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骨折内固定术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120
不同手术时机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一、手术时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1. 早期手术时机早期手术时机是指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发生后的48小时内进行肋骨内固定术。
早期手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减少患者疼痛感和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肋骨内固定术可以恢复受损肋骨的结构和稳定性,因此患者在手术后的呼吸困难和疼痛明显减轻。
早期手术还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和减少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研究表明,早期手术时机可以显著降低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的呼吸、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晚期手术时机是指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发生后的48小时以上进行肋骨内固定术。
对于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晚期手术时机可能更为适合。
由于多发性肋骨骨折伴随着其他器官的严重损伤,例如气胸、血胸等,因此需要在初期进行其他相关的救治措施。
在其他器官损伤得到有效控制后,在48小时后进行肋骨内固定术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由于晚期手术时机下患者的自身条件可能更加稳定,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晚期手术时机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不同手术时机下的肋骨内固定术对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早期手术时机可以降低患者疼痛感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而晚期手术时机则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选择手术时机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可行性,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
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手术时机下的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内固定术的临床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方法:通过对76根多处肋骨骨折病人切开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其护理经验。
结果:76例行肋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病人,均治愈出院,效果满意。
结论:行肋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病人,经过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升临床治愈率,减少并发疾病的出现,促进机体恢复,临床意义重大。
关键词:肋骨骨折内固定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52-01肋骨骨折指以肋骨局部微肿疼痛,深呼吸、咳嗽或喷嚏时疼痛加剧,甚则伛偻难仰,局部压痛明显等为主要表现的骨折。
该病是胸部伤中常见疾病,多由外力造成,易出现血气胸,尤其是直接外力。
由于同时并存血气胸及大量失血、休克、纵隔摆动、移位及严重的呼吸困难、乏氧。
笔者结合自己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的工作经历结合其他医生及患者的反馈意见,对本研究做了大量的研究、对比预分析。
1临床资料1.1主要研究资料。
分别调查了一共76人,男65人,女11人,平均年龄在24-78之间,其中包含:右侧肋骨骨折、双侧肋骨骨折、开放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程度为4-12根。
术前经x线胸片检查,明确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并移位。
合并其他部位损伤者58例,包括颅脑损伤、肝脏损伤、脾脏损伤、骨盆骨折、肩胛骨、锁骨或胸腰椎、四肢骨折等。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1.2.1.1急救护理:①闭合创口:将患者平放,迅速情清洗创口,进行消毒,病情分析;开放性患者,即用医用消毒方巾将伤口闭合,迅速稳定病情,观察体征,带情况稳定后行闭式引流;②纠正休克:迅速建立输液通道,予以补液,以纠正出血引发的血容量不足现象,合理调控输液速度,避免其过快引发肺部水肿,加重心脏负荷。
1.2.1.2术前做好健康宣教。
本组病例为急性创伤且多数存在复合伤,情况比较严重,且术后恢复和护理比较慢,容易出现并发症等。
多发性肋骨骨折内固定的分析与体会目的:分析肋骨骨折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
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肋骨骨折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成内固定组(n=52)与保守组(n=53),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在住院时间、V AS疼痛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内固定组明显低于保守组,内固定组显著降低了肺部感染、胸廓畸形及迟发性血胸的发病率。
结论: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有极大的优越性,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应积极采取内固定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标签:肋骨骨折内固定镍钛合金环抱器手术适应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外伤较前明显增加,特别是交通事故导致的外伤。
肋骨骨折是胸部创伤最常见的形式,约占胸部闭合性损伤的85%,其中第4~9肋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三根以上肋骨同时有两处或有两处以上的骨折称为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当导致胸壁浮动时称为连枷胸[1]。
因胸壁不稳定导致呼吸、循环病理生理改变,严重时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国外部分临床医生对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治疗存在一定争议[2-3]。
个性化的处理统损伤的程度方法取决于创伤后患者的心肺功能和其他器官系统损伤的程度[4]。
目前国内医生更倾向于手术内固定治疗肋骨骨折[5]。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兰州陆军总医院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105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5例患者中,男56例,女49例;单根多处骨折11例,多根单处骨折61例,多根多处骨折27例,单根单处骨折7例;单侧骨折76例,双侧骨折28例;反常呼吸23例,胸壁塌陷畸形23例,合并血(气)胸81例,合并脑外伤12例,肝破裂7例,脾破裂3例,四肢骨折12例,锁骨骨折6例。
按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内固定组: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50.3±16.2)岁,AIS 评分(4.1±0.5)分,ISS评分(17.6±5.7)分。
保守治疗组:53例,男29例,女24例,年龄(51.3±10.3)岁,AIS评分(4.3±0.6)分,ISS评分(17.8±6.9)分。
肋骨骨折内固定术及手术时机临床疗效探讨摘要:目的探究肋骨骨折患者采用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手术时机选择。
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肋骨骨折患者100例作为该文的试验对象。
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2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非手术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
将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28,P<0.05)。
关键词: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临床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肋骨骨折患者100例作为该文的试验对象,每组患者50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患者为29例,年龄最小为13岁,最大年龄为67岁。
研究组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为23例,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年龄为69岁。
将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1.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非手术固定治疗,即用胸带固定作为外固定方式,同时给患者使用基本药物治疗,主要治疗患者的镇痛、止血以及抗感染等临床症状。
观察组患者采取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
即对肋骨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运用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实施手术。
要对患者实施全麻,通过胸部CT三维检查患者肋骨骨折的部位、骨折数量情况,并根据胸部CT三维肋骨检查情况设计切口进行肋骨重建。
切开患者的胸壁组织,从而将骨折折断的肋骨充分的暴露在外面。
医务人员根据患者肋骨的大小、宽度、骨折类型以及肋骨弯曲度进行环抱器的选择,将选择后的环抱器放置到冰水中加以浸泡。
泡至完全松软程度即可。
将环抱器放置在患者的肋骨处扣压。
利用准备好的热盐水纱布对患者进行湿敷护理,环抱器遇热后,会逐渐的缩紧,卡在患者的肋骨骨折处。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手术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引流装置的安装,即在手术后为患者置放胸腔闭式引流管。
手术记录
住院号:3xx 科室:普外科病房号:床位号:10
姓名:xx 性别:男年龄:52岁手术日期:2019年09月11日术前诊断:1.胸部闭合伤胸骨体及双侧多发肋骨骨折左侧气胸左肺挫伤前纵膈血肿2.腰1横突骨折?
拟施手术:左侧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
术后诊断:1.胸部闭合伤胸骨体及双侧多发肋骨骨折左侧气胸左肺挫伤前纵膈血肿2.腰1横突骨折?
已施手术:左侧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
手术名称:左侧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
麻醉方式:全麻麻醉医师:xx
麻醉开始时间:09时35分麻醉结束时间:10时45分共计:1时10分
手术开始时间:09时35分手术结束时间:10时45分共计:1时10分
手术人员:主刀xx 助手xx
手术过程: 1、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右侧卧位,常规手术野皮肤消毒铺巾。
2、以右侧第5、6肋骨上缘腋前线至右侧锁骨中线切口,长约8cm,逐层切开达肋骨,见第4肋骨一处骨折,5、6、肋骨前端及后端均骨折,分离出肋骨断端并复位,从预先无菌冰生理盐水中取一合适记忆型环抱器接骨器固定右侧第4肋断端两侧,固定牢靠后,热生理盐水浇注,检查固定牢靠。
用同样的方法,固定第5、6肋骨处骨折。
3、于左侧腋中线第7-8肋间隙切口,长约2cm,穿刺入胸腔,安置引流管于合适位置后连接胸瓶,留置胸管长约12cm,胸瓶内放入500ml生理盐水。
检查敷料及器械数目无误后逐层缝合,关闭胸部各切口。
敷料外包扎。
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20ml,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患者清醒,安返病房。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