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精神
- 格式:ppt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6
题型4.1 思想文化交流——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A卷)限时:35分钟实际用时:_______分钟掌握程度:□优□中□差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
孔子主X“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貴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我舟,水则覆舟。
”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材料二“某某”一词源于西方,英语的某某democracy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
启蒙运动时西方明确提出主权在民思想:“主权是属于全休人民的国家最高权力,政府则只是受主权者的委托去执行公意,他们只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撤换他们。
”——-据应克复《西方某某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不同并说明其根源。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案】(1)内涵: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评价: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局限性: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
(2)不同:内涵不同:中国的民本思想家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西方主权在民思想更注重人民的政治权利。
中西历史联系与比较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274200第二编中外重大历史问题比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一节先秦时期的中西方比较1、中西方早期政治制度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1)不同的发展方向。
①中国:春秋战国,中国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方:希腊是小国寡民、城邦林立,城邦处于奴隶制强盛时期,实行公民民主政治.(2)原因(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侧重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分析.)①中国:大河流域,多平原,逐渐形成了封建小农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因此需要国家统一,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来维持社会的发展。
②希腊:山多、海多、港口多,这一地理环境适宜工商和航海业的发展,有利于希腊人形成平等、民主、协作的民族精神.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逐渐地形成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2、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
相同:①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②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③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
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不同:⑴对东西方社会思想和政治产生的影响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⑵形成原因不同:①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②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3、比较中国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西方智者学派的异同,认识东西方思想发展的起源4、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两种文明产生的不同影响5、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6、古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比较思想文化繁荣富含民主和科学精神。
礼乐制度发达注重等级观念。
7、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当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欧洲正经历着人文主义的萌芽,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
【历史知识点】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异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但人文思想并不是西方独有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
“仁”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
孔子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儒家思想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担当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
占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他们的言论思辨往往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否定权威,敢于创新。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
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三纲五常”在儒学家看来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天理,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屁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
高中历史全套思维导图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最初的儒家思想,到后来的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礼教、忠诚、孝道等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本质、自由、正义等问题的思考。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更是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现代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实现。
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着丰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这些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在文学艺术方面,古代中国的诗词、歌曲、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代表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至今仍然广受欢迎。
4.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从XXX的万有引力定律,到XXX的相对论,再到现代的量子力学、基因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5.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于19世纪末,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如民主、科学、人权等。
这些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6.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0世纪以来,中国在思想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如、、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在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高铁技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在国际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中国的电影、音乐、美术等文学艺术形式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融合的传播与实践研究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是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而在这个趋势中,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异同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从文化背景上来看,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而儒家文化则来源于中国。
其次,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崇尚个性与自由;儒家文化则强调人伦道德,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此外,从价值观念来看,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的成功和成就,崇尚竞争和胜利;而儒家文化则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境界,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共存共荣。
然而,尽管有这些明显的不同,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都非常注重自我提升和社会责任,都倡导自由和平等。
此外,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也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都秉承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并且在处理人类共同问题上有着相似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案。
二、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合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是一个互相借鉴、交流和协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理解,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这种融合的模式可能是不同的,有时是互相碰撞,有时是和谐共融。
无论是哪种模式,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传播方面,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西方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可以通过电影、音乐、文学、艺术等多个渠道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
而儒家文化则具有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儒学讲座、儒家文化节等形式向外传承儒家文化。
两种文化的传播形式各异,但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应用方面,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也在很多领域有所体现。
例如,在商业管理方面,西方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已经在中国企业得到广泛地应用,而儒家文化的“仁爱”、“忠诚”等价值观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提此主张,把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学术罢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专制,是儒家思想成为思想主流。
2、新儒学: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
3、君权神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为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诸侯皆应服从,另一方面如果天子无道,天罚之。
4、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7、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顺从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张。
8、焚书坑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坑杀大批儒生,加强思想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9、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以“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而后地方诸侯势力增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转为积极有为政策。
10、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儒家人文精神指的是儒家思想中包含的强调人的尊严、道德、礼仪、仁爱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儒家人文精神依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首先,儒家人文精神具有宽广的包容性。
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天下为公”,倡导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在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也变得尤为重要。
儒家人文精神能够为这样的对话提供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环境。
其次,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尤其是“治国、平天下”这两项,已经成为现代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哲学界也已经将其延伸到全球治理领域。
儒家人文精神提供了一个关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在全球化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儒家人文精神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道德基础。
在全球化的时代,商业合作、文化交流、政治互动等各种领域中,道德的约束非常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义气、信用等道德观念,这些观念能够为我们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提供参考。
最后,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礼治国”。
礼仪不仅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涉及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方面。
每个文化都有不同的礼仪习惯,儒家人文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尊重并融入不同的礼仪文化。
总之,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全球化的时代,这种精神尤其需要被重视。
对于个人来说,儒家人文精神是一种有益的道德引导;对于国家来说,它可以为现代治理提供指导思想;对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来说,儒家人文精神同样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儒家文艺观历史演变儒家文艺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本文将主要介绍儒家文艺观历史演变的八个方面,包括起源、发展、繁荣、衰落、复兴、现代化、国际化和未来发展。
一、儒家文艺观起源儒家文艺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儒家学派逐渐崭露头角。
儒家学派注重人文精神,强调道德伦理,提倡中庸之道,这些思想为儒家文艺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礼乐教化”,认为文艺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发挥教化作用。
二、儒家文艺观发展随着汉代的到来,儒家文艺观逐渐发展壮大。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文艺观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这个时期,儒家文艺观强调文艺的伦理价值,主张文艺应该服务于社会道德教化。
同时,儒家文艺观也开始关注文艺的艺术性,提倡“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三、儒家文艺观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儒家文艺观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繁荣高峰。
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诗歌、散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儒家文艺观在这个时期强调文艺的个性表现和情感表达,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
同时,儒家文艺观也开始注重艺术的审美特性,提倡“意境深远”的艺术境界。
四、儒家文艺观衰落明清时期以后,儒家文艺观逐渐走向衰落。
这个时期,儒家的封建礼教思想逐渐僵化,束缚了文艺的发展。
同时,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
在这个时期,儒家文艺观的主导地位受到动摇,文艺创作开始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
五、儒家文艺观复兴在20世纪初的中国,儒家文艺观开始重新受到重视。
一些学者和教育家开始提倡“新文化运动”,试图融合中西文化,重振儒家文艺观的活力。
这个时期,儒家文艺观的现代意义被重新挖掘,强调文艺的人性表达和情感沟通,主张“文以载道”的现代转化。
同时,儒家文艺观的审美价值也被重新肯定,提倡“和谐之美”的艺术追求。
总结各阶段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从古代的夏商周时期到现代,儒家思想一直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各个阶段儒家思想的核心进行总结。
第一阶段:先秦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周朝时期,那时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并开始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和谐和有序的社会。
儒家思想在这个阶段主要由孔子和孟子等儒家经典所代表。
1.1 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和言语中。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个人的自律和家庭的和谐,主张通过道德来统治和维护社会的秩序。
1.2 孟子思想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的培养,才能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他还提出了“王道”和“天命”的理念,主张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以人民的福祉为重。
第二阶段:秦汉儒学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一段相对低落的时期,但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者开始将儒家思想与政治和治理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管理的论述。
2.1 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他主张“明王道,修王教”,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中心,并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
他的思想强调君主的良好统治和人民的自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2.2 扬雄思想扬雄是东汉时期的儒家学者,他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是以自我认知和个体发展为核心,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完善。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宋明清儒家思想在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演进,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
在这个阶段,儒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得到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阐述。
3.1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以程颐、程颢和朱熹等学者为代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从古代开始,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哲学以及礼仪等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外交使者等渠道传入各个国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教文化、佛教传播、文学与艺术等几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儒家思想成为主要的思想体系和社会规范,对社会制度、教育、家庭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日本,学习儒家经典成为士族的必修课,儒家思想的礼仪观念、忠诚观念等深刻影响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
在韩国,儒家思想也深深根植于社会价值观念之中,对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道教文化也对国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倡导心静体安,崇尚养生与自然疗法。
道教的思想与实践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都有传承和影响。
例如,在日本,道教的思想与禅宗佛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禅宗文化,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建筑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养生理念也深受西方国家的关注,如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中国养生方式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行,成为西方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此外,佛教的传播也给国外带来了深远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途经中国传入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解脱”,强调人类对苦难和欲望的解脱和超越。
佛教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都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日本,佛教传播中的一部分是宗教建筑和寺庙的建设,这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还使佛教艺术和文化深入于日本文化之中。
最后,中国传统文学与艺术也对国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深刻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也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xx诸子百家与xx先哲思想之比较引言哲学一直被认为最深奥的科学,是真正自由的知识。
作为三大哲学流派之二的中国古代哲学与希腊哲学,更是在人类历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先秦诸子百家与古希腊先哲无疑被认为是两大哲学流派的鼻祖与缔造者,他们为各自的哲学奠定了基础,开凿了源泉,打开了通往求知世界的大门。
对于人类文明的辉煌与进步,两者功不可没。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诸子百家与古希腊先哲发展背景的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比较,古希腊人文精神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比较,来对中国诸子百家与古希腊先哲的思想进行比较。
关键词:发展背景xxxx人文精神儒家思想一、中国诸子百家与古希腊先哲发展背景的比较作为开启人类智慧的先驱,先秦诸子百家与古希腊先哲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将从发展背景方面进行浅要的比较分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山水喜好不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智慧风格。
同样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先秦诸子百家与古希腊先哲不同的哲学风格与追求。
首先从先秦诸子百家说起。
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古人狭义世界观的真实描写。
而且从孔子时代到上个世纪末,中国思想家没有一个有过到公海冒险的经历。
在《论语》之中,提到海的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孔子为什么想到海,而不是深山或者是穷乡僻壤;孟子提到海的话也很简短。
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至于与儒家并列显学的墨家,更是扎根于土地,根本就没有提到过大海;而道家也许只有庄子编童话的时候用到过大海(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
由此观之,先秦诸子是没有真正畅游过大海,最多也是站在海边,慨叹大海的浩瀚无边。
可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是大陆哲学。
中国大陆国家的地理环境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
由于农民需要种田,在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自然要随风雨日月等种种自然因素而动,循四季而发,终生世代与自然打交道,所以他们赞美自然,崇尚自然,终究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的思考,对天的思考。
易错易混点30 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的人文思想错因归纳:不能正确认识古代中国和西方的人文思想在人的基本属性、批判的观念、人的存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释疑解惑1.相同点:都肯定人的价值,承认人生存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2.不同点(1)对人的基本属性认识不同:儒家将社会道德性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强调人的价值体现在社会关系中,比如国家、家庭等。
西方人文主义将自然属性作为人的本质,强调个人的独立、自由和享乐。
(2)批判的观念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对君主“仁政”的要求,也是其维护君主专制的一部分。
而西方人文主义反对一切限制人发展的因素,包括教会、君主等等。
(3)对人的存在方式认识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的人是一个群体的概念,否定个人人格和尊严的合理性。
西方人文主义突出独立的个人存在的价值,肯定人作为个体不同于他人和社会的合理性。
真题突破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答案】B【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2.(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A【解析】儒家学派主张“仁”,注重德性,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中的主张,故①正确;墨家学派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材料中主张不符,故②错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斯多亚学派埋头苦干,为人类谋幸福,履行社会义务,为社会而生,有益于人类,适宜于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与材料主张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宝贵财富,它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思想成果,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
在这些文化传统中,人文精神是其中最为独特,并且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的本质和意义、人类关系的探究,是爱、尊重、平等、宽容、礼仪、道德、智慧、思想、艺术等多元素的相互渗透和综合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渗透在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对人的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对人的关怀,这要从孔子的“仁”开始说起。
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之所不能已”,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
这里的仁不仅仅是关心他人,而是出自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正的同情心、善意和友爱。
从孔子的“仁”中,我们看到人文主义的精神。
除了孔子的“仁”,还有达人所说的“人心”,也有“厚德载物”这样一句古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都是表达着“关怀他人”的一种深刻内涵。
重视礼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之轮一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礼仪之轮在先,义之存焉”,即只有遵循礼仪,才能使人们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礼仪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规范,成为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石。
而礼仪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它还代表着人们的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和人类的尊严。
宽容包容人文精神体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宽容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把宽容包容作为品德评价的标准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哲学思想。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文化,都强调了“宽宏大量”的道德特质。
人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指的就是宽容包容。
林则徐在为圆明园遗失文物而写的《圆明园别志》中,说过一句话:“欲抚巨泽,须以容器。
”这也是宽容包容的一种体现。
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依旧有很大的意义。
目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道德社会等各方面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观念和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一些文明的衰落和价值观念的混乱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古希腊人文主义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一、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1.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们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例如,“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我们有理由把智者学派闪耀着人文精神的思想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把普罗泰格拉视为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3.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运动更为彻底,更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二、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比较一、古希腊人文主义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一)西方史学家关于人文精神的观点(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强调个人价值并信仰上帝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凡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的态度,都是人文主义。
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标准。
……人文主义从复古活动中获得启发,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
(2)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认为:“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
”认为人文主义首先在于认识,倡导“丰满而完整的人性”。
(3)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和中心地位……用今天流行的拉丁文原文来说,即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
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1.人本精神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其最根本的特质。
作为中国文化之主流的儒学,更是注重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等。
儒学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发展,更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进一步演变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
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
进而解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草木、贵于天地之间,在于人有“仁”和“义”。
“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之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
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
“义”是指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懂得遵守社会道德,并肯定事在人为,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现实社会。
所以说,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与礼,第一次明确肯定了“人”的本质与价值,探讨了人之本质与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儒学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色。
孟子以后的“性善论”进一步将社会伦理赋予人的本性,则不仅从人的本质上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而且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去恶的理性自觉和自由选择,赋予了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的能动自主权及其内在根据。
2.忧患意识儒学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国家生命和人民生命生存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变化的责任和使命的关怀。
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和承担实践责任,使忧患意识得以提升。
“凡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后。
”这种积极担当忧患的责任意识,后乐的精神,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谋而合。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忧患精神,提出了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生存、事业成败、国家存亡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