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2
- 格式:docx
- 大小:70.59 KB
- 文档页数:12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题4分,共80分)1.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A.基因突变B.染色体变异C.获得性遗传D.自然选择2.果蝇多是有翅的,但后来产生了残翅的类型,这些类型的个体在森林中难以生存,但在海岛上生活得很好,这说明:A.突变是有害的 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决定于环境条件B.突变是有益的 D.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题都是有利的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A.获得性遗传B. 用尽废退学说C.自然选择学说D.中性学说4.右图表是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A------B的变化通过生存斗争实现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抗药性增加5.基因型AA和aa 的相同物种的两个个体杂交,其F1中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A.60%和40%B.40%和60%C.50%和50%D.30%和70%6.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比率为:X B X B:X B X b:X b X b:X B Y:X b Y=44%:5%:1%:43%:7%,则X b的基因频率为:A.13.2%B.5%C.14%D.9.3%7.鹰和高山松鸡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A.能量交流B.相互竞争C.相同进化D.相互选择8.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B.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物功能,能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个体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9.下列表示进化关系的各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厌氧→需氧 B.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C.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D.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10.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⑤11.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原因包括: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自然选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12.下列选项不支持共同进化观点的是:A.有长着细长花柱的兰花,就必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的越来越快,斑马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C.随着最早光合放氧生物蓝藻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前提D.不同物种的进化互不关涉,彼此孤立的13.共同进化不包括:①不同物种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②同一物种不同种群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③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④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4.生物多样性不包括:A.基因多样性B.细胞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15.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A.基因种类的变化B.细胞结构的变化C.生物化石D.生殖方式16.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A.原核生物B.真核生物C.原生生物D.自养生物17.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人们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原核生物的代谢类型可能是:A.异养需氧型B.自养厌氧型C.异养厌氧型D.自养需氧型18.在距今大约15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之后,有性生殖作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出现了。
绝密★启用前2019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分卷I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下列事例说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错误的是()A.中性学说的提出B.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对达尔文进化渐进观点的质疑C.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取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成为进化理论的主流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种群为基本单位,从基因水平对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发展【答案】C【解析】应该说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取代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成为进化理论的主流。
2.仔细分析下列现象,除哪项外都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A.啄木鸟的长喙是长期啄食树内昆虫、反复伸长的结果B.在暗洞中生活的鼹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C.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因而获得匍匐行进的习性D.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着相互选择【答案】D【解析】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通过对植物和动物的大量观察,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也就是说,器官用得越多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题中A、B、C三项都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3.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下列对现代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等内容中,不正确的是()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变化频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答案】D【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结构、数量的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隔离使分化的种群之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从实质上看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结果,种群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每个个体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基因。
2019高一生物必修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质量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题4分,共6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某池塘里的全部植物构成一个种群B.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C.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在不断变化,基因频率的变化是使基因库变化的原因D.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惟一因素2、以下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论观点的是()①现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神创造出来的②生物是由古老生物从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④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按照达尔文进化学说,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生活在地穴水井中盲螈,因为长期不用眼睛失去视力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点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4、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在同一地质年代,有些物种只存活了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后就灭绝了,对这种短暂生存的合理解释是()A.这些生物缺乏适应环境的可遗传的变异B.环境条件剧变C.未发生生存斗争D.此类生物不产生变异5、下列有关遗传问题的叙述中,哪一项不属于达尔文的观点()A.遗传是指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B.遗传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C.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D.遗传可以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6、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是()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④自然选择学说对环境条件如何对可遗传变异进行选择没能作出科学的解释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③7、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
2019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如果一个种群中的基因频率要维持不变,下列条件不是必备的是()A.基因库中的基因必须足够多B.雌雄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C.没有迁入和迁出D.自然选择不起作用2.生物的共同进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①同种生物之间②不同种生物之间③生物与环境之间④亲代与子代之间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3.根据现代进化理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无关C.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4.日本有一种鹰仅存有十几只,研究人员发现,因环境改变导致雌鹰产的卵壳薄而脆,孵化难以成功而濒临灭绝。
解释这种现象可用()A.定向选择B.生存斗争C.适者生存D.遗传变异5.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
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aa)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基因的概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A. 30%,21%B. 30%,42%C. 70%,21%D. 70%,42%6.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7.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
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很多,频率也很稳定。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B.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C.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D.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因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9.如果一个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将会出现()A.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能传递给子代B.该种群的全部个体为纯合子C.该种群的繁殖速度加快D.该性状对环境条件有很大的适应性1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11.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12.下列叙述中符合中性学说的是()A.中性突变一般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因此中性突变不是突变B.当自然选择作用于中性突变时,有利的变异被积累C.当环境恶劣时,中性突变的进化速率加快了D.中性学说并没有否认选择的作用,承认形态、行为和生态性状,即生物的表现型是在自然选择下进化的13.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在人工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杂交成功。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下列可以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自然选择D.迁移2.1937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
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
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的是()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3.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a基因的频率是()A. 12.5%B. 25%C. 50%D. 75%4.如图表示最初生活在某个区域的物种,由于水的障碍,已将该物种分离成两个独立的种群。
如果甲种群生活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那么甲种群的进化速度将可能()A.比乙慢B.比乙快C.与乙相同D.不能确定5.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的自发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C.生物发生进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6.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A.一个群落B.一个种群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①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①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①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①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 ①①①①①B. ①①①①C. ①①①①D. ①①①①①8.下列对生物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自发突变率低,且大多对生物有害,所以不可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生物变异的方向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9.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观点()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10.在20世纪30年代,对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A.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B.分子水平深入到量子水平C.性状水平深入到细胞水平D.显微水平深入到亚显微水平11.下图表示4种不同森林环境的树干样品,在一个大城市附近的森林环境中释放了1 000只白色的和1 000只黑色的飞蛾,三周后重新捕捉到778只白飞蛾和135只黑飞蛾。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现代生物的进化理论单元测试21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A •自然选择可引起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 •马和驴能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D •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 ②④⑤⑥⑦2、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中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 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 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D. 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而来的,则物种乙和物种甲之间一定发生了生殖隔离3、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
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 匹普氏野马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去。
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 •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还是一个种群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其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 •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4、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内的细菌出现耐药性,如果被这样的细菌感染,则会因其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抗生素的使用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B •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C •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产生新的耐药性”病菌D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实质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选择的结果5、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6、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 •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B •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 •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 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7、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 •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 •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 •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 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 • 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 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 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2018届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 单元测试1.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下),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等内容中,不正确的是()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 .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 .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解析 本题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考查。
解答本题需要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当时由于受科学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无法解释遗传的本质和进化的实质。
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解答。
逐项分析如下:2.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 ①自然选择学说不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多样性的原因 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④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⑤自然选择学说不能科学地解释生物适应性的原因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D3.(2016·南京模拟)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解析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答案 C4.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基因频率会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基因频率改变;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变大,而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60 分)1.下列优良品种与遗传学原理相对应的是( )A .三倍体无子西瓜一一染色体变异B .射线诱变出青霉素高产菌株一一基因重组C.高产抗病小麦品种——基因突变D •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一一基因重组解析:射线诱变出青霉素高产菌株所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高产抗病小麦品种的培育采用了基因重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利用的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A2.下列各项措施中,能够产生新基因的是( )A .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杂交B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C.用花药离体培养小麦植株D .用X射线处理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解析: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用X 射线处理后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选项A的原理为基因重组,选项B、C的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答案:D3 .为获得优良性状的纯合子,将基因型为Aa的小麦逐代自交,且逐代淘汰a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育种方式与单倍体育种相比所需育种年限长B .此过程中F i出现aa个体的基础是等位基因分离C.育种过程中若不发生突变,则该种群没有进化D .可通过单倍体育种方式得到100%的纯合品种解析:与杂交育种方式相比,单倍体育种方式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A 正确;Aa 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 B 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该育种过程中虽然没发生突变,但逐代淘汰aa, a基因频率会下降,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C 错误;基因型为Aa 的小麦通过单倍体育种可得到AA 和aa 纯合品种, D 正确。
答案:C4.在畜牧养殖业上,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了转基因奶牛,超级绵羊等多种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是指( )A •提供基因的动物B •基因组中增加外源基因的动物C.能产生白蛋白的动物D .能表达基因信息的动物解析:提供基因的动物是一个正常的动物,而不是转基因工程的产物,而且也含有白蛋白基因,因此能产生白蛋白,在产生白蛋白过程中必然也就完成了该基因的信息表达,故A、C、D三个选项均是错误的。
2018届人教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1.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阐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持绝对稳定C.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每个种群都有它自己的基因库;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所携带的基因随着个体的死亡而从基因库中消失,随着繁殖把自身的一部分基因传给后代,通过突变使新基因进入基因库,所以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得以保持和发展。
答案:B2.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解析:自然选择下的各种生物,各有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才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C3.一项用于寻找两种飞蛾:浅色斑点蛾和黑蛾(有黑色翅膀的飞蛾)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布状况的科学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年,结果如下:( )A.自然选择发生在郊区选择了浅色飞蛾,在工业区选择了黑色飞蛾B.生活在工业区的孩子们喜欢抓浅色飞蛾玩,解释了那里浅色飞蛾减少的原因C.浅色飞蛾更喜欢生活在郊区D.悬浮于高度污染的空气中的烟灰染黑了飞蛾解析:郊区几乎没有工业污染,周围颜色浅,有利于浅色蛾的生存;工业区被污染,周围颜色深,有利于黑蛾的生存,这是一种自然选择。
答案:A4.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乙物种灭绝导致甲物种灭绝,说明甲捕食乙,甲物种灭绝,乙物种短期内数量增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甲物种基因突变与乙物种基因突变没有联系;甲、乙个体数虽然长期稳定,但可能都已经进化了,因此基因频率就可能改变了。
第七单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不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的是()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C.用进废退 D.适者生存2.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比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A.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C.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3.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们都定向地产生了白色的变异B.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颈和前肢变得都很长C.尺蛾工业黑化现象是因为受煤烟污染而被熏黑的D.野兔有保护性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生物进化是长期适应的结果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A.①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6.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亲代A的基因频率是45% B.F1中不可能出现Aa的基因型C.F1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是42.5% D.该种群不会发生进化7.下列选项中,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的是()A.染色体数目改变 B.环境改变 C.自由交配 D.基因突变8.以下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9.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错误;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新的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B错误;C、若物种生存的环境相对稳定,则该物种也会发生进化,因为变异是客观存在的,环境会对这些变异进行选择,从而使基因频率改变,C错误;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D.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2.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华南沿海发现了两个牡蛎未定种,结合线粒体和基因组分析,命名其中一种为电白牡蛎,电白牡蛎无闭壳肌痕。
而分布在辽宁的长牡蛎,它的闭壳肌痕很大。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牡蛎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B.电白牡蛎与长牡蛎由于存在地理隔离而存在生殖隔离C.两种牡蛎形态上的差异说明二者基因库不全相同D.电白牡蛎出现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于牡蛎活动能力弱,调查牡蛎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项正确;电白牡蛎与长牡蛎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种群基因库出现显著的差异而导致生殖隔离的存在,B项错误;基因控制性状,两种牡蛎形态上的差异说明二者基因库不全相同,C项正确;电白牡蛎的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3.若“P→Q”表示P一定能推理得出Q,则下列选项符合这种关系的有A. P表示遵循基因分离定律,Q表示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 P表示生物发生了进化,Q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 P表示某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Q表示该生物性状改变D. P表示母亲是伴X隐性遗传病患者,Q表示子女患该病【答案】B【解析】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生物发生了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B正确;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C错误;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母病子必病,但其女儿不一定患病,D错误。
4.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A.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不变B. 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 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 诱发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答案】B【解析】A、地理隔离导致不同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A错误;B、地理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D、地理隔离不会诱发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错误。
5.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
在上述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A. l:lB. 1:2C. 2:lD. 3:l【答案】A【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因为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1/3和Aa=2/3,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
根据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可计算出子代AA=2/3×2/3=4/9,Aa=2×1/3×2/3=4/9,aa=1/3×1/3=1/9。
因为aa不能存活,所以AA:Aa=4/9:4/9=1:1,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6.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共同进化的过程可导致生物多样性B.自然环境改变可导致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染色体加倍可导致多倍体高度不育D.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亙换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答案】A【解析】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而导致了生物多样性,A正确;自然环境改变可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错误;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是可育的,可育性降低,C错误;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亙换会导致基因重组,但是基因结构没有改变,D错误。
【考点定位】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名师点睛】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7.(双选题)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 )A.定向突变B.抗生素滥用C.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他细菌获得耐药基因【答案】BC【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抗生素的滥用使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强,B正确。
基因NDM1编码的金属β内酰胺酶使抗菌药物失活,从而表现出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C正确。
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D错误。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区别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是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 ①③B. ①②C. ③④D. ①④【答案】A【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强调:过度繁殖导致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导致有利变异个不断积累,不利变异个体逐渐遭到淘汰,体现了自然选择的方向,也就是生物进化的方向;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局限在个体水平上的解释,且没有进一步弄清楚遗传变异的实质。
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基础之上,提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有以上分析可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区别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是①③,选A。
9.下列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是_____;对生物进化意义最大的变异是_____( )A. 把生物进行分类.基因重组B. 来自共同祖先的的遗传.基因突变C. 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基因重组D. 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答案】D【解析】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可以形成不同的新物种,使物种丰富度提高,进可提高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提高,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也会提高;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对生物进化意义最大,故选D。
10.下列与基因相关的知识描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内增加一个碱基对,只会改变肽链上一个氨基酸B.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的生物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基因重组可能改变DNA分子的碱基序列D.目的基因只能从相应环境生物细胞的DNA获取【答案】C【解析】基因内增加一个碱基对,转录后使密码子从插入点开始发生改变,因而会改变肽链上多个氨基酸,A项错误;由于地理隔离也能使生物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所以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的生物之间不一定是存在生殖隔离,B项错误;如果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则基因重组可能改变DNA分子的碱基序列,C项正确;目的基因可以从相应环境生物细胞的DNA获取,也可以从基因文库中获取,还可以人工合成,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的进化、基因工程【名师点睛】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1)基因突变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2①突变部位: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
②密码子简并性:若基因突变发生后,引起了mRNA上的密码子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可对应多个密码子,若新产生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对应的是同一种氨基酸,此时突变基因控制的性状不改变。
③隐性突变:若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如AA中其中一个A→a,此时性状也不改变。
11.并非所有的鸟蛋都呈同种形状或颜色:鸵鸟蛋几乎呈正圆形,崖栖鸟类如崖海鸦的蛋往往一端十分尖削。
以洞穴为巢的鸟,如猫头鹰或翠鸟,通常生白色的蛋;在旷野做巢的鸟一般生花斑蛋。
以上事实不能说明的是A.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可能因产卵地点以及需要伪装的程度而有差异B.蛋壳上的保护色可用来防敌,而鸟蛋尖削可以阻止它们滚落峭壁C.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可能是所处环境长期诱导产生突变的结果D.环境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存在着长期的自然选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鸟蛋的形状和颜色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适应性特征,而自然选择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因此,A、B、D三项均正确,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2.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a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aa、X a X a、X a Y等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金鱼杂交,F1金鱼共63只,其中雄金鱼21只,则F1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成活个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A.1/8 B.1/6 C.1/11 D.1/14【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一对金鱼杂交,F1代金鱼共63只,其中雄金鱼21只,雌性个体:雄性个体=2:1,说明金鱼的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 A X a、X A Y.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 A X a、X A X A,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 A:X a=3: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 A 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 A:Y=1:1,因此F1代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 A X A:X A X a:X A Y:X a Y=3:1:3:1.其中X a Y死亡,所以成活个体中X A X A:X A X a:X A Y=3:1:3;X a的基因频率=1÷(3×2+1×2+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