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常用中医药
- 格式:dps
- 大小:6.97 MB
- 文档页数:19
甘肃适合种植什么药草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这使得该地区适合种植多种药草。
以下是甘肃适合种植的一些药草及其特点:1. 黄芪:黄芪是中国传统草药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被广泛用于中医药学中。
甘肃地区的气候条件对黄芪生长非常有利,该地的夏季温暖而湿润,冬季寒冷干燥,这种气候使得黄芪的品质更好。
黄芪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对于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和改善身体抵抗力非常有帮助。
2. 川羌草:川羌草是一种野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甘肃的高寒山区。
该草药的根和叶具有很高的草药价值,可以治疗风湿病、疼痛等身体不适。
此外,川羌草还被用于制作中药配方,常用来调理女性身体和治疗妇科疾病。
3. 何首乌:何首乌是一种著名的中草药,被广泛用来治疗肝脾肾虚等疾病。
甘肃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何首乌生长,尤其是阳光充足的地区。
何首乌的主要成分是多种黄酮类物质,具有调节肝肾功能、补血养发等多种功效。
4. 桑叶:桑叶是桑树的叶片,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
甘肃地区的桑树种植广泛,桑叶作为药草被大量采集。
桑叶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等功效,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5. 菊花:甘肃是中国著名的菊花产地之一,以张掖、庆阳、武威等地的菊花品质最佳。
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养颜等功效,常被制成菊花茶或用来制作中药配方。
6. 骨碎补:骨碎补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对于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甘肃的巩昌、临夏地区是骨碎补的主要产地,该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骨碎补的品质非常出色。
除了以上提到的药草,甘肃地区还适合种植诸如决明子、川木通、草果等药草。
这些药草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地位,对于改善人体健康、调理体内功能非常有益。
甘肃作为中国草药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种植与药物有关的植物对于该地的经济发展和中草药产业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甘肃具有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适宜于种植多种药草。
这些药草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功效,对于改善人体健康和应对各种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中药材介绍甘草甘草,学名为甘草酸草,属于豆科植物的一种。
甘草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被誉为"百草之王",在中医药学中应用广泛。
甘草有多种功效,包括调和药性、解毒、止咳平喘、养心安神、消炎等。
在本文中,将对甘草的产地、药用部位、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产地甘草是我国的特产药材,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
其中,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是甘草的主要产区。
这些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甘草的生长,因此甘草的品质也非常优良。
二、药用部位甘草的药用部位主要是其根和根茎。
在中医药学中,常用甘草的根茎制成药材进行使用。
这些根茎可以鲜用、鲜炙用或炙干用,具有不同的功效和用途。
三、药理作用甘草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甘草酸、甘草苷和甘草皂苷。
这些成分赋予了甘草许多药理作用。
甘草具有平衡药性的能力,可以调和药物的副作用,增加药物的疗效。
此外,甘草还具有解毒、消炎、止咳平喘、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四、临床应用由于甘草的药理作用,甘草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以下是甘草的几个主要临床应用。
1. 解毒作用:甘草具有排毒作用,可以中和多种毒素,减轻中毒症状。
因此,在蛇咬伤、食物中毒等情况下,甘草被用作解毒药物。
2. 缓解咳嗽症状:甘草具有平喘、止咳的作用,对于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明显的疗效。
常见的甘草制剂包括川贝枇杷膏、甘草冰糖炖梨等。
3. 抗炎作用:甘草含有甘草酸和甘草皂苷,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因此,甘草被广泛用于消炎药物中,如一些皮肤炎症的治疗药物。
4. 养心安神:甘草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可以平抑情绪,缓解情绪不稳定和焦虑症状。
在中医药学中,甘草常被用于治疗失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
综上所述,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和临床应用。
无论是调和药性、解毒、止咳平喘,还是养心安神、消炎等方面,甘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甘草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这一珍贵的中药材,造福人类的健康。
木麻黄树皮在中医药临床中的应用木麻黄树(学名:Ephedra sinica Stapf)是一种常见的灌木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北方、西北、西南和华东地区。
其树皮被传统中医药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具有温经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
木麻黄树皮含有丰富的麻黄碱和其他活性成分,被用作中药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作为一种药材,木麻黄树皮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木麻黄树皮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麻黄碱具有刺激呼吸道神经中枢的作用,能够扩张支气管和血管,增强呼吸道舒张,减少喘息。
研究证实,木麻黄树皮中的麻黄碱可以促进支气管平滑肌的舒张,增加支气管通气量,缓解气促。
此外,木麻黄树皮还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研究发现,木麻黄树皮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这为木麻黄树皮在治疗感冒、咽炎等病症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然,使用木麻黄树皮时需要注意其副作用和安全性。
木麻黄树皮中的麻黄碱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能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木麻黄树皮治疗疾病时,需要严格控制用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尤其是对于存在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木麻黄树皮。
此外,怀孕、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患者禁用木麻黄树皮。
因为木麻黄树皮中的成分可以通过胎盘屏障或母乳传递给胎儿或婴儿,可能对其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这些特殊人群应避免使用木麻黄树皮,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在使用中药木麻黄树皮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木麻黄树皮中的麻黄碱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可能与某些抗抑郁药物、利嘉坦及乙醇等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木麻黄树皮时,需告知医师所服用的其他药物,以免发生意外。
总之,木麻黄树皮作为中药在临床上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温经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使其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
然而,在使用木麻黄树皮时,我们必须注意其副作用和安全性,严格遵循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
中医药药材介绍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宝贵文化遗产,秉承着“以人为本、防病为主”的理念,通过中草药等天然药材来治疗疾病。
在中医药体系中,药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材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着特定的功效和应用范围。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药药材。
一、人参人参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主要产自东北地区及中国南方山区。
人参具有滋补强身的作用,常用于调节气血、提高免疫力和延缓衰老。
中医学认为,人参味甘、性温,有补气血、益脾胃、生津液等功效。
常见的人参制剂有人参片、人参汤和人参酒。
二、黄芪黄芪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药材,主要产于中国北方。
黄芪被广泛用于治疗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肺虚、脾虚等病症。
中医学认为,黄芪具有益气、健脾、提神等功效。
常见的黄芪制剂有黄芪片、黄芪胶囊和黄芪汤。
三、当归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主要产自中国山东、陕西等地。
当归被广泛用于调经补血、舒肝活血等方面。
中医学认为,当归味甘苦、性温,有补血、活血、调经等功效。
常见的当归制剂有当归颗粒、当归糖浆和当归酒。
四、熟地黄熟地黄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滋补药材,主要产于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
熟地黄常用于治疗肾虚、月经不调等问题。
中医学认为,熟地黄味甘、性温,具有滋阴补肾、益精血等功效。
常见的熟地黄制剂有熟地黄片、熟地黄颗粒和熟地黄丸。
五、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主要产自中国西北地区。
枸杞子被广泛应用于调肝明目、益肾补血等方面。
中医学认为,枸杞子味苦甘、性平,有滋阴补肾、明目等功效。
常见的枸杞子制剂有枸杞子茶、枸杞子片和枸杞子饮料。
综上所述,中医药药材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黄和枸杞子等常见药材都有着丰富的药理作用与适用范围。
然而,在使用中医药药材时,也要注重合理用药,遵循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搭配和用量控制。
这样才能发挥中医药的最大功效,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一、道地药材产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环境条件变化大,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各个地区都形成了一批适合本地条件的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与地域是不可分的,根据我国中药资源的分布区域和主要药材10大道地产区介绍如下:(一)关药产区关药通常指东北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
著名关药有人参、鹿茸、防风、细辛、五味子、关木通、刺五加、黄柏、知母、龙胆、哈蟆油等。
所产人参占全国人参产量的99%,人参加工品边条红参体长、芦长、形体优美;辽细辛气味浓烈、辛香;北五味肉厚,色鲜、质柔润;关龙胆根条粗长、色黄淡;防风主根发达,色棕黄,被誉为“红条防风”;梅花鹿茸粗大、肥、壮、嫩、茸形美、色泽好;哈蟆油野生蕴藏量占全国99%。
(二)北药产区北药通常指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等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
主要有北沙参、山楂、党参、金银花、板蓝根、连翘、酸枣仁、远志、黄芩、赤芍、知母、枸杞子、阿胶、全蝎、五灵脂等。
山西潞党参皮细嫩、紧密、质坚韧;河北酸枣仁粒大、饱满、油润、外皮色红棕;河北连翘身干、纯净、色黄壳厚;河北易县,涞源县的知母肥大、柔润、质坚、色白、嚼之发黏,称“西陵知母”;山东东阿阿胶驰名中外。
(三)怀药产区怀药泛指河南境内所产的道地药材。
河南地处中原,河南的怀药分南北两大产区, 产常用药材300余种,有著名的“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以及密(县)银花、茯苓、红花、全蝎等。
(四)浙药产区浙药包括浙江及沿海大陆架生产的药材,狭义的浙药系指“浙八味”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如白术、杭白芍、玄参、延胡索、杭菊花、杭麦冬、山茱萸、浙贝母,以及温郁金、温厚朴、天台乌药等。
浙江地处亚热带,产常用药材400余种。
(五)江南药产区江南药包括湘、鄂、苏、皖、闽、赣等淮河以南省区所产药材。
江南湖泊纵横,素称鱼米之乡,道地药材品种较多。
湘鄂地区出产的著名药材有安徽亳菊、滁州滁菊、歙县的贡菊、铜陵牡丹皮、霍山石斛,宣州木瓜;江苏的苏薄荷、茅苍术、石斛、太子参、蟾酥等;福建的建泽泻、建厚朴、闽西乌梅(建红梅)、蕲蛇、建曲;江西清江枳壳,宜春香薷,丰城鸡血藤、泰和乌鸡;湖北大别山茯芩,鄂北蜈蚣,江汉平原的龟甲、鳖甲,襄阳山麦冬、板桥党参,鄂西味连和紫油厚朴、长阳资丘木瓜、独活,京山半夏;湖南平江白术,沅江枳壳,湘乡木瓜,邵东湘玉竹,零陵薄荷,零陵香、湘红莲、汝升麻等。
青海西宁有关中医药的景点青海西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被誉为中医药之乡。
这里拥有丰富的中医资源和传统草药,各种中医药文化也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青海西宁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景点,让您了解和感受西宁独特的中医文化。
1. 青海中医药博物馆青海中医药博物馆位于西宁市区,是了解青海中医文化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中医药文物和草药标本,展览内容涵盖了中医药的起源、发展历程、中草药的种类及功效等,让游客可以全面了解和学习中医药知识。
此外,博物馆还拥有各类传统药材的展示和销售区,可以购买到地道的青海中草药和制剂。
2. 中医药文化村中医药文化村位于青海湖畔,是一个集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体。
村内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是体验传统中医文化的好去处。
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过程,了解中药材的种类和应用,还可以品尝到现磨的中药材和草药茶,感受中医养生的独特魅力。
3. 藏医药文化园藏医药文化园位于西宁市郊区,是一处集展览、研究、推广于一体的藏医文化景区。
园区内有藏药药材的展示区,游客可以亲自体验藏医药的炮制过程和应用方法。
此外,园区还有藏医诊室和藏药专家的咨询中心,游客可以向藏医师傅咨询养生保健的方法和处方,结合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获得个性化的健康建议。
4. 中草药园中草药园位于西宁市的郊外,占地面积广阔,是一个以草药种植和药草研究为主题的公园。
园内植被丰富,种植了大量的常见中草药植物。
游客可以在园内漫步,欣赏各种草药的风采,了解它们的功效和应用。
园区还设有草药采摘区,游客可以亲自采摘一些草药,并咨询专业人士关于草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 中医养生文化节每年的中医养生文化节是西宁市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弘扬中医养生文化,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节日期间,市区的街头巷尾都会举办各种与中医养生有关的展览、座谈会和健康讲座。
市民和游客可以参加各种养生活动、体验传统养生项目,领略中医文化的魅力。
甘肃省中药资源情况汇报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多样,这为中药资源的丰富提供了有利条件。
甘肃省中药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兰州盆地、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包括草本、木本、动物和矿物等多种类型的中药材。
以下将就甘肃省中药资源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甘肃省的中药资源种类繁多。
甘肃省是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的中药材资源。
甘肃省的中药材资源种类多样,包括黄芪、当归、川芎、石斛、决明子、首乌、甘草等数百种中药材。
其中,黄芪、当归、川芎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临床和药物制剂的生产中。
其次,甘肃省的中药资源产量丰富。
甘肃省地广人稀,自然环境优越,适宜中药材的生长。
甘肃省的中药资源产量在全国范围内居于较高水平。
甘肃省祁连山区的人参、兰州盆地的黄芪、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决明子等中药材产量均较为丰富,为中药材的生产和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再次,甘肃省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高。
甘肃省注重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科学种植、野生资源保护、加工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了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甘肃省积极推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加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生产,提高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甘肃省的中药资源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虽然甘肃省的中药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野生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种植技术不足等问题。
同时,中药材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大,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甘肃省需要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甘肃省中药资源丰富多样,产量丰富,开发利用水平较高,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希望通过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川断与川芎药性区别川断和川芎是中医药中常常使用的两种药材,它们在药性上有一些区别。
本文将针对川断和川芎的药性特点进行比较。
一、川断的药性特点川断,学名变通川断,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生长于我国中部地区。
川断的味道辛苦、苦,性温。
1.1 川断的功效与作用川断具有活血化瘀、舒散郁气的功效。
在中医药理论中,川断主要应用于痛经,因为它可以舒经活血,缓解经痛。
此外,川断还常用于治疗其他因气滞、血瘀引发的疾病,如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等。
1.2 川断的使用方法川断可以入药,一般用于中药煎剂、药丸或散剂等制剂中。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常见的药方如四物汤、川断丸等均含有川断。
二、川芎的药性特点川芎,学名当归,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陕西、四川、贵州等地区。
川芎的味道辛、苦,性温。
2.1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川芎以其活血行气的功效而闻名。
在中医药理论中,川芎多用于调经、舒经活血,滋补气血,促进血液循环。
此外,川芎还常用于治疗因气血失调而引发的各种疾病,如痛经、瘀血积聚等。
2.2 川芎的使用方法川芎多用于中药煎剂、药丸或散剂中。
临床常见的药方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均含有川芎。
此外,川芎还可以独立应用于外用,如制作川芎洗剂,用于治疗妇科瘀血、痔疮等。
三、川断与川芎的区别虽然川断和川芎都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但它们在药性上还是有所区别。
首先,川断与川芎的气味存在差异,川断具有辛苦味,而川芎味道辛。
其次,川断和川芎的应用领域不完全相同。
川断主要应用于痛经、症瘕积聚等病症的治疗,而川芎则常用于调经、滋补气血、治疗瘀血等。
另外,川断和川芎的产地也存在差异。
川断主要生长于我国中部地区,而川芎则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最后,川断和川芎在制剂中的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
川断可以入药制成煎剂、药丸等,而川芎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用于外用,如制作洗剂。
结论综上所述,川断和川芎在药性特点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虽然它们都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但川断主要用于舒经活血,而川芎则常用于调经滋补。
西北常用中医药西北地区是我国中医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积淀了丰富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体系和药材资源。
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造就了当地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西北常用中医药的特点和功效。
一、西北常用中药材1.羌活:羌活又称三七,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等疾病。
2.黄芪:黄芪味甘微苦,性平,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风寒感冒等疾病。
3.当归:当归味甘、辛、温,具有活血调经、养血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贫血等症状。
4.金银花:金银花味甘、微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疮疖等疾病。
二、西北常用中成药1.感冒清热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是一种中成药,由黄芪、连翘、金银花等药物组成,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
2.活血化瘀胶囊:活血化瘀胶囊是一种中成药,由当归、川芎、红花等药物组成,用于治疗各种瘀血症状,如皮肤瘀血、跌打损伤等。
3.养阴清肺颗粒:养阴清肺颗粒是一种中成药,由蜂蜜、麦冬、石斛等药物组成,用于治疗肺阴不足、咳嗽、干咽等症状。
4.活络丸:活络丸是一种中成药,由羌活、没药、乳香等药物组成,用于治疗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三、西北中医药的应用西北地区的中医药在当地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被用于治疗疾病,还被纳入日常养生保健之中。
西北常用的中医药在防治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炎、妇科疾病、肺病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西北地区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的养生保健理念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通过科学的运用和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西北常用中医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北中医药必将为更多的人谱写健康幸福的生活乐章。
西北常用中医药
制作人:吴向明
西北中医药得天独厚
•中医学起源于西部。
“医之始,本岐黄。
”这是清代著
名医家陈修园关于中医起源的概括。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岐伯是黄帝的医学顾问,医学是他们在西部创业的丰功伟绩之一。
生活在甘肃天水一带的伏羲氏是人类始祖之一。
他所发明的阴阳八卦后来也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又有“医之始,本伏羲”之说。
西安是周、秦、汉、唐等十三朝曾经建都的地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国都的位置,使长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然也是医学的中心。
一代又一代名医,在这时诞生;一部又一部医学典籍,使中医药学日臻丰富和完善。
从秦国的医和、医缓,到唐代的孙思邈、王焘,明代的武之望,乃至近现代的黄竹斋、蒲辅周、米伯让等等,西部医家推动了中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相当丰富的中药资源
•。
据统计,我国天然药物资源多达12800余种,其中50%以上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
中医向来讲究“道地药材”,中药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黄连、厚朴、大黄、秦艽、
柴胡、甘草、附子、乌头等,历来以西部所产者为上品。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在其所著《千金翼方》中,开列凡133州所产道地药材519种,其中属于西部的关内道、
山南西道、山南东道、陇右道、河西道、剑南道计46州共列道地药材232种,几占当时全国道地药材的1/2。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众所周知,天然药物产地、生长环境与其有效成分、治疗作用有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而西部中药资源的重要性,于此也可略见一斑。
黄连
别名:王连,支连
功能:泻火,燥湿,解毒,杀虫。
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
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
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
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
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
汤火烫伤。
厚朴
•别名:川朴、紫油厚朴、
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功效作用:燥湿消痰,下
气除满。
用于湿滞伤中,脘
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
秘,痰饮喘咳。
大黄
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川军
功能主治:1,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
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2,泻热
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秦艽
•别名:大叶龙胆、大叶秦艽、西秦艽。
多年生草本植物,圆柱形根,基生叶较大,茎生叶3-4对,披针形叶片,基部连合;夏秋开筒状深蓝紫色花,花丛生于上部叶腋成轮状,裂片先端尖;长椭圆形蒴果。
是治治疗风湿关节痛、结核病、潮热、黄疸等症的主药之一。
在青海尤以黄南产的秦艽质量最佳。
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秦艽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产于蒙古、俄罗斯、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宁夏、河北、陕西、新疆、东北、山西等地。
柴胡
•清虚热中药,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多有记述。
《本草图经》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
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
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
二月八月采根。
”并有附图5幅。
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图,以及《本草纲目》的竹叶柴胡图,《救荒本草》的柴胡图,均为柴胡属植物。
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
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直径0.6~3.5cm。
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附子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乌头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乌头,为镇痉剂,冶风庳,
风湿神经痛。
侧根(子根)入药,叫附子。
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
治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爱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痛、脚气等症。
乌头主产四川、陕西。
云南、贵州、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甘肃等省有栽培。
三、西部的民族民间医药
•藏医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南部一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艾灸、放血、药疗以及诊断、解剖学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贡献。
维医有比较完整的医药理论——艾尔康学说、气质说、体液说等,目前常用的维药约有四五百种,维医的沙疗、白癜风疗法疗效卓著,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壮医是广西壮族的传统医学。
壮医擅长针刺治疗,世代相传的名为
“挑草子”的针刺放血疗法,至今仍是不少壮医的拿手技法。
壮医在使用“毒药”方面也有较高的水平,壮医的药线点灸疗法及针挑疗法,都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德宏地区,傣医的四塔五蕴学说,对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有其独特的理解。
cn32|w3, 百拇医药
《回回药方》残卷的发现,证明了回族本来就有自己的医学。
回族医学虽然曾一度衰落,但其东西方合壁式的医学模式,业已对我国传统医学的进步产生了相当影响。
西部的医药文化遗迹
•一,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众多。
位于临潼县南陈村的扁鹊墓,是后人为纪念战国时期名医秦越人而建。
扁鹊墓在中国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皆有,但据有关专家考证,唯陕西临潼的扁鹊墓为其真墓。
此墓现已初步修复,开辟为纪念馆,并已对外开放。
陕西耀县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的故乡,耀县药王山是孙思邈的纪念地。
药王山唐代名磬玉山,宋代名五台山,后因孙思邈晚年“称疾还山”而改称药王山。
药王山有规模宏大的药王大殿、药王洞,有亭台殿宇群,有摩崖造像石刻,有明代“海上方”、“千金宝要”医方碑,有元代壁画以及历代名医碑等,是一处集纪念、旅游、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医药文化胜地。
扁鹊墓
甘肃天水
•甘肃天水的伏羲庙是纪念“人文初祖”伏羲的祠庙。
伏羲在医药方面的贡献已如前述。
伏羲庙苍松翠柏,殿宇雄伟,大殿内有传说中伏羲身着兽皮、腰围树叶的塑像,殿中有河图洛书及八卦图。
伏羲庙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