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思维方式(新版).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一般来说,理解和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习俗等方面并不是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思维方式方面的分歧。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这种差异是不同民族间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
因此,思维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两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同时对比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
1.从文化体系的特征看中西方思维方式“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XX为代表的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无所谓优劣之分。
只是通过了解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之处,取长补短,更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直生活在平原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好静、内向及求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
古人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这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顺从自然规律和崇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少言,语言表达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回味无穷。
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用模糊不确定的“玄”字来表达。
而西方地处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从而养成了求新、思变的民族性格,西方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从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
西方人一直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他们注重探索自然,为求得生存,不断地寻求征服自然之道,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
于是,他们从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
宗教信仰中的“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他们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不相信天命。
胡军:试论中、西思维方式之异同思维方式在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而在一定思维方式引导下形成的知识理论体系更是起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反思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各种问题,中国人大多数未能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深入对比中发现问题;从深层次上说,恰恰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导致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碰到的各种问题。
西方文化之下形成的理性认知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下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思维之下很难形成西方现代科学为代表的各门类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胡军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博导,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创新战略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
发表专著约十来部、学术论文约二百篇。
一“西方思维方式”主要是指源于古希腊、罗马,后延续发展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或地区的思维模式。
显然这一概念的含义有其不清晰的瑕疵。
同样,“中国思维方式”也有相似的问题。
要在这样的模糊论域内讨论思维方式的异同基本是不可行的。
有鉴于此,本文所论的思维方式主要局限在学术圈内,而不涉及一般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
而这里所谓的学术圈内的文化精英的思维方式也主要依据于流传下来的有关学术性的经典著作,如哲学的、科学的等,而不涉及其他如文学等领域的著述。
本文的核心观点在于论证,思维方式在漫长的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现代历史的过程中起着核心的或引导的作用。
一般而言,从外往里划分,文化包含着如下几个要素,即外在可见的器物、行为模式、社会制度和内在的观念这样三个要素。
历史演变的过程表明,上述的文化三要素之间固然有着相互之间的影响,但从漫长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尤其是从近代以来的工业革命开始的现代社会的变迁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器物和行为模式是外层的要素,它们却不断而持续地受制于社会制度和内在的观念要素。
而社会制度与包括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在内的观念两个要素中,后者起着更为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摘要:人们的生存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文字语言习惯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1.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老子》的“道”是混沌未分的,弥漫一切,无所不在。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之道。
看来老子的“道”是模糊的。
孔子的“仁”因人而异《,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而每一次“仁”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足见“仁”的模糊性。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模糊性哺育中国人特有的模糊直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无法走向形式逻辑的,只能走向“悟”和“直感”“,悟”的模糊性就可以任意解释,使你无法推翻它。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
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是如此的确定,以至于再前进一步就得否定它,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进。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欧几里德建立了平面几何体系一直作为西方文化的精神工具延续至今,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也哺育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更擅长理性的逻辑思维。
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西方科学史上从古希腊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到牛顿的古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近代以来诞生在欧洲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无一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的产物。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是老课题,也是新课题。
严复、林语堂等早期名家及当代不少中外专家、学者,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以下挑选十个方面,择其主流,论其大略,着重从总体上简要地讨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力图梳理出一个眉目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的种种表现,限于篇幅,留待专文探讨.1.伦理型与认知型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哺育了儒家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易经》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出于“忧患”意识,先哲们认为人是认识的对象和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寻求相应的启示。
儒家学说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是做人的“明智之学".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维护人伦关系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和封建专制,最终为了安邦治国.政治、伦理既与哲学紧密相连,又与哲学家本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哲学家也是政治家、道德家,又是文学家或诗人。
古代先哲以政治、伦理为视觉焦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主张“仁、义、礼、智、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倡导听天由命,顺应自然,体认天道,以天道为人道,以立己为起点,以平天下为归宿,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重人际关系,重社会秩序,重安定和谐,重现实,重致用,轻自然,轻功利,对探索自然奥秘缺乏兴趣。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是彼岸世界的事,不可及也不可知;人道是此岸人间的事,可知又可及,于是成了关注的中心。
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仁"寻求人伦关系规范化,“礼”寻求社会有序化,哲学、伦理、政治三者混为一体,主要是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而非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
中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传说在远古时期,人类没有种族区别,相互之间没有文化差异,相互之间的沟通没有障碍。
有一天所有的人类在一起想建一座可以到达上帝的高塔,于是人类同心协力,高塔一天比一天高耸,后来天神们怕人类真的到达天堂,于是就用魔法让高塔的每一层的人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于是他们没法在沟通,相互之间所说的语言无法听懂。
所以就形成不同的种族,慢慢的就演变出不同国家不同的的民族人种。
世界上有着两百多个国家,这两百多个国家之中,又有着好多的种族或民族。
而各个民族之间又有着自己肚子的文化和信仰。
她们的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便导致了个种族在看待事情的出发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
在这现今60亿人之中,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着东方人典型的思维。
中国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
古人在这方面存有许多典型的言论,比如儒家的孟子说道:“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道家的庄子说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们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出来看子可以晓得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就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作就是一个整体系统的。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发生的“一”的含义。
比如《极易·系辞传下》说道:“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
从根本上看看,”一“都就是谈整体、系统及其全线贯通的。
在整体思维上,汉代使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得以完善,对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的功能,都作了充分的说明。
到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着《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地——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论中西思维方式一、本文概述《论中西思维方式》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和比较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主要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然后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工作实践以及社会决策等多个层面产生影响。
文章还将探讨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并共同塑造世界的未来。
具体来说,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传统的整体性、直觉性、辩证性的思维方式,以及西方传统的分析性、逻辑性、实证性的思维方式。
接着,文章将分析这些思维方式在认知世界、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然后,文章将探讨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何在中西方的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文章将提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中西思维方式的互补与融合,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增进对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为构建更加和谐的世界提供有益的思考。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认知结构上,西方思维倾向于分析性,注重将整体拆解为部分,通过深入剖析每个部分来理解整体。
而中国思维则倾向于综合性,强调从整体出发,注重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追求整体的和谐统一。
这种差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思维鼓励独立思考,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而中国思维则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内在的统一和平衡。
在价值取向上,西方思维往往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
而中国思维则更注重群体和谐,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
这种差异在社交和人际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西方思维鼓励个人表达和自我实现,而中国思维则强调集体荣誉和共同利益。
在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上,中西思维也存在差异。
西方思维注重形式逻辑和实证主义,善于运用数学、逻辑等分析工具进行量化分析和推理。
而中国思维则更注重辩证思维和直觉体悟,善于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法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国哲学属于东方哲学这个大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东方哲学是对中国、印度、日本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的统称。
准确的说东方哲学应该称作东方国家的哲学。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的,认为哲学这个词汇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就是特指自古希腊开始不断发展至今的形成一定体系的西方思想。
中国实际上只有中国思想没有所谓的中国哲学。
但是不可否认,中西哲学中有很多讨论的内容是相同的,比如都有涉及本体论的讨论。
由于本文探讨的核心不是对中国哲学的定义,因此暂且还是以中国哲学来称谓中国的思想。
中西哲学由于其产生的民族气质、地理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又有许多的相异性。
共性和相异性是中西哲学需要互相学习和弥补的地方。
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从整体上来考虑问题,侧重综合性,具有辩证性;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则更侧重个体式的思维方式,侧重分析,具有逻辑性中国古代先哲们强调“一体”这个观念,“一体”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惠施的文章中,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随后庄子在自己的学说中也说道,“生死存亡,是为一体”。
“一体”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中国哲学思维中整体论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整体论思维方式侧重从整个系统的层面来考虑问题,但是它缺乏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化、细致化的分析。
例如,在老子哲学中,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是阴阳之间的调和,将“道”看做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
在动静观上,中国先哲们则认为静为动之本,动必复归于静,对立面相互斗争的结果,不是使事物超前产生新的发展,产生新的质,而是最终要归复于一个统一体中。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一个整体的基础上调和差异与矛盾。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所推崇的中庸之道被视为最高道德。
西方传统的哲学思维中则注重把握个体,注重把握事物之中的差别与对抗性的成分。
从最早的古希腊哲学讲世界的本原是水,由水组成了世间万物到毕达哥拉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数”,再到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的本源是“原子”,世间万物呈现不同的形态是因为他们内在的原子在排列方式上有区别。
西方人思维方式中国人思维方式这个世界主要是由人类和大自然组成的,西方人只注重研究自然,而忽视人类。
在文艺复兴前人是依附于神权的,没有自主性(这就是西方人提出人权的原因)。
认为人类和自然是各自独立的,是分开的;强调征服自然,注重对抗和斗争、征服。
中国人不仅研究自然,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类社会: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在争斗中求和谐,逐步发展到无神论。
“四根说”,认为世界史由水、火、土、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并且是各自独立的。
没有经过概括、抽象思维等过程,只独立研究具体事物的内部构成,而不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形成还原论。
“五元素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的,并且是相互联系的。
逐步从具体事物中经过概括、抽象思维,把具有同类作用、功能等事物分类,形成“五行说”,并且是相生相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逐步形成整体论、系统论。
形成以概念、推理、判断为主的形式逻辑,并一直沿续下来,而中国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发现形式逻辑有着巨大的缺陷而淘汰了形式逻辑,形成阴阳为主的辩证逻辑。
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以概念、推理等逻辑思维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淘汰形式逻辑,逐步形成了辩证逻辑思维的阴阳论,因为概念、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不可能对事物进行完美无缺的定义和判断,甚至还可能被表面形象所迷惑。
如春秋战国时期白马非马论的名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形式逻辑为主的墨家《墨辩》成了绝响,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中国人以阴阳辩证逻辑取代了有缺陷的形式逻辑。
唐代玄奘接触到了印度逻辑学,明朝中叶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将形式逻辑学带到中国,都曾经时髦一时,但最后在中国逐步淘汰。
还原论、机械论的形成整体论、系统论、阴阳五行八卦思维的形成还原论主要研究事物的内部构成,认为只要把事物内部构成的因素搞清楚了,就能认识到事物整体的作用,也就是局部之和等于整体的作用,也就是说只要搞清楚了原子(最小单位)的各项功能,那整体功能就完全搞明白了,意思就是局部各项相加等于整体(即分开后再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