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1928年创建了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瞿秋白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投降主义错误2、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内容:3、决定收时发动武装起义4、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评价: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最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从1930年底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为中心)的三次“围剿”,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建立,毛泽东为主席;朱德为军委主席1、必要性: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工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土地革命2、目的:直接目的: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根本目的:使农民支持共产党和革命战争3、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4、意义:使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田地,革命积极性提高根据地经济建设:原因: 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主要部队: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师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1934年10月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等——四道封锁线——黎平转兵——强渡乌江——1935年贵州遵义会议(内容、意义)——红军整编——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夹金山——过草地——陕西1935年10月同在吴旗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四、二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的会宁等会师,胜利结束 结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1、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中共走向成熟原因: 2、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指挥3、红军的英勇作战及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等精神4、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1、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意义: 2、在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3、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的巨大动力1、背景: ① “左”倾错误导致广大将士对博古李德强烈不满②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条件2、时间:1935年1月军事上:会上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 3、内容: 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②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会议肯定了毛泽东4、意义: 的正确主张,也就从指导思想、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④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①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了解南昌起义1、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的由来)3、经过:周恩来、贺龙等率军占领南昌后,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至湘南,一部分进入海陆丰。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注意:1933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8月1日是人民军队建军节,当时的人民军队名称是?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南昌市区中山路与胜利路交界处.原为江西大旅社.1927年7月下旬,为了便于起义的组织和准备工作,以贺龙所部二十军第一师司令部的名义,包租了江西大旅社。
7月2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在旅社内宣告成立。
二、理解八七会议1、时间:1927年8月7日2、地点:汉口3、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4、意义: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了解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9月2、经过: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3、结果: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了解土地革命1、开展背景: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1927年毛泽东开辟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到1930年中共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开展范围:革命根据地3、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4、主要作用:农民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巩固革命根据地;为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五、了解红军长征1、原因: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经过:1934年10月开始瑞金出发;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红一、二、四)会师于甘肃会宁,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即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的斗争▲革命实践: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理论探索: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标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
▲革命的实践:(1)发动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A.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B.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
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意义:中共开始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③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文家市决策,开始放弃攻打大城市的战略,向农村转移;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④广州起义:1927年,张太雷、叶挺等领导。
(2)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到1930年成燎原之势。
(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江西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4)巩固根据地的斗争:①武装斗争→反围剿;②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二、革命的重大挫折与伟大转折(1)重大挫折:中共被迫战略转移,红军进行长征。
原因: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②根本原因:王明等左倾错误。
(2)伟大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①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
②会议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思想上并未彻底纠正)。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目标】
1.课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
2.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3.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南昌起义”——视频中介绍南昌起义的背景,经过,结果和意义。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完成本课第一子目内容。
一、南昌起义
1.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过渡】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共领导的主要实践活动除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革命斗争外,还有结合我国国情的新创造——土地革命
二、土地革命
【过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不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同时也通过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以便更好的指导革命实践活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十年间的比较重要的理论探索:
(一)“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2.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发展:1930年夏,在毛泽东“工农武装根据”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四)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
1.理论: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
(1)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①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②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3)武装斗争:从1930年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
三、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结束。
3.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③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合作探究】
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遭遇的两次严重挫折分别是什么?简要回答挫折的主要原因及采取了怎样的挽救措施?
两次挫折:①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
②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挫折的原因:大革命——①客观上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主观上是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取得统治地位,毛泽东被剥夺了领导权,第五次反围剿指挥失误,被迫进行长征。
挽救措施: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最后走出一条正确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
②长征途中,1935年初,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左”的错误,在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2.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内容: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关系: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巩固提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06 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全国举行了重大的纪念活动。
长征以历史上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材料一:
请回答: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政权普遍出现在南方各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原因是什么?其远征最后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普遍出现的原因: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大革命的中心在南方;在南方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直接原因是中共党内的“左”倾错误致使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最后胜利的标志:是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
材料二:毛泽东在《七律》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2)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3)从上述图片看,中国革命的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转移: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瑞金)转向西北(延安)。
影响:长征使中国革命经历了严峻考验,保存了革命的力量,有利于人民武装的发展壮大。
随着民族矛盾有加深,抗战的来临,革命中心陕北成为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三:“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
”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讲话(2006年10月23日)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现实意义的认识。
认识: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坚持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为积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