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靶向制剂
- 格式:ppt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31
一、靶向制剂概述1.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这里注意靶向制剂和经皮给药制剂的英文缩写都是TDDS。
靶向制剂按照靶向原动力可以分为:(1)被动靶向制剂:脂质体、微乳、微囊、微球、纳米乳(2)主动靶向制剂:修饰的药物载体、前体药物(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磁性靶向制剂、热敏靶向制剂、pH敏感靶向制剂、栓塞靶向制剂2.特点(1)提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治疗浓度(2)使药物具有专一药理活性,增加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性和滞留性(3)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4)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等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及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
3.一般质量要求(1)药物不突释(2)载体应具有定位蓄积、控制释放和无毒可生物降解三项基本要求(3)粒度:被动靶向制剂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粒径大小5~10μm:巨噬细胞(<7μm肝、脾,>7μm肺)200~400nm: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10nm:骨髓负电荷:肝正电荷:肺4.靶向性评价药物制剂的靶向性可由相对摄取率re、靶向效率te、峰浓度比Ce等参数来衡量。
这些参数的数值大说明靶向性较好。
二、脂质体1.脂质体的组成、结构与膜材料(1)组成与结构类脂质膜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胆固醇,二者都具有两亲性,具有亲水和疏水两种基团。
(2)膜材料磷脂:包括天然的卵磷脂、脑磷脂、豆磷脂以及合成磷脂胆固醇:流动性缓冲剂2.分类新型脂质体包括:前体、长循环、免疫、热敏、pH敏感性脂质体3.理化性质(1)相变温度:脂质体的物理性质与介质温度有密切关系,当升高温度时脂质体双分子层中疏水链可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从而引起一系列变化,如膜的厚度减小,流动性增加等。
转变时的温度称为相变温度,它取决于磷脂的种类。
(2)荷电性:酸性脂质如磷脂酸(PA)和磷脂酰丝氨酸(PS)等的脂质体荷负电;含碱基(氨基)脂质如十八胺等的脂质体荷正电;不含离子的脂质体显电中性。
靶向制剂凡能将治疗药物专一性地导向所需发挥作用的部位(靶区),而对非靶组织没有或几乎没有相互作用的制剂统称为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
病变部位常被形象的称为靶部位,它可以是靶组织、靶器官,也可以是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
靶向制剂不仅要求药物到达病变部位,而且要求具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在这些靶部位滞留一定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释及无毒可生物降解等四个要素。
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一、靶向制剂分类(一)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即自然靶向制剂。
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若要求达到其他的靶部位就有困难。
被动靶向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
通常粒径在2.5~10 μm 时,大部分积集于巨噬细胞。
小于7 μm 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 nm 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 nm 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
大于7 μm 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除粒径外,微粒表面性质对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微粒的摄取主要由微粒吸附血液中的调理素(opsonin,包括igg,补体c3b或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和巨噬细胞上有关受体完成的:吸附调理素的微粒粘附在巨噬细胞表面,然后通过内在的生化作用(内吞、融合等)被巨噬细胞摄取。
微粒的粒径及其表面性质决定了吸附哪种调理素成分及其吸附的程度,也就决定了吞噬的途径和机制。
被动靶向制剂的载药微粒包括:①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的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考点1:靶向制剂概述 1.靶向制剂的概念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通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2.靶向制剂的特点 靶向制剂可以提⾼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药的顺应性。
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释及⽆毒可⽣物降解等四个要素。
3.靶向制剂的分类 (1)按药物所到达的靶部位可将靶向制剂分为3类。
①可以到达特定靶组织或靶器官的靶向制剂;②可以到达特定靶细胞的靶向制剂;③可以到达细胞内某些特定靶点的靶向制剂。
(2)从⽅法上靶向制剂可分为以下3类。
①被动靶向制剂。
即⾃然靶向制剂,是进⼊体内的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实现靶向的制剂,这种⾃然倾向(⽣理过程的⾃然吞噬)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产⽣特定的体内分布特征。
被动靶向制剂包括脂质体、靶向乳剂、纳⽶粒、微球。
②主动靶向制剂。
⼀般是将微粒表⾯加以修饰后作为"导弹"性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并聚集于预期的靶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修饰的药物载体和前体药物两⼤类。
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是⽤某些物理⽅法或化学⽅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包括磁性、栓塞、热敏感和 pH敏感靶向制剂。
☆☆☆☆☆考点2: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然靶向制剂),是进⼊体内的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实现靶向的制剂,是利⽤液晶、液膜、脂质、类脂质、蛋⽩质、⽣物材料等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其中制成的各种类型的胶体或混悬微粒系统。
在体内的颁布⾸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
被动靶向制剂包括脂质体、乳剂、微球、纳⽶囊和纳⽶球等。
1.脂质体 (1)脂质体的概念。
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也有⼈称脂质体为类脂⼩球或液晶微囊。
类脂双分⼦层的厚度约4nm. (2)脂质体的结构组成。
2016年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医疗卫生备考资料:药剂学知识点归纳:靶向制剂的概念、特点及分类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药剂学虽然是基础学科,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剂学知识点特别多,不好复习。
今天中公医疗卫生网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剂学知识点-靶向制剂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靶向制剂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一、靶向制剂的概念也称靶向给药系统,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
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三个要素:1.定位浓集;2.控释;3.无毒可生物降解。
二、靶向制剂的特点1.可以提高药效。
2.降低毒性。
3.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三、靶向制剂的分类1.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即自然靶向制剂,是进入体内的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而实现靶向制剂。
2.主动靶向制剂一般是将微粒表面加以修饰后作为“导弹”性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并浓集于预期的靶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如疏水性载药微粒表面经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修饰后,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或连接特异配体可与靶细胞受体结合等。
靶向制剂的概念、特点及分类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用某些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1)磁性微球制剂利用体外磁场效应引导药物(含有磁性材料)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集中的制剂,如磁性微球或磁性纳米球等,通常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靶向载体。
(2)热敏感靶向制剂加入对温度较为敏感的载体材料制备,在热疗机的作用下,在靶区释药。
(3)pH敏感靶向制剂使用对pH敏感的载体材料制备,使其在体内特定pH的靶区释放药物。
利用肿瘤间质液的pH 值比周围正常组织显著低的特点,设计pH 敏感脂质体。
(4)栓塞性微球制剂阻断靶区的血液供应,又在靶区释放药物,从而起到栓塞和靶向化疗的双重作用,动脉栓塞是通过插入动脉的导管将栓塞物质输送到靶组织或靶器官的医疗技术。
栓塞的目的是阻断对靶区的血供和营养,使靶区的肿瘤细胞缺血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