真地进行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科学涵义1986年我国在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了历史地段的概念。
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地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文件中所说需要予以保护的街区、建筑群等就是"历史地段"。
而对其中价值较高的、采取法定保护措施,则冠以"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就是历史地段与历史文化保护区二者之间的关系。
对待"历史地段"应有明确的具体标准。
它必须应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具有典型和鲜明的特色,能够反映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风貌。
它要求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如建筑群、街区、园林等,而不是根据传说典故等仿制的新建筑群。
历史地段的遗存物并应有一定的规模,能构成一种环境气氛,使人从中领悟到历史文化的鲜活感受,只有孤单的几栋单体建筑是不足的。
现代城市设计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形体秩序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思维方式及设计和管理原则。
城市设计既不同于城市规划又不同于建筑设计,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必须采用的思维方式和设计原则。
城市设计最初定位于偏重视觉艺术的布局,随后发展为强调重视情感文化,讲求人与环境、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它的目标由环境的外观和功能发展到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
它的范畴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发展到人类活动与城市空间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为城市历史文化传统重要载体的城市历史地段,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城市设计中城市特色的主要构成元素。
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是指根据城市历史地段的历史文化环境特征,以其外部公共空间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再生为整体效应原则,建立良好的城市整体形象,理清历史文脉,提高城市文化品质,维持城市的个性特征。
并为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提供可操作的具体政策、决策等控制手段。
在其设计过程中注重保护和利用的相结合;并注重空间环境规划,使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和谐共生,使民族文化活动得以保护再生。
从而恢复城市历史地段的生命活力,引导和塑造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二、目前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在近20年当中,从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城市面貌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对"旧貌换新颜"的古老城市,我们却无法认同,因为这些城市积淀多年的原有历史文化风貌已离我们越来越远,走入了盲目进行"城市现代化"的误区。
虽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钱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好,虽然我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在现实之中,我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规划手段简单,缺乏城市设计指导。
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往往处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之中。
而在改造实施过程中,操作人员往往不顾历史地段的文脉、肌理、面貌等特色因素,按照同一设计风格统一建设。
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在空间上也往往造成单调乏味。
而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目前详细规划还不能直接指导城市形体环境的建设,城市设计的衔接作用也远没有发挥出来。
诸如整体形象定位、历史文化保护、开放空间组织、建筑形体控制及进一步的功能、风格、色彩等都需要进行预先设计,并形成相应的法规。
使政府职能部门、开发商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文物破坏严重,推倒重来,不留历史痕迹。
城市历史地段内常常散布着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古木名树,在改造前本应对它们进行仔细研究,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实施不同方式的严格保护。
但一些开发商和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和节省开支,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文物,结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3、无视生态,城市整体环境进一步恶化。
随着大规模旧城改造的推进,大量的商业、办公、金融等公共建筑涌入历史地段内,使其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不断增加。
其结果,一方面加剧了城市历史地段内机动车交通的拥堵;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整体环境质量的下降。
据了解,北京旧城中心区从1995年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热岛效应,使中心区的汽车尾气和煤烟不易排放。
而且由于北京历史地段内的绿地和开敞空间近年来不断遭到蚕食,使得城市中心区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
目前,北京旧城内的一些历史地段(如前门、王府井等)的空气质量几乎常年都保持在四级以上。
4、假古董当道,盲目创新。
如果没有对文物建筑进行科学的复原重修,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看到完整的北京明十三陵的昭陵、颐和园的景明楼等。
但是目前各地大兴仿古建筑,不惜以破坏城市生态为代价,则是一种"假古董"盛行的恶习。
过多过滥过于重复的"老北京"、"三国城"、"水浒城"、"西游记宫" ……堆砌不出真正的文化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盲目创新,盲目国际化。
该类建筑在城市历史地段内由于数量多、反差大、风格不成熟,对于历史地段风貌的破坏是致命的。
城市历史地段不是试验田,对传统风貌的破坏是不可挽回的。
城市历史地段的整体背景和创新建筑之间的图底关系不能颠倒。
如果满街都是艾菲尔的铁塔或贝聿铭的金字塔,那么巴黎也就不成其为巴黎了。
5、经济效益第一,开发商利益的体现。
城市历史地段的改造多由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具体操作,他们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
对历史地段不予重视,忽略其历史格局、传统风貌、建筑特色,进行大面积的拆除新建开发。
许多城市的历史地段于是很快地被换成一排排呆板的居民楼,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新区风貌。
而且由于开发商只管盖房子,居民楼以外的绿化环境、市政配套等设施无人投资建设,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使人们自然聚居的生活形态所形成的城市意象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丧失了城市的地域风格特征。
6、法律控制力度不够,缺乏公众参与。
目前许多城市历史地段仍未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区域,更无详细的保护法规或规章。
因此这些街区的保护管理没有专门的依据,致使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无法从专业技术角度说服开发商和有关领导,也不能从法律上保障公众参与改造工程的权力。
而缺乏公众参与的改造项目,往往由于不能吸取各方的意见,而难以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
使许多原住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也不能使将来新的使用者满意。
因此,原住居民往往对改造产生抵触心理,增加了改造的成本和难度,并且极易出现严重的社会纠纷,给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关于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建议西方有一句名言:罗马并非一日建成。
可见,城市历史地段往往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故对其整治也不能一蹴而就。
而应长远控制、逐步分期实施。
我们不能再用理论来解释生动多样的现实,也不能再用单一的指标来控制各不相同的需求,更不能把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成功"做法到处搬用、移植。
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是一项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要对城市历史地段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深刻的理解。
应对旧城中不同区域建筑群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状况、使用情况以及建筑群与街道的景观关系特征进行认真鉴别,仔细划定历史地段的保护范围。
确定街区建筑的主体风格,街区风貌的具体特征。
并将历史地段的建筑进行分类,分别采用修复、修景、控制等方式进行保护和整治。
制订出相应的环境整治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等。
而结合我国城市目前的具体状况,在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中我们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生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目前我国城市历史地段内居住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在其城市设计时应追求产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动态平衡,建立生态化的产业体系。
并为历史地段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区域性生态保障。
加强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切实治理水、空气、噪声的环境污染,建立切实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政策体系,实现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
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兼顾当代和后代的要求,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例如我国原有城市历史地段内几乎所有的建筑群都以院落围合,中间留有一方小小的空地,正好可以栽植花草树木。
它能在城市中形成大量的“袖珍型、分散化"的绿化空间,再通过它们之间线型的开敞空间--胡同交织在一起,即可形成完整而又富于变化的绿化生态开敞空间体系。
2、再生与保存交织,科学地进行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
再生与保存是一项内容极其庞杂的重要课题。
就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而言,对其遗存文物建筑不能一概而论,要因质而行,按等级酌情保存。
应保存其遗存形态,并可辅以虚存形态。
复存文物建筑则是极为慎重的工作,涉及历史、考古、艺术、技术、经济等众多因素。
要求复存者不仅具有高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而且必须要进行认真的科学考古和历史研究。
在保存中不仅意味着要保存和改造现存的城市空间、邻里单位、历史建筑等,而且要注意保存有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习俗和行为活动。
3、全面保护,真实反映城市历史地段传统风貌。
全面保护是指保护一个历史地段的整体空间,包括需要特别保护的古建筑及环境。
历史地段内街道格局,建筑形式乃至市民生活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全面保护"反映的是其总体特征,是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