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推荐作品 新城道中:苏轼》公开课教案_13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2
题目:新城道中苏轼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和创作背景。
2、把握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意境。
2、把握思想内容。
3、感受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1、赏析诗歌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我先来为同学们朗诵一首现代诗歌,听完之后,请你找出它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明媚的春天?“时光流转,迎来盎然的春天,春带着歌谣,唱一曲姹紫嫣红,春天是一季养眼的盛宴,春天是一幅多姿的画卷,那含情脉脉的花蕾即将露出笑脸,那滔滔的一江春水泛起了万舟千帆。
”这首小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春天呢?(比喻、拟人)(请同学们稍加分析这两种修辞)。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春天的古诗,苏轼的《新城道中》。
我们说,赏析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时期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他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三、背景介绍: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政局变化不定,新旧党争,使苏轼百感交集,兴起人生苦短的感慨。
因此熙宁四年,苏试不得不自请外放杭州通判。
熙宁六年春天,诗人巡查下属各县,从富阳赴新城途中,看到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四、朗读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歌,注意生字生词。
【字词】(多媒体)东风:春风。
吹断:吹停。
积雨:长久的雨。
晴云:晴空中的云彩。
披:戴着。
絮帽:棉帽。
铜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概述〔目标导航〕1.学习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古典诗歌的意境美.2.学习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本单元的重要诗人,掌握一些诗歌知识。
〔内容概说〕这个单元有作为“鉴赏示例”的唐诗一首,作为“自主赏析”的唐宋诗词四首,作为“推荐作品”的唐宋诗词五首。
《春江花月夜》是情景交融的上乘之作,诗歌的意境美非常突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是歌咏归隐情志的诗,感情真挚,悠闲自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记梦诗,是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的是忧国忧民之感和身世凄凉之叹,意境雄浑阔大,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是一首言词精巧而意境高深的词,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令人回味不已。
其他“推荐阅读”的五首诗词作品,也都是名家名篇,深入阅读和鉴赏,可以丰富我们的诗词学养,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赏析指导〕1.置身诗境。
欣赏诗歌时,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在审美想象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也可以通过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比如,我们原来就有过某种审美经验,但却是模糊的、潜在的,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去表述它。
忽然读到一首诗,它把难状之景置于目前,说出了我们以前想说却说不出的审美感受,我们这时自然会回忆起相似的经历和画面,沉浸于所熟悉的环境和气氛之中,与诗人取得心灵的共鸣、审美的认同.也有些作品想象奇特,描写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和经历过的情景,如李白的《蜀道难》诗中神奇的传说和瑰奇的想象,本非生活中现存之物、实有之景,我们在阅读和欣赏时,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第二单元《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A.辋.(wǎnɡ)川东菑.(zī)朝槿.(jǐn)B.危樯.(qiánɡ)铜钲.(zhènɡ) 西崦.(yān)C.饷.(xiǎnɡ)春耕初霁.(jì)荠.(qí)麦D.怆.(cānɡ)然豆蔻.(kòu)窥.(kuī)江【解析】B钲:zhēnɡ,C荠:jì,D怆:chuànɡ。
2.下面对《积雨辋川庄作》颔联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述夏木茂密,境界幽深.B.水田与白鹭两种景象互相映衬、配合,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形成色彩浓淡的差异.D.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取动态,一取声音.【解析】无“画中有诗”。
3.下面对《旅夜书怀》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
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
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
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冷寂得很。
B.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C.后四句即景抒怀: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
“官应老病休”是说官职本来应该因自己年老多病而罢休.对此诗人并未有什么不满。
D.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梦游线索并探究梦中仙境的内涵2.学习李白留别之情志: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3.理解诗人浪漫主义风格在文中的体现。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联想想象法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资料:1.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
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
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
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2.分析诗中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说出诗人畅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能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写作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
经历:44岁黄州58岁谪惠州61岁儋州自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二、创作背景公元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变法运动。
由于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于是遭到一些变法人士的诬告和陷害,苏轼感到处境艰难,想离开朝廷出任地方官,于是在公元1071年做了杭州通判(知州的助理官)。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写下了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
三、自由朗读,整体把握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自学)2.释题并疏通文意。
(对学)明确: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四、小组合作,探究诗情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点拨:关键字、修辞等)明确:诗眼“乐”,比喻、拟人等五、总结全诗六、微写作仿写《新城道中(其一)》,并从情与景的关系对作品进行分析。
七、课外作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旅夜抒怀》。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总课时一课时第 1 课时一、教学内容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二、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简析《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
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四、教学思路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欸乃归舟”及“尾声”五个段落进行赏析。
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教具准备:CAI教学系统六、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一、导入:出示富阳文人郁达夫的一首诗词,请学生为这首诗词配乐。
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二、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
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三、作品赏析:(一)江楼钟鼓(引子)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1、欣赏: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2、分析: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诗歌,疏通大意;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一、导入(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句话对很多写景的古诗适用,因其诗长于景物描写,使读者如置身图画中。
那如果老师给出相应的图画,你能猜出是哪句诗吗?)根据呈现画面说出相应的诗句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学习《新城道中(其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的《新城道中》,去品味他诗中的画。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自读,读准字音。
(齐读、听读)2、句读停顿、读通读畅(单个读)3、轻声重音,读出关键(单个读)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4、赏读讨论,熟读成诵(将你最喜欢的一句,有感情的朗读)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思考:你从诗中找到了哪些意象?它们构成怎样的画面?作者的心情怎样?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苏轼《新城道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检查预习,自学基础知识。
整体感知全诗。
教学过程:一、学生朗读全诗,自学基础知识[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铜钲_________ 竹篱____________ 西崦_____________饷____________ 絮帽____________剖析: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
答案:zhēng líyān xiǎng xù2.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 积雨____________________铜钲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答案:春风;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用食物款待别人。
3.填空。
苏轼: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北宋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
登岳阳楼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登岳阳楼》是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第三课。
学生通过《必修》单元32首古诗词和《选修》两个单元13首古代诗词作品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本单元在诗歌理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体会和理解蕴含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本诗通篇写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比较鉴赏杜甫的《旅夜书怀》与《登岳阳楼》,进一步品位诗歌,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思想情感。
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及本文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技能(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的内容。
以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进一步理解本诗的旨意,了解杜甫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领悟诗歌韵律,通过“炼字”(“拆”与“浮”)的分析鉴赏,领悟诗歌意境和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采用诵读法、自主赏析法、质疑解惑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把作品放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单元学习要求中,理解作品风格,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比较同时代不同作家表达的不同情感,拓展学生视野,获得诗歌鉴赏的更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伤时忧世”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2)体会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4.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二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一是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秒处。
例如“坼”与“浮”;二是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录诗歌之部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游夜书怀/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
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
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西门豹治邺/禇少孙
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
祭十二郎文/韩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
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种树郭槖驼传/柳宗元
自主赏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项脊轩志/归有光
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xx道中(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已学过的诗歌鉴赏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正确解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注释的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乐观对待生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品悟本诗中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品格。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PPT展示关于所学过的苏轼诗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篇名:《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二、课前预习检查: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对这首诗进行细读?请说说你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看题目、探注释、品意象、析手法教师引导:注释5非常详细,信息量非常丰富,应深入挖掘注释的潜台词。
三、细读注释,挖掘潜台词。
1、宋神宗熙宁六年,苏轼时任杭州通判,是仕途得志吗?2、“繁忙的春耕景象”说明百姓的生活怎样?苏轼这个通判做的称职吗?学生讨论,教师提问,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明确:苏轼受到排挤,被迫外任,是仕途失意,心有疲意。
百姓忙于xx,是安居乐业。
苏轼疏通水利,造福百姓,是为民办事的好官。
板书:仕途失意不消沉,任职xx思有为3、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四、深入探究:在诗中,我们读出了诗人的“满心欢喜”,这与诗人当时仕途失意的处境矛盾吗?还是说诗人的这种情感仅仅是因自然的美景而引发的吗?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提问。
明确:不矛盾。
1、新城的山青、花红、柳绿,风景怡人,对一向钟情自然的苏轼而言,当然是满心欢喜的。
2、但一个“最乐”表明将诗人的欢喜之情推向顶峰的应是诗歌结句中的春耕景象,即百姓的安居乐业才是使诗人“最乐”之事。
3、诗中的东风解意野花笑、晴云初日柳有情不能简单地看作对大自然的赞美,更是融入了诗人坦然面对人生挫折的人生观;诗中传达的欢快之情也不仅仅是眼前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带来的直观感受,更是诗人的一种精神气度的自然流露。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单元标题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新城道中》是苏轼的一首名篇,诗歌情景交融,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是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诗歌,具备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但各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何准确地理解诗歌并准确规范地解题是提升的重点。
【教学理念及策略】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品味诗人的情感,得到审美享受。
3.使用课件吸引学生兴趣,增大课堂容量。
4.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讨论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提高探究表达等各种能力。
5.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提高朗读能力,理解诗歌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讨论中培养读说听写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笔下的“乐”。
【学习重难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培养读说听写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苏轼的名句导入,温故而知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以前我们学习的苏轼的诗、文、词,表达的情感大多为遭贬后的苦闷和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歌——《新城道中》(板书) ,看看诗人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春,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新城道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诗歌,整体感知,感受诗歌韵律和谐的特点。
2.赏析诗歌内容,体会优美句子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3.提高鉴赏诗歌语句和体会作者思想境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熟读、感悟、鉴赏、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逐步去发现、生成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分析探讨,全方位、立体化解读诗歌。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习、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兴趣。
2.通过诗文的内涵、情感、作者人生态度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感受苏轼豁达的胸襟和热爱生活的乐观情怀,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激发热爱自然、关注当下、担当有为、奋发进取的理想信念。
3.通过欣赏、交流和合作,学会尊重和关注他人,分享合作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本课的教学正式基于以上课标要求而设计和实践的。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一篇。
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都是诗词名家的作品,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尤其是苏轼的这首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达观的人生态度,是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味语言、陶冶性情、感悟人生的难得之作。
2.学情分析首先,从学生的基础看,高二的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诗歌表达的基本手法、技巧等已大抵了然于胸,很利于展开合作交流和鉴赏表达。
积雨辋川庄作1、学情分析诗歌鉴赏是高度凝练的文言文,学生虽然接触过诗歌和文言文,能基本读懂诗歌意思,但真正地深入鉴赏诗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相对其他的边塞诗和怀古诗而言,王维的具有佛性空灵的诗歌比较容易理解,能很大程度激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内容分析《积雨辋川庄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收集的一首诗,它是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这节课要让学生基本理解《积雨辋川庄作》的思想内容,也要让他们学会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王维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②看视频,欣赏富于文采的诗歌。
③品味《积雨辋川庄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自己诵读、比较,掌握《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主要内容、特点。
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鉴赏的诗歌意境,教师作点拨、补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热爱山水田园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掌握《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意境鉴赏的方法。
教学的难点:品味《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教学流程图6、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登临泰山方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浑,访过西湖才晓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秀美,走过塞北就会明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
我心中有一个世界,我笔底有一个乾坤。
是啊,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今天就让我们回溯时光,一起去那织锦温柔的大唐,领略王维笔下的辋川山水。
(2)知人论世看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作品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音乐、书法、绘画等,尤以绘画见长,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
晚年无心仕途,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专诚奉佛,晚年诗歌以禅入诗,世称“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