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82 KB
- 文档页数:20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⑦此三者,吾遗恨也。
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学会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义的推断,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例句,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复习状态。
2. 讲解与示范: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示范翻译过程。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言文现象,提高运用能力。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篇章分析:选取一篇高考真题文言文,进行篇章分析,讲解文章结构、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分析文言文题目,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提高答题效率。
七、教学过程1. 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讲解文言文题目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学生进行练习。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真题,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实词含义及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的18个虚词并在对比中辨别它的用法。
3.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方法。
4.把握常见的偏义复词、古今同形异义词5.掌握文言固定结构6.把握筛选信息试题和综合试题答题技巧复习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内容:掌握常见的虚词复习过程1、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巩固练习]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转折)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2)能够运用所学的句式知识分析、翻译文言文句子。
2. 过程与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2)运用句式知识分析、翻译文言文句子。
2. 教学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及判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3.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重点讲解倒装句的种类和判断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典型例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式知识进行翻译和解释。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翻译句子,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选取一篇文言文,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下周上课时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实例分析:评价学生分析、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特殊句式。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心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句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言文句式的背后原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对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学会准确翻译各类文言文句式。
2、难点宾语前置句中不同类型的辨别和翻译。
定语后置句中“之”“者”的用法和翻译。
状语后置句中介词结构的识别和调整语序。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文言文句式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结合例句,详细分析各类句式的结构和用法。
2、练习法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和纠错。
3、归纳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句式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句式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判断和翻译文言文句式,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意,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
(二)讲解常见文言文句式1、判断句特点: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常见形式:“……者,……也”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 如:“夫战,勇气也。
”“……者,……” 如:“粟者,民之所种。
”“……,……” 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特点: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常见形式:“于”字表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
”“见”字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为”字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为……所”表被动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省略句特点:句子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
常见形式:省略主语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宾语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未敢告也。
高考复习-文言句式(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落脚点:翻译题、选择题翻译的程序: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一、用“者”、“也”表判断。
1、“……者,……也”式。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者”和“也”不必译出。
)(1)、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蔺列传》2、“……者,……”式。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1)、粟者,民之所种。
《论积贮疏》(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也”式。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4、“……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1)、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爱莲说》(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特征及运用规律。
2.准确理解并运用每种特殊句式灵活翻译。
3.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体悟古文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归纳总结文言句式特征及运用规律三、课型复习课四、课时 2课时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1.示例:①亚父者,范增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④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⑧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⑨刘备,天下枭雄。
2.小结:(1)①……者,……也;②……,……者也;③……,……者;④……,……也。
(2)用“乃”、“即”“为”、“则”、“皆”等词表判断。
(3)没有任何标志的判断句。
(4)用“是”字表判断。
3.应用体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
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
彧少好学,颇涉经史。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
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
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
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
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
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
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
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
”上善之,干子竟免。
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其见重如此。
译文:(1)他的父亲柳仲礼是梁朝的将领,战败后归附后周,又回到祖籍安了家。
六、课堂训练
1、[答案]1、这是什么山谷?(判断句)
2、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给这个山谷取名叫做愚公之谷。
(判断句)
3、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被动句)
2、答案:
①过去弥子瑕被卫君宠爱。
(被动句)
②所以,弥子的行为和当初相比没有变化,以前被称赞而以后却(因此)获罪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爱憎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被动句)
1、答案: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译文: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2)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译文: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3)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译文:“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说八道,
2、答案: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译文: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事了!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抗。
(2)、公曰:“太师谁撞?”
译文: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教学内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教学要点: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⑦此三者,吾遗恨也。
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的技巧教学重难点:如何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教学过程【复习提问】画出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线性示例图,并分析下面的例句:高三年级的部分班级已经讲完了语法运用的第四部分。
【引入新课】现代汉语:《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就是思想没有邪念。
文言语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提问:上面两个画线的句子在句式特点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在现代汉语中,“用一句话”是介词在前、宾语在后,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是“一言”在前,介词“以”在后。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这种和现代汉语句序不一样的情况,在文言文里叫特殊句式。
【课堂活动】1.老师给出几个句子,请同学们从特殊句式的角度,辨析它们“特殊”在哪儿。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④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⑧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小结】以上八句分别对应着八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补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2.下列两组句子,一共涉及几种文言特殊句式?你的选择是()⑴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⑵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A.三种B.四种C.五种D.六种【参考译文】⑴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解围后,赏赐五个有功劳的人,高赫是第一个受奖赏的人。
⑵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盛满,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夜里派人送给晋公子。
【小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
所谓文言特殊句式,是和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相对应而言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倒置类特殊句式;二是词语类特殊句式;三省略类特殊句式。
第一种情况叫倒置类特殊句式。
文言文句式的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句式的复习,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
2. 分析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特点和用法。
3.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
2. 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用法。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转换和运用。
2. 如何在实际阅读中准确识别和理解文言文句式。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和常见句式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句式的用法。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教材或资料。
2. 准备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句子作为教学案例。
3. 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引发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和常见句式特点。
3. 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句式的用法。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能力。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是否有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学习有困难,需要给予个别辅导。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翻译一段文言文,要求正确运用所学的句式知识。
2. 让学生找出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并解释其特点和用法。
3.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记忆。
十、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评价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课 题 文言文复习教案<六)文言句式教案目标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倒装句地一般特点、规律,面向会考.2、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地句式和用法,学会运用倒装句地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判断句式、理解句意,知识与能力结合,延及高考.教 学 重点难点 1、在教案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根据学过地课文里地例子归纳出判断文言倒装句地方法,然后作知识地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题能力. 2、精选典型题例,让学生通过示例,便能总结出特点和规律. 3、示例覆盖高中课本,立足会考基本篇目.4、示例遵循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地原则,最终达到高考检测地难度.教具准备归纳特点、规律及举例采用投影片投影,目标达成检测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教材第四册附录 教案过程【教案目标】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地要求.2.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地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教案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地文言句式地能力.【教案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地文言句式地能力.【教案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案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地句式和用法”地能力层级为B 级.不同地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由于受选文是浅显文言文地限制,相对特殊地句式较少,2001年之后本考点没有设置考项,2009年《考试大纲》再次把它列入考查内容.,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地知识,尤其是在文言地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地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地困难和翻译句子地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地句式地理解,应该有足够地认识,这是语文复习,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地翻译时不可忽视地一个考点.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地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地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地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地习惯用法.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从命题地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地可能性更大.设题地方式有:①判断省略成分地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地句式特点地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地项;④判断句式地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地理解等.下面针对《语文科考试大纲》所要求地几种类型举例说明.常见地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由于语言表达地需要.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地地方在哪里呢?”.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地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地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由于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地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地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地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地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地人是干什么地?’”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地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地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地作战地.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译文:“只听弈秋地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地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地疾病”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译文:“只看我地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地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地”)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地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地后面.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地后面.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地);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地尽头”练习:五、倒装句1.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3)自比于管佟⒗忠悖比四硪病#ā堵≈卸浴罚?<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6)沛公安在?<《鸿门宴》)<7)客何为者?<《鸿门宴》)<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9)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10)宋何罪之有?<《公输》)<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12)何陋之有?<《陋室铭》)<1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14)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5)问:“何以战?”<《曹刿论战》)<1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知识总结:判断句省略句文言特殊句式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倒装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谓语提前)介词宾语提前宾语前置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否定句人称代词作宾语提前“是”、“之”作提宾标志★方法指导对文言特殊句式,02年以后没有出现直接考查性质地客观题,而一般是放到翻译句子中考查,判断给出地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具体是哪一种,可以综合采用以下两种技巧:1、翻译判断法:推测句子地意义,不改变结构翻译句子,将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文和原句对照,自然发现原句句式地特殊之处,由此判断其句式. 试卷 1 在各句后划线处,填入正确答案地序号.<95上海卷)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介词结构后<1)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3)吾属今为之虏矣解题思路:采用翻译法.<1)翻译地时候要把“于长淮间”提前,翻译成“每天和北人地骑兵在淮河一带出没”,所以是介词结构后置;<2)“宾客知其事者”要翻译成“知道这件事地宾客”,是定语后置;<3)意思是“我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了”,表示被动地意思,所以是被动句. 答案: <1) E <2)D <3) B 2、语法分析法:具体分析句子地成分,可以进一步认识其句子结构,帮助判断出其为何种句式.同时,要特别注意标志性地词语和句式,如“见”常常表示被动,“中心词+修辞语+者”一般是定语后置. 试卷 3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地一项是< ).<97上海卷)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解题思路: “未之识”,由“未”判断出是否定句,“之”作“识”地宾语,宾语前置.A 由“不”知是否定句,“余”是“欺”地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 由“……者”猜测可能是定语后置,分析之下“铿然有声”是“石”地定语,确定猜测;C “奉”和“侵”前省略了主语,是省略句;D 由“于”字可推测是介词结构后置,结合翻译法,意思是“比市人地语言多”,可以确定猜测. 答案 A 一、选择题【能力训练】1.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地一项是< )<1997年上海卷)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2.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特点相同地一项是:A.若属皆且为所虏B.客何为者C.亚父者,范增也D.具告以事3.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地一项是( >A.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B.何以明其然?C.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D.夫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4. 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地一项是(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5. 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地一项是< )①臣未之闻也.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③曰:“牛何之.”④对曰:“将以衅钟.”⑤是乃仁术也.⑥夫子之谓也.⑦百姓之不见保.⑧然则一羽之不举.⑨是诚不能也.⑩构怨于诸侯.错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错误!王坐于堂上.A.①②③⑧/④错误!/⑤⑥⑨/⑦/⑩错误!B.①②⑤⑥⑨错误!/③⑧/④/⑦/⑩错误!C.①②③/④错误!/⑤⑥⑨/⑦⑧/⑩错误!D.①②⑤⑥⑨错误!/③⑧/④/⑦⑩/错误!【能力训练】参考答案解读: 1.A题干和 A 项是宾语前置;B 是定语后置,C 是一般句式,D 是介宾短语后置.2.B<例句是宾语前置;A.被动句 B.宾语前置 C.判断句D.介宾短语后置)3. B(ACD三项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4. B(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于……致思”、“以事验之”,B项是宾语前置,“未之有”应为“未有之”.>5.A<①②③⑧宾语前置句④错误!省略句⑤⑥⑨判断句⑦被动句⑩错误!状语后置句)高考文言句式考试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地一组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地句式特点不相同地一句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地一句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地一组是(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D.微斯人,吾谁与归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地一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B.夫晋,何厌之有子何恃而往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臣实不才,又谁敢怨6.下列句中加点词地意义和用法相同地一组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地一句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毋宁毙于虞人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地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地一项是( >①卿欲何言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⑦子何恃而往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15.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地一组是( >A.乃人见,曰:"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2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地一句是( >A.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B. 是时以在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C. 刘备,天下枭雄D.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2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地一项<)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7、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地一项(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2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地句子< )A 、之二虫又何知?B 、卿欲何言?C 、安得广厦千万间.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29、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地是< )A、于其身,则耻师焉.B、得复见将军于此.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0、下列各句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类,相同地两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惟兄嫂是依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D何后之有?31、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地是< )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高考文言句式考试参考答案1.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3.A.(主谓倒装.>4.D.("大阉之乱"一句没有宾语前置.>5.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6.B.(都表被动.>7.C.("于"表动作涉及地对象,不表被动.>8.A.(其余被动句.>9.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10.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D省略"鸣"地宾语"之",代指钟磬.>11.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12.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13. B.(介词,"为何";其余表判断.>14.D.(省略介词宾语:以告,以之告.>15.B16.B.("见德"之"见",动作涉及地对象;ACD地"见"都表被动.>17. 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18. 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19.C.<"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20.A2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地一项< A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C、帝感其诚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22、< A )A、同舍生皆被绮绣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忠而被谤D、受制于人23、< B )A、行将为人所并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4、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D )A、灭六国者六国也.B、梁父即楚将项燕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D、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2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地一句是( D >A.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B. 是时以在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C. 刘备,天下枭雄D.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2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地一项<B)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7、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地一项( 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2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地句子< C )A 、之二虫又何知?B 、卿欲何言?C 、安得广厦千万间.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29、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地是< A )A、于其身,则耻师焉.B、得复见将军于此.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0、下列各句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类,相同地两项是< AC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惟兄嫂是依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D何后之有?31、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地是< C )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
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句式类型,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2、能够准确识别各种文言文句式,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练习和讲解,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的特点和标志。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文言文句子进行准确的翻译。
2、难点(1)区分不同类型的倒装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2)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文句式结构和语法现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规律,使学生对各种句式有初步的了解。
2、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文言文句式的识别和翻译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一些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回顾之前学习过的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引出文言文句式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判断句(1)常见的判断句形式“……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 例:“夫战,勇气也。
”“……者,……” 例:“粟者,民之所种。
”用“乃”“则”“即”“皆”“非”等词表示判断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环滁皆山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被动句(1)有标志的被动句用“于”“受……于……”表示被动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用“为”“为……所……”表示被动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无标志的被动句例:“戍卒叫,函谷举。
”3、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2. 能够识别和运用各种句式进行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对文言文句式的敏感度。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句式的概念和特点2. 判断句的结构和用法3. 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4. 倒装句的结构和用法5. 省略句的结构和用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概念和特点,举例说明各种句式的结构和用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式分析,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句式的重要性。
2. 讲解句式: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的结构和用法,举例说明。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析一些文言文句子,识别和运用各种句式,进行句式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些文言文文章,注意识别和分析其中的句式结构。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强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疑问句的结构和用法2. 否定句的结构和用法3. 并列句的结构和用法4. 固定搭配的结构和用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疑问句、否定句、并列句、固定搭配的概念和特点,举例说明各种句式的结构和用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式分析,巩固学习成果。
八、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句式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新知识。
2. 讲解句式:分别讲解疑问句、否定句、并列句、固定搭配的结构和用法,举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析一些文言文句子,识别和运用各种句式,进行句式分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稳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结实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8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容:判断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稳固。
教学实施过程: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一样,由于语言的开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胜者,阳城人也。
〞〔胜是阳城人〕"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方柯是语文小栈的站长〕"廉颇者,之良将也。
〞〔廉颇是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根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展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讲解。
如:"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及其用法。
【学习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学习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掌握判断句、倒装句句式特点并准确翻译这些句式。
学习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层级为B级。
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等。
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
二、高考典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10年(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译文:(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要点:使、累其心、抑、判断句。
】译文:(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2、2014年(江苏卷)《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⑴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被动句、判断句】翻译: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⑵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也。
【倒装句】翻译: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三、学习要点【一】判断句式。
1.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翻译判断句时,加上判断词“是”】。
2.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完成规律总结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⑶.粟者,民之所种。
⑷.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⑸.秦,虎狼之国。
此亡秦之续耳。
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3. 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4. 通过对文言文实例的分析,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的句式、词汇、语法等特点。
2. 阅读方法:如何快速准确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3. 文言文虚词、实词的学习:常见虚词、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4. 文言文翻译技巧:翻译原则、翻译方法、注意事项。
5. 文言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和高考中的分值占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通过实例分析,讲解文言文的句式、词汇、语法等特点。
3. 教授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快速准确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 学习文言文虚词、实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常见虚词、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5. 翻译技巧讲解:讲解翻译原则、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文言文实例,讲解和演示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和总结文言文的特点和翻译技巧。
3.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5.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文言文梳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201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
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
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
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
“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如1)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如2)3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形式为:“……者,……。
”(如3)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4)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如5)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如:6—10)7.用“是”“为”表示判断。
(11、12)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13—15)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判断句的辨识能力。
答案C(A为无标志判断句;B “者……也”表判断;D“非”“……也”表判断)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而刘夙婴疾病。
小结: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1、2)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
(如3、4、8)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5—7)4.用“被”表示被动。
(如8)5.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示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如9、10)练习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
答案B(“被”读“pī”,同“披”,披散,散开;ACD为被动句)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
B.君既若见录。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
答案:B。
(B项“见丁宁”的“见”是指代性副词,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见录”义为“记住我”。
ACD三项的“见”都表被动。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三)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秦人不暇自哀。
2. 时人莫之许。
译文:“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3.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 而今安在哉。
5.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6. 吾谁敢怨?译文:“我敢埋怨谁呢?”7. 姜氏何厌之有?8.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唯举才9. 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10.臆!微斯人吾谁与归?11.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
(项王、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
)小结:1.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1—3)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这类疑问代词有“谁”、“何”、“奚”、“安”等。
(如:4—6)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7、8)2.介词的宾语前置:(1)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9、10)(2)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有一种,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11)练习4: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解析:本题考查辨识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能力。
答案A。
( 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1.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2. 悲哉,世也!——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小结1: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 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千里马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6.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小结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2)用“者”的后置。
(如4)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用“者”煞尾。
(如5、6)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4)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
(如5)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7.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8. 申之以孝悌之义。
(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应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小结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格式:(1)动/形十于(乎,相当“于”)十宾(2)动十以十宾练习5: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定语后置句式的能力。
A.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
C.“少年好事者”意为“好事之少年”,是定语后置。
D.“马之千里者”意为“千里马”,是定语后置。
【答案】B练习6: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请其矢,盛以锦囊。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状语后置句式的能力。
A.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B.乎舞雩风。
C.“徙于南冥”即“飞到南海去”,没有状语后置的现象。
D.请其矢,以锦囊盛。
【答案】C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至莫夜月明,(我)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事)甚急!”小结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2)承后省。
(3)自述省。
(4)对话省。
5.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6.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7. 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8.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小结2:(1)省略谓语。
如5(2)省略动词宾语。
如6(3)省略介词宾语。
如7(4)省略介词“于”。
如8练习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C.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省略句式的能力。
答案B.(A应为:沛公,C应是“为乐”,D应是“以”)五、固定句式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