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帝国主义和语言冲突
- 格式:pdf
- 大小:60.26 KB
- 文档页数:2
2009年3月第2期 Co llected Pape rs o f H istory S tud ies M ar .,2009 N o 13 收稿日期:2008-10-12作者简介:郭蔷,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社会语言学。
¹具体研究如下,Dav i d C rysta,l Eng lish a s a G loba lLanguag e ,C a mb ri dge :C a m bri dgeUn i vers i ty Press ,1997.作为英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学者,大卫#克里斯特的专著区别于语言学界多年来大量的英语史类的著作就在于,作者建立了一个/历史与社会0视角。
但遗憾的是,本书否认英语的霸权性,而对英语全球通用语地位得出/天时地利人和0的结论。
David Graddo,l Th e Fu t ure of Eng lish?,London:The Briti sh Coun ci ,l 1997.英国新一代社会语言学学者代表大卫#格莱多尔从社会-经济的全球化视角,对影响语言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诸多因素进行了考察,但此书的目的是对英语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依旧没有提及/英语霸权0概念。
还有一些语言学者从不同的批判视角探讨了语言的霸权性:如文化政治批判视角,参见A lastair Pennycook ,The Cu ltura l Politi cs of Eng lish as an In t erna tional L an -guage ,London :Long m an,1994。
美国印度裔语言学家凯奇卢的权力与政治批判视角,参见B.B.Kachru,/The Po w er and Po litics of Eng -lis h 0,W orld Eng lishes ,5/2-3(1986):121-140。
警惕“英语帝国主义”侵蚀中华文化李基安2006-8-22 10:37:36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英语教授李基安最近指出,英语国际化在给不同民族带来交流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非英语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危机。
随着“英语帝国主义”的不断扩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弱势已经显现。
这一情况必须引起警惕。
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应当强化汉语的学习和应用。
李基安认为,近20年来,经济一体化、互联网技术以及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强势出击等因素,使英语几乎成了世界通用语言。
英美两国在全球全力推销英语,两国相继成立了各种文化促进机构和基金会,如英国文化协会、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赞助基金等。
这些组织资助非英语国家开展英语教学项目,通过教育技术和产品的销售、转让、赠送,把英语标准推向世界,并从中获取利益,如英国每年可通过输出英语赚取上百亿英镑。
但他们推销英语的真正目的,是将英语作为英美文化和意识形态“十字军东征”的跳板。
语言帝国主义的背后是文化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政治帝国主义。
语言帝国主义把一种语言文化置于核心地位,诱使外围语言文化向核心语言文化的标准看齐。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弱势将导致民族的弱势。
随着英语及其标准的输出,英语国家成功实现了文化扩张,其宗教、习俗、文学、艺术、体育,特别是青年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英语国家的价值观逐渐成为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价值取向。
“英语帝国主义”使英语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信息的载体,从而使得英语国家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比非英语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发言权。
李基安指出,我国的英语学习急剧升温,已成为世界上英语消费的第一大国。
这主要是人们对“英语帝国主义”的危害认识不足,英语地位被非理性抬高。
例如,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教师和技术人员晋升职称、干部和公务员录用或提职,不管其工作是否需要,都必须通过相应的英语考试。
教育部门把英语列为中高等学校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
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人民日报(一九五一年六月六日)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
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的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很可惜,我们还有许多同志不注意这个问题,在他们所用的语言中有很多含糊和混乱的地方,这是必须纠正的。
为了帮助同志们纠正语言文字中的缺点,我们决定从今天起连载吕叔湘、朱德熙两先生的关于语法修辞的长篇讲话,希望读者注意。
我们的语言经历过多少千年的演变和考验,一般地说来,是丰富的,精练的。
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和思想界的领导人物一贯地重视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并且产生过许多善于使用语言的巨匠,如散文家孟子、庄子、荀子、司马迁、韩愈等,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王实甫等,小说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等。
他们的著作是保存我国历代语言(严格地说,是汉语)的宝库,特别是白话小说,现在仍旧在人民群众中保持着深刻的影响。
我国现代语言保存了我国语言所固有的优点,又从国外吸收了必要的新的语汇成分和语法成分。
因此我国现代语言是比古代语言更为严密,更富于表现力了。
毛泽东同志和鲁迅先生,是使用这种活泼、丰富、优美的语言的模范。
在他们的著作中,表现了我国现代语的最练和最精确的用法,并给了我们在语言方面许多重要的指示。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毛泽东同志和鲁迅先生,继续发扬我国语言的光辉传统。
但是,如果根据毛泽东同志和鲁迅先生关于语言问题的指示来检查目前的报纸、杂志、书籍上的文字以及党和政府机关的文件,就可以发现我们在语言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能容忍的混乱状况。
先拿词汇来说。
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
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象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象一个健康的人。
帝国主义什么意思从英国最先的殖民扩充 ,到今日美国独霸世界经济、政治舞台的几百年间 ,英语语言在强权力力的保护之下 ,一直没有停止它的扩充。
丹麦有名学者罗伯特 ? 菲利普森 ,把实行英语以削弱地方语言的霸道行为称为“语言帝国主义”。
目前在英语与汉语的“对话”中,英语处于显然的强势地位 ,而汉语则声音轻微 ,甚至“失语”。
从 20 世纪 90 年月后期到今日 ,英语的流行态势有增无减 ,社会上形成了人人要学英语、事事要用英语、到处要见英语的舆论气氛。
很多人对英语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民族主义情绪 ,以为英语被置于与汉语齐驱并驾甚至超出于汉语之上的地位 ,担忧当汉语高调“走向世界”的时候 ,这类古老而优雅的语言会在她的故土陷落。
全世界市场的开拓 ,也同时产生了对一种更一致的表达方式的需求。
因此 ,一种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的语言帝国主义就有可能出现。
而渐渐采纳西方表达方式的结果,则会致使中国文字的退化,甚至会影响到她的历史。
在这类状况下,应当保持一种如何的姿态,来应付英语语言帝国主义在中国 ,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语言帝国主义在中国1在各领域的浸透此刻中国 ,英语占有着主导地位 ,我们从社会到个人 ,都被吞没在英语的大水中。
英语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方面 ,如外谈话判 , 贸易磋商 ,国际旅行参观等 ,都是主要的沟通工具。
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产业品 ,包含电影、流行歌曲、书本、食品、饮料、衣饰等 ,充满着我们的生活 ,英语商标、招牌、广告俯拾皆是。
几乎全部中国出口产品的名称和说明书 ,也都一律使用外语 ,此中使用最多的毫无疑问是英语。
甚至一些面向国内的产品也不使用汉语 ,用英文给人一种时兴和现代的感觉。
学术领域 ,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医学和技术领域,几乎全部的论文和专著都是用英语发布的。
为了鼓舞学者国际化 ,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更看重发布在“国际”刊物上的东西。
而国际性刊物采纳的国际性语言,基本上就是英语。
欧洲殖民主义中的语言问题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
在欧洲的殖民主义时期,语言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欧洲殖民者进入其他国家后,会强制使用自己的语言,并将其强加给当地人。
这种做法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侵略,也是一种权力的表现。
语言带着文化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传承。
在殖民主义进入其他国家之后,欧洲人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带给了当地人。
殖民者在当地国家的落户和控制中,使用自己的母语来实现对当地语言和文化的压制。
欧洲人的权力和统治意图通过语言和文化得以体现。
这些措施不仅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传承,也造成了当地社会的分化。
欧洲语言的剥夺在殖民主义进入其他国家的时期,欧洲殖民者会强迫当地人使用欧洲语言。
这将当地语言逐渐淘汰,从而形成语言差异。
殖民者会在培训和教育领域使用自己的语言,造成当地文化的剥夺和侵略。
这些措施不仅仅剥夺了当地人的语言权利,也抹杀了当地的文化自豪感。
语言和权力殖民主义中的语言问题不仅仅是文化的侵略,也反映了殖民者的权力和统治意图。
殖民者通过使用自己的语言来巩固统治,控制当地文化和社会,阻止当地人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破坏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秩序,也带来了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分化。
语言和文化传承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了民族的文化传承。
在欧洲殖民主义进入其他国家之后,殖民者使用自己的语言,阻止了当地文化的传承。
这些措施不仅破坏了当地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剥夺了当地人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权力。
东方学派提倡汉语、讲究文化传承,保护汉字文化的核心价值,坚持谦虚谨慎的品质,发扬顽强的不屈精神,对语言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结论在欧洲殖民主义时期,语言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欧洲殖民者通过使用自己的语言,阻止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给当地的社会秩序带来了不必要的分化和冲突。
这一时期的历史提醒我们,要保护和传承本地文化,反对文化侵略和语言压制,让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得到平等的保护和发展。
作者简介:孟祥春,硕士,讲师,徐州建筑学院,江苏#徐州。
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商务英语。
邮政编码:221116文章编号:1672-6758(2009)05-0126-3论英语语言帝国主义孟祥春摘 要:以诸多西方学者鼎力推崇的文化帝国主义为理论支撑的英语强势蔓延,目前虽呈锐不可当之势,但语言竞争法则仍类似于生态学上的优胜劣汰。
英语语言帝国主义必将成为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的社会特征。
非英语国家理性思考的结论应该是兼收并蓄、厚积薄发,避免消极无谓的抵制而伺机弘扬本土文化。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化;帝国主义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一 英语强势蔓延的冲击2002年UN ESCO 公布的5世界濒临消失的语种版图6报告指出,联合国登记的6000多种语言中至少有3000多种面临消失的危险。
英国5卫报62002年公布曼彻斯特大学一个科学小组的研究报告称:90%的人类语言将于2050年从地球上消失。
与此相对的是英语却已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目前,以英语为母语的大约有3亿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ESL )和以英语为外国语(EFL )的人正在急剧增长,分别在3亿和1亿左右,如中国上海市提出在2010年要对50万中小学生实施汉、英双语教学。
世界语言种类随英语蔓延而递减的现象表明,英语全球化意味着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霸权,意味着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 mper i a lis m )的形成,全球化进程助长了强势语言覆盖下的文化不平等现象。
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有三种方式:一是在理论层次上推行西方中心主义理论,宣扬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二是在大众文化层次上通过文化媒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刊物等)传播它们的文化;三是在文化性的物质产品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使人们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西方化。
正如西方学者伯努瓦(Benoit)指出:/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即资本主义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
理论前沿2000年第10期
24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当今世界上大约有6万种语言。
英语是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70多个国家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半官方语言,有3.8亿人以英语为母语;约有16亿人以某种方式使用英语,占世界人口的近1/3。
全世界80%的电子信息用英语储存,因特网上80%多的内容是英语。
从外交到商贸,从科技到教育,从娱乐到体育,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几乎无处不在。
英语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导语言。
德国总理施罗德和法国总统希拉克第一次会晤,讨论法德两国未来的合作时,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既不是法语也不是德语,而是英语。
英国没有加入欧洲货币联盟,欧洲中央银行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只有10%的工作人员是英国人,可是银行的工作语言却是英语。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语言象英语这么广泛地传播,这么多的人在使用。
英语向世界各地传播,首先是由于英国几个世纪的海外掠夺、贸易和殖民。
老殖民主义者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强加给被征服的民族。
在1940—1990年间获得独立的100个殖民地中,有56个是英国殖民地,有一个是美国属地。
这些独立的地区或者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至少是承认英语的实用性。
英语现在继续更广泛传播,显然和全球化密切相关:国际贸易增长,多国公司的发展,科技交流的增多,通讯网络的扩大,都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美国的电台、电视、电影直接把英语传播到四面八方。
其他因素或许不那么明显,但是起了几乎同样大的作用,例如大量外国留学生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爱尔兰这6个英语国家的学校里读书。
英语成为从高层外交到航空管理等各种事务的主要交际工具,越来越多的公司和机构把英语能力作为雇佣和提升的先决条件,使会讲英语的人得到更多的机会,结果刺激了世界各地的英语学习潮。
英语的广泛使用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它的广泛传播就目前来说也难以阻止。
语言不等于意识形态,也不等于国家利益,但是语言优势可能被用来传播价值观念,谋求国家利益。
英语国家的语言优势使它们更易于取得信息优势,而在信息社会里,信息优势有助于取得政治经济优势,而非英语国家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英语国家推动英语的传播,不断巩固和扩大语言优势,而且把对外英语教学变成了一个赚钱的产业,如同通过商品和资本的输出使利润最大
化。
美国利用语言优势以及好莱坞电影、流行歌曲、食品饮料、
装扮服饰输出美国通俗文化,输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思想方式,试图使全世界“西方化”“美国
化”
;美国不仅要在军事、经济、技术方面无可匹敌,而且要在全球实行美国的
“文化统治”,从而长久、稳固地保持它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
英语的传播如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它也拥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在国际
事务中,英语日益
“排挤”其他语言;甚至在许多非英语国家的国内事务乃至日常生活中,英语也开始
“压迫”那里的语言。
一些学者把英语称为“语言杀手”,把推行英
语的霸道行为称为
“语言帝国主义”,是颇有见地的。
但是语言霸权盛行之时,被“压迫”的语言必然予以
抵制,语言冲突不可避免。
在语言冲突中,英语处于强势地位。
一些人甚至指责弱势语言制造麻烦,破坏和平,鼓动种族暴力和分裂,因此要予以压制。
其他语言居于艰
难的弱势地位。
非英语国家如果听任自己的民族语言遭语言帝国主义和语言冲突
赵伯英
探索与争鸣
理论前沿2000年第10期25受侵蚀和消亡,同时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文化上永远从属于别人。
一种民族语言的消失意味着那一民族的文化随之消亡,古今中外不乏先例。
任何一个民族都不甘心接受外来的文化统治和政治奴役。
他们只有尽力维护自己的母语,抵制英语的“挤压”。
维护母语的坚定立场首先是由语言感情决定的。
一个语言共同体世世代代共同生活,共同使用一种交际工具,对自己的共同语凝聚了深厚的感情,那是一种难以割舍的强烈感情。
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就真切地表达了对法语的感情———对母语的依恋和挚爱。
语言不但反映了一个共同体的现实的心理、文化状态而且反映了那个共同体共有的历史经历和文化,使所有成员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并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母语和文化特性。
此外,语言冲突往往不仅仅是语言感情问题,常常涉及更深刻的民族问题和社会、政治、经济问题。
如今英语几乎成了全球语言,非英语国家已经深切地感到了民族语言文化面对的威胁。
但是许多国家的抉择是非常艰难的:要坚决抵制“语言污染”,同时又不得不承认英语强势地位的现实,因此既采取措施维护母语的纯洁性,又扩大国内的英语教育,以适应全球化的需要,避免被“边缘化”。
众所周知,法国人长期以来对英语的“入侵”忧心忡忡,制定了一些硬性规定予以抵制。
法国政府禁止用英语在法国做广告,控制在法国放映的英语电影片的数量。
文化部长负责保护法语的纯洁性,法兰西科学院负责检查由英语进入法语的新词,以便使法语免受污染。
但是法国学校开始让学童更早地接受英语课程。
当德国人震惊地发现他们的科学家主要用英语发表论文和学术著作时,德国政府也只有花费大量资金推动德语的传播。
事实上,与全球化并行的另一种趋势———区域化也在不断发展。
日益增加的区域性贸易、旅游、宗教传播、跨种族婚姻、人口迁徙,促进了地区性语言的传播,有些已经扩展到了相当大的范围。
例如,汉语普通话在东南
亚广泛传播;阿拉伯语作为伊斯兰教语言,也作为区域
性贸易的重要语言,在北非和东南亚扩展;西班牙语在美洲传播;法语在法国前殖民地的使用范围继续扩大,虽然速度比其殖民势力高峰时期缓慢。
地区性语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些组织和政府机构努力的结果。
法国每年花费几十亿法郎资助法语会议和法语学校,赞助法语媒体宣传法国文化。
德国政府为扩大德语的影响,资助外国的78个歌德研究,帮助开设德语课程、上演德语戏剧、举办艺术展览和电影节。
在最近的将来,地区性语言的重要性可能会继续增加。
在英语和地区性语言的双重挤压下,比较小的语言共同体处境更加艰难。
他们大力强调地方特性,努力保持自己的语言,尽力限制强势语言的侵害程度。
例如在阿拉斯加和美国西北部,印地安社区在因特网上组织研讨,试图把本族语传留给年轻一代。
一些小语言共同体的努力已见成效,使自己的语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
同时,地方语言的使用者也开始获得多语能力,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以适应区域化和全球化的需
要。
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实用的选择。
但是许多地方语言,如非洲的一些语言,正日益衰落,有些语言在21世纪将面临消亡的危险。
英语的强势地位正继续得到加强,一些地区性语言呈现继续扩展的势头,也有一些语言正在消亡的途中。
语言霸权正在对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这就是当今语言世界的现实。
人们在强调“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诸方面的分歧,打破时空和种族、地域限制,形成全球文化”的时候,切不可对“语言霸权”的现实熟视无睹。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而迅速发展。
“关起门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
各民族语言的接触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可以使各国人民共享人类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中
国必须全面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但是我们应当保持头脑清醒,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对策研究,未雨绸缪,以免受“语言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之害。
(本文作者: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教授)责任编辑刘能杰
探索与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