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略述_1
- 格式:docx
- 大小:27.98 KB
- 文档页数:28
简单明了,一文告诉你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单位甘肃省说起甘肃省便不得不说河西走廊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一条走廊,便被世人称为“河西走廊”这条东西长1200公里宽数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的通道却为甘肃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说河西走廊之前我们先从祁连山说起河西走廊起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巨变欧亚板块与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地球上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祁连山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河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的流进河西走廊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形成片片绿洲成为滋养生命的摇篮在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润下河西走廊水草丰富环境适宜先后出现了西戎、犬戎、北羌、马羌等游牧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明诞生了著名的马家窑文化俯瞰河西走廊北面是阿拉善高原戈壁遍布人迹罕至南面是青藏高原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河西走廊处于两者之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沟通了中原和亚洲腹地让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经此产生了交集也让两者之间相爱相杀纷争不止公元前771年,西戎大举进攻西周并且在骊山杀死了周幽王西周因此灭亡周王室东迁洛阳认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在此设立了雍州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此后便出现了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善于养马的非子,因护送周王东迁有功便在如今的天水秦安被赐地为秦赐姓为嬴秦始皇的先祖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秦国统一六国后实力大幅提升此时河西走廊被月氏人控制但随着匈奴人的崛起河西走廊最终被匈奴人所控制秦始皇为了防范匈奴人的入侵开始修建了闻名古今的万里长城西汉建立初汉高祖刘邦想荡平匈奴结果却是“白登之围”以和亲求和告终忍辱负重的西汉,经过“文景之治”有了与匈奴掰手腕的能力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骞受命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经两次出使西域著名的“丝绸之路”便从张骞的脚步中诞生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出击一举收复了河西地区并增设河西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扫清了障碍“丝绸之路”的畅通加速了东西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商品互通宗教文化的传入也为河西地区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敦煌莫高窟便是典型代表从汉朝之后各国群雄纷争不止直至隋朝统一河西走廊又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隋炀帝为展示国威在今天的张掖召开了万国博览会世博会的鼻祖在张掖诞生了唐朝经历贞观之治国富民强朝廷柱石褚遂良曾由衷感叹天下之富庶无如陇右也陇右即今天的甘肃地区至唐代中期河西走廊始终被中原统治者牢牢掌握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不得不抽调河西陇右等地的兵力平叛造成西北兵力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地区北宋建立后并未对河西走廊进行有效的控制李元昊建西夏后河西走廊处于其势力范围之内为经略河西地区西夏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成立甘肃军司甘肃之名由此诞生元朝建立版图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扩大河西地区也归入了元朝版图明朝建立朱元璋不遗余力修建明长城“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从茫茫戈壁中拔地而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并未减弱清朝以嘉峪关为基地在河西走廊修建了大量的军台、驿站和道路但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自宋以后河西走廊便开始慢慢的淡出了历史舞台直至今日河西走廊地区留给我们的唯有金戈铁马过后的残垣断壁以及丰厚的历史遗迹和博大的文化底蕴如今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河西走廊必将续写丝路新辉煌。
【内容提要】魏晋时期,各地区本土文学的发展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地区本土文学的风格也多有不同。
就河西地区而言,东汉一代习经风气的影响,本土豪族的兴起及其重武修文的特征,都予三国西晋时代之河西文学以长远的作用;降及十六国时代,清典纯正的河西文学,在北中国文坛更居于重要地位,而所以如此,又与河西相对僻远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要题】先秦至魏晋六朝文学【英文摘要】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there existed a definite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ve land literature and the style of the literature there varied,too.As Hexi Area was concerned,the influence of chanting scriptures by the generation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the prosperous growth of the rich gentries and the pursuits of physical training and academical learning all played a permanent role in fostering the Hexi Area literature in the Western Jin Era of the Three Kingdoms.Down to the Sixteen States Period,the innocent and pure Hexi literature held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north part of China's literature field,the situation of which had a intimate link of the remote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the Hexi Area.【关键词】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本土文学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Hexi Area,native land literature【正文】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13X(2002)03-0075-04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含东汉建安时代)地位非凡。
河西地区历史建制的发展变迁一、河西地区的早期民族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条狭长的地带,沟通了我国东西部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著名的有着丰富地理地貌和多元民族文化的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
河西走廊早在距今10万年左右就有古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在河西各地留下了数量众多的遗迹遗物,创造了璀璨的河西史前文化。
二、汉置河西四郡,是河西地区建立的正式行政体系公元前133年,由于匈奴的兴起,汉武帝就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率部从陇西出发向河西进攻。
据《汉书·霍去病传》记载“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转战六日,过焉脂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金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师率减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户。
霍去病的这次对匈奴的进攻,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一战役是匈奴退出河西的关键。
《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失焉支、祁连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这次战役的胜利使匈奴退出了河西,河西走廊也正式归入西汉王朝的版图。
西汉王朝收回河西地区后,在河西地区推行一些列政治、经济措施,其中郡县的设置就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参照有关的史料仅以《汉书·武帝书》为依据,其中记载说:公元前121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公元前111年,分置敦煌郡、张掖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河西四郡。
汉置河西四郡,实现了汉武帝“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张掖)和显示汉朝“武功神威”(武威)的战略构想,并就此奠定了河西地区城镇分布的格局。
自汉以来,河西四郡的行政区域大致保持汉代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210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
三、汉代之后的河西历史沿革(一)五代十六国时期。
汉代之后是我国历史上群雄纷争的十六国时期。
鲜卑、匈奴、氐、羯、羌等少数民族趁机起兵,结束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局面,先后建立了一成(汉)、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等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前后延续达140余年。
河西四郡——河西走廊上四颗最耀眼的明珠,历经沧桑两千余年河西走廊,中国内陆通往西域的要道,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新疆边界以南。
河西走廊东周春秋时为被西戎占领,战国先秦时月氏人占,后被匈奴攻破,占领建城池。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12月登基,斯时国内矛盾逐渐平息,国家财力得到空前发展,有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再也不肯对匈奴采取忍让甚至是屈从的态度。
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相当于摄政王角色的窦太后去世,二十岁的汉武帝开始柄政,在作了一年多的准备后,他于公元前133年开始了对匈奴的战争。
从此在他柄政期间,对匈奴大的战争进行了二十余次。
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等等,都是抗击匈奴的名将。
大约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进击中,匈奴浑邪王杀了休屠王,带领四万部众投降汉朝。
汉武帝在他们的领地先后设立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
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河西四郡+两关•“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酒泉郡酒泉郡西汉于前121年置酒泉郡。
辖黄河以西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故地。
是河西四郡中最早设立的一郡。
因“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为剪除威胁,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两次率军征讨盘踞在河西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
霍去病率兵深入腹地,扫荡了五个匈奴王国,大获全胜,迫使浑邪王杀休屠王归汉朝。
相传霍去病曾在这里的金泉边庆功,顷御酒入泉与将士同饮,遂名酒泉。
汉朝乃取此名在河西置酒泉郡。
•“武功军威”——武威郡武威郡武威郡名字由来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表彰大将霍去病的“武功军威”而得名,其前名为姑臧,春秋时为西戎占领,战国前秦时月氏人建城,后被匈奴攻破,建姑臧城,辖黄河以西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故地。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大将霍去病西击匈奴,占了河西走廊,汉武帝刘彻设河西四郡之武威郡,即姑臧城改名武威郡(河西走廊东端)。
探讨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特征摘要:河西走廊,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本文以学术格式深入研究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历史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对当今中国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一地区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河西走廊在古代和现代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一、引言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一片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不仅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在当今中国的发展中仍具有战略地位。
本文将探讨河西走廊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文化传承,以及对中国的现代影响。
二、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与特征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东临黄河,西接天山山脉,北濒戈壁滩,南临祁连山脉,地理环境多样。
这一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中国的“西大门”,连接着东西方的文化和贸易交流。
三、河西走廊的历史演变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这一地区一直是中国北疆的一部分,也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在不同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曾被不同民族统治,包括匈奴、回鹘、突厥和蒙古等。
这一地区的历史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的政治格局,还塑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四、河西走廊的文化传承河西走廊不仅具有多元的民族文化,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莫高窟是河西走廊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和雕塑,反映了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
此外,河西走廊还保留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包括歌舞、乐器、织布等方面的独特表现。
五、河西走廊对当今中国的影响河西走廊在当今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西部发展的战略通道,还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和欧洲的重要联系通道。
河西走廊地区的资源丰富,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
六、结论河西走廊作为中国西北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通过对其地理位置、历史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对当今中国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在古代和现代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河西走廊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在当今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关注。
河西文化圈形成述略
吴浩军
【期刊名称】《河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1)004
【摘要】河西地区从张骞通西域、霍去病破匈奴开始,经过六七百年的开发经营,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已发展成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一个独特地域.中原文士的涌入,佛教文化的传播,五凉各政权执政者的崇尚重视,使这一地区的文化呈现出极盛的面貌,涌现出了一大批硕儒高僧,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圈,并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吴浩军
【作者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古代河西桑蚕丝织业述略 [J], 闫廷亮
2.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环境资源保护述略 [J], 闫廷亮
3.元代河西地区屯牧述略 [J], 郭军
4.甘青古道述略--以青海与甘肃河西走廊交通为例 [J], 黄兆宏
5.秦汉时期河西走廊农牧经济结构变迁述略 [J], 安旭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文化的传入与回溯作者:张森来源:《牡丹》2016年第09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不平衡,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且错综复杂,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中原地区长期的封建割据和不断的战争,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随着移民潮急剧向周边扩散,“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世家大族避居河西,进一步促进河陇地区成为北中国文化中心。
与此同时,西域文化源源不断地向东传播,而河西走廊是西来文化的必由之路。
因此,这一时期,随着东西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河西走廊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一、河西走廊的地理特征及其文化传统河西因地处黄河西面而得名,南面是祁连山,北面是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
西北起疏勒河下游,东南至乌鞘岭。
河西夹两山之间,形成一条狭长的走廊,又被称为“河西走廊”。
走廊绿洲间贯穿有戈壁、沙漠。
与北部的沙漠和南部的森林地区相比,河西走廊腹地无疑成为理想的进行路线,不论是东来西往的使者、商旅,还是南下北上的征战军队,大多取道河西而行,因而使河西最终取代“草原丝绸之路”“森林丝绸之路”,成为名副其实的东西交通走廊。
从商周、春秋、战国、秦到西汉初期,河西的居民先后是氐、羌、月氏、乌孙和匈奴,他们居敦煌、祁连间,有武威、张掖、酒泉数郡之地。
这些古老的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文化内容也不同于中原汉族。
这一时期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以沙井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月氏文化,河西文化以游牧民族的文化习俗为盛,对后世河西走廊的文化形成了一定影响。
从汉武帝开始,中原王朝的势力开始向河西地区渗透,张骞“凿空”西域,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河西四郡的设置,加上中原王朝移民实边的政策,西汉、东汉两代陆续有大量的中原农业人口迁入,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原人口向河西地区迁移,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带来了中原的思想文化。
河西文化逐渐与中原汉族文化接近。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的战争和交流,西域少数民族和中亚、西亚商贾的活动,佛教、道教和儒教的汇聚,五凉割据政权的文治武功,都给河西历史文化烙下了深刻的影响。
河西四郡简介该四郡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设立的本文导读: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12月登基,斯时国内矛盾逐渐平息,国家财力得到空前发展,有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再也不肯对匈奴采取忍让的态度。
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相当于摄政王角色的窦太后去世,二十岁的汉武帝开始柄政,在作了一年多的准备后,他于公元前133年开始了对匈奴的战争。
从此在他柄政期间,对匈奴大的战争进行了二十余次。
卫青、霍去病、李广、赵破奴,赵充国,等等,都是抗击匈奴的名将。
大约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进击中,匈奴浑邪王杀了休屠王,带领四万部众投降汉朝。
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设立酒泉郡,武威郡,公元前111年设立张掖郡,公元前88年设立敦煌郡。
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设立背景在西汉初年,西汉边境地区经常受到匈奴的骚扰,杀伤边境居民,抢劫财物,破坏农业生产。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寻求他国共同抗击匈奴,曾派遣张骞、甘父通使西域,意欲联合大月氏。
由于此时大月氏已在大夏建国,不愿再东返故里与匈奴为敌,联合大月氏的目的没有达到。
到了张骞第二次通使西域以后,才逐渐完成了联合乌孙和天山以南的诸农业国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
西汉初年以来,西汉政府对匈奴一直沿袭着消极防御的政策,除在沿长城边界线驻兵防守外,并采用和亲的办法。
后来有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再也不肯对匈奴采取忍让的态度,改变消极防御为主动出击。
仅武帝于公元前133年及以后的几次派出大军深入匈奴游牧区进行追击。
“汉军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堕殪,罢(疲)极昔之”。
从而削弱了匈奴的势力。
汉朝在长城以北建立了屯垦戍边、移民开垦的大片农业区。
公元前121年游牧在河西地区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投降汉朝。
汉朝封浑邪为源阴侯,其下属四人被封为列侯。
其部众4万余人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称为五属国。
据《汉书·地理志》载:公元前104年,西汉政府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前101年设武威郡,前88年设敦煌郡。
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与文学2023-10-27contents •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背景•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表现•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学特点•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学代表作品•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与文学的影响目录01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背景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战乱,政权更迭频繁。
政治动荡民族迁徙佛教传播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河西地区成为多个民族迁徙的通道,不同民族文化交融。
五凉时期,佛教在河西地区广泛传播,成为当时重要的宗教信仰。
03历史背景0201河西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是中原与西部地区的交通要道。
地理位置河西地区自然环境多样,包括沙漠、草原、山地等,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自然环境河西地区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转站,为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交通与贸易地理环境河西地区农业发达,灌溉系统完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社会经济农业发展河西地区手工业发展,特别是纺织、制陶、冶炼等领域。
手工业河西地区商业繁荣,是中原与西部地区贸易的重要枢纽。
商业与贸易02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表现佛教的传播五凉时期,佛教在河西地区广泛传播,成为当时重要的宗教信仰。
凉州等地兴建了许多佛教寺庙,如著名的凉州大云寺等。
宗教与哲学道教的影响五凉时期,道教也在河西地区逐渐传播开来。
凉州等地出现了不少道观,如著名的紫阳观等。
哲学的繁荣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的哲学思想也相当繁荣。
学者们汲取中原和西方哲学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哲学流派,如以竺法护为代表的佛教学派和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般若学派等。
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高峰。
以《五凉诗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如《胡笳十八拍》、《陇头流水歌》等,展现了河西地区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地域特色。
文学的繁荣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的艺术创作也颇具特色。
雕刻、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如著名的画家曹仲达、雕塑家昙曜等。
艺术的创新文学与艺术建筑的特色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的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
河西历史地理文化纵述“人根本没有本性,他所有的是历史”。
因为离开实际行动和实际过程,根本无法分析任何问题。
分析和关注当下,就必须参照过去,要更好地进入未来,就必须洞察和透彻理解过去。
只有不断地走入所有的过去----历史,才能让我们时刻觉醒和求索,也才能明白我们是在前进?破坏?历史上繁荣和兴衰的经验已经太多太多,只是我们能记忆或记忆深刻的很少。
怎么办?再一次地走进我们关注的地域历史——河西走廊,捡拾随处可见的瑰宝,感受几多沧桑和厚重,体悟独特与绝响,呼唤来者的足迹踩出新的“丝绸之路”。
“我想象着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和热气腾腾的生活情景,憧憬着技术进步将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灿烂前景,幻想着人的创造力将得到空前的发展,使人为之目眩”。
外国学者的憧憬让人浮想联翩!我也想象着一批又一批不分肤色不分语言不分老少的游客和研究者到河西走廊来,为它的神奇雄厚淳朴多彩所打动,为它的丰富深刻博大古老而留恋忘返,将其感觉和感悟一一织入心里,转换思维状态,接近客观地思考人生,改变生活态度。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要认识到这块地域的意义而减少浮躁和因为浮躁引起的破坏。
因为后来者也要追寻我们的足迹。
人类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幸福,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将自己从纯自然的原始环境中隔离开来,因此有了巨大而诸多的建筑、文字、艺术,等等文明的形态。
并且这样的努力绵绵不绝,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人类文化的连续性.但同时人类在追逐无限的物化财富时严重地破坏了最初与人类浑然相处的自然世界,随之破坏着自己创造也给自己很多愉悦的精神财富,使连续性的文化中常常有断层。
想要保持所有文化的物化存在状态的希望随时都受挫,有时全部被破坏,有时只留下遗迹和残垣断壁,只能不断地靠历史的回忆来再现。
这种回忆一定是从当代出发,带着现实的思考,成为新的理智的综合-------历史性、现实性的精神活动。
这是爱好历史和研究历史者的尊严和责任心。
这种责任性必须要有广博的同情心,能够包容所有时代和所有的民族。
河西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略
述
从战国到秦,活动在河西地区的主要是月氏、塞种胡和乌孙等族。
在这些种族中,以月氏最为强大。
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
”[1]所以到了秦汉之际,活动在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的则主要是月氏和乌孙了。
西汉初年,匈奴赶走了月氏、乌孙,占据了河西。
匈奴不仅在占领区征收赋税,还严重地破坏和阻碍中西交通;并与羌人连结,威胁着汉朝的安全。
面对这种情况,汉高祖刘邦曾经出兵抗击,但是不幸失败,被围于平城,后用陈平之计才得以脱身。
此后,双方签订了和亲盟约。
匈奴通过和亲,每年从汉朝获得大量的絮、缯、酒、米等衣食。
但是匈奴仍不断地派兵南下,骚扰汉朝边境,杀戮吏民,虏掠人口。
汉朝初建,无力反击,只有忍让。
在西汉建国的六七十年间,匈奴势力变得更加强大,史称其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匈奴贵族为了满足其贪欲,对汉朝的边境侵扰日甚。
在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33年间,匈奴骑兵连年南下,虏掠人畜,劫夺财物,践踏庄稼,汉朝北方广大地区受到严重危胁。
在此数十年中,西汉王朝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特别是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势变得十分强盛。
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上皇位时,对匈奴反击的条件已经成熟。
于是汉王朝制定了以武力防御和抗击匈奴的
方针。
建元二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前去寻找被匈奴迫逐西迁的大月氏、乌孙等民族,以联合他们共同抗击匈奴。
张骞在中途两次被匈奴扣留达十一年之久,于元朔三年方才还归长安。
这此出使,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西域的地理物产、风土人情却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坚定了汉武帝以武力抗击的决心。
于是他任命卫青和霍去病为大将,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前121年的河西之战和前119年的漠北之战。
河西之战主要是由青年将领霍去病领导进行的。
据记载,元狩二年春,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西行过焉支
山,深入匈奴地千有余里,大破匈奴,斩获甚多。
同年夏,汉王朝乘胜出击,再次进军河西。
这次,霍去病从北地出发,至居延,然后南下打到祁连山,俘、斩匈奴三万多人,并“得单于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下者二千五百人。
”这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
”从此,河西走廊正式归入了汉朝的版图。
河西归汉后,汉王朝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措施进一步开发河西。
元狩二年河西之战结束后,汉王朝即以匈奴之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又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
至此,历史上有名的“河西四郡”完全建立起来,使河西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为
了防御匈奴的侵扰,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汉王朝又在敦煌以西设立了玉门关和阳关,以扼守西域进入河西、中原的大门。
同时,还将秦长城向西延伸,修筑了从令居到敦煌,一直延伸到盐泽的长城。
并在长城沿线按一定距离修筑烽燧亭障,由侯官、侯长和都尉等率戍卒把守。
这样就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
御体系,为保卫河西地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丝绸之路”上往来使者、商贾的安全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由于西汉王朝对河西走廊的牢固占有,原住匈奴诸族的迁徙,河西地区一时变得人烟稀少。
为了巩固对河西走廊的统治,汉武帝采取了移民实边的政策,将关东贫民或罪犯迁来进行屯田和垦荒。
徙民措施的直接结果便是河西地区人口大增。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到西汉平帝时,河西四郡共有71270户,28万多人。
这些大量迁入的徙民和戍卒为农业生产提
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再加上河西走廊广袤肥沃的土地和祁连山丰富的冰川融水等得天
独厚的自然条件,还有中原地区先进农耕技术随着移民的传入,使河西农业生产飞速地发展了起来,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不仅保证了移民和驻军生活的需用,而且在中原地区发生饥荒和灾难时,还能调拨出大量的粮食支援中原灾区,使河西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商品粮基地。
居延汉简的有关简文即生动地为我们说明了这一点。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太平广记》说:“河州
敦煌道,岁屯田,实边食,余粟转输灵州,漕下黄河,入太原仓,备关中凶年。
关中粟麦藏于百姓。
天子幸五岳,从官千乘万骑,不食于民。
”唐代晚期,张议潮驱逐吐蕃在河西的统治,归义军治下的农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
敦煌文书中就有“荷锸如云”,“家家都有十硙水,男耕女织不相失”的记载。
唐僖宗时,中原发生饥荒,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还将大量的储粮运往中原,供给中原王朝,助其渡过难关。
移民不仅为河西地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河西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汉文化。
汉时,许多朝廷命官,如戾太子事件中受到牵连的许多官员就被流放到河西地区。
这些人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的到来,使中原发达的汉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河西地区,他们本人及其后裔也成为当地的望族和大姓。
如敦煌地区的翟姓,即是汉朝着名宰相翟方进的后裔。
这些望族大姓的活动往往带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和很浓厚的
宗教色彩。
莫高窟的一些题记和榜文就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