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异常处理管理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6
生产作业异常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规范生产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异常情况的管理,保障生产作业的安全、高效进行,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各类生产作业流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管理。
第三章异常管理责任1. 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对生产作业中出现的各类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
2. 生产作业人员应根据工作职责,对所负责的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上报和处理。
3. 相关部门及人员应积极配合生产管理部门对生产作业异常情况的处理和解决。
第四章异常管理程序1. 异常情况发现生产作业人员在进行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上报至生产管理部门,并进行详细记录。
2. 异常情况确认生产管理部门接收到异常情况的上报后,应当对异常情况进行确认,包括异常情况的具体描述、影响范围、原因分析等。
3. 异常情况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异常情况,生产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4. 异常情况解决在处理异常情况的过程中,生产管理部门应监督和跟踪处理情况,确保异常情况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5. 异常情况总结对于生产作业中出现的重要异常情况,生产管理部门应进行总结,分析异常情况发生的原因及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生产作业流程,防止类似异常情况再次发生。
第五章异常情况的分类及处理1. 设备故障当生产作业过程中设备发生故障时,生产作业人员应立即停机,并上报至生产管理部门。
生产管理部门应及时派专业人员进行检修,恢复设备正常运转。
2. 物料缺失如果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出现因物料缺失导致作业停滞的情况,生产作业人员应及时上报,并寻找替代方案或尽快补充所需物料。
3. 人员意外生产作业过程中因人员受伤或其他意外情况导致作业中断时,立即停机并进行紧急处理,同时上报至生产管理部门。
4. 生产质量异常当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异常情况时,生产作业人员应立即停止生产作业,并上报至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第六章异常管理的监督和审查1. 生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生产作业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并进行执行跟踪。
生产异常情形管理制度一、目的和适用范围为规范生产流程中的异常情形管理,保障生产安全及产品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生产车间及各相关部门,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计划、生产执行、质量管理等相关人员。
二、管理程序2.1 异常情形上报任何相关人员发现生产异常情况,应当立即上报相关领导,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
生产异常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生产线设备故障- 原材料出现质量问题- 工艺流程异常- 人为操作失误等2.2 处理流程- 相关人员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异常情况- 记录处理过程及结果- 上报相关领导,提交处理报告- 针对异常情况,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整并采取预防措施2.3 异常情形总结及优化根据生产异常情况的发生情况,对生产流程进行总结及优化,并不断完善生产管理制度,降低生产异常情况的发生率。
三、责任和要求3.1 相关人员的责任- 及时上报生产异常情况,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异常情况- 记录处理过程及结果- 提交处理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整改3.2 相关人员的要求- 充分了解该生产异常情况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认真执行- 了解生产流程及设备情况,及时发现生产异常情况- 主动了解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完善生产管理经验四、制度监督及评估本公司将通过制度监督、管理评估,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不断进行制度完善和优化,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和监控。
五、附则本制度由本公司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解释和修订,并报公司领导班子审定。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不适用的情况,以公司领导班子审定为准。
生产异常管理办法
一、引言
在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生产异常情况,如设备故障、材料不合格等,这些异常情况对企业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和解决生产异常问题,企业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的生产异常管理办法。
二、目的
生产异常管理办法的目的是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追踪、纠正并防止生产异常事件再次发生,以保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三、管理原则
1.预防为主:注重预防生产异常事件的发生,通过完善的设备维护、材料质量控制等措施,减少异常情况的发生频率。
2.快速反应:一旦发生生产异常事件,要及时响应、快速定位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生产。
3.全员参与:生产异常管理事关全员,每个员工都要参与到异常管理中来,共同保障生产的稳定性和质量。
四、管理流程
生产异常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异常发现、异常定位、异常处理和异常分析四个环节。
1. 异常发现
异常发现环节是生产异常管理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定期进行生产情况的巡检和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异常情况;
- 引入自动化检测设备,提高异常检测的精确度和效率;
- 建立员工报异常的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异常管理。
2. 异常定位
异常定位环节是对生产异常事件进行准确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对异常事件进行定位;
- 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找出异常事件的起因和相关因素;。
XX公司生产异常处理办法第一条目的为了规范本公司生产异常的处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范围本办法适用于一切造成生产停工或生产进度延迟的情形。
第三条异常分类1.计划异常:因生产计划或安排不当、失误等导致的异常。
2.物料异常:因物料供应不及时,物料品质问题等导致的异常。
3.设备和模具异常:因设备、模具不足或故障等原因而导致的异常。
4.制程异常:因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待料、阻塞、效率低等导致的异常。
5.质量异常: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质量问题导致的生产异常。
5.客户取消或变更订单(颜色、规格、名称、包装材料、包装规格等),公司的生产因此出现的生产异常。
6.人员不足:公司产能扩大或员工减员所致的人力不足,造成的生产异常。
7.水电异常:停电、停水导致的生产异常。
8.安全事故、工伤事故、火灾事故等导致的生产异常。
9.自然灾害:台风、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的生产异常。
第四条异常的常规处理程式1.标识:当生产出现异常时,应急处理得当,异常消除,不需进行标识。
但经应急处理仍无法消除异常的,应对现场物料、设备、场地等进行标识,以区别于常态,免于出现次生异常。
2.应急处理:当生产出现异常时,在场的人员都应按各自职责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以达到消除异常、恢复生产的目的。
3.上报:在完成异常的标识和处理后,异常所在部门或车间应向上级领导报告。
4.调查:根据不同异常的性质,由不同的责任部门牵头,对异常的发生原因进行调查。
5.评价:根据调查结果,应对异常情况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评价。
6.问责:根据异常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程度,对属人为责任的异常,问责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
7.改善及预防:对发生异常的原因进行改善预防,使得今后不再重复出现相同事件。
第五条异常的应急处理一、计划异常:生产安排不当、失误、等导致的异常,应及时纠正不当的生产安排,消除异常造成的生产混乱状态,及时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
二、物料异常:1.原料供应不及时,常表现为无料、有料不足等。
生产异常管理办法一、总则1、制定目的为建立各相关部门对生产异常的责任制度,以减少效率损失,提高生产力,特制定本办法.二、适用范围本公司生产过程中异常发生时,除另有规定外,均依本办法处理.三、权责单位1、总经办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2、常务副总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3、生产异常报告单四、定义1、本办法所指的生产异常,系指造成制造部门停工或生产进度延迟的情形,由此造成之无效工时,可称为异常工时.生产异常一般指下列异常:2、计划异常:因生产计划临时变更或安排失误等导致的异常3、物料异常:因物料供应不及(断料)导致的异常.4、设备异常:因设备故障或水,气,电等原因而导致的异常.5、品质异常:因制程中发生,发现品质问题而导致的异常.6、技术异常:因产品设计或其他技术问题而导致的异常.7、生产异常报告单内容7.1发生生产异常,即有异常工时产生,时间在十分钟以上时,应填具《异常报告单》.其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项目:7.2、生产批号:具发生异常正在生产的产品之生产批号或制造命令号.7.3生产产品:填具发生异常时正在生产的产品之名称,规格,型号.7.4异常发生部门:填具发生异常之制造部门名称7.5发生日期:填具发生异常之日期7.6起讫时间:填具发生异常之起始时间,结束时间.7.7异常描述:填具发生异常之详细状况,尽量用量化的数据或具体的事实来陈述.7.8停工人数,影响度,异常工时:分别填具受异常影响而停工之人员数量,因异常而导致时间损失之影响度,并据此计算异常工时.7.9临时对策:由异常发生之部门和责任部门共同对策临时应争措施.7.10填表部门:由异常发生之部门经办入员及主管签核.7.11责任部门对策(根本对策):由责任部门填具对异常之处理对策.8、使用流程8.1异常发生时,发生部门之第一级主管应立即通知研发技术部或相关责任单位,前来研拟对策加以处理,并报告直属上级。
若异常已造成停产,相关责任部门必须在接到通知5分钟内派人到现场处理。
公司生产异常管理办法一、背景在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设备故障、原料短缺、人员缺失等,这些意外情况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声誉。
因此,规范生产异常管理,对于保障生产运转稳定,提高企业效益以及树立企业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生产异常管理原则1.安全第一。
生产异常管理必须以人员安全为首要原则。
2.预防为主。
尽可能的预防生产异常情况发生是最好的应对之道。
3.及时发现。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报告,防患于未然。
4.善后处理。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损失。
三、生产异常管理流程1.发现异常情况:生产一线人员应在生产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
2.初步确认异常原因:负责人应尽快到现场进行核实,并与相关人员交流沟通,判断问题所在。
3.确定应对方案:在明确问题所在的前提下,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对于无法决策的问题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4.实施方案:按照制定好的应对方案进行操作,其中应包括人员调配、设备调整等。
5.控制异常影响:在进行应对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减少由此带来的影响,比如采取措施控制异常物流等。
6.录入异常信息:所有生产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便于后期分析、决策。
7.异常处理结论汇总:对生产异常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原因、提出改善措施,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生产异常管理工具1.生产异常情况报告单:用于记录生产异常情况,包括异常时间、地点、原因及应对方案等。
2.生产异常问题分析表:对于发现的生产异常问题,应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记录,方便后期整理。
3.生产异常情况处理统计表:对生产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反映异常情况与情况约束。
五、责任人及职责1.生产主管:负责生产异常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评价与改进。
2.生产管理人员:负责生产流程的规划、设计、调整与优化。
3.生产人员:负责生产异常的发现、报告、处置与跟踪。
异常处置办法文件号:1.目的1.1能够稳定地制造良品,在变化点发生前和发生后,能够有效地预防和评估对品质的影响。
通过采取有效对策,保证异常情况发生时,得到实时有效地控制和处理。
1.2提高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降低差错率,确保各项管理流程顺利执行。
2.定义异常:偏离或有倾向偏离作业基准和管理规定的现象都叫异常。
3.范围3.1在各工程内,当异常发生或预计发生不符合原工程规范的情况或事件时,无论对产品质量是否产生威胁,均按照《异常处置流程》处置。
3.2在公司内、外业务和管理流程运行中,本部门或关联方出现导致业务停滞或偏离管理流程时,按照《异常处置流程》处置。
4.职责2.1质控部和总办负责本办法的制定、解释及监督执行。
2.2生产部负责人员、治具、环境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2.3保全部负责设备、模具及水、电、气及设施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
2.4技术部负责在编制PFAEM时对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编制《应急计划》,明确变化是否会影响制造良品的条件,规定流出防止机制以及联络后续工程的办法;同时,负责原辅材料、过程参数、工艺流程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对所有已经实施对策的内容进行确认。
2.5质控部负责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
2.6各部负责人及副总负责业务和管理流程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处理。
5.异常类型及记录4.1各关键工序出现异常。
需识别出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并可视化,新的异常出现后,需及时更新可视化看板。
4.2各产品出现品质异常。
需依据《产品标准检验卡》、《极限样件》等判断,品质异常出现后,在作业现场展示实物样本。
4.3各部门对内和对外的业务关联方或管理流程出现异常。
依据《销售或采购合同》、《销售或采购订单》、《流程图》、《合同法》、《会计法》、《税法》、《劳动法》、二级程序文件、三级执行文件等进行判断,需要即时通报,有必要可上报。
4.4对于可以预测的异常变化,技术部根据各工序可能的变化编制《应急计划》,,明确相应对策,并进行可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