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13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是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限制空气污染。
因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其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机制、防治方法和技术。
这包括大气污染的来源、成分、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具体来说,该课程将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其次,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种类和来源、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等。
其中,控制污染的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如静电沉降、离子交换、膜分离、光化学氧化、生物反应器等。
此外,该课程还将重点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国际标准、法律法规和国内状况等。
最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理论课程、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应用。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应该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各个方面的教
学目标。
借助该课程,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正面的影响,为大气污染治理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一、前言空气质量关系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本文将通过课程设计来探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学习者在掌握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通过此设计,学习者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学习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掌握雾霾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学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三、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限制。
第二部分: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雾霾天气应急预案制定;•大气污染治理规划编制。
第三部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动力煤污染物治理技术。
第四部分: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四、课程设计要求1.在学习后,学生应该熟悉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并能够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2.学生需要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等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3.学生需要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任务,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五、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简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本涵盖了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权威教材。
本文档是该教材的第四版,旨在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
本文将介绍大气污染的概念、影响、控制方法等重要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大气污染问题,并提供合适的控制策略。
目录1.大气污染的概念2.大气污染的来源3.大气污染的影响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定源污染控制技术–移动源污染控制技术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与评估6.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案例分析7.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未来趋势1. 大气污染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出现的一种或多种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影响的标准,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现象。
2. 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固定源和移动源。
固定源是指工厂、电厂等固定设施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移动源则指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和扬尘。
3. 大气污染的影响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空气中的污染物会直接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
其次,大气污染还会导致酸雨、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
4.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为了降低大气污染,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技术。
固定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等方法,而移动源污染控制技术主要涉及车辆排放控制和交通管理等方面。
5.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与评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与评估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污染物特性、工程成本、环保效益等。
本章介绍了相关的设计方法和评估指标。
6.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案例分析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应用,本章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控制方法和效果。
7.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未来趋势最后,本章将展望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新技术的引入、政策的改进等,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
以上就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的章节目录,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且系统的大气污染控制教材。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1.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污染物的来源、环境效应以及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2.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包括:2.1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2.2了解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2.3了解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3.教学内容3.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3.1.1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3.1.2大气污染的特征和危害3.2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3.2.1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3.2.2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3.3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3.3.1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控制大气污染的原理和应用3.3.2传统技术和新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3.4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3.4.1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和技术3.4.2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4.教学重点和难点4.1教学重点:4.1.1大气污染的特征和污染物的分类4.1.2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4.1.3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4.2教学难点:4.2.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原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4.2.2大气污染环境标准的解释和应用5.教学方法5.1讲授法:讲授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治理方法和技术、监测方法和标准。
5.2实验法:实验操作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技术。
5.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标准。
6.教学评估6.1考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检测学生对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掌握程度。
6.2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于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掌握情况。
6.3论文作业: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要求写一篇关于大气污染控制的论文,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英文名称: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课程类型:必修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环境工程原理》《物理化学》学分:4总学时:64(理论学时:64)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由讲课、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组成。
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先修完《高等数学》、《环境工程原理》、《物理化学》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全面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途径和机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方法和实践以及前沿研究领域,同时,还要求掌握与此相关的标准和政策法规及其发展前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三个目标:(1)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2)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实际操作、设计等实践实验能力;(3)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领域前沿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概论要求了解大气污染的分类、组成、分布及大气污染问题,理解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定义。
(1)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2)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情况(3)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4)大气环境标准2、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3、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燃烧与大气污染1、教学内容与要求要求了解燃料的种类、组成,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污染物形成机理,掌握燃烧的计算。
(1)燃料的性质(2)燃料燃烧过程(3)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4)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5)燃烧过程氮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6)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7)燃烧过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重点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污染物形成机理,重点掌握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计算。
3、教学难点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计算。
(三)大气污染气象学1、教学内容与要求要求了解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气象学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大气圈的结构、主要气象要素、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的概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1.大气污染物排放源的调查和评估:对城市、工业区、交通线路等区域进行调查,确定主要大气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和排放情况。
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数据分析,确定污染源的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
2.大气污染物的分析和监测:对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和浓度分布进行分析和监测,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重要污染物的浓度测量和分布分析。
3.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选择和设计:根据大气污染源的特点和排放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理技术和设备。
常见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包括烟气脱硫、脱硝、颗粒物净化等。
对于工业排放源,可以考虑使用工艺改造、燃烧优化以及尾气处理等方法。
4.大气污染控制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根据治理技术的选择,设计合适的污染控制设施。
包括废气处理设备的选型、布置和配套设施的设计。
确保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治理效果。
5.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限值: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限值。
确保治理工程的设计和建设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6.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评价和监测:对治理工程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和监测。
监测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浓度分布,评价治理工程对大气污染的改善效果。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的要点是综合考虑大气污染源的类型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治理技术和设备。
在设计污染控制设施时,要充分考虑工程的可行性、经济性和环境影响。
根据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和环境要求,合理选择设备和工艺,确保治理工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要充分考虑污染治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合适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是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和改善的一项重要工作。
设计的内容包括调查评估、分析监测、技术选择、设施设计、排放标准和治理效果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
设计的要点是综合考虑污染源的特点和环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和设备,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一、教学目的
本教学计划旨在了解大气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方法,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
1. 大气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种类: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
•大气污染危害:影响健康、破坏环境、引发气候变化等。
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及其方法
•控制工程:烟囱高度、烟气的净化、氮氧化物还原、脱硝、脱硫、废气回收等;
•控制方法:政策法规、技术手段和行业管理等。
3. 大气污染控制案例分析
•美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管理法、清洁空气法等;
•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十条、VOCs技术指南等。
三、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教学PPT、视频等材料讲授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和控制方法;
•手动实验:利用实验室设备模拟大气污染控制的过程,学生亲手体验并掌握污染物减排的技术;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探讨、分享实践心得,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估
•课堂测试:出题方式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考察学生对大气污染的掌握情况;
•学生报告:由学生围绕控制案例进行课堂报告,考察其研究掌握案例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作业:以小组形式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的调研报告或现场观察报告,考察其孔亟性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参考资料
1.《大气污染防治法》;
2.《VOCs技术指南》;
3.《空气质量管理法》;
4.《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和测量方法》;
5.《清洁空气法》。
1.1 干结空气中N 2、O 2、Ar 和CO 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
质量百分数为%51.75%100197.2801.28781.0%2=⨯⨯⨯=N ,%08.23%100197.2800.32209.0%2=⨯⨯⨯=O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97.2801.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1.3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解:1)ρ(g/m 3N)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c (mol/m 3N)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第一章. 1.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来分, 可以分为四类: (1)局部地区污染;(2)地区性污染(3)广域污染(4)全球性污染。
2.大气污染物: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可以分为两类: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3、一次污染物: 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4、大气污染源可以分为: 自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5、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主要以煤烟型为主, 主要污染物为TSP和SO , 北京、上海、广州属于煤烟与汽车尾气并重类型。
6.大气污染物入侵人体途径: (1)表面接触(2)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3)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7、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危害人类健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粒径越小, 越不容易沉淀, 漂浮时间长人体吸入后深入肺部;粒径越小, 粉尘比表面积越大, 物理化学活性越高, 生理效应加剧。
8、硫酸烟雾引起的生理反应要比单一二氧化硫气体强4—20倍。
9、能见度: 指定方向上仅能用肉眼看见和辨认的最大距离。
10、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严格环境管理(3)控制污染技术措施(4)控制污染经济政策(5)绿化造林(6)安装废气净化装置。
1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点是: 防与治的综合。
12.环境管理概念的两种范畴: 狭义: 环境污染源和环境污染物的管理;广义: 即从环境经济、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的平衡管理, 通过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达到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13.清洁生产包括: 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14.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 (1)综合能源规划与管理(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集术和清洁煤技术(4)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15.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目标是保障人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章.1.燃料:指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放出热量, 且在经济上可以取得效益的物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指通过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气体污染控制设施,实现对大气污染物的控制和减排,防止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的工程。
本文将从大气污染的现状、相关法规政策、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工程设计实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气污染的现状随着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据中国环保部发布的数据,大气污染对中国环境造成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空气质量降低,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人们的健康日趋受到威胁。
同时,各国政府也意识到了大气污染的严重性,相继推出了相关法规和政策,对企业进行污染治理。
二、法规政策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政府相继制定多项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大气污染控制,其中包括:1、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实施的环境保护法律,是保护大气环境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原则、责任及其实施机构。
同时,该法强调了大气污染防治的“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公开透明”的原则,并规定了企业在污染排放、治理和监测等方面的相关要求。
2、“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针对中国当前的大气污染形势,国家制定了“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该规划提出了三大目标:一是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重点区域和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成果显著;三是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同时,该规划也提出了相关的技术路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治理。
3、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控制和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各国政府相继制定了多项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例如,中国发布的《工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欧洲制定的《大气排放指令》以及美国的《清洁空气法》等。
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针对大气污染的不同种类,目前已经发展成熟的控制技术有:1、燃烧控制技术燃烧控制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燃烧条件实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燃气燃烧和加热燃烧等领域。
其中,常用的控制技术包括燃烧控制器、烟气再循环技术、燃气预混技术等。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接本)一、填空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燃料燃烧过程的空气过剩系数取决于燃料种类、燃烧装置形式及燃烧条件等因素。
石油是液体燃料的主要来源,它是由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碳氢化合物组成。
固体燃料燃烧过程生产的颗粒物通常称为烟尘,它包括黑烟和飞灰两部分。
黑烟是未燃尽的炭粒,飞灰则主要是燃料所含的不可燃矿物质微粒。
用显微镜观测粒径时,将各颗粒在投影图中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称为颗粒的定向面积等分直径,也称马丁直径。
表征净化装置净化污染物效果的重要技术指标是净化效率。
电除尘过程中,粉尘比电阻过高,会导致除尘效率下降。
组成袋式除尘器的核心部分是滤料,其性能对袋式除尘器操作有很大影响。
在烟气脱硫工艺中,干法的脱硫剂利用率最低,通常在30%以下。
湿法脱硫的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5%以上。
酸雨泛指酸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而干沉降是酸性颗粒物以重力沉降等形式由大气转移至地面。
在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根据粉尘颗粒的大小,将其分为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燃料的发热量有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之分,高位发热量包括燃料燃烧生成物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
煤中不可燃矿物物质的总称是灰分。
粉尘的安息角和滑动角是评价粉尘流动特性的重要指标。
有机污染物通常指为燃尽的碳氢化合物,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粉尘的含水率与粉尘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水分的能力有关,通常把这种吸收水分的能力称为粉尘的吸湿性。
影响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因素有二次效应、比例尺寸、烟尘的物理性质和操作变量。
表征袋式除尘器过滤速度的指标是气布比。
按脱硫剂是否以溶液状态进行脱硫,可将脱硫技术分为湿法或干法脱硫。
为了防止汽油中的铅使催化剂永久中毒,应用催化转化器的前提是必须使用无铅汽油。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气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
燃料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三类。
煤中硫的四种存在形态是黄铁矿硫、硫酸盐硫、有机硫和元素硫。
普通的旋风除尘器是由进气管、筒体、锥体和排气管等组成。
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由两部分构成,即粉尘通过清洁滤料的压力损失和通过灰层的压力损失组成。
从燃烧系统排出的氮氧化物绝大多数以NO形式存在。
在我国,“两控区”是指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我国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
液体燃料的主要来源是石油。
以去掉外部水分的燃料作为100%的成分所表示的煤的百分比基准是空气干燥基。
燃料燃烧过程中,实际烟气体积等于理论烟气体积和过剩空气体积之和。
通常用圆球度来表示颗粒形状与圆球形颗粒不一致程度的尺度。
粉尘比电阻对电除尘器的运行有很大影响,通常最适于电除尘器运行的粉尘比电阻范围是104—106Ʊ·cm。
电除尘过程的第一步是尘粒荷电。
烟气脱硫过程中,与SO2反应消耗掉的脱硫剂与加入系统的脱硫剂总量之比称为脱硫剂利用率。
与汽油车污染控制目标不同,柴油机主要以控制黑烟和氮氧化物排放为主。
酸雨通常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煤的工业分析主要是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以及估测硫含量和热值,这是评价工业用煤的主要指标。
以包含全部水分和灰分的燃料作为100%成分所表示的煤的百分比基准是收到基。
燃料燃烧过程中,燃烧设备的热损失主要包括排烟热损失、散热热损失和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除尘装置对某一粒径或粒径间隔内粉尘的去除效率简称为分级除尘效率。
文丘里洗涤器是一种高效湿式洗涤器,其结构是由收缩管、喉管和扩散管组成。
布袋除尘器常用的清灰方式有机械振动清灰、逆气流反吹清灰和脉冲喷吹清灰三种方式。
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的三效催化转化器一般是由贵金属、助催化剂和载体构成。
全球性的大气污染问题目前主要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大气污染源按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源和面源。
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需的实际空气量取决于所需的理论空气量和“3T”条件的保证程度。
用光散射法测定得到的比例直径,为与颗粒体积相等的圆球的直径。
小于某一间隔上限粒径的所有颗粒发生的质量频率称为质量筛下累积频率。
惯性除尘器结构类型多种多样,总体可分为冲击式和反转式两种。
可利用有效趋进速度表示工业电除尘器的性能,并作为类似除尘器的设计基础。
湿式除尘器的除尘机理主要是液滴和颗粒之间的惯性碰撞和拦截作用。
SCR烟气脱硝系统中,影响工艺操作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催化剂失活和烟气中残留的氨。
按照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不同,可将人为污染源分为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三大类。
在我国规定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内的污染源,二氧化硫排放除执行排放标准外,还应执行总量控制标准。
分级除尘效率为50%时,与此值所对应的粒径称为除尘器的分割粒径。
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
某一粒径间隔中颗粒的个数与颗粒总个数之比称为颗粒的个数频率。
人为产生的氮氧化物中,由燃料高温燃烧产生的占90%以上。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干燥洁净的空气、水蒸汽和各种杂质。
煤燃烧过程中,汞的析出率与燃烧条件有关。
小于某一粒径间隔上限粒径的所有颗粒个数与总颗粒个数之比称为颗粒的个数筛下粒径。
电除尘器中,粒子荷电过程存在两种不同的机理,即电场荷电和扩散荷电。
袋式除尘器的核心部分是滤料,其性能对袋式除尘器操作有很大影响。
湿法脱硫工艺应用的主流塔形是文曲里洗涤器。
二、名词解释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空燃比: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质量,它可由燃烧方程直接求得。
(空燃比为无量纲)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空气中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ρ=1g/cm3)的圆球直径粉尘的润湿性:粉尘颗粒与液体接触后能否相互附着或附着难易程度的性质。
气布比:烟气实际体积流量与滤布面积之比。
理论空气量:单位量燃料按燃烧反应方程式完全燃烧所需的空气量称为理论空气量。
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
堆积密度:呈堆积状态存在的粉尘(即粉体),它的堆积体积包括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的空隙体积,以此堆积体积求得的密度称为粉尘的堆积密度电晕闭塞:当含尘量大到某一数值时,电晕现象消失,颗粒在电场中根本得不到电荷,电晕电流几乎减少到零,失去除尘作用。
燃料型氮氧化物:由燃料中固定氮生成的NOx,称为燃料型NOx。
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硫酸烟雾:硫酸烟雾系大气中的SO2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
粉尘的滑动角:指自然堆放在光滑平板上的粉尘,随平板做倾斜运动时,粉尘开始发生滑动时的平板倾斜角,也称静安息角旋风除尘器的分割直径:处于平衡状态的尘粒有50%的可能进入内漩涡,也有50%的可能性移向外壁,除尘效率为50%使所对应的粒径即为除尘器的分割直径。
湿式除尘器:使含尘气体与液体(一般为水)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尘粒的惯性碰撞及其它作用捕集尘粒或使粒径增大的装置总悬浮颗粒物:粒径小于100μm的颗粒。
低位发热量:指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仍以气态存在时,完全燃烧过程所释放的能量。
分级除尘效率:除尘装置对某一粒径d pi或粒径间隔Δd p内粉尘的除尘效率。
热力型氮氧化物:只在高温下形成的NOx,称为热力型NOx粉尘的自燃性:粉尘在常温下存放过程中自然发热,此热量经长时间的积累,达到该粉尘的燃点而引起燃烧的现象。
个数筛下累积频率:为小于第i间隔上限粒径的所有颗粒个数与颗粒总个数之比(或百分比)。
电场击穿:当电压超过击穿电压时,电晕区范围逐渐扩大至极间空气全部电离的现象脱硫剂利用率:脱硫剂利用率指与SO2反应消耗掉的脱硫剂与加入系统的脱硫剂总量之比。
空气过剩系数:实际空气量Va与理论空气量V a0之比定义为空气过剩系数a,通常α>1粉尘的安息角:粉尘从漏斗连续落到水平面上,自然堆积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母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粉尘的安息角,也称动安息角或堆积角过滤式除尘器:使含尘气体通过多孔滤料,把气体中尘粒接留下来,使气体得到净化的除尘装置。
钙硫比:脱硫剂所含钙与煤中硫之摩尔比燃烧:可燃混合物的快速氧化过程,并伴随能量的释放,同时使燃料的组成元素 转化为相应的氧化物。
粒径分布:不同粒径范围内的颗粒的个数所占的比例。
净化装置的压力损失:气流通过装置时所消耗的机械能,它与通风机所耗功率成正比。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是的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发热量:单位燃料完全燃烧时发生的热量变化,即在反应物开始状态和反应产物终 了状态相同的情况下(通常为298K 和1atm )的热量变化,称为燃料的发热量三、简答高比电阻粉尘对电除尘器有何影响?如何克服这一影响?高电阻粉尘将会干扰电场条件,并导致除尘效率下降。
实践中克服高电阻率影响的方法有:保持电极表面尽可能清洁;采用较好的供电系统,烟气调质,以及发展新型电除尘器。
简述汽车尾气排放后处理技术的种类及特点。
汽车尾气排放后处理技术的种类有两类:氧化、还原型催化转化器;三效催化转化器1.氧化型催化转化器是利用排气中残留的或二次空气供给的氧,使CO 和HC 完全氧化。
2.NO x 还原催化转化器是利用排气中的CO 、HC 和H 2为还原剂来净化NO x 。
NO 还原反应一般在空燃比偏高的条件下进行,并且通常与氧化型催化转化器串接起来使用。
3.三效催化转化器是在NO x 还原催化转化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同时使CO 、HC 和NO x 三种成分都得到高度净化臭氧层破坏的应对措施有哪些?针对臭氧层破坏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技术2.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3.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际行动简述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及其取值原则。
()j k j k 1j k j k 1j k j k I I I ,,,,,,+---++=ρρρρk k I 式中:I K ----第k 种污染的污染分指数 ;ρk--第k 种污染物平均浓度的监测值,mg/m 3N ;I K ,J ---第k 种污染第j 个转折点的污染分指数 ;I K ,J+1---第k 种污染第j+1个转折点的污染分指数;,ρK ,J ---第j 个转折点上第k 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对应 I K ,J ) ,mg/m 3N ;ρK ,J+1---第j+1个转折点上k 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对应 I K ,J+1) ,mg/m 3N污染指数的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小数点后的数值全部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