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精神
- 格式:ppt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6
题型4.1 思想文化交流——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A卷)限时:35分钟实际用时:_______分钟掌握程度:□优□中□差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
孔子主X“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貴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我舟,水则覆舟。
”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材料二“某某”一词源于西方,英语的某某democracy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
启蒙运动时西方明确提出主权在民思想:“主权是属于全休人民的国家最高权力,政府则只是受主权者的委托去执行公意,他们只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撤换他们。
”——-据应克复《西方某某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不同并说明其根源。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案】(1)内涵: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评价: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局限性: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
(2)不同:内涵不同:中国的民本思想家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西方主权在民思想更注重人民的政治权利。
中西历史联系与比较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274200第二编中外重大历史问题比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一节先秦时期的中西方比较1、中西方早期政治制度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1)不同的发展方向。
①中国:春秋战国,中国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方:希腊是小国寡民、城邦林立,城邦处于奴隶制强盛时期,实行公民民主政治.(2)原因(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侧重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分析.)①中国:大河流域,多平原,逐渐形成了封建小农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因此需要国家统一,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来维持社会的发展。
②希腊:山多、海多、港口多,这一地理环境适宜工商和航海业的发展,有利于希腊人形成平等、民主、协作的民族精神.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逐渐地形成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2、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
相同:①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②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③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
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不同:⑴对东西方社会思想和政治产生的影响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⑵形成原因不同:①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②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3、比较中国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西方智者学派的异同,认识东西方思想发展的起源4、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两种文明产生的不同影响5、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6、古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比较思想文化繁荣富含民主和科学精神。
礼乐制度发达注重等级观念。
7、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当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欧洲正经历着人文主义的萌芽,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
【历史知识点】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异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但人文思想并不是西方独有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
“仁”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
孔子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儒家思想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担当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
占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他们的言论思辨往往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否定权威,敢于创新。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
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三纲五常”在儒学家看来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天理,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屁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
高中历史全套思维导图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最初的儒家思想,到后来的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礼教、忠诚、孝道等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本质、自由、正义等问题的思考。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更是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现代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实现。
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着丰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这些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在文学艺术方面,古代中国的诗词、歌曲、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代表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至今仍然广受欢迎。
4.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从XXX的万有引力定律,到XXX的相对论,再到现代的量子力学、基因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5.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于19世纪末,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如民主、科学、人权等。
这些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6.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0世纪以来,中国在思想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如、、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在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高铁技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在国际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中国的电影、音乐、美术等文学艺术形式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融合的传播与实践研究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是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而在这个趋势中,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异同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从文化背景上来看,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而儒家文化则来源于中国。
其次,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崇尚个性与自由;儒家文化则强调人伦道德,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此外,从价值观念来看,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的成功和成就,崇尚竞争和胜利;而儒家文化则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境界,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共存共荣。
然而,尽管有这些明显的不同,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都非常注重自我提升和社会责任,都倡导自由和平等。
此外,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也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都秉承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并且在处理人类共同问题上有着相似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案。
二、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合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是一个互相借鉴、交流和协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理解,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这种融合的模式可能是不同的,有时是互相碰撞,有时是和谐共融。
无论是哪种模式,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传播方面,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西方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可以通过电影、音乐、文学、艺术等多个渠道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
而儒家文化则具有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儒学讲座、儒家文化节等形式向外传承儒家文化。
两种文化的传播形式各异,但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应用方面,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也在很多领域有所体现。
例如,在商业管理方面,西方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已经在中国企业得到广泛地应用,而儒家文化的“仁爱”、“忠诚”等价值观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提此主张,把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学术罢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专制,是儒家思想成为思想主流。
2、新儒学: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
3、君权神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为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诸侯皆应服从,另一方面如果天子无道,天罚之。
4、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7、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顺从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张。
8、焚书坑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坑杀大批儒生,加强思想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9、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以“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而后地方诸侯势力增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转为积极有为政策。
10、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儒家人文精神指的是儒家思想中包含的强调人的尊严、道德、礼仪、仁爱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儒家人文精神依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首先,儒家人文精神具有宽广的包容性。
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天下为公”,倡导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在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也变得尤为重要。
儒家人文精神能够为这样的对话提供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环境。
其次,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尤其是“治国、平天下”这两项,已经成为现代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哲学界也已经将其延伸到全球治理领域。
儒家人文精神提供了一个关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在全球化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儒家人文精神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道德基础。
在全球化的时代,商业合作、文化交流、政治互动等各种领域中,道德的约束非常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义气、信用等道德观念,这些观念能够为我们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提供参考。
最后,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礼治国”。
礼仪不仅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涉及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方面。
每个文化都有不同的礼仪习惯,儒家人文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尊重并融入不同的礼仪文化。
总之,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全球化的时代,这种精神尤其需要被重视。
对于个人来说,儒家人文精神是一种有益的道德引导;对于国家来说,它可以为现代治理提供指导思想;对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来说,儒家人文精神同样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