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Lab
- 格式:pptx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30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杆状细菌,是引起沙门氏菌属感染的病原菌。
这种细菌可以引发食物中毒和伤寒症,其中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因此,对沙门氏菌的快速、准确的检测非常重要。
目前,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分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以下是关于沙门氏菌检验方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传统培养分离法传统的沙门氏菌检验方法是利用富含寡糖的培养基,如XLD、SS等,以及一些选择性供氧培养基,如亚硫酸和肉汤琼脂培养基等,将样品进行培养。
通过培养,沙门氏菌会形成典型的红色或蓝绿色菌落。
然后,从菌落中挑取纯培养物,并进行生理生化反应和田纳氏试验以确定是否为沙门氏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来诊断沙门氏菌感染。
常用的方法有:- 血清凝集试验:利用特异性沙门氏菌抗原和患者血清,在特定条件下观察血清与抗原的凝集反应,可确定是否感染沙门氏菌。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利用特异性沙门氏菌抗原或抗体和酶标记的二抗,通过检测光学密度来判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的基因或DNA来快速、准确地诊断沙门氏菌感染。
常用的方法有:-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沙门氏菌的DNA片段,然后进行凝胶电泳分析。
PCR可以提供快速、高效的沙门氏菌检测结果。
- 实时荧光PCR:使用带有荧光探针的PCR引物,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强度来定量沙门氏菌的存在量。
-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上固定了沙门氏菌特异性的探针,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或DNA序列,提高检测效率。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利用质谱仪等仪器进行快速鉴定,甚至利用抗生素敏感试验、细菌溶解酶试验等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鉴别。
总结起来,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分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以提供准确、快速的沙门氏菌检测结果,对于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DiversiLab系统沙门氏菌分子分型评价许龙岩;袁慕云;林文丽;张旺;焦红【期刊名称】《食品科学》【年(卷),期】2012(033)003【摘要】目的:评价DiversiLab(DVL)系统对沙门氏菌(SA)的分型能力。
方法:用rep-PCR技术为原理的DVL系统对进出口食品中分离的44株SA进行分子分型,并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结果比较,探讨DVL对SA的种群分类能力和分辨率。
结果:44株SA经rep-PCR分型分成22个群,分离自不同国家、不同食品中的相同血清型SA分布在同一个群,而且菌株之间相似性非常高。
在rep-PCR结果中分在同一个群中的SA,在PFGE结果中除SA2和SA15外,其他菌株之间相关性较低。
结论:DVL在SA的种群的分类能力上优于PFGE,但分辨率低于PFGE。
【总页数】4页(P203-206)【作者】许龙岩;袁慕云;林文丽;张旺;焦红【作者单位】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23;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23;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23;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23;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相关文献】1.应用DiversiLab分型系统对奶制品中的阪崎肠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 [J], 郑晶;唐中伟;陈彬;黄晓蓉;林杰;吴谦;张体银2.DiversiLab系统在食源性致病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J], 方仁东;聂奎;谢建华;蒋兵;巫芮;蔺露;梁望旺;杨泽林;姚璐;雷桂花;彭远义3.沙门氏菌检测及分子生物学分型 [J], 尹超;张及亮;曾蕾;胡小钟;何小满4.2014-2017年山西省沙门氏菌分子分型及耐药性研究 [J], 姚素霞;郝瑞娥;王洋;张秋香;杨红霞;韩吉婷;秦文彦5.济南市腹泻患者沙门氏菌PFGE分子分型及耐药特征研究 [J], 李娜;刘辉;李健;刘铭;姜慧钰;陈潇;关恒云;刘岚铮;张京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门氏菌检测操作规程1 原理沙门氏菌的检测需要四个连续的阶段见下图:1.1 用非选择性液体培养基预增菌将试料接种到缓冲蛋白胨水(BPW),在36℃±1℃下培养16~20h。
(样品中可能存在少量的沙门氏菌却含大量的肠杆菌科的其他菌,所以选择性增菌是必须的;为了检测受伤的沙门氏菌,常须进行预增菌。
)1.2 在选择性液体培养基上增菌将1.1中的培养物接种到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和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中。
于TTB增菌液内42℃±1℃培养18h~24h;SC 增菌液内36℃±1℃培养18h~24h。
1.3 初步筛选将1.2的培养物接种到以下两个选择性培养基:亚硫酸铋(BS)琼脂、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琼脂,于36℃±1℃分别培养40h~48h(BS 琼脂平板)或18h~24h(XLD 琼脂平板),根据菌落特性,辨别可疑沙门氏菌菌落。
1.4再次筛选挑出1.3中的可疑沙门氏菌菌落,在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中培养再次筛选,再用合适的生化和血清学试剂进行鉴定。
2 试剂与仪器2.1所用器具三角烧瓶、玻璃珠、具塞试管、培养皿、1000μL枪头、5mL枪头、称量勺、接种环、接种针2.2 仪器:分析天平、恒温培养箱、微型振荡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2.3 所用试剂和培养基2.3.1缓冲蛋白胨水培养基(BPW)称取BPW培养基20.1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以90mL/瓶分装到各锥形瓶,并于121℃灭菌15 min,冷至常温。
2.3.2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取TTB增菌液基础93.6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于锥形瓶中,每瓶100mL。
将锥形瓶放入灭菌锅中,121℃灭菌20min;冷至30℃,每100mL基础培养基中加入TTB配套试剂碘液和煌绿各一支(开启前用75%酒精棉消毒西林瓶表面),混合均匀。
2.3.3 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取SC培养基23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锥形瓶,冷至常温备用。
沙门氏菌检测标准、方法及实验关键点.检验沙门氏菌的原因和意义:据统计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人一旦摄入含有大量沙门氏菌(105~(106个/g)的动物性产品,就会引起细菌性感染,进而在毒素作用下发生食物中毒导致胃肠炎、伤寒和副伤寒且沙门氏菌的传播媒介众多,肉、蛋以及食品从加工到出售的过程中都十分容易发生污染。
因此对沙门氏菌的检验事关重大。
二、检测及鉴定:沙门氏菌的检测要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及二级生物安全柜(在负压情况下防止致病微生物气溶胶飘离实验室对实验人员及环境造成污染)中进行。
沙门氏菌典型菌落形态:生化鉴定显示:API20E 生化鉴定是根据快速酶促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技术发展的一种细菌编码鉴定法,广泛应用于临床、食品中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快速鉴定。
限值要求:参考CAC、ICMSF、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即食食品中沙门氏菌限量标准及规定,《GB29921-2013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按照二级采样方案对所有11类食品设置沙门氏菌限量规定,具体为n=5,c=0,m=0(即在被检的5份样品中,不允许任一样品检出沙门氏菌)。
三、沙门氏菌传统检测方法的关键控制点1、样品处理尽可能缩短解冻时间,使竟争菌群生长最少,并减小对沙门氏菌的损伤致病菌取样一定要均匀并具有代表性(蛋黄蛋清混匀取样)。
2、培养基及培养方面(1)没有一种培养基可疑准确无误的筛选出沙门氏菌,必须选择多种选择性培养基同时筛选,只能说显色培养基综合选择性更强。
(2)试剂和培养基的配置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配置,是否需要高压灭菌,添加剂用量及培养基保存条件。
(3)有1%沙门氏菌乳糖发酵阳性,为了避免漏检乳糖阳性菌必须选择不依赖乳糖的培养基,目前BS培养基认为是最适合的。
(4)BS培养基是分离沙门氏菌的高效培养基,特别适用于伤寒类的沙门氏菌,不是所有的选择性培养基都能有效分离出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BS是分离伤寒类沙门氏菌的首选培养基。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沙门氏菌的分离方法。
2. 掌握沙门氏菌的鉴定技术。
3. 了解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二、实验原理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动物和人类肠道中。
沙门氏菌可以引起多种人类和动物疾病,如食物中毒、败血症等。
本实验通过分离和鉴定沙门氏菌,旨在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食品安全和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
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革兰氏染色液、沙门氏菌诊断血清等。
3.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离心机、高压灭菌器等。
四、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采集疑似感染沙门氏菌的小鼠粪便、血液等样品。
2.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充分振荡,制成10^-1、10^-2、10^-3等不同稀释度的样品。
3. 分离培养:将不同稀释度的样品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4. 菌落观察:观察平板上的菌落特征,挑选典型的沙门氏菌菌落。
5. 革兰氏染色:将挑选出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形态。
6. 血清学鉴定:将革兰氏染色后的菌落进行血清学鉴定,确定菌种。
7. 生化试验:对鉴定出的沙门氏菌进行生化试验,进一步确定菌种。
五、实验结果1. 分离培养: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观察到典型的沙门氏菌菌落,菌落呈红色,周围有透明圈。
2.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体呈革兰氏阴性,呈短小杆菌。
3. 血清学鉴定:血清学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鼠伤寒沙门氏菌。
4. 生化试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不发酵蔗糖,不产生硫化氢,不形成吲哚。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分离和鉴定沙门氏菌,成功从疑似感染小鼠样品中分离出鼠伤寒沙门氏菌。
2. 鼠伤寒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食物中毒、败血症等疾病。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结论1. 沙门氏菌可通过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血清学鉴定等方法进行鉴定。
有效选择沙门氏菌培养基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非芽胞形成的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食物中毒和感染。
沙门氏菌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分离沙门氏菌的一种人工培养基,具有选择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沙门氏菌培养基及其特点。
1. 沙门氏菌-四糖(SS)琼脂培养基沙门氏菌-四糖琼脂培养基是一种常用的沙门氏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它能在含有抗生素和染色剂的琼脂培养基上选择出沙门氏菌。
SS琼脂培养基中加入了抗生素铺面(如青霉素、链霉素)和一个酸碱指示剂——酚红,用来选择和识别沙门氏菌的生长。
沙门氏菌能分解琼脂中的四糖(蔗糖、乳糖、葡萄糖和麦芽糖),并产生硫化氢,导致琼脂由红色变为黑色。
这种变色反应是沙门氏菌特有的,可作为沙门氏菌的鉴别特征。
2.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MacConkey)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琼脂培养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分离培养沙门氏菌和肠道致病大肠杆菌的常用培养基。
这个培养基中含有靛红紫草染料和胆盐,用于选择性培养革兰氏阴性的肠道细菌。
沙门氏菌和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在这个培养基上生长并呈现红色,而其他细菌则无法生长或者生长但是颜色不同。
3. 马来酸甘氨酸涂布-苏博拉盐(XLD)琼脂培养基马来酸甘氨酸涂布-苏博拉盐琼脂培养基是一种用于分离和鉴定沙门氏菌的常用选择性琼脂培养基。
这个培养基中含有马来酸、甘氨酸和某些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的物质,并添加了镉盐来抑制大肠杆菌生长。
沙门氏菌菌落在该培养基上呈现红色或红色带黑色中心,有时还有蓝色晕圈,而大肠杆菌则呈现黄色。
4. Rappaport-Vassiliadis (RV) 青霉素抑制培养基Rappaport-Vassiliadis培养基是一种高速营养荧光琼脂培养基,用于选择和培养沙门氏菌。
该培养基中添加了青霉素以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麦芽糖提供营养,并添加了苏丹红和中性红染料以作为染色质。
沙门氏菌能够在这种培养基上生长并产生荧光,而其他细菌则很少生长。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够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对食
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进行有效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首先,传统的培养法是最常见的检测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是将样品在适当的培
养基上培养,待细菌生长后,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生长速度和其他特征来识别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获取结果,通常需要
3-5天。
其次,分子生物学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
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可以通过扩增目标DNA片段来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和灵敏度,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沙门氏菌,但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设备支持。
另外,免疫学方法也是沙门氏菌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
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通过检测样品中的特定抗原或抗体来判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结果。
此外,质谱法也是一种先进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质谱法通过检测样品中的蛋
白质或其他化合物的质荷比来判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快速性,但需要较为复杂的设备和专业的操作技能。
总的来说,针对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有多种选择,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
范围。
在具体的实验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对沙门氏菌的检测工作有所帮助。
沙门氏菌h抗原鉴定操作在医学领域中,准确鉴定沙门氏菌H抗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沙门氏菌H抗原鉴定的操作步骤,以及该方法在临床和实验室中的应用。
一、背景介绍沙门氏菌是一种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发热、腹痛等。
对沙门氏菌的及时鉴定是保证食品安全和人群健康的关键。
二、实验材料准备1. 沙门氏菌菌株:可购买或自行培养。
2. 阳性对照:已知含有沙门氏菌H抗原的标准物质。
3. 培养基: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肉汤琼脂培养基。
4. 酮酸培养基:用于富集培养沙门氏菌。
三、实验操作步骤1. 前处理:将沙门氏菌菌株接种到含有酮酸培养基的试管中,静置培养4-6小时,使菌液中的菌落得到富集。
2. 处理细胞:将培养好的菌液进行离心,去除培养基,得到沙门氏菌菌体。
3. 胶体金法染色:将沙门氏菌菌体悬浮于胶体金溶液中,静置反应一段时间,使沙门氏菌表面的H抗原与胶体金结合。
4. 离心洗涤:将反应混合液进行离心洗涤,去除未结合的胶体金。
5. 形成沉淀:加入亲和素液,使结合的胶体金形成可见沉淀。
6. 沉淀观察:观察沉淀形态和颜色,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沙门氏菌H抗原的阳性或阴性结果。
四、实验结果解读1. 阳性结果:出现红色沉淀,表示样品中存在沙门氏菌H抗原,即含有沙门氏菌。
2. 阴性结果:无沉淀形成或沉淀为无色,表示样品中不存在沙门氏菌H抗原,即不含有沙门氏菌。
五、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环境要求无菌,并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避免交叉污染。
2.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实验手套和口罩。
3. 实验仪器、试剂和材料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储存和处理。
4. 实验中的试剂和废液要正确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伤害。
六、应用领域1. 临床诊断:通过沙门氏菌H抗原鉴定,可以帮助医生及时确定食物中毒患者是否感染了沙门氏菌,并进行相关的治疗。
2. 食品安全监控:沙门氏菌H抗原鉴定可以用于食品检测,及时发现并控制食品中的沙门氏菌污染,保证食品安全。
沙门氏菌生化鉴定结果
一、引言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引起肠胃道感染,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沙门氏菌的生化鉴定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样品来源
本次实验所用样品为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沙门氏菌。
三、实验方法
1.革兰染色法
首先进行革兰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
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2.氧化酶试验
将沙门氏菌接种于含有1%亚硝酸钠的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Tetramethyl-p-phenylenediamine溶液,观察是否产生蓝色反应。
结果显示该菌不产生氧化酶。
3.卡波芬染色法
采用卡波芬染色法检测该菌是否产生荧光素类似物。
结果显示该菌不产生荧光素类似物。
4.甲烷双酚蓝试验
将沙门氏菌接种于含有甲烷双酚蓝的液体培养基中,观察菌落是否产生变色。
结果显示该菌不产生甲烷双酚蓝。
5.利用API系统进行鉴定
利用API系统对该菌进行鉴定。
结果显示该菌为沙门氏菌,鉴定号为1104。
四、结论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样品中分离出的细菌为沙门氏菌,并且通过API系统得到了具体的鉴定号码。
五、临床意义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致病菌,能够引起严重的肠胃道感染。
通过对沙门氏菌进行生化鉴定,可以准确地确定其种属和特征,从而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同时,这也为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