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和CT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271.54 KB
- 文档页数:3
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CT与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热带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鼻咽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头颈部肿瘤之一。
鼻咽癌与其他头颈部肿瘤相比,具有高度侵袭性和早期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因此其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的影响至关重要。
而鼻咽癌中颅底骨质侵犯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特异性的征象,CT与MRI技术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CT征象CT扫描可通过对比剂增强扫描的方式,清晰地显示鼻咽癌的颅底骨质侵犯情况。
在CT图像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与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相关的征象。
1. 骨质溶骚与破坏:鼻咽癌侵犯颅底骨质时,常导致局部骨质溶骚、破坏甚至是完全的断裂。
CT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骨质的变化,表现为局部鼻咽部骨质的模糊、消失或者是骨质的不规则破坏。
2. 骨质增生:除了溶骚和破坏外,有时也会观察到骨质增生的征象。
这是由于肿瘤侵犯颅底骨质后,局部机体反应引起的骨膜增生。
CT图像上可以清楚地显示出与鼻咽癌相关的骨质增生。
3. 颅底软组织浸润: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时,癌组织可通过骨孔或孔隙发展入颅静脉窦、颅底脑池和颅底软组织,形成软组织浸润灶。
CT图像上可表现为颅底软组织密度增高,沿软组织间隙展开的癌肿形成的楔形或条状影。
二、MRI征象与CT相比,MRI在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敏感性,因此是不可替代的影像学方法。
1. T1加权影像:在T1加权影像上,鼻咽癌呈等或略高信号。
如果鼻咽癌侵犯颅底骨质,可显示出骨质破坏区。
2. T2加权影像:在T2加权影像上,鼻咽癌呈高信号。
颅底软组织和脑池被侵犯的区域可显示为信号高于脑脊液的灶性改变。
3. 弥散加权影像(DWI):DWI技术可显示鼻咽癌侵犯颅底骨质的病灶。
鼻咽癌侵犯的软组织区域呈高信号,与健康组织相对应的灰质和白质区域呈低信号。
这种信号差异有助于确定鼻咽癌的颅底骨质侵犯情况。
三、诊断价值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CT与MRI征象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对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与价值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 及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且在术前接受过CT及MRI影像学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灶影像学特征,比较其诊断的优缺点。
结果:23例患者经CT诊断可见,肿瘤呈不规则状,且呈现出鼻腔或鼻窦软组织密度影。
8例患者骨质硬化、4例患者骨质破坏累及颅底、5例有局部骨质增生表现。
经MRI扫描可见,多数患者可以观察到T1、T2序列信号与患者的脑灰质接近,表现为等T1、稍长T2信号,软组织肿块的边界清晰,累及范围明确。
结论:经CT或者MRI都可以对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诊断,且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相对而言,CT对骨质变化的诊断效果更好,而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要优于CT。
关键词: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CT;MRI;影像学特点;临床诊断价值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起源于黏膜上皮的一种良性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局部浸润特点,呈多发性、匍匐性生长,周围组织很容易受到破坏[1]。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CT和MRI诊断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诊断价值。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治疗并在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
术前,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 及MRI诊断,影像学资料完整。
患者中,男16例,女7例,患者的年龄在23岁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9±3.2)岁。
病程在1个月到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5±1.1)年。
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持续性鼻阻塞(12例)、鼻出血(9例)、流涕(7例)、鼻翼痛(5例)、嗅觉减退(10例)、头痛(4例)、耳鸣(3例)、面部疼痛(2例),部分患者同时合并上术后多种症状。
鼻癌影像诊断报告前言鼻癌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肿瘤,通常起源于鼻腔的上皮细胞。
早期诊断对于鼻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篇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鼻癌的诊断提供参考。
患者信息•姓名:XXX•年龄:XXX岁•性别:XXX•病史:XXX影像学检查结果高分辨率CT扫描高分辨率CT扫描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详细的鼻腔解剖结构和病变的信息。
正位扫描在正位CT扫描中,我们观察到以下异常表现:1.鼻腔肿块:在右侧鼻腔中部可见一个不规则肿块,大小约为3cm。
肿块呈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可能为恶性肿瘤的征象。
2.鼻腔变形:整个鼻腔腔隙被肿块撑开,鼻腔腔隙变小,鼻腔壁出现明显凹陷。
3.骨骼侵蚀:肿块紧邻右侧鼻腔壁,引起鼻腔骨骼局部侵蚀。
横断面扫描在横断面CT扫描中,我们进一步观察到以下异常表现:1.鼻腔内软组织肿块:肿块呈不规则形状,密度均匀,边缘模糊。
2.侧壁浸润:肿块向右侧鼻腔侧壁浸润,鼻腔侧壁局部呈现凹陷。
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信息。
T1加权成像在T1加权成像中,我们观察到以下异常表现:1.鼻腔肿块:与CT扫描结果相符,右侧鼻腔中部可见一个不规则肿块。
2.信号强度:肿块在T1加权成像中呈低信号。
T2加权成像在T2加权成像中,我们进一步观察到以下异常表现:1.鼻腔肿块:与CT和T1加权成像结果相符,肿块呈现高信号。
2.周围组织侵犯:肿块周围鼻腔软组织呈现模糊或不规则边界,提示肿块可能侵犯周围组织。
诊断结果经过综合分析高分辨率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信息,我们对患者的鼻癌作出以下诊断:1.鼻腔右侧肿块:高度怀疑为恶性鼻癌。
2.鼻腔侧壁浸润:肿块已侵犯右侧鼻腔侧壁。
请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结论该份鼻癌影像诊断报告基于患者的高分辨率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结果,对其进行了细致分析。
30·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2月 第20卷 第02期 总第148期【通讯作者】杨 威CT and MRI Imaging Features of Sinonasal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窗位和窗宽分别为35HU、300AU,骨窗窗位和窗宽分别为400HU、4000AU。
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80mL,流率3.5mL/ s。
1.2.2 MRI检查 检查设备:美国GE 1.5T超导型MR扫描仪。
选用头颈联合线圈,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
扫描参数:FSE序列T1WI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400ms,回波时间(TE)8ms,扫描视野(FOV)32cm×32cm,层厚4.0mm,间距1.0mm,激励次数:2次。
T2WI序列参数,TR/TE为3000ms/90ms,FOV 32cm×32cm,层厚4.0mm,间距1.0mm,激励次数:2次。
先进行平扫,平扫常规平扫+Gd-DTPA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影像学结果由两名或以上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并获取一致意见。
观察病变形态、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特点等特征。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 和MRI检查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描述;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不同检查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比较69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经CT检查诊断出59例,诊断准确率为85.51%;MRI检查诊断出61例,诊断准确率为88.41%;CT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MRI检查诊断出68例,诊断准确率为98.55%,显著高于单一的CT、MRI检查(P<0.05),见表1。
MRI对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诊断价值任旺; 陈兴发; 许淑桂; 陈英; 郑德春【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9(025)014【总页数】2页(P138-139)【关键词】横纹肌肉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作者】任旺; 陈兴发; 许淑桂; 陈英; 郑德春【作者单位】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福建福州3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来源于分化不同程度的横纹肌母细胞的一种恶性小圆细胞性肿瘤,好发于头颈部和泌尿生殖系统[1]。
目前国内外对于鼻腔鼻窦RMS的研究较少[2],总结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MRI表现,有助于提高影像科医师对RMS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3]。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09年2月~2018年4月福建省肿瘤医院经活检病理证实的横纹肌肉瘤20例。
病理分型参照2013年WHO对横纹肌肉瘤的分类标准。
排除标准:①继发于其他部位横纹肌肉瘤者;②检查前已经过化疗或其他治疗的患者;③患者有磁共振检查禁忌症。
最终2例因于检查前已经在外院化疗剔除研究,符合入组标准的共17例。
其中男9例(52.9%),女8例(47.1%),年龄16~62岁,平均33.4岁。
1.2 扫描方法使用3.0T磁共振成像仪(Achieva TX,Philips Healthcare,Best,The Netherlands),16通道头颈联合线圈。
扫描范围从颅底至双侧锁骨区水平。
连续进行横断位T1WI、T2WI压脂、DWI、冠状位T2WI、矢状位T1WI及增强三平面扫描。
1.3 图像分析所有的影像资料由2位主治以上医师共同阅片,记录肿瘤的位置、大小、邻近结构侵犯、信号特点、强化特征以及是否伴有坏死、囊变、出血和颈部淋巴结转移。
信号高低的判断以脑灰质信号作为参照基准。
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诊断潘宇澄;邹明舜;周蓉先;李逸尘【期刊名称】《临床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05(24)10【摘要】目的分析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MFH 13例,3例单行平扫,4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直接行增强扫描。
结果肿瘤主要位于鼻腔2例,上颌窦8例,鼻腔筛窦2例,颞部及上颌窦1例。
肿瘤易侵犯周围组织,包括面颊部、上齿槽骨、硬腭、眼眶、翼腭窝、颞颌窝、颞下窝及颅底。
CT平扫示多数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界欠清,注射对比剂后实质部分轻度或明显强化。
5例有低密度坏死囊变区,2例有钙化灶,1例有放射状骨膜反应,均有不同程度骨质吸收破坏。
6例局部复发,2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晚期发生骨转移。
结论鼻腔鼻窦MFH进展快、早期侵犯邻近器官组织、易复发,可有颈淋巴结转移。
CT显示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可有钙化或液化坏死,骨质广泛吸收破坏,影像学对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帮助。
【总页数】4页(P866-869)【关键词】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临床诊断价值;CT平扫;骨质吸收;颈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骨膜反应【作者】潘宇澄;邹明舜;周蓉先;李逸尘【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62;R739.8【相关文献】1.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J], 潘宇澄;沙炎;叶昕裴;蔡生东2.鼻窦冠状位CT在诊断和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J], 白伟良;郑加贺;高鑫;曹志伟;王振海3.鼻窦冠状位CT扫描与轴位CT平扫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情况 [J], 白红军; 左奇; 徐大志; 郑伟; 王兵; 张璇4.高分辨率CT及MRI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J], 甄鹏飞;张舒;李祯5.CT检查鉴别诊断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应用 [J], 程立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