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制剂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靶向制剂的名词解释靶向药物(也称为靶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策略,它通过特异性地针对癌细胞上的特定分子或通路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与传统的化疗相比,靶向制剂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1. 靶向制剂的基本原理与作用机制靶向制剂主要通过与肿瘤细胞上高度表达的分子发生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阻断血液供应或诱导细胞凋亡。
这些分子可以是细胞表面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分子、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等。
与传统化疗不同,靶向治疗更加精确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了对健康组织的损伤,带来更少的副作用。
2. 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的关联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常伴随着关键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可以导致异常的细胞增殖、生存和侵袭能力。
通过分析肿瘤基因组,科学家们可以发现特定基因的突变,并针对这些突变开发相应的靶向制剂。
例如,EGFR突变在某些癌症中较为常见,而通过靶向EGFR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
3. 靶向制剂在不同癌种中的应用靶向制剂在不同类型的癌症治疗中均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BCR-ABL融合蛋白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中常见的突变,而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可以抑制其活性,从而控制疾病进展。
对于乳腺癌,HER2突变在部分患者中较为常见,而靶向HER2的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4. 靶向治疗的局限性与挑战尽管靶向治疗在一些癌症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其应用仍受到一些限制。
一方面,一些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得肿瘤细胞逐渐对药物失去敏感。
另一方面,由于细胞的异质性和多样性,靶向治疗可能无法完全抑制全部肿瘤细胞的生长。
此外,靶向制剂的高价格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需要在成本效益方面做出权衡。
5.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为了克服靶向制剂的局限性,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找新型的治疗策略。
例如,免疫治疗的发展为靶向制剂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
靶向制剂的概念
一、靶向性
靶向制剂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药物传递系统,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将药物直接导向到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
这种药物制剂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并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靶向性的实现通常依赖于药物与特定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受体-配体结合、抗原-抗体反应等。
二、载体
靶向制剂通常借助载体实现药物的有效传递。
这些载体可以是脂质体、纳米粒、微球等,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能够保护药物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同时帮助药物克服生理屏障,如细胞膜、血脑屏障等,从而将药物精确地送达靶组织或靶器官。
三、控制释放
靶向制剂另一个重要的特性是控制药物的释放。
通过特定的设计,靶向制剂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释放药物,从而实现对药物释放的最优化控制。
这样可以确保药物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中保持适当的浓度,延长药物的疗效,降低给药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四、提高疗效
由于靶向制剂的靶向性和控制释放的特性,它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疗效。
一方面,通过直接将药物送达靶组织或靶器官,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另一方面,通过精确控制药物的释放,可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从而增强其对靶点的治疗效果。
五、降低成本
虽然靶向制剂的生产和开发成本相对较高,但由于其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必要的药物用量和给药频率,因此可以在整体上降低治疗成本。
此外,靶向制剂还可以降低由于药物副作用和并发症导致的额外医疗成本。
第十四章靶向制剂一、概述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是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某靶点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可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顺应性。
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以及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
(一)靶向制剂的分类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第二级指到达特定的细胞,第三级指到达细胞内的某些特定靶点的靶向制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靶向制剂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1.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这是载药微粒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自然倾向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
这类靶向制剂利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型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各种类型的微粒给药系统。
注射给药后,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及淋巴等巨噬细胞丰富的器官,而很难达到其他的靶部位。
2.主动靶向制剂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例如疏水性载药微粒的表面经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修饰后,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或因连接有特定的配体可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或因连接单克隆抗体成为免疫微粒等原因,能够避免巨噬细胞的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从而改变了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定的靶部位;另一类主动靶向制剂,系将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输送到特定靶区后药物被激活发挥作用。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用某些物理和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如应用磁性材料与药物制成磁导向制剂,在足够强的体外磁场引导下,在体内定向移动并定位浓集于特定靶区;或应用对温度敏感的载体制成热敏感制剂,在热疗机的作用下,使其在靶区释药;也可应用对pH敏感的载体制备pH敏感制剂,使其在特定pH的靶区释药。
简述靶向制剂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靶向制剂是一种特殊的药物,通过对疾病产生作用的目标位点或分子进行选择性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它的选择性作用对比传统药物更加准确,副作用较小,疗效更加明显。
靶向制剂根据其作用靶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
1.激素类药物:作用靶点为内分泌系统,例如对体内激素合成或分泌进行干预的药物。
2.酶抑制剂:作用靶点为关键酶类分子,例如对肿瘤治疗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3.抗体类药物:作用靶点为疾病产生的特定分子,如癌细胞表面的某种蛋白。
4.基因治疗药物:作用靶点为人体基因组,例如用于缺陷性遗传疾病的基因修复疗法。
靶向制剂的主要特点:
1.选择性:对特定靶点选择性作用,减少对身体其他器官和组织的不良影响。
2.高效性:因为作用目标明确,所以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疗效更加明显。
3.耐受性好:副作用较传统药物低,患者通常更容易耐受治疗。
总之,靶向制剂可以更加精准地击败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第十四章靶向制剂一、概述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是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某靶点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可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顺应性。
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以及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
(一)靶向制剂的分类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第二级指到达特定的细胞,第三级指到达细胞内的某些特定靶点的靶向制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靶向制剂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1.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这是载药微粒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自然倾向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
这类靶向制剂利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型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各种类型的微粒给药系统。
注射给药后,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及淋巴等巨噬细胞丰富的器官,而很难达到其他的靶部位。
2.主动靶向制剂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例如疏水性载药微粒的表面经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修饰后,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或因连接有特定的配体可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或因连接单克隆抗体成为免疫微粒等原因,能够避免巨噬细胞的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从而改变了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定的靶部位;另一类主动靶向制剂,系将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输送到特定靶区后药物被激活发挥作用。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用某些物理和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如应用磁性材料与药物制成磁导向制剂,在足够强的体外磁场引导下,在体内定向移动并定位浓集于特定靶区;或应用对温度敏感的载体制成热敏感制剂,在热疗机的作用下,使其在靶区释药;也可应用对pH敏感的载体制备pH敏感制剂,使其在特定pH的靶区释药。
第十六章靶向制剂
一、名词解释
1. TDS
2. 主动靶向制剂
3. 被动靶向制剂
4.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5. liposome
6. mocroemulsion
7. microsphere 8. nanocapsule 9. OCSDDS
二、思考题
1.试述靶向制剂的分类、主要特点及基本要素。
2.试述脂质体的基本组成与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一种类似于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囊泡
3.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有哪些特点?
答:1靶向性 2缓释性 3降低药物毒性 4 提高药物稳定性
4.简述制备含药脂质体的基本方法(4 种以上)和给药途径?
答:制备方法有: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冷冻干燥法、注入法、超声波分散法、PH梯度法、前体脂质体法。
给药途径:可适用于静脉注射、肌内与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眼部给药、肺部给药、经皮给药、鼻腔给药等途径。
5.何谓包封率和渗漏率?两参数对脂质体质量有何影响?
答:包封率 =(药物总量—介质中未包入的药量)/药物总量
渗漏率 =贮存后渗漏到介质中的药量/贮存前包封的药量
作为产品开发时,脂质体的暴风绿不得低于80%,渗漏率表示包封率的变化情况。
6.乳剂靶向性特点在于它对淋巴的亲合性。
乳滴静脉注射经巨噬细胞吞噬后,在肝、脾中高度浓集,实现靶向;而肌肉、皮下或腹腔注射,具有淋巴靶向性。
W/O型和O/W型乳剂虽然都有淋巴定向性,但两者程度不同。
乳剂的靶向性有何特点?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对其靶向性有何影响?
7.微球有何特性?试简述微球的制备方法。
(1)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
(2)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3) 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4) 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与贮存
(5) 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
(6) 可制备缓释或控释制剂
(7) 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8) 可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
制备方法:乳化交联法、液中干燥法、喷雾干燥法。
8.纳米囊和纳米球有何特点和应用?
在药剂学中,纳米囊(球)系指粒径在1-1000nm的粒子,它们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
药物与纳米囊(球)载体结合后,可以隐藏药物的理化特性,因此其体内过程依赖于载体的理化特性。
纳米囊(球)对肝、脾或骨髓等部位具有靶向性,或包衣结合直径为10-20nm
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粒子,可有特殊的靶向性。
这些特性在疑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关注:
①作为抗癌药的载体是其最有价值的用途之一
②提高抗生素和抗真菌、抗病毒药治疗细胞内细菌感染的功效。
③作为口服制剂,可防止多肽、疫苗类和一些药物在消化道的失活。
④作为粘膜给药的载体,可延长作用时间。
9.主动靶向制剂是如何分类的?试叙述之。
答:是用特殊和周密的生物识别设计,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包括修饰的药物载体和前体药物与药物大分子复合物两大类。
(一)修饰的药物载体
1.修饰的脂质体
(1)长循环脂质体(2)免疫脂质体(3)糖基修饰的脂质体
2.修饰的纳米乳
3.修饰的微球
4.修饰的纳米球
(1)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球(2)免疫纳米球
(二)前体药物与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1.前体药物(prodrug)
(1)抗癌药前体药物(2)脑部靶向前体药物(3)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2. 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是指药物与聚合物、抗体、配体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主要用于肿瘤靶向的研究。
10.何谓靶向前体药物?常见主要类型有哪些?
11.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常见主要类型有哪些?试简述之。
答:(一)磁性靶向制剂
采用体外磁响应导向至靶部位的制剂称为磁性靶向制剂。
包括.磁性微球和磁性纳米囊
(二)栓塞靶向制剂
栓塞靶向制剂主要指的是,以药剂学手段,制备一含药且质量可控的微球、微囊、脂质体等制剂,通过动脉插管,将其注入到靶区,并在靶区形成栓塞的一类靶向制剂。
(三)热敏靶向制剂
热敏靶向制剂,是指利用外部热源对靶区进行加热,使靶组织局部温度稍高于周围未加热区,实现载体中药物在靶区内释放的一类制剂。
由于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是受热控的,故而该类制剂从理论上讲可以达到随时进行,也可以达到根据肿瘤生长状况,进行控制治疗的理想状态。
1.热敏脂质体
2.热敏免疫脂质体
(四)pH敏感的靶向制剂
1. pH敏感脂质体
2. pH敏感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