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礼仪培训(完整版)第一部分:基本礼仪规范一、仪表仪容1. 着装得体:在正式场合,着装应整洁、得体,避免过于暴露或随意的穿着。
男士应穿着西服、衬衫、领带等正装,女士则应穿着职业套装或优雅的连衣裙。
在非正式场合,着装应简洁、大方,避免过于花哨或过于随意。
二、言谈举止1. 礼貌用语:在与人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
尊重他人,避免使用粗俗、侮辱性的语言。
2. 倾听他人:在与他人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对方讲话,避免打断对方。
在对方讲话结束后,给予适当的回应,表示理解和尊重。
三、接待礼仪1. 热情迎接:在接待来宾时,应热情、友好地迎接,主动问候,并引导来宾到合适的位置。
在对方离开时,应礼貌送别,表示感激和期待再次见面。
2. 注意细节:在接待过程中,注意细节,如保持接待环境的整洁、提供茶水、座椅等。
在对方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协助,展现热情、贴心的服务态度。
3. 尊重隐私:在接待过程中,尊重对方的隐私,避免询问敏感问题。
在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时,应给予理解和尊重。
四、商务礼仪1. 交换名片:在商务场合,主动递上名片,并双手接过对方的名片,表示尊重。
在交换名片时,注意观察对方的名字、职务等信息,以便日后联系。
2. 座位安排:在商务宴请或会议中,按照身份、职务等安排座位,确保主宾双方都能舒适、愉快地参与活动。
3. 礼品赠送:在商务活动中,适当赠送礼品,表示友好和尊重。
在选择礼品时,应考虑对方的喜好、文化背景等因素,避免送出不当的礼品。
五、餐桌礼仪2. 用餐顺序:在用餐时,按照主宾的顺序进行,避免抢先或拖延。
在夹菜时,避免使用筷子夹取对方的食物。
3. 餐桌交谈:在用餐过程中,与同桌的人进行愉快的交谈,避免涉及敏感话题。
在对方讲话时,认真倾听,并给予适当的回应。
礼仪培训(完整版)第一部分:基本礼仪规范一、仪表仪容1. 着装得体:在正式场合,着装应整洁、得体,避免过于暴露或随意的穿着。
男士应穿着西服、衬衫、领带等正装,女士则应穿着职业套装或优雅的连衣裙。
小学生文明礼仪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本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小学各年级的学生,包括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等场合,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条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合作,严格遵守和推行本规范,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模范。
第二章课堂礼仪第四条准时到课1.学生应准时到达教室,不得迟到早退。
迟到的学生应向老师请假并说明原因。
2.学生应自觉排队进入教室,有序就座,不得争抢座位或占用他人座位。
第五条尊重老师1.学生应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指导和安排。
2.学生应保持安静,认真听讲,不得打断老师的讲话,不得进行私语、笑声等干扰行为。
3.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时要举手示意,等待老师点名后发言。
第六条尊重同学1.学生应尊重同学,不得嘲笑、侮辱或欺负他人。
2.学生应友善相待,互相帮助,形成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
3.学生应注意保持个人卫生,不得互相扔纸屑、乱涂乱画或互相打闹。
第七条教室卫生1.学生应保持教室的整洁和清洁,不得随意乱扔垃圾。
2.学生应爱护公共财物,不得损坏桌椅、黑板和其他教学设备。
3.学生应自觉清理个人座位周围的垃圾,保持整齐有序的教室环境。
第三章校园礼仪第八条校门出入1.学生应自觉排队进出校门,不得推搡或争先恐后。
2.学生应出示校园卡并遵守校园安全规定,保证校园安全和秩序。
第九条班级活动1.学生应积极参与班级活动,遵守活动纪律和规定。
2.学生应尊重组织者和参与者,遵守活动秩序,不得妨碍他人参与和享受活动。
3.学生应保持活动场地的整洁,不得随意扔垃圾或破坏场地设施。
第十条图书馆使用1.学生应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或嬉戏打闹。
2.学生应爱护图书,不得乱扔书籍或涂写乱画。
3.学生应按规定借还图书,不得私自带出校外或私自借阅他人图书。
第十一条餐厅就餐1.学生应排队有序就餐,不得争抢食物或占用他人座位。
2.学生应保持餐桌卫生,不得乱丢食物渣滓,不得喧哗或嬉戏打闹。
完整版站、坐、走、蹲姿标准1、标准站姿的动作要领:1) 身体舒展直立,重心线穿过脊柱,落在两腿中间,足弓稍偏前处,并尽量上提。
2) 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双目平视,目光柔和有神,自然亲切。
3) 脖子伸直,头向上顶,下鄂略回收。
4) 挺胸收腹,略为收臀。
5) 双肩后张下沉,两臂于裤缝两侧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弯曲,或双手轻松自然地在体前交叉相握。
6) 两腿肌肉收紧直立,膝部放松。
女性站立时,脚跟相靠,脚尖分开约45°,呈“V”型;男性站立时,双脚可略为分开,但不能超过肩宽。
7) 站累时,脚可向后撤半步,身体重心移至后脚,但上体必须保持正直。
由于日常活动的不同需要,我们也可采用其他一些站立姿势。
这些姿势与标准站姿的区别,主要通过手和腿脚的动作变化体现出来。
例如,女性单独在公众面前或登台亮相时,两脚呈丁字步站立,显得更加苗条、优雅。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站立姿势必须以标准站姿为基础,与具体环境相配合,才会显得美观大方。
2、标准坐姿要领:1) 精神饱满,表情自然,目光平视前方或注视交谈对象。
2) 身体端正舒展,重心垂直向下或稍向前倾,腰背挺直,臀部占坐椅面的2/3。
3) 双膝并拢或微微分开,双脚并齐。
4) 两手可自然放于腿上或椅子的扶手上。
除基本坐姿以外,由于双腿位置的改变,也可形成多种优美的坐姿,如双腿平行斜放,两脚前后相掖,或两脚呈小八字形等,都能给人舒适优雅的感觉。
如要架腿,最好后于别人交叠双腿,,女子一般不架腿。
无论哪种坐姿,都必须保证腰背挺直,女性还要特别注意使双膝并拢。
3、标准走姿要领:1) 走姿是站姿的延续动作,行走时,必须保持站姿中除手和脚以外的各种要领。
2) 走路使用腰力,身体重心宜稍向前倾。
3) 跨步均匀,步幅约一只脚到一只半脚。
4) 迈步时,两腿间距离要小。
女性穿裙子或旗袍时要走成一条直线,使裙子或旗袍的下摆与脚的动作协调,呈现优美的韵律感;穿裤装时,宜走成两条平行的直线。
5) 出脚和落脚时,脚尖脚跟应与前进方向近乎一条直线,避免“内八字”或“外八字”。
主持人礼仪主持人要具备良好的外形条件和清晰的口齿,音色悦耳,敏捷的思维,良好的应变能力,也要根据主题的具体要求来选定主持人.而过程中,主持人的礼仪就更加重要,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主持人应衣着整洁,大方庄重,精神饱满,切忌不修边幅,邋里邋遢。
男主持:应以整理发型和修面为主。
女主持人可以浓妆,服装,配饰可华丽典雅。
走上表演台男主持人应步伐稳健有力。
女主持:人应步伐轻盈,行走速度应由汇演性质而定,一般来说,气氛热烈的文艺汇演步伐应慢一些。
2、站姿的基本要点是:双腿基本并拢,双脚呈45度到60度夹角,身体直立,挺胸,抬头,收腹,平视。
主持人的标准站姿,要求上半身挺胸收腹,直腰,双肩平齐、舒展,双臂自然下垂。
下半身双腿应靠拢,两腿关节展直,身体重心落于两脚中间。
身体中心微微倾向于前脚掌,后跟同时用力下踩,头顶心感觉往上顶,似乎身体被拉长,有挺拔感。
男主持人“小八"站姿,双脚可稍稍叉开,最多与肩同宽;女主持人“丁”步站姿。
3、主持人的走姿(步态)可以根据节目内容灵活掌握。
轻松的节目,步子可以快一点,内容沉重的节目,步子要慢一些。
一些娱乐竞赛节目或少儿节目,有时需要主持人走到一定位置后弯腰或蹲下,这时应注意不要撅臀,以免损坏形象。
女士在较正式的场合中的行路轨迹应该是一条线,即行走时两脚内侧在一条直线上,两膝内侧相碰,收腰提臀挺胸收腹,肩外展,头正颈直收下颌。
男士在较正式的场合中的行路轨迹应该是两条线,即行走时两脚的内侧应是在两条直线上。
不雅的步态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如:左右摇晃,弯腰驼背,左顾右盼,鞋底蹭地,八字脚,碎步等等。
●不要左右晃肩,不要左右晃胯;●同行注意调整步幅,尽量同步行走;●保持膝关节和脚尖正对前进的方向,避免双脚成内八字或外八字。
4、持稿时,右手持稿底中部,左手五指并拢自然下垂。
双手持稿时,应与胸同高。
5、行礼时,开场行礼可以是90度鞠躬;报幕时要注意向观众行礼,即15度鞠躬礼或点头礼.6、主持过程中,切忌出现搔头,揉眼,拦腿等不雅动作.7、主持人应言谈应口齿清楚,思维清晰,语句停顿准确,缓急有度,简明扼要8、主持人风格应根据汇演实际情况,节目类型来调动观众气氛,或庄重,或活泼,或幽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中国为“礼仪之邦” 。
重礼仪、守礼制、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公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清朝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必定是尊长先动碗筷。
咀嚼饭菜要闭口咀嚼,细嚼慢咽,而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会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膜拜礼入坐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儿童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 20 岁行加冠礼,从头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拥有了成婚、肩负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 15 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纪。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和待人、尊敬别人,以博得别人的尊敬。
礼仪的分类及功能因为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互相交融的,大多数礼仪内容都是互相贯串的。
一般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平时生活礼仪:包含会面礼仪、介绍礼仪、谈话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送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含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成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含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事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自己涵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己、美化生活;有助于促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改良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民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差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品的基本标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二,处世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一样”、“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铁乘务员基本礼仪
高铁客运人员一般的服务礼仪有:
一、行动服务礼仪:
1、等车时的行为礼仪
应统一着装,声音应该小,动作应该是光,记住不要笑话,站立的姿势,坐姿应符合职业形象标准,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不会在别人面前润色化妆或修改,如果有必要的话应该去洗手间或车间。
2、待客、送客的礼仪
乘客上下车时,应在车厢门口相应的位置打招呼或送行。
通常的敬礼是鞠躬、挥手等。
3、引导旅客的行为和礼仪
为乘客指路时,手指并拢,心微微倾斜,指出方向。
你应该比乘客先走一两步。
让乘客在中间走,你自己在走廊的一边。
上下楼梯、电梯时,引导乘客沿楼梯扶手行走,并靠墙行走;乘坐电梯时,应让乘客先上车后出电梯,按下电梯门开关并说“请先走”。
乘客下车后,你可以自己下车。
开门关门时,使用靠近把手的推拉门,站在开着的门旁边,引导自己进入房间,转身关门。
二、装饰仪表应遵循三个原则:庄重、简洁、大方,并表现出可靠的工作环境。
三、对于着装的规范和礼仪有四大要求,符合身份、长处和短处、区别场合和遵守习俗。
其他规范还包括站、坐、蹲、鞠躬、握手等一系列行为,在服务他人时始终保持微笑,因为微笑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三礼™
后代儒家学者整理成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
在汉以后两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依据,因此被称为“礼经”。
它们也是研究探讨古代用于贵族的礼制的最重要的书。
《周礼》,原称《周官》。
《周礼》为春秋战国时人所著建构国家职官礼仪制度之书。
《周礼》一书主要内容是有关政府组织机构的规划和构拟。
《仪礼》是春秋末至战国时经过孔子及其后学弟子记录整理的主要是关于士礼的著述。
《仪礼》保存了许多两周古礼,甚至是殷商古礼。
《礼记》是孔子弟子及后学所记古代礼制与相关的论述、解释。
有两种版本《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后者在唐朝尊为经书,因此影响更大。
§五礼™
后代的礼学家按照《周礼》的说法,将古代了礼仪分为五类,即“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吉礼包括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
《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按照《周礼》的说法,吉礼是祝祈福祥之礼。
吉礼的主要内容包括:祭祀天神,指对上帝、日月星辰等祭祀;祭祀地祗,指对社稷、五岳、山林川泽等的祭祀;祭祀人鬼,指对先王、先祖、先圣、先贤的祭祀。
同时这也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重视礼教,重视伦理教化。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周礼》说,嘉礼是用以“亲万民”的,其主要内容有六:一曰饮食,二曰婚冠,三曰宾射,四曰飨燕,五曰脤膰,六曰庆贺。
在等级制度下,无论什么礼仪,都随地位的尊卑贵贱而有仪节繁简多寡的不同,不可能对“万民”一视同仁。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道。
讲天子与诸侯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
(其中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
“时见”:指天子有征讨等大事时,一方之诸侯见天子之礼,此无一定之期日,有事而会;“殷见”:指天下四方六服诸侯毕至见天子之礼;“时聘”:指天子有事而诸侯未来朝时,派遣使者存问看望;“殷覜”:指多国使者同时聘问。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对于那些桀骜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
《周礼》所说的军礼包括以下内容:“大师之礼”,指军队的征伐行动;“大均之礼”,指均土地,征赋税;“大田之礼”,指定期狩猎;“大役之礼”,指营造、修建等土木工程;“大封之礼”,指勘定封疆,树立界碑。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gu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
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其中,稽首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拜礼中较轻者,这是三拜是正拜。
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引用肃拜。
§五帝™
中华文化中,五帝一般是指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对于五帝有多种流传版本,最为流行的说法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其次是朝廷官方祭祀礼仪的专用词汇,是最高祭祀等级的仪式之一,仅次于“单独郊祭上帝”,五帝属于大祀,祭祀内容包括作为主祭的五方上帝等祭祀的仪式,一年一次。
五帝还可以指五方上帝,即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圜丘祀天™
圜丘祀天是周代祭天的正祭。
圜丘是一个圆形的祭坛。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建圆形的祭坛祭天,建方形的祭坛祭地。
圜丘祀天于每年的冬至日在国都南郊举行,故又称“郊祀”。
祀天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政治宗教活动。
祭祀者分享祭祀用的酒醴,称为“饮福”,天子把祭祀用的牲肉分赐给宗室臣下,称“赐胙”。
§方丘祭地™
方丘祭地周代祭地的正祭。
方丘是一个方形的祭坛。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建圆形的祭坛祭天,建方形的祭坛祭地。
方丘祭地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
古人认为地属阴而静,本为方形。
水泽、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
祭地礼仪还有四望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因此,往往会兴师动众,对沿途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骚扰和影响。
封禅主要表现了华夏民族敬畏天地的精神导向,弘扬和歌颂了中国历史文化上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精神。
宣扬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四望山川™
“四望”是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
同一山川,至其地而祭之,称为“祭”;远望而祭之,则名曰“望”。
望祭也在国都四郊举行,四方各建一坛,以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祭品用牲要与各方之色相合。
历朝历代所望祭的名山大川各有所不同,如隋人祭祀“四镇”,金人祭长白山等等。
§宗庙™
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
古人认为,人死而为鬼,没有宗庙供奉享祀,鬼便没有归宿,宗庙正是祖先亡灵寄居之所。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社稷™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
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
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
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
稷,指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xí)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祇,这是农业之神。
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就是祈谷。
§耤田™
耤礼,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
耤田礼为历代帝王所遵循,而且仪式日趋复杂。
本有重农、劝耕的良好意愿,但历代帝王的亲耕耤田,作秀意味太重。
§札礼™
“札”,指疫疠疾病,即流行性传染病。
札礼,最紧迫的问题是葬死救病。
许多疫病是由于灾荒中死人未能及时掩埋而引起的。
对死于凶荒疫病者,历代常常赐给棺木或丧葬钱的办法。
§荒礼™
荒礼,指自然灾害引起歉收、损失和饥馑后,国家为救荒而采取的政治礼仪措施。
灾荒之年举行荒礼,不仅可以安抚民心,维护社会安定,同时也有效地节省了财物,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
主要内容有散利、薄征、缓刑等。
§灾礼™
灾指灾祸,即贬损礼仪规格、减省娱乐、膳食,而祈禳之礼往往比较讲究,以冀感动神灵,消去灾祸。
§马政™
马政是中国古代负责马匹饲养,照顾的行政事务。
由于掌控皇室、官署用马,以及国家军队的运输用马、骑兵之战马需求,马政负责的官员或集团往往有很强大的政治势力。
历代都作为军礼的重要内容,十分重视。
§简述礼仪的功能作用
①是维持统治的纲纪,推行教化的工具。
礼仪是国家的躯体,又是政治的载体。
都体现了礼仪就是统
治人民、管束人民的。
叔孙通定朝仪的故事就是鲜明的例子。
②礼仪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工具。
在祭祀上有宗庙制度、列鼎制度,在会面时有朝觐之礼,在
丧葬上有埋葬制度、五服制度等等,在各个领域,礼仪的存在,都尽可能将统治阶级的利益最大化。
③礼是个人修行正身的准则。
孔子教育学生要“克己复礼”,这是个人行为修养的最高准则。
具体而
言,就要做到《论语》中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个人的行为如果失去了礼仪的规范,好的品行也会出现偏差。
④礼仪还可以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
⑤在远古时期,礼仪可以节制人们的主观欲望。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发展还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礼仪
可以使主观欲望与客观物质生产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