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23.1源源流长的发酵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43.50 KB
- 文档页数:3
《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教学设计【设计依据和构想】通过自学讨论、互助合作、实践操作、搜集资料、汇报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发酵现象和发酵技术的概念,了解酿制酒酿的操作要点和发酵技术的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
【教材分析】“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是苏教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十三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第一节,是学生学习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对理解现代生物技术以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健康、资源、环境等问题非常重要。
本节的知识并不复杂,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通过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学生锻炼各种能力,并能充分体会科学与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发酵现象产生的原因;2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3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通过尝试制作酒酿、酸奶等食品的活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2通过小组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互助合作的精神;通过了解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生物技术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尝试制作酒酿、酸奶等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和对发酵过程的控制。
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相结合【教学过程】1 实物展示,引入新课教师展示酒酿、酸奶、泡菜、果酒、醋、馒头、面包等食品,并提出问题: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利用生物技术做的食品或用品。
你们知道这些常见食品的生产与哪种生物有关吗?设计意图:看到平时生活中常见食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争着回答问题。
学生初步感受到发酵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顺利引入新课。
向学生介绍我国发酵技术的生产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良好契机。
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探究、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发酵食品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2.发酵过程的控制。
【教学难点】1.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2.发酵过程的控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由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引出“酒”。
而酒的产生离不开生物技术中的生物发酵技术。
那么什么是生物发酵技术?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学习(一)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1、活动一:观察发酵现象教师展示实现做好的两个发酵瓶,并指出1、2号两个发酵瓶中主要区别是1号瓶中加入了酵母,而2号瓶中没有加入。
学生根据图片或是现场观察发酵瓶,回答出气球的变化。
并现场触摸发酵瓶感知1、2号发酵瓶的温度差异。
学生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学案中活动一的相关思考题。
教师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及时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2、检测二氧化碳学生现场分组完成二氧化碳的检测,先设计实验然后进行操作。
教师选取两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展示。
教师小结发酵现象,结合课件简要介绍酵母菌的特点。
学生认真听讲,能够理解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主要进行酒精发酵,有氧条件下主要进行生长和繁殖。
3、活动二:自制酒酿教师: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可以进行酒精发酵,利用这样的特点,我们可以用酵母菌来制作酒酿。
课件展示自制酒酿的主要材料:酒曲、糯米。
学生在观看《自制酒酿》视频的同时思考学案中活动二的相关习题,并回家尝试自己去制作酒酿。
学生先自己完成相关习题,然后跟小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教师及时指导。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完成情况。
第一节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发酵产品。
2.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酒酿等食品。
3.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发酵产品。
2.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酒酿等食品。
3.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认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教学过程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传统,每逢过年过节,家里来亲戚朋友的时候都要开怀畅饮,表达喜悦之情。
酒是怎么来的呢?关于酒的由来,有很多的传说。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听听老人是怎么说的。
听完老人的介绍,同学们知道酒是由什么酿造的吗?那粮食怎么会变成酒呢?这其实和发酵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小组活动一:首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61-P63,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叫发酵?由什么引起的?2.生活中有哪些发酵现象?3.举例说出一些常见的发酵产品?发酵是指某些微生物在无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呼吸方式。
它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能够引起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会变酸。
学生举例说出一些常见的发酵产品。
教师进行分类总结,同时提出他们分别由哪些微生物发酵而来?说一说:白酒、苹果醋、面包、馒头、酒酿、泡菜、酸奶、酱油分别是哪种微生物发酵而来?从幻灯片上,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微生物在无氧的条件下,分解有机物的产物也不同。
也就是制作不同的发酵食品利用的微生物也不同。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发酵技术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下面我们通过学习酿制酒酿的实验来深入了解发酵技术。
实验:酿制酒酿目的:尝试酿制酒酿。
器材:蒸熟的糯米、甜酒曲、广口瓶等。
步骤:1、清洗所有的容器;2、蒸熟糯米;3、用冷开水冲洗蒸熟的糯米;4、将酒曲碾碎,均匀地搅拌在糯米中;5、将糯米装入广口瓶,在糯米中间挖一个洞,,并盖上盖子。
6、将广口瓶放置在25-30℃的环境中;7、2天后,酒酿制作完成。
第一节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收集资料。
2、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合作、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日常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了解知识与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及与科学、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教学方法
讲述与讨论以及调查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
学情分析: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简单可利用视频解决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制作发酵食品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拿出一些面包、米酒、酸奶等,问同学们吃过这些食物吗?
生:吃过。
师:你们知道这些食品是经过怎样加工制作而成的吗?
生:不知道。
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呀?
生:想。
师:很久以前,人们发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会变酸,水果放久了有酒味等,这种现象称为发酵。
我们刚刚看到的食物就是通过发酵技术制成的。
二、新课教学
师:放一段录像,反映食物的发酵与食品生产的过程。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利用发酵技术进行大规模酿酒。
同学们想不想弄清楚酒是如何酿制出来的?今天我们大家就都来尝试做一次酿酒师。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应的实验,学习酒酿。
制法:
1、将糯米先用水淘干净,直到水清为止。
再用水浸泡约8h,以糯米没有硬心为度,捞出沥干。
2、将泡好沥干的糯米上屉蒸熟,再用凉开水冲一两遍,降温至30-35度,沥干抖散待用
3、将待用的糯米摊开,撒上酒药粉拌匀,盛入洗净的容器内抹平,并在中间做成一圆柱形窝形。
盖严后用棉衩包课,放在约25度左右的环境中发酵。
经40h左右即成酒酿。
师、生共同总结酿酒的原理:发酵技术
1、发酵的原因: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什么叫发酵技术?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来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酒是酵母菌发酵的产物,果酒是乳酸菌发酵的产物。
师:现在我们尝试地来做一次酿酒师,并在酿制前给大家一些提示:
(1)各种器具在使用前必须认真清洁,防止污染:
(2)酒曲碾碎必须均匀地搅拌在糯米中;
(3)温度应保持在25度。
师:要求大家在制作的过程中要认真操作,时刻都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对你的产品影响,关键点:熟糯米、酒曲搅匀、温度适宜。
器材:蒸熟的糯米、酒曲、显微镜等。
生:按照座位的四人小组开始合作完成,
1、学生4人一组,先讨论有关实验的各种问题。
2、按照老师所讲的步骤进行操作。
3、下节课取出酿制的酒酿液体少许,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酿制酒酿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
讨论:在酿制酒酿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
(二)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多媒体演示:多种利用发酵原理生产的食品。
例如:面包、饮料。
(三)发酵技术与日常生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相应部分发酵产品,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发酵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观看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简介发酵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化工产品:酒精、柠檬酸等。
2、医药产品:抗生素、维生素等。
3、食品和饮料:酱制品、酒类等。
三、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
1、发酵现象产生的原因;
2、什么是发酵技术;
3、发酵技术在生活实践的应用
板书设计:
第一节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一、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现代发酵技术:
二、发酵技术与日常生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