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沙门氏菌病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36
家禽养殖中的常见疾病防治家禽养殖作为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然而,在家禽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常常会遭遇各种常见疾病的困扰,这些疾病对家禽的生长发育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障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些常见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重点介绍家禽养殖中的常见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细菌性疾病1. 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
发病家禽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体温上升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注意饲料和饮水的卫生质量,并加强疫苗接种。
2. 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是家禽养殖中常见的疾病。
发病家禽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消毒饲养环境、合理饲养密度、提高饮水卫生质量以及加强饲料的防潮和质量管理。
二、病毒性疾病1. 禽流感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可对家禽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发病家禽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粪便异常等。
预防措施包括采取隔离措施、加强环境卫生、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等。
2. 新城疫新城疫是一种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家禽养殖中广泛传播。
发病家禽表现为呼吸困难、神经异常、腹泻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消毒饲养环境、隔离患病家禽、严格控制病毒传播途径,同时进行疫苗接种。
三、寄生虫感染1. 蚤虱感染蚤虱是家禽养殖中广泛存在的寄生虫,会导致家禽体力下降、食欲减退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清洁饲养环境、及时更换和清洗禽舍垫料、使用有效的杀虫剂等。
2. 蛔虫感染家禽可能会感染蛔虫,导致肠道炎症、消化不良等。
预防措施包括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合理的饲养密度、定期进行驱虫等。
四、营养缺乏疾病1. 钙、磷缺乏症钙、磷是家禽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缺乏会导致骨骼畸形、生长迟缓等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配制饲料、补充有机矿物质等。
2. 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缺乏会导致家禽免疫力下降、生长发育不良等。
如何诊断禽沙门氏菌病禽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种的一种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禽类的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
由鸡白痢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称为鸡白痢,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成为禽伤寒,有其他有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禽类疾病则统称为禽副伤寒。
一、如何诊断禽沙门氏菌病鸡只表现为尖叫、脱水、关节肿、鸡冠萎缩,有时呼吸困难拉白色稀便、水样便;解剖可见卵黄吸收不良、青铜肝、肝脏白色坏死点、盲肠栓子、尿酸盐沉积、白痢结节。
二、禽沙门氏菌病的症状1、鸡白痢精神萎顿,缩颈昏睡打堆拥挤。
脱水,排白色浆糊状粪便,致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有的因粪便干结封住肛门周围由于肛门周围炎症引起疼痛,故常发出尖锐的叫声最后因呼吸困难及心力衰竭而死亡。
本病主要经卵传播,如种鸡场白痢净化不好,雏鸡在胚胎期即感染出壳雏多衰弱并成为传染源散播病原,以2~3周龄以内雏鸡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为最高。
每日出现不明原因死亡,死亡持续至28天以后停止。
解剖:卵黄吸收不良,脐带炎,肾有尿酸盐沉积,心脏、肺脏、肠道有白色白痢结节盲肠有奶酪样栓子。
2、禽副伤寒表现嗜眠呆立、垂头闭眼、两翅下垂、羽毛松乱、显著厌食、饮水增加、水样下痢、肛门粘有粪便,怕冷而靠近热源处或相互拥挤。
病程约1-4天。
雏鸭感染本病常见颤抖、喘息及眼睑肿胀等症状,常猝然倒地而死故有“猝倒病”之称。
本病主要危害1月龄内的幼禽,可造成雏鸡、雏鸭和雏鹅的大批死亡,致死率10%~20%成禽则为慢性或隐性感染。
解剖:卵黄吸收不良,肠腔干酪样物质堵塞,肝脏白色坏死点肝脏黄染或淤血。
3、禽伤寒潜伏期一般为4-5天。
本病常发生于中鸡、成年鸡和火鸡。
在年龄较大的鸡和成年鸡,急性经过者突然停食、精神萎顿、排黄绿色稀粪、羽毛松乱、冠和肉髯苍白而皱缩。
体温上升1 -3 ℃,病鸡可迅速死亡,但通常在5-10 天死亡。
病死率在雏鸡与成年鸡都有差异,一般为10-50% 或更高些。
雏鸡和雏鸭发病时,其症状与鸡白痢相似。
三、如何预防沙门氏菌病1、用药期间场地、笼舍每日消毒。
鸡沙门氏菌病是养鸡场的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沙门氏杆菌属中的一种或几种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鸡病的总称。
鸡场常见的沙门氏菌病主要包括:鸡白痢(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鸡伤寒(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以及鸡副伤寒(由一种有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引起)等。
其中,鸡白痢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危害也最大。
鸡沙门氏菌病给鸡群健康带来危害的同时,也会对鸡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危及人类健康[1]。
本文就鸡沙门氏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论述。
1病原学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呈卵圆形或杆状,一般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单个或成对排列。
除了鸡白痢沙门氏菌以及鸡伤寒沙门氏菌以外,其他血清型的沙门氏菌都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
沙门氏菌能够在粪便中存活1~2个月,水中2~3周,冰冻的土壤中可达数月,温暖潮湿的地方4~5周,干燥的地方可长达8~20周。
另外,沙门氏菌虽然对干燥的抵抗力较强,但对热的抵抗力较弱,60℃下15min 或80℃10min 即被杀灭。
同时,沙门氏菌对化学性消毒剂的抵抗力也较差,正常消毒剂量即可将其杀灭。
鸡白痢沙门氏菌属于肠道菌群科沙门氏菌属,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没有芽孢,菌体的两端钝圆,无周身鞭毛,不能运动。
该血清型沙门氏菌可良好的生长在营养肉汤和琼脂平板培养基上。
鸡白痢沙门氏菌在普通的琼脂或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时,可长出圆形、光滑、无色透明呈露珠样的小菌落。
鸡伤寒沙门氏菌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形态上较鸡白痢沙门氏菌粗短,两端颜色略深,没有周身鞭毛,不能运动。
需氧以及兼性厌氧。
可在肉汤培养基上生长,培养温度为37℃,能形成比较小的菌落。
鸡副伤寒沙门氏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不产生芽孢,个别菌体上会形成短丝。
菌体周围有鞭毛,可自行运动。
该菌属于需氧及兼性厌氧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0~42℃,不耐高温。
该菌可在琼脂或肉汤培养基上生长,在琼脂培养基上可长出边缘光滑、表面闪光、微隆起的1~2mm 的圆形菌落[2]。
鸡沙门氏菌病流行特点及防控鸡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家禽传染病,其流行特点不仅严重影响了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也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有效防控鸡沙门氏菌病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鸡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流行病学特点鸡沙门氏菌病是一种典型的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等途径传播。
感染鸡一般表现为发热、厌食、腹泻、落巢等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导致死亡。
感染的鸡在接触病原体后,还可成为病原体的携带者,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
2. 季节性特点鸡沙门氏菌病在夏秋季节发病较为严重,这与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关。
在这样的环境下,病原菌更容易生长繁殖,使得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
夏秋季节是鸡沙门氏菌病流行的高发期,家禽养殖户在这一时段需要更加严密地监控鸡的健康状况。
3. 疫情区域特点鸡沙门氏菌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在养殖密集区和条件较差的地区更容易发生疫情。
在一些饲料、水源污染严重的地区,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病率也较高。
疫情区域的特点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加强防控措施,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扩散。
二、鸡沙门氏菌病的防控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养殖户在日常鸡的管理过程中,应做好粪便清理、饲料消毒、环境消毒等工作,保持鸡舍的清洁卫生。
要定期对鸡的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和检测,发现异常及时隔离或治疗,避免疾病的传播。
2. 用药预防在鸡的日常饲养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药物,如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减少鸡感染疾病的风险。
但是在使用药物时,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和兽医的建议进行操作,避免药物滥用导致药物残留或者耐药菌株的产生。
3. 注重环境卫生鸡舍的环境卫生对鸡沙门氏菌病的防控至关重要。
养殖户在日常管理中要经常清理鸡舍,保持通风透气,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同时要注意饲料和饮水的卫生,避免鸡群因为食用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疾病。
4. 强化疫苗接种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提高鸡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家禽沙门氏菌有什么症状,感染后怎么治疗?家禽沙门菌是一类肠道杆菌,包括2000多个血清型。
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导致人和动物的感染,统称为沙门菌病。
家禽临床常见的为鸡白痢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家禽沙门氏菌有什么症状,以及家禽感染沙门氏菌后怎么治疗。
一、家禽沙门氏菌病的主要症状(1)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常挤在一起,闭眼嗜睡。
突出的表现是下痢,排出灰白色稀便,泄殖腔周围羽毛常被粪便所污染,肛门被干燥粪便糊住,病雏排便困难。
(2)病鸡若肺部有病变,则出现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
病雏生长缓慢,消瘦,脐孔愈合不良,周围皮肤易发生溃烂,腹部膨大,触诊时可发现腹腔中有很大、未吸收的卵黄。
(3)有的可见膝关节发炎肿大,行走不便,跛行或伏地不动。
(4)育成鸡多发生于40-80日龄。
鸡群密度大,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饲养管理粗放,气候突变,饲料突然改变或品质低劣等,常是诱发因素。
表现为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食欲差、下痢的鸡,病程较长,可拖延20-30天,死亡率可达10%-20%。
二、家禽沙门氏菌怎么治疗(1)治疗方法:用各种抗生素,包括四环素、新霉素、杆菌肽、磺胺类药,注射用庆大霉素、链霉素、头孢塞呋钠等是日前临床常用药物。
要注意上述药物的交替使用,以免沙门菌形成耐药性。
(2)预防接种: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可供使用。
药物预防一般采取在收集种蛋前10天给种鸡喂抗生素药物7天,再收种蛋进行孵化。
雏鸡出壳后第一天开始喂药,连续5-10天,有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
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如促菌生、调痢生、抗痢宝、乳酸菌等也被广泛应用于预防沙门菌病。
(3)检疫净化种鸡群:种鸡群的检疫净化,严格的种蛋、孵化器和用具场地消毒,加强雏鸡的饲养管理,采取高温育雏,是预防鸡沙门菌病的根本措施。
三、家禽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1)家禽沙门氏菌病可感染多种鸟类,以鸡的感染性最高。
(2)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常见于1-2周龄的雏鸡,4周龄以后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
禽类沙门氏菌病及其防控禽类沙门氏菌病及其防控方晓新(黑龙江省依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哈尔滨154800)沙门氏杆菌感染可以分为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
鸡白痢沙门氏菌可以引起雏禽白痢,而禽伤寒是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病,主要危害成年鸡。
鸡白痢和禽伤寒在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防控措施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1 病原学沙门氏菌呈革兰氏阴性,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杆菌,单个或偶尔2个多个连在一起存在,该菌无运动性。
适宜培养温度为37℃,在肉浸出物琼脂上,菌落细小、分散、整齐均一。
鸡沙门氏菌经60℃lOmin即可死亡,直接暴露在阳光下数分钟,1:1000石炭酸或1%高锰酸钾溶液中都可以在5min内杀死。
在鸡舍内,病鸡粪便中的鸡伤寒沙门氏菌可以存活11天以上。
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都含有0抗原1、9、12。
根据血清学实验发现,鸡白痢沙门氏菌有0抗原12的变异,而鸡伤寒沙门氏菌没有。
鸡白痢和禽伤寒呈世界范围性分布。
鸡是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的自然宿主,但在自然条件下,火鸡、麻雀、鹦鹉也可以发生此病。
不同品种的鸡对鸡白痢存在敏感性差异,根据调查发现,母鸡带菌率高于公鸡。
2. 流行病学鸡白痢通常感染2~3周的雏鸡,也有少量成年鸡的报道。
禽伤寒,1月龄雏鸡死亡率可达30%。
鸡白痢和禽伤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展开传播,其中,病禽是主要传播源,另外还有野鸟、哺乳动物、苍蝇、污染的饲料或工具等。
鸡白痢沙门氏菌可以通过蛋壳进入蛋内或通过污染饲料进行传播。
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的母鸡所产蛋带菌率可达35%[养殖网:/]。
3 临床症状该病通常潜伏期4~5天,故出生感染的雏鸡,在孵出后几天才出现明显症状。
7~10天后雏鸡群内病雏逐渐增多,在2~3周达高峰。
发病雏鸡呈最急性者可症状迅速死亡。
稍缓者表现精神萎顿,绒毛松乱,不愿走动,两翼下垂,缩头颈,闭眼昏睡并聚集一起。
排出稀薄如浆糊状粪便,肛门周围绒毛被粪便污染。
家禽沙门氏菌病的现状与控制家禽沙门氏菌病的现状与控制家禽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家禽疾病的总称,是经垂直传播的细菌之一,临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一半表现为以下三种疾病:鸡白痢、禽伤寒和副伤寒。
禽的副伤寒是一种其他动物和人都可以感染的疾病,所以在兽医公共卫生方面对此种病要加以关注。
1、流行现状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畜禽疾病制定了完整的防疫、检疫、控制和扑灭措施,所以家禽沙门氏菌病在他们那里得到有效控制,基本上消灭了。
而在我国,鸡白痢、禽伤寒和副伤寒三种病不仅给养禽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对家禽及其产品出口贸易产生阻碍,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制定计划和措施进行控制。
就拿鸡白痢病来说,我国的曾祖代种鸡群不多,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所以引进的时候我们可以相信这些鸡群鸡白痢是阴性的,因为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完全消灭该病。
但是这样的鸡群在我们国内饲养几个月后到开产前作全检时,鸡白痢的阴性率就可达1% 3%,这时可以除去感染的带菌鸡,因为它们可能成为鸡群内水平传播的来源,但继续饲养到该种病淘汰时阳性率则可达3% 5%,有的甚至可达10%左右,如果再从这样的曾祖代鸡群引种祖代、父母代,再引种商品鸡,可想而知,经蛋传播的鸡白痢病会有多高的带菌率和发病率了,这就导致我国商品代蛋鸡群和肉鸡群的淘汰率进一步升高,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减轻鸡白痢病的危害,国内通常采取药物控制治疗的方法,并逐渐发展到不得不依靠大量使用、滥用抗菌药物,反复多次治疗,这不仅使成本上升,而且带来了家禽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一系列问题。
药物控制是被动的,不是对付该病的上策。
2、控制对策 2.1整顿种鸡行业,统一思想认识曾祖代鸡群和种鸡群的净化是控制沙门氏菌病的关键。
我国在建立和维持鸡群的无白痢和禽伤寒状态的技术应该说是成熟的,然而控制该病是需要全行业作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地。
但目前我国种禽养殖行业经营比较混乱,很多种禽场达不到饲养种禽应有的环境设施条件和技术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