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09年度老年专科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老年护理是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护理和日常生活的一项服务,安全质量目标是确保老年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不受伤害,保障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老年护理的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1.防止跌倒:老年人极易因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导致跌倒,因此在老年护理中应重点防止跌倒发生。
制定跌倒风险评估工具,对老年人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安装扶手、使用防滑地板等。
2.防止压疮:压疮是由于长时间压迫皮肤而引起的皮肤损伤,老年人因为长时间卧床、行动不便等原因容易患上压疮。
老年护理中要保持皮肤清洁、定期翻身以减少压迫时间,使用合适的垫子和支具来减轻压力。
3.药物安全:老年人通常需要多种药物来维持健康,因此在老年护理中要重视药物安全。
合理规划药物治疗方案,及时更新药物清单,定期进行药物复查和核对,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过量。
4.预防感染: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较弱,更容易感染各类疾病,老年护理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感染的发生,如加强手卫生、定期清洁卫生设施、保持环境整洁等。
5.心理健康:老年人往往伴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和身体功能的衰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老年护理中要注重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服务。
6.老年人食品安全:饮食合理、均衡对老年人的健康非常重要,老年护理中要确保老年人饮食的安全和卫生。
合理规划膳食营养,为老年人提供新鲜、卫生的食物,定期检查和清洗厨房设施。
7.疼痛管理:老年人常常伴随着各种疼痛症状,老年护理中要对老年人的疼痛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缓解,例如使用热敷、按摩等。
8.防止误吸:老年人的咀嚼和吞咽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误吸现象,老年护理中要加强对老年人进食过程的监控,保证食物的切细和搅拌均匀,防止误吸发生。
9.床铺安全:老年人通常需要长时间卧床,床铺的安全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很重要。
确保床垫的透气性和软硬适中,定期更换床单和枕头套,保持床铺的干净卫生。
骨科专科护理十大安全质量目标目标一:能有效预防足下垂1、有足下垂得护理指引、护理流程2、能够准确评估发生足下垂高风险患者:截瘫、腓总神经损伤、牵引、下肢石膏固定患者3、卧床休息时保持足背伸90度中立位,在足部置放一个软垫,避免足悬空。
4、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使用抗足下垂得辅助用具。
5、指导、督促牵引、下肢石膏固定患者主动踝泵运动,每日4次,每次5-10分钟。
6、指导、督促截瘫、腓总神经损伤患者被动作从足踝关节到趾间关节做屈曲与伸展活动,每日4次,每次15-20分钟。
7、及时准确得记录护理过程。
目标二:正确摆放病人技体功能位1、肢体功能位符合病人病情需要,利于骨病康复。
2、病人感觉舒适,骨突处有合适衬垫,避免局部压疮发生。
3、肩关节:外展45度,前屈30度,外旋15度4、肘关节:屈曲90度5、腕关节:背屈20-30度,尺倾5-10度6、髋关节:前屈15-20度,外展10-20度,外旋15度7、膝关节:屈曲5度或伸直180度8、踝关节:背屈90度9、能在病情允许下有计划指导个体化关节功能锻炼,避免或减少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
目标三:防范与减少深静脉栓塞得发生1、有预防深静脉血栓得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2、能够准确采用AUTAR DVT风险评分表评估有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得患者。
3、术后患者抬高患肢时,不建议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4、指导与鼓励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每日四次,每次5-10分钟。
5、病情许可时鼓励饮水2000ml/天,早期下床活动或离床坐位,有预防便秘得措施。
6、指导患者避免吸烟,避免下肢静脉穿刺,采取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等机械预防措施。
7、运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护理单准确观察记录临床观察各项指标及护理措施。
目标四:严防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假体脱位1、建立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指引、健康教育小册子。
2、按照《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得评估及护理措施》中得内容,准确评估假体脱位得危险因素。
骨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实施方案(样例5)第一篇:骨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实施方案骨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我小组护理工作质量,切实落实基础护理,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根据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关于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结合我小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和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更新护理服务理念,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二、活动目标通过开展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结合我小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卫生部《住小组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工作服务规范》开展工作,重点加强危重患者基础护理的落实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在全小组范围内进一步推广,提高我小组整体护理质量和水平。
(一)患者满意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强化基础护理,使患者感受到护理服务的改善,感受到广大护士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的职业文化,感受到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二)社会满意通过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服务,促进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医疗卫生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三)政府满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小组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惠及广大人民群逐步将临床护理服务规范内涵、服务项目和工作标准纳入小组务公开,向患者及家属公示。
(三)切实落实基础护理职责,改善护理服务。
1、实行严格的分级护理。
试点科室要选出综合业务能力强、各项操作熟练、沟通能力好、群众威信高的护士为责任护士,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住院患者)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不得仅以房号作为识别依据。
开展请病人说出自己名字,后再次核对的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要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患者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点电话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目标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1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与程序,有交接核查表,以确认手术必须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象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以备妥。
2建立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识的即刻停制度与规范,并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避免错误的部位、错误的病人、实施错误的手术。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1制定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培植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
为执行手部卫生提供必要的保障。
2制定并落实医护人员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规范,手术后的废弃物应当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1、建立病房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检查的规范制度;存放毒、剧、麻醉药有管理和登记制度,符合法规要求。
1、预防跌倒和骨折:老年人跌倒和骨折是常见的事故,护理人员应该采取措施,如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定期进行评估老人的跌倒风险,提供适当的康复训练等,以预防跌倒和骨折的发生。
2、防止压疮:长时间卧床、疾病等因素容易导致老年人出现压疮。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老人的皮肤状况,保持干燥和清洁,进行身体位置转换,以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
3、预防误吸:老年人往往饮食困难和吞咽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误吸风险。
护理人员应对老人进行吞咽和进食功能的评估,提供合适的饮食和饮水辅助工具,确保老人饮食的安全性。
4、合理用药:老年人用药频繁且复杂,容易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老人的用药情况,合理进行用药管理,包括准确记录用药信息、避免多药物重叠使用等,以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预防感染: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传染病。
护理人员应提供清洁和卫生的环境,定期进行手卫生和环境清洁消毒,并加强老人及护理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以预防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6、加强疼痛管理:老年人常常伴随各种疼痛,疼痛管理是老年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
护理人员应积极监测老人的疼痛情况,提供有效的疼痛缓解措施和药物管理,以提高老人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7、防止滋生抑郁和孤独:老年人常常面临生活空虚和抑郁情绪。
护理人员应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陪伴,鼓励老人参加社交和娱乐活动,以防止滋生抑郁和孤独感。
8、预防虐待和遗忘:老年人易受到虐待、遗忘和忽视。
护理人员应提供尊重、关爱和权益保护的护理服务,定期进行老人健康和精神状态评估,及时发现和干预虐待行为。
9、提供安全的医疗服务:老年人往往有复杂的医疗需求和治疗方案,护理人员应确保医疗流程的安全性,包括正确识别病人、正确用药、正确操作医疗设备等,以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质量。
10、提供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应该享有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
护理人员应尊重老人的选择和决策权,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老人保持尽可能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附件5:2009年度血液净化护理安全质量目标目标一:确保透析用水的安全管理1.制定和落实水处理系统的维护及监测制度,定期检查反渗机和供水管路的清洗、消毒、菌苔和水垢的清除、前处理的再生与更换、反渗膜的清洗与更换等。
1.1砂滤器反冲1次/日。
1.2碳罐自动冲洗2~3次/周(建议每天反冲),每日测1次余氯。
(每天治疗前必须检测碳罐后的氯和氯胺浓度,氯〈0.5 mg/L,氯胺<0.1 mg/L,或总氯浓度<0.1 mg/L(ppm),余氯>0.1mg/L,必须立即更换活性炭。
1.3盐罐随时(每天)加盐达到饱和状态,每15天彻底冲洗盐罐1次。
每周监测2~3次水硬度。
(每天监测水硬度,水硬度应<17.5 mg/L,检测时必须在系统运行15分钟后)再生后水硬度>17PPM时必须立即更换树脂。
1.4反渗机及分配水管路彻底消毒1次/1~3月(建议同时对反渗膜进行清洗),消毒后必须进行残留测试。
1.5透析用水尽可能为直供反渗水,如为贮水罐供水必须为密闭装置。
贮水罐和管路应每15天消毒1次,消毒后必须进行残留测试。
2.定期进行水质监测2.1每月进行透析用水细菌培养,结果<100cfu/ml。
2.2每季度测定透析用水内毒素,结果<1EU/ml。
2.3每年测定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结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0572-2005)》,见表1。
目标二:严格执行透析液的配制和使用规程1.购买的浓缩透析液和透析粉剂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注册证和合格证。
2.透析液的配制需遵循透析液配置规程,符合无菌要求,有相应的过滤装置。
3.定期进行透析液质量监测3.1每月进行透析液细菌培养,结果<200CFU/ml。
3.2每季度测定透析液内毒素,结果<1EU/ml。
目标三:确保血液透析机器的安全运作1.按要求定期进行血透机的检修和保养工作,设有血透机维修及保养登记本。
2.血透专业护士熟练掌握血透机的性能及操作要领,能独立处理各种机器报警并协助技术员排查各种机器故障情况。
老年人十大安全目标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老年人十大安全目标的简要指南,以帮助老年人保持安全和健康的生活。
老年人通常在身体上和认知能力上都有所减弱,他们需要特别注意自身的安全问题。
以下是老年人应关注的十大安全目标:1. 安全居住环境:确保居住环境没有隐患,如悬挂牢固、防滑地板、安装安全扶手等,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 交通安全:出行时要注意交通安全,如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穿戴亮色衣物、遵守交通规则等,以减少交通意外的发生。
3. 防止跌倒:老年人容易因身体机能衰退而发生跌倒,因此要保持房间整洁、使用防滑垫、避免穿着松散的衣服等,以减少跌倒的风险。
4. 饮食安全:老年人应重视饮食健康,遵循均衡饮食的原则,避免生食和过期食品,保持饮食清洁,避免食物中毒和营养不良。
5. 药物使用安全:老年人常需服用药物,应注意正确用药的方法和剂量,并定期复查医生。
避免滥用药物和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6. 预防疾病:老年人应注重定期体检,接种预防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惯,以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
7. 防范诈骗:老年人容易成为诈骗的目标,应提高警惕,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不随意接听陌生电话,避免上当受骗。
8. 社交安全:老年人应注意避免与不良分子接触,避免单独出行或到偏僻地方,确保自身的社交安全。
9. 心理健康:老年人应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充分沟通与家人和社区,避免孤独和抑郁的情绪。
10. 灾害应急:老年人应准备应对各类灾害的应急措施,如地震、火灾、台风等,了解逃生路线和紧急求助的方法。
总结:老年人应始终关注自身的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通过遵循以上十大安全目标,老年人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广东省2009年度老年专科十大安全质量目标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患者身份、状态、临床危急指标识别的准确性。
目标二建立科学的用药流程,提高老年患者用药安全。
目标三提高安全意识,减少老年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目标四提高防范意识,保持老年患者皮肤完整。
目标五正确评估,及时发现老年患者意识障碍。
目标六提高防范意识,降低老年智能障碍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
目标七评估吞咽功能判断营养需求,提高老年患者进食安全。
目标八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提高尿便异常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标九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
目标十尊重疼痛感受,帮助缓解老年患者的慢性疼痛。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患者身份、状态、临床危急值指标识别的准确性。
1.老年患者的有效识别包括身份识别、状态识别和危急值识别等。
要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患者有效识别重要性的认识。
2.科室有老年患者识别的指引,新入院的老年患者一律佩戴“腕带”,住院期间“腕带”一经脱落,应立即查对后补戴。
3.按照广东省《临床护理文书规范》的要求,对65岁以上新入院的患者,使用老年患者专用的《首次护理记录单》,用《老年综合征护理单》筛查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识别老年患者健康受损的程度,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根据各专科的疾病特点,规范不同专科老年患者“危急值”报告内容。
通过三级护理查房,及时识别老年患者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及需要,启用相应的专科护理记录单,落实专科护理措施。
做好护理交接班,以便持续跟进。
5.责任护士在向上级护士或医生汇报患者病情时,除了报告如生化、血常规、血气分析、凝血酶原时间等实验室的“危急值”指标,还应报告如生命体征、意识、吞咽、尿便、跌倒、压疮等临床“危急值”指标,为患者的整体护理和临床治疗提供预警信息,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
6.当老年患者出现护理疑难问题时,应及时组织专科护理会诊,利用医院的优质资源,发挥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二建立科学的用药流程,提高老年患者用药安全。
1.双人核对医生所开药物的名称、剂量、用药途径、给药时间,确保正确给药。
2.正确指导患者用药并监督服药后才能离开。
对于认知障碍或记忆力衰退的患者,给药时需第三者在场。
3.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有计划保护外周血管。
对于高渗药物或细胞毒性药物,首选PICC 或CVC,严防药物渗出,同时启用《药物外渗护理单》4.未经医生指示,不要同时使用不同类型的药物,以免药物互相干扰。
5.口服给药方式尽量简单,规划适当的用药时间,配合患者的能力及生活形态。
6.口服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识。
7.科室药物储存方法正确,给药流程合理,给药前认真核对药品质量、剂量和有效期。
给药时要减少对护士的干扰,保证精力集中,神情专注。
8、严密监测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用药后如有不适或异常,应立即停止用药,并报告医生。
9、根据病情和药物副作用及时向医生反馈,建议调整用药剂量及间隔时间或更改药物。
三提高安全意识,减少老年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1.收治老年患者的科室均有防跌倒的工作指引、防范措施以及报告制度。
2.对有跌倒风险的老年患者,启用《跌倒护理单》,评估老年患者跌倒的风险程度(包括患者的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和肌力等),制定有效措施。
3.向有跌倒风险的老年患者及家属、陪护介绍病室环境及安全措施,床头悬挂“跌倒风险”警示牌。
4.步态不稳、视力障碍的患者必需专人陪护;意识不清病人,必要时经家属同意使用约束带,启用《约束护理单》。
指导病人穿合身衣裤,勿穿滑底鞋。
5.确保行人通道没有障碍物,病室内、浴室内灯光明亮及地板干燥,楼梯、浴室、洗手间、厕座有稳实的扶手方便进出。
6.给有跌倒风险的卧床病人加床栏,病人常用的物品(如:水杯、尿壶、助行器等)应放置在患者易于取到的地方。
7.坐轮椅时系上安全带,使用平车时系上安全带及上床栏。
四提高防范意识,保持老年患者皮肤完整。
1.使用《老年综合征护理单》筛选出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根据《压疮风险护理单》的评估内容和护理措施,对有危险的患者采取防护措施。
2.给患者使用合理的防护措施,如:变换体位、减压、减少潮湿、摩擦力、剪切力、皮肤护理和营养支持。
3.对易发生压疮的高危患者,至少每2小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1次。
不宜翻身的患者,给与气垫床、水垫等减压用具。
给患者变换体位时,使用抬人单,以减少对患者皮肤的直接摩擦。
使用便器时避免拉、拽、刮伤皮肤。
4.对营养状态差的患者,使用皮肤保护剂,如权酸软膏、凡士林,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以提高其皮肤抗压能力。
5.对于皮肤经常潮湿的患者,及时擦拭、更换衣物床单、调整室内温度,以保持皮肤的干爽。
6.对尿便失禁的患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积极控制失禁情况,并使用油剂或贴膜类材料保护会阴部皮肤。
7.对感觉障碍的患者,禁止使用热水袋、烤炉等取暖用物。
8.告知患者和照顾者皮肤评估的结果,提高其对预防压疮和变换体位重要性的认识,危重病人必须由护士协助患者翻身。
9.通过培训,提高护士对压疮湿性护理原则的掌握,提高临床护士对压疮伤口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提高对各类新型压疮换药材料的认识。
五正确评估,及时发现老年患者意识障碍。
1.建立和完善意识障碍患者处理的流程指引。
2.识别意识障碍的老年高危人群,掌握评估时机:入院时、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全身性疾病、心肺复苏术前后、中毒、术后、病情变化、使用麻醉镇静类等特殊药物时。
3.护士能正确运用((意识护理单))的评估标准,判断老年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
通过培训,提高不同层级护士对意识状态的掌握程度,准确判断老年患者意识清醒、嗜睡、浅昏迷、深昏迷、意识浑浊、谵妄之间的区别。
4.发现老年患者意识改变,应同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眼球运动等有无改变,及时作出初步处理,并立即报告医生。
5.评估结果和护理措施应及时、准确地记录在《意识护理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六提高防范意识,降低老年智能障碍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
1..对智能障碍的老年患者使用《智能状态护理单》,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认知障碍人群。
2.了解智能障碍患者的病史、用药史及功能状态及日常照护情况。
3.根据评估结果,床旁悬挂警示标识,给患者使用特殊颜色的手腕带或穿有标记的患者服。
4.有条件的情况下,将智能障碍患者集中在同一病房居住,在其病房门口或病床旁张贴或悬挂特殊标记,利于患者辨认。
5.对智能障碍患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24小时应有专人陪护,防止走失。
告知家属/陪人患者潜在的安全风险,患者每次外出,应随身携带写有详细联系方法的卡片,有家人/陪人照料。
6.减少应激,防止患者发生激越行为。
将锐器、热水瓶置于患者不能拿到的地方,将电源插口戴上保护套,避免伤害患者自己或误伤他人。
7.使用热疗法,水温应在50℃以下。
需服药者,监督患者服药吞下。
为患者选择没有拉链、搭扣的衣物。
8.照顾患者进食、洗澡等日常生活,注意防止误吸、水温过高引起烫伤,放置好防滑设备,防止跌跤。
9.强化记忆锻炼,反复给患者讲解数字、文字、图片、实物,让患者反复记忆。
七评估吞咽功能判断营养需求,提高老年患者进食安全。
1.对可疑有吞咽困难的患者,使用你水实验进行筛查,并根据《吞咽进食护理单》和《营养护理单》持续评估患者的吞咽进食功能和营养状况。
2.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调整食物成分和进食习惯。
根据患者的吞咽进食功能,选择安全的进食方式,如:肠内营养、协助经口进食、自主进食。
3.对肠内营养患者,应严格按照《临床护理技术规范》鼻饲操作流程进行护理,保证营养摄入,预防食物返流和误吸。
4.根据患者吞咽功能选择安全的食物状态:口咽期吞咽困难患者,避免食用流质和纤维较多的食物,建议给与半流质和粘稠性食物;咽喉期吞咽困难患者,避免食用流质,建议给与粘稠半流质;食管期吞咽困难患者,避免食用太干、大块食物,建议给流质。
5.对经口进食患者,确保其神志清楚,精神好。
若神志不清或精神欠佳,待清醒后再喂食或改为鼻饲。
使用小勺缓慢进食,每口约5M1,井嘱其充分咀嚼和吞咽。
增加患者专注力,禁止进食时说话,防止误吸。
6.协助患者采取正确的进食体位。
能坐立的患者取90度正中坐位,头颈稍前倾;需绝对卧床的患者协助其侧卧或头偏向一侧的仰卧位。
喂饲者坐在其身旁,面对患者,同高或稍低于患者的视线水平,密切观察其吞咽情况。
7.喂食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硬塞征象,如:噎塞/清喉咙、呼吸不适、咳嗽、声音湿、吞咽延迟、鼻反流、垂涎、流眼水的症状,一旦发现,应立刻停止喂食。
8.使用床头提示卡、宣传单、床边宣教的方式,提高患者和照顾者对进食安全的认识,指导患者掌握与疾病有关的治疗、检查、康复饮食知识。
八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提高尿便异常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1.制定尿失禁和便秘的护理指引,让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关注老年患者尿便异常问题。
2.通过有效的沟通,获取患者尿便异常的真实状况。
评估老年患者的用药史、生育史、排尿/排便史、生活习惯等,借助化验、辅助检查结果,如尿动力检查、肠镜等,与主管医生一道,找出患者尿便异常的原因。
3.启用失禁(尿)记录单,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排尿功能训练。
如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进行盆骸肌训练及提肛训练;急迫性尿失禁的患者,与医生协商使用逼尿肌松弛剂,并进行膀胱训练。
便秘引起的尿失禁患者,应先通便。
4.对排尿功能低下/丧失的患者,记录患者失禁的次数及时间和排尿量,并根据排尿记录单提供的措施,制定患者定时排尿的时间,协助其去洗手间或提供床边便器,以减少失禁的次数。
借用B超确定患者残余尿量,如每次残余尿量大于300ML,给予留置尿管或间歇性导尿。
5.关注行动不便患者的心理,减少因害怕排尿次数多或尿湿裤而少饮水。
指导使用适合患者的接尿器,如男性止尿裤。
6.正确运用视、触、叩、听、问等手段确定病人有无便秘。
对于长期便秘患者,应制定定时通便的措施,如用通便药1次/3天。
选用通便药应考虑药效、安全性、药物依赖性及价效性。
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
对粪便嵌塞者,可用清洁灌肠或用开塞露直肠给药。
7.加强预防老年患者尿便异常的健康教育和制作宣传单,认真实施有效的便秘预防措施。
包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每天进食富含约30g纤维素的食物、制定最小液体摄入量(30m1/kg)饮水计划;增加晨起第一次的饮水量;鼓励患者在能力范围内增加日常活动量和腹部按摩;顺应便意,养成每天晨起或早饭后排便的习惯。
九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
1.科室制定老年患者睡眠护理制度,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室内空气流通,室温18-24度,湿度60-70%,夜晚病区的声响低于40分贝,夜间光线柔和,病床被褥干净、舒适。
枕头软硬适度,高度一般以8-15cm为宜。
2.对有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启用《睡眠护理单》,评估患者的睡眠状况,找出睡眠障碍的原因制定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