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方法的缘起--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23.79 KB
- 文档页数:3
理性方法的缘起--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思考米昱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子医学中心,湖北武汉430030)摘要:西方理性思想的发展史上,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人物,在理性方法的缘起这一问题的探究上,对这三个人的哲学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康德理性批判,在理性概念上继承并发扬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同时对黑格尔的绝对理性哲学也有着影响。
康德不仅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而且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也对哲学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所以要追溯理性方法的缘起,必然需要审视康德的哲学体系。
本文中笔者将从康德的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及他对两者的批判的角度入手进行思考,以期对西方理性思想的发展史能够管中窥豹。
关键词:康德、纯粹理性、实践理性、批判当代哲学对于理性一词的定义是:人类所具有的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法则进行种类繁多的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其是从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能够主宰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事物。
而哲学是一种以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为对象的认识思维活动。
可以说从人类开始学会思考开始,理性的思考就已经深深扎根在哲学的体系之中了。
西方哲学中理性的概念源于古希腊语的逻各斯(logos)。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诸如赫拉克利特、斯多葛学派、阿拉克萨哥拉、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对“理性”一词提出自己的看法。
而深受古希腊哲学影响的西方哲学对理性的思考也从未间断,甚至可以说理性成为了近代西方社会理论与时代精神的精华。
在整个西方近代哲学史发展中,有一个人的地位和影响显得尤为突出,那就是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将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的经验主义与笛卡尔等人发展出来的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自人自身的理性的理性主义结合起来。
他的哲学革命是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考察,有学者认为“他对理性的批判实际上是对理性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发掘和发扬,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批判。
纯粹理论理性(纯粹理性)的哲学定义纯粹理论理性的哲学定义:纯粹理论理性是人类和其它高级动物共同具有的,主导认识活动、发现实体事物、产生概念知识的知识和能力,是哲学从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发现出来的,对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主导作用和工具价值的主观主体事物。
纯粹理论理性(纯粹理性)是主导人类认识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纯粹理性是康德哲学的专用语。
纯粹理性是指存在于认识主体或人类心中的,作为认识活动的先决条件、原理或依据的知识和能力。
康德哲学中的纯粹理性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纯粹理性包括纯粹理论理性和纯粹实践理性两种具体的理性;狭义的纯粹理性仅仅指纯粹理论理性,不包括纯粹实践理性。
《纯粹理性批判》这一著作名称中的纯粹理性是指狭义的纯粹理性——纯粹理论理性。
纯粹理性批判是关于主导认识活动的知识和能力的考察和研究。
人类从混沌中发现对象实体事物、在大脑中产生对象实体事物的影像或判断命题知识的认识活动,需要大脑在认识活动发生以前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够发生和进行。
判断一个对象实体事物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需要认识主体具有关于生物的知识作为判断的根据或标准。
如果认识主体的大脑中没有关于生物的基本知识,那么他就不能完成判断一个对象实体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认识任务,就不能在大脑中产生出关于对象实体事物的影像或判断命题知识。
判断一个事物是美的事物还是丑的事物,判断一个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是应该的行为还是不应该的行为,需要判断主体具有关于…美‟和…善‟的知识作为判断认识活动的依据、标准或前提条件。
人类的认识活动得以进行所依据的知识包含概念知识和意念知识两种,概念知识是描述性知识,意念知识是程序性知识。
主导或资助认识活动的概念知识和意念知识就是康德所说的纯粹理论理性。
康德的理论理性(纯粹理性)包含先验原理和先验方法两种知识内容。
康德的纯粹理性论包含先验原理(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两个分支理论。
先验原理是认识活动所依据的概念知识或描述性知识,先验方法是认识活动所依据的意念知识或程序性知识。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关于康德的名词解释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哲学界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深刻贡献。
康德给人留下了“启蒙时代的巨人”、“现代哲学的转折点”等评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康德的一些重要术语和概念进行解释。
1. 自由意志(Freiheitswille)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自由意志是重要的一个概念。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心灵的主要特征,它使得我们能够超越感觉的限制,自主地选择和行动。
自由意志与因果律不同,它超越了自然法则的约束,我们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自由意志的决定而非外在的因果关系。
2. 实践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康德将理性分为两个领域: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和目的性。
它通过道德律法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能够在自由意志的框架下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实践理性使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意志和整个人类共同的理性原则相统一,实现我们作为理性生命的目标。
3. 经验(Erfahrung)经验在康德的哲学中被视为对感性认识的过程。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既受感性直观经验的限制,又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概念的运用来解释和理解。
因此,康德提出了经验的双重特性:事物外部的感性经验和事物内部的概念经验。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概念认识,进而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知。
4. 范畴(Kategorie)范畴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思维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康德认为,人类思维所使用的范畴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天生具备的。
范畴是我们对世界所进行的认识和理解过程中的先验条件,它们帮助我们将感性经验整合为有意义的概念。
5. 纯粹理性(Reine Vernunft)纯粹理性是康德哲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
康德将理性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领域。
纯粹理性关注的是通过纯粹概念来了解事物本质和实在性。
康德认为通过纯粹理性,我们可以超越感性直观和经验的限制,探求人类认识的极限,但也认识到我们无法获得事物的本质理解,我们只能通过现象层面来认识世界。
论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实现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确立了纯粹实践理性作为意志本身的规定根据,即道德律,强调了理性是实践的,也就是理性自身即是理论的或思辨的,又是实践的。
理性是实践的就预示着理性必须得以实现,这就需要解决实现的对象以及实践的保证。
他在此书中为实践理性规划了至善目标,这个至善要成为完满的善,整体对象就必须包括德性和幸福,而这两个原则却是矛盾的,即构成了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解决了这个二律背反就解决了实践理性的实现对象问题。
一、至善:纯粹实践理性的整体对象与《纯粹理性批判》的思路相反,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给出的是从本体到现象界的思路,是从原理到概念到感性生活中,是从超感性世界到感性经验世界的思路。
而人作为主体恰恰生活在两种世界中,故而两个批判的解决都要落到至善概念上。
康德认为,至善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为至高无上的善,一为全部的和完满的善,因为,至高的东西可以意味着至上的东西,也可以意味着完满的东西。
这两层含义就是至善的两个要素,即德性和幸福。
所谓至上的东西,指的是本身无条件的东西,而且可以是其他东西的条件。
在康德那里,德性正是这种本身是条件的东西,已是谋取幸福的条件。
可以说,德性就是这种至上的善。
关于这一点康德在分析论中己经说明。
康德的道德哲学建立在纯粹实践理性作为意志本身的规定根据上,当道德律作为一种普遍法则,对我们形成绝对命令时,必然会损害我们的爱好,从而导致痛苦的情感产生。
但是,我们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由于对道德律本身的敬重,是我们逐步形成了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兴趣和意志动机、意志兴趣、意志准则的概念,而这时的理性实践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伤害感情的事,相反是对遵守道德律产生出由衷的兴趣。
对于道德的敬重程度会产生两种道德状态:一则是合乎义务,一则是出于义务。
合乎义务是一种约束,出于义务是一种压力。
这两种行为都不能完全算是发自内心的,而当有一天对于道德律的敬重更深层地内化成既不出于约束也不因为压力而产生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团别的道德状态,即可称之为德性。
哲学大师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大师,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通过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系统阐述了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强调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和道德行为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探讨其对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
一、康德的认识论观点康德的认识论观点被称为“康德转向”,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经验的。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仅仅是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的,还需要理性来加工和组织这些感觉和经验。
康德提出了“先验认识”和“后验认识”的区分,先验认识是指人类的先天思维结构,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后验认识则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具体知识。
康德进一步提出了“概念化”和“合成”两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感觉和经验,而是主动地参与其中。
通过概念化,人类的理性可以将感觉和经验整理成有条理的概念,通过合成,人类的理性可以将不同的概念组合成更加复杂的结构。
这种认识过程使得人类能够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在道德哲学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是由纯粹理性的原则所决定的。
康德提出了“无条件的道德律令”——“唯一合乎理性的行动,就是按照使之成为普遍性法则的意愿去行动。
”康德强调个体应该根据道义原则,而不是根据感性的欲望或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康德的道德观念与他的人类认识论观点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自律能力的,我们可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种自律能力使得人类能够超越个人的欲望和动机,追求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
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人类作为理性生物的尊严和自由。
只有遵从理性原则,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道德行为。
三、康德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科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普及性。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构1. 康德纯粹理性的奠基层次。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我思(Ich denke),故我在,内在灵魂的实体有一个设立的起点,康德指出了这个同语反复,那么,康德的真正革命性变成了:我直观,故我在。
康德成为十八世纪的现象学。
康德把我思的过程转换成我直观的过程,将人与宇宙论的关系,人依赖于客体思维的过程转换成了客体依赖于主体的直观而得到揭示,世界开始立于我的外直观的空间感与内直观的时间感中,主体性的对峙开始得到根本性的建立。
这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前言中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这一方法论的自觉上,康德肯定是最具开创性的。
简单比较一下当时几本有代表性的现象学倾向的著作,如笛卡尔的《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孔狄亚克的《人类知识起源论》,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这几部书也可看到哲学家对现象的奠基过程的清晰描述,这些哲学家都运用了现象学方法,但一种具有主客体严格对峙意义,直观成为先验自我的现象学的内在结构,这样的现象学只有在康德这里才开始建立起来,从此,世界本体是什么的前康德问题转换成,我的直观为世界立法的后康德问题,所以,康德自诩这一转换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毫不为过。
康德要解决的很著名的问题:⑴.我能知道什么?⑵.我应该做什么?⑶.我希望做什么?三个问题谈人的意识的三个方面,分别为:纯粹理性批判,谈纯粹理论理性,对象为自然,谈知性和感性直观,概念(Begriff),先验理性范畴;实践理性谈意识的超验层面,道德的应该,合目的的无目的性,关涉人的道德律;人的希望问题,谈人的宗教性的根基在哪里,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康德谈应该有神,康德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为他的宗教观的两种表现。
后来,康德又提出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康德思考人类学问题,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神的关系,人的有限性与人的纯粹理性的超验性。
纯粹理性的批判是康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哲学思考在哲学领域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两种主要的学派思想,它们对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性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和知识可以通过纯粹的理性思考而得到。
而经验主义则认为知识来源于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世界的经验,强调直观和观察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这两种思想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讨论和争议。
一、认识论的对立与融合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认识论上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理性,通过纯粹的思考可以获得真理。
康德是最著名的理性主义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先天认识形式”认为人类对于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概念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
与此相反,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认识的根源是感知和经验,哲学家锡尔斯认为“没有任何想法在先天上被赋予我们”。
亨利·洛克也强调我们的思想都来自经验,认为人类的心灵是一张白纸,只有通过感官的印刷才能填满。
然而,现实世界中的认识过程往往远比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立所描述的要复杂。
我们的思维过程不仅仅依赖于感知和推理,还受到文化、语言、社会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经常会将直观和理性相结合,通过逻辑推理和直觉判断来获得更复杂的知识。
因此,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并不是孤立的对立,它们在认识论上可以相互补充和融合。
二、形而上学的思考在形而上学领域,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也有不同的观点。
理性主义者认为世界中存在着客观的真理和实体,这些真理可以通过纯粹的理性分析和思考揭示出来。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康德的“物自体”都是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例子。
他们认为直觉和感知往往误导我们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只有通过纯粹的理性可以逼近真理。
然而,经验主义者则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知和经验,对于存在于世界之外的实体持怀疑态度。
休谟曾质疑我们是否能够通过直觉和推理来认识因果关系,他认为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心理联系,没有必然的关联性。
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浅谈中国哲学的特质是实用理性还是实践理性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哲学是以实用理性为其存在形态的,或者实践理性与实用理性在指中国哲学时并不完全加以区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泽厚先生在其历史本体论中所表明的观点。
李泽厚认为,实用理性乃是经验合理性的概括和提升,人类的经验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使用一制造工具的劳动操作活动,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不但产生了区别于任何其他动物群体的社会语言、文字、艺术,还形成了系统的相关的理论体系。
李泽厚声称,他的实用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基础,是在价值层面而非纯理性层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认识不但从实践中产生,并且为生产实践服务,而认识的正确与否,还要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检验。
可见,李泽厚的实用理性和马克思的实践论,无论是认识的来源,还是认识的目的几乎都是吻合的,所谓的理性,不过是感性经验的思维抽象,即人类对感性的认识。
一、理论与理性就根本含义而言,理,指的是客观事物自身运作的次序、事物或事件存在的根本规律;论则有分析判断之义。
理论就是社会实际生活中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实践有系统的认识通过思维的综合上升而形成的认知结果,它是以形而上的方式存在的。
因此,李泽厚先生所说理性其实就是理论,因为他给实用理性所作的解释就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一种有系统的概括。
但这种实用理性和我们所说的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具有本质区别。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的分析有两种基本的解释,首先,他把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或者称为纯粹理性和一般理性川:理论理性不是通过实践的反思而成,亦非推理而得出,在康德看来,它实际是人先天具备的,类似部分儒家学者对心的本然之性的认识,心生而有知,凡以知,人之性也。
知是心本然的一种认知能力。
可见,康德的理性并不等于理论。
不过,理性和理论不可截然分开。
没有理性的存在,理论是无法形成的,没有理论,理性自身存在的开显也成了问题。
其次,如果说李泽厚的理性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话,那么康德的理性却隐含着对人类知识发展的一种导向,引导着人们对知识的无限诉求,同时内藏着对人生未来的一种向往,因而精神价值上的意义是凸显的。
理性方法的缘起
--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思考
米昱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子医学中心,湖北武汉430030)摘要:西方理性思想的发展史上,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人物,在理性方法的缘起这一问题的探究上,对这三个人的哲学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康德理性批判,在理性概念上继承并发扬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同时对黑格尔的绝对理性哲学也有着影响。
康德不仅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而且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也对哲学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所以要追溯理性方法的缘起,必然需要审视康德的哲学体系。
本文中笔者将从康德的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及他对两者的批判的角度入手进行思考,以期对西方理性思想的发展史能够管中窥豹。
关键词:康德、纯粹理性、实践理性、批判
当代哲学对于理性一词的定义是:人类所具有的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法则进行种类繁多的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其是从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能够主宰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事物。
而哲学是一种以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为对象的认识思维活动。
可以说从人类开始学会思考开始,理性的思考就已经深深扎根在哲学的体系之中了。
西方哲学中理性的概念源于古希腊语的逻各斯(logos)。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诸如赫拉克利特、斯多葛学派、阿拉克萨哥拉、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对“理性”一词提出自己的看法。
而深受古希腊哲学影响的西方哲学对理性的思考也从未间断,甚至可以说理性成为了近代西方社会理论与时代精神的精华。
在整个西方近代哲学史发展中,有一个人的地位和影响显得尤为突出,那就是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将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的经验主义与笛卡尔等人发展出来的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自人自身的理性的理性主义结合起来。
他的哲学革命是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考察,有学者认为“他对理性的批判实际上是对理性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发掘和发扬,是积极的、建设性的
批判。
而不像经验论者那样是消极性、破坏性的。
”所以对哲学领域中理性方法缘起的思考,从康德的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出发进行思考是有必要的。
(一)认识康德的“理性”概念
康德“理性”概念在其著作中存在歧义,大致上可以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即广义的理性,是一个逻辑概念。
其包括所有高级认识能力,如知性、判断力和理性,以及实践能力。
第二层含义,为较狭义的理性。
指最高的认识能力,原则的能力,以形式逻辑的推理来设置理念,引导、调节认识,属于先验逻辑的辩证论,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
第三层含义,是最狭义的理性,是辩证法的根源,通往物自体,设置无限统一的对象,其实质是实践理性、自由意志,是一个实践本体论概念。
康德理性概念的三层含义还可总结为三种维度,即经验、先验和超验三个维度。
诗人海涅说过:“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将上帝送上了断头台,又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请来了一个耶和华。
”这似乎是对康德理性概念的经
验、先验、超验三维度的极传神的描述。
当然也是康德理性概念中令后人诟病的一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康德认为 , 通过感性 ,我们获得了感觉材料 ,而知性是建构的 ,它使实证知识得以成立。
理性是辩证的或超越的 ,它使我们了解到实证知识的局限性 , 必然去追求超出经验之外的存在即自在之物 ,但这不是理论理性所能胜任的 ,因此我们必须迈向实践理性 ,只有依赖于实践理性 ,才能使我们通向自在之物的领域 , 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 ,所以康德说: “故我发现其为信仰留余地 ,则必须否定知识。
”
康德的工作的重要性在于,他的理性强调的是人的理性,他突出了人本主义,他也使得“理性”与“感性”二者得以沟通。
康德并不认为社会的发展与人的解放可以惟一地依靠于知识的进步 ,康德更强调了人的道德进步与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康德理性概念的最后,他所强调的应该是至高的道德律。
(二)认识康德对“理性”的“批判”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看齐,而康德认为,应该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所谓的“实践理性”,其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
而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
康德在结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过程中也指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则是天赋的。
所以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凸显了强烈的人本主义和唯心主义。
但是,康德对理性的认识过程值得我们思考。
康德对“理性”的“批判”应该具有多重含义。
其一,对“理性”的“批判”应该是对“理性”“功能-职能”的界定;其二,当对“理性”“功能-职能”界定以后,就意味着“理性”“功能-职能”的明确化,这样的明确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性”走向了“成熟”;其三,“理性”走向“成熟”是依靠“自身”的,是“理性”自身觉悟的发展。
这样一种理性的批判精神是康德反对独断论的理性,突出人的理性。
康德认为人的有限性及其对无限的完善性的追求与向往,使得人具有对自身划界而又自身超越的特征。
而理性具有类似的特性,即理性对经验的依赖而又超越。
康德认为 ,理性的启蒙不仅仅是去认识自然、获得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理性要对自身启蒙 ,即也要批判地对待自身 ,从而发现知识的有限性 ,由此扩展到对人自身的意义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的领悟。
从这样的角度上来看康德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
(三)认识康德理性批判的延伸
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对辩证法做了最全面详尽的探究,虽然这种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但是这种反对把世界看做固定不变的、没有矛盾的东西,而应该理解为具有矛盾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这样的思想对马克思哲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哲学是黑格尔的“合理内核”( 辩证法) 加上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 唯物主义) 。
但有学者主张, 马克思的方法论主要来自黑格尔的辩证法,但辩证法的载体并不取自费尔巴哈,而是取自康德,马克思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中剥离出“实践”概念,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并在这
一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
除此以外,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来自康德, 而且他的物质生产关系的概念也是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秘密的揭示。
因此,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论述了实践理性所建立的“目的王国”是人( 作为理性存在者亦即理性的主体) 在共同法则下形成的一个和谐系统的主体间的联合体。
康德的实践理性抓住了“人的根本” 、抓住了“人本身” ,而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所以康德的理论是能够说服人的,尤其是以实践理性为基础的交往行动理论。
所以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康德的批判理性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克服了启蒙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
所以笔者认为,康德理性批判的哲学体系,无论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形成还是对当代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结语
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康德哲学的理性具有独具特色的哲学特质,他把哲学的主要内容从认知扩大到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的三大领域,并相应探讨了它们相对独立的规律,及其彼此间相互依存的客观联系,分别在其三大批判中加以诠释。
康德的理性是人的理性,他通过理性的批判,事实上提出了哲学现代化的问题,从人的认识能力的经验事实出发,上升到对于理性概念的哲学反思。
哲学也自康德以后,终于告别了理性时代的乐观自满和迷信盲从,走上了漫长的理性批判之路,开始迎接新世纪由近代通往现代的历史转折。
参考文献:
[1]周银华.康德理性阐述[J].法治与社会,2009,1(上):314.
[2]俞吾金,汪行福,王凤才等人著.《德国古典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张艳伟.浅析康德的哲学革命[J].文化空间,2010(10):191.
[4]安倍能成著,于凤悟、王宏文译.《康德的实践哲学》[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5]易晓波,曾英武.康德“理性”概念的含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29-34.
[6]叶秀山.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形而上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5):61-74.
[7]易晓波.康德实践理性的事实概念及其对自由的证明[J].现代哲学,2008(6):74-79.
[8]康德著,邓晓芒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2003.
[9]康德著,李秋零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俞吾金.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M].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1.
[11]马彪.如何理解康德的哲学体系[J].社会科学,2012(12):133-140.
[12]钱广华.重读康德的理性概念-德国古典哲学的现代意义[J].学术月刊,2002(1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