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8
【语文知识点】晏子使楚的故事概括及赏析《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
大王问,‘这是什么国家的人?’他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说,‘他犯了什么罪?’我们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国家的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
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
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子使楚的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
文中所塑造的晏子形象,遇事不乱,临大节而不辱,娴于辞令,出妙语而制胜。
其思维的敏捷,论辩的严密逻辑性以及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气量风度,均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晏子使楚》。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的形象和思想。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晏子的智慧与勇敢。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晏子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勇于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晏子使楚》的朗读与背诵。
(2)晏子的形象分析和思想理解。
(3)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晏子在与楚国国王的对话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敢。
(2)如何正确地朗读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介绍晏子的背景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晏子的形象和思想。
(2)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找出晏子智慧与勇敢的具体表现。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详细分析晏子在与楚国国王的对话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敢。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晏子的情感。
(2)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后作业:(1)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2)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长期效果:(1)关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语文素养提升,包括朗读、表达、写作等方面。
【语文知识点】晏子使楚的故事概括和道理《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晏子出使到楚国。
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
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
今天,我是出使楚国,不是出使狗国。
请问我是来到了狗国,还是来到了楚国。
楚人无话可对,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进去。
晏子见到楚王说:怎么,你们国就没有人了吗。
晏子知道楚王是在讽刺他,就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您这是什么话,单是我们齐国首都临淄,就有七八千户人家。
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张开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汇集成一场大雨,人挤得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派你这样的人来出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这您就不知道了。
我们齐国派遣使臣有个规矩,要是对方是个上等国家,就派一个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对方是个下等的国家,就派一个碌碌无能的人去。
因为我是最没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们楚国来。
晏子临阵不乱,谈笑自若,对楚王的话语进行了一一辩驳,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同时也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
通过这则故事让很多人明白,人不可相貌,海水不可斗量;也可以提醒很多人,对人贸然无礼只能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全文语言精炼,却写得生动传神,文中所塑造的晏子形象,遇事不乱,临大节而不辱,娴于辞令,出妙语而制胜。
晏子形象在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艺术画廊中,也是独具特点,闪烁着耀眼光华的晏子的炉火纯青的外交艺术和高超绝妙的讲话艺术,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至今仍值得人们研究和借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晏子使楚》教案四篇《晏子使楚》教案篇1一、情感激励(板书课题)同学们,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但柳老师还要强调一下,假如我也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注意我的性别,我可能也会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怎么不叫我“柳子”啊?你发现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子”是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是的,比如说“孔子”、“老子”、“孟子”……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在这节课,我们走进他一个故事,叫《晏子使楚》。
齐读课题。
指题目,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
那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
为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源头小学的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怎样才算一个优秀的小记者呢?(让学生明白,当记者需要:耳灵──能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眼尖──善于观察,特别是对方的动作、神态;口利──要能言善辩,善于提问;手快──动笔写报道要快。
)二、初读感知,走近晏子现在我们就出发,跟随晏子出使楚国。
1、指名说:你喜欢怎样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做到:⑴动口、动手,用心朗读。
⑵初步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2、适当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却没占到任何便宜的故事。
第一次在楚国的城门外,楚王想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见到楚王后,楚王却说齐国没有人,第三次在酒席上,楚王故意说齐国人品质不好。
)三、潜心体悟,研读晏子1、得知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就先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楚王是怎么做的?晏子又是怎么反驳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相关内容,找到后马上举手。
读后问:晏子的话是什么意思?2、出示黑板: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___。
齐读。
初中语文文言文《晏子使楚》原文和译文原文: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权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
《晏子使楚》教案七篇《晏子使楚》教案篇1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晏子使楚》教案设计。
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
课文就是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
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晏子使楚》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读懂《晏子使楚》的故事内容。
2、抓住晏子三斗楚王的言行,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智慧以及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重点】从晏子充满智慧的语言中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课前准备】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人物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__思路。
2、知道课文用了“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记叙了晏子和楚王的交锋。
二、学习三个小故事从晏子充满智慧的语言中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1、学习:进城门:⑴学习第3段,知道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怎样反驳以及故事的结果。
⑵重点朗读晏子的话,读懂晏子的言外之意,体会晏子面对侮辱,用充满智慧的语言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2、学习“见楚王”:⑴学习第4段,知道楚王见到晏子是怎样侮辱他的。
⑵面对侮辱,晏子是怎样反驳的呢?抓住“严肃”和“笑了笑”从表情和语气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3、学习“赴酒宴”:⑴学习第5段,知道楚王在酒宴上又是怎样侮辱晏子?面对侮辱,晏子是怎样反驳的呢?⑵读懂晏子的话,再次体会晏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
三、总结1、故事最后的结果怎么样?2、从楚王态度转变感受晏子形象。
3、想象:晏子圆满地完成了出使楚国的使命,在晏子离开楚国前,楚王会怎样做?怎样说?怎样想?4、总结,体会晏子表现出的一种精神──尊严。
《晏子使楚》专家点评
《晏子使楚》是一篇经典的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课文主要写了楚王先后三次想侮辱晏子,但晏子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挫败了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一、这节课紧扣单元的训练重点。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感悟人物的语言艺术,在语言中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到当时楚王的横蛮霸气、盛气凌人;体会到晏子的沉着睿智,又针锋相对,不受欺侮的人物特点,邓校长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其前面的动作、神态等提示语,感悟到了人物内心精神世界。
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体会楚王傲慢无礼、以强凌弱的人物特点。
二、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层层深入,立足于大语文观。
邓校长先抓住楚王侮辱晏子的三段话,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
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邓校长不失时机地训练了基础知识,如:换词练习,词的训练,修辞手法,成语的概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词语,根据给出的提示语,引导学生补充后面内容等练习,把语文的训练点落实得扎扎实实,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三、以文本为范例,渗透读写结合。
文本是范例,学生学习后获得了知识,也要体现写作能力的习得与提升。
邓校长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了教学主题,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重点感悟人物的语言艺术,在语言中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尤其是重点抓住楚王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认识和深化人物描写的表达方式,为今后描写人物打下很好的基础。
第1页共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晏子使楚》课文原文及赏析《晏子使楚》课文原文: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让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从这个小门进去。
晏子看了看,说:“我是出使到狗国去的,才从狗门进去。
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
”楚国人只好打开大门,让晏子进去。
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齐国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派你这样的人来呢?”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派到这儿来了。
”一会儿,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是哪里人?犯了什么罪?”武士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转过头来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晏子站起来,严肃地回答:“大王,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南就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子,如果移栽到淮北,就只能结出又小又苦的枳。
这是因为土壤和水土不同啊。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使楚》课文赏析:这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的使者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面对楚王的侮辱和挑衅,晏子凭借他的机智和口才,巧妙地进行了反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首先,晏子通过拒绝从狗门进入楚国,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尊严,同时也讽刺了楚国的无礼行为。
其次,面对楚王对他身高的嘲笑,晏子以齐国的外交规矩为借口,既回击了楚王的侮辱,又不失大国使者的风度。
最为精彩的是晏子对齐国囚犯在楚国犯罪的解释。
他运用比喻,将人的品行与植物的生长环境相联系,暗示楚国的社会环境导致了齐国人在楚国犯罪,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楚王对齐国人的指责,再次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整篇文章通过晏子的言行,展现了其机智、勇敢、爱国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尊重他人、维护尊严的重要性。
语文教案:《晏子使楚》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晏子使楚》。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晏子的生平事迹和使楚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晏子的历史背景和贡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晏子的生平事迹和使楚的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语句的理解和翻译。
2. 晏子的历史背景和贡献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晏子使楚》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晏子的生平事迹和使楚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语句的理解和翻译。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晏子的历史背景和贡献。
4.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进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学生进行与课文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写作、表演等。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晏子使楚》。
(2)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晏子的历史背景和贡献。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晏子在与楚国的交往中所运用的智慧和策略。
3. 利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晏子的角色,进行互动式学习。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晏子的生平事迹和使楚的背景进行详细讲解。
晏子使楚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晏子使楚》。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使者晏子出使楚国的经历,通过晏子机智、勇敢的斗争,暴露了楚王的骄横无理,充分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
本文是古代杰出的外交辞令,是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积累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了解晏子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分析晏子的外交辞令,理解晏子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外交辞令的兴趣。
问题引导:你们听说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吗?请大家简要描述一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查阅字典。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晏子的外交辞令,分析其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
4.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晏子的外交辞令,分析其语言艺术和智慧。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课堂所学。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晏子使楚2. 外交辞令3. 机智勇敢4. 爱国精神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晏子的特点。
答案:晏子机智勇敢、善于斗争、爱国精神。
2. 请举例说明晏子在课文中的外交辞令。
答案:晏子在与楚王的对话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揭露了楚王的骄横无理。
如:“吾闻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晏子使楚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晏子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关于晏子的故事,深入了解晏子的生平事迹,下周课堂上分享阅读心得。
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晏子使楚》导与练第一课一、晏子和《晏子春秋》简介,晏子当时是在什么背景下使楚的?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这是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著作。
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重要的辅助手段。
晏子出使楚国的具体原因是: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在诸侯逐鹿中,仍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楚国自从楚庄王一鸣惊人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
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分组展示:把全班分成A、B、两个组,先朗读课文、然后对照课件边翻译边赏析句子。
晏子使楚晏子将使.( 出使)楚。
楚王闻之.(这个消息),谓.(对……说)左右..(近侍)曰:“晏婴,齐之习辞者...(善于辞令、很会说)的人)也。
今方.(将要)来,吾欲辱之,何以..(即“以何”,用什么办法)也?”左右对.(应答,回答)曰:“为.(相当于“于”)其来也,臣.(古人自称,这里是臣对君的自称)请缚.(捆绑)一人....(即“为何者也”的..(一个人,古汉语中省略了量词)过王而.(连词,表顺承,不译)行。
王曰:“何为者也倒装,做什么的呢)?”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曰:“坐盗.(偷窃)。
”晏子至,楚王赐.(赏赐)晏子酒,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吏.(古代对官员的通称)二缚一人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王。
王曰:“缚者曷为..(即“为曷”的倒装。
曷,通“何”什么)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看着,动词作状语)晏子曰:“齐人固.(本来)善盗乎?”晏子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叫“枸橘”,果实酸苦),叶徒.(只)相似,其实..(它们的果实,指橘和枳的果实)味不同。
教案信息:教材版本:人教版(2024年)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晏子的背景、智慧和辩论技巧。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和掌握《晏子使楚》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析和理解晏子的辩论技巧,以及晏子和楚国相互之间的交流。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和分析晏子的辩论技巧和楚国的态度转变。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同学们,你们知道晏子吗?他是古代中国的一位智者,被誉为“智者”的代表。
他在国内外闻名并受到尊敬。
那你们有兴趣了解一下他的故事吗?2.整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而争斗不休。
楚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晏子是齐国的一位宰相,他通过辩论和楚国王进行了一次令人惊叹的辩论。
我们接下来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晏子和楚国的故事吧。
Step 2: 阅读和理解(15分钟)1.同学们请你们阅读《晏子使楚》,然后回答以下问题:-晏子是谁?他为什么到楚国去?-楚国王对于晏子的到来有什么态度?-晏子和楚国王之间的争论是关于什么的?-楚国王最终对晏子的辩论技巧有什么评价?2.让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逐一回答问题。
如果有同学理解较困难,可以和同桌一起讨论,帮助更好地理解。
3.随机选择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答案。
Step 3: 辩论技巧分析(15分钟)1.晏子在与楚国王的辩论中使用了一些辩论技巧。
请同学们分组,分析晏子在辩论中使用的技巧,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2.每个小组讨论完后,选一位代表进行展示。
3.整个教室的同学一起进行讨论和补充。
Step 4: 团队辩论(15分钟)1.将同学们分为两个团队,每个团队分别代表晏子和楚国王进行辩论。
2.给同学们一些时间准备自己的论点和论据,然后进行辩论。
3.辩论结束后,全班同学投票选择哪个团队的论点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