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研究,论中西思维方式(新版)连淑能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51
《中英语言文化对比》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24学时总学分:1。
5学分开课学期:第7学期适用专业:英语专业执笔人: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英汉语言对比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第七学期),每周2学时,共计24学时,学分1.5分。
该课程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把学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挑选10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逐题进行对比研究,论述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语言各方面的对比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排除母语的干扰,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从而达到正确运用外语的目的.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汉英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掌握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
在英汉互译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从而达到英汉互译的准确、完美.三、教学时数分配总计32学时,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汉英语简史及比较2学时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语族。
汉语简史及英语简史。
汉英语在发展中的特点:汉语的独立性和英语的开放性;汉语的稳定性和英语的剧变性;汉英语在近现代的接触。
1. 综合语与分析语.2学时从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等方面对英汉语言进行对比。
英汉语言各有一种辅助表意手段:英语—语调;汉语-—-声调。
以上四种手段配合共同清楚表达意义的目的。
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连淑能(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摘要:本文解释中国的悟性和西方的理性,追溯其渊源,分析其特征,并从汉英语言中分析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悟性;理性;汉语;英语!"#$%&’$:&’()*+*,-,.*/+(0)1’,2302,*1)345’(0,),67.(08(*39,-3470:,-)1+0:(08/23;*-,’,0)(30/(017(1(30)+0:6,)1,-0<+1(30+/(1=,1-+2>(081’,(-)37-2,)+0:+0+/=?(081’,(-:(44,-,012’+-+21,-()1(2)@&’,*+*,-+/)38(A ,))3;,;+B 3-;+0(4,)1+1(30)341’,),1931’378’1*+11,-0)(01’,5’(0,),+0:C 08/()’/+087+8,)@()*+,%-#:97.(08;-+1(30+/(1=;5’(0,),;C 08/()’中图分类号:D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F G "$!H (I $$")$J G $$!%G $F哲学有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悟性思维借助形象,运用直觉、灵感、联想、想象等思维形式,把感性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有理的知识,具有直觉性、形象性、主观性、整体性、模糊性等特征;理性思维借助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客观性、分析性、确定性等特征。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虽含有理性主义因素,但较注重直觉、体验、领悟,因此本质上是悟性主义的,但不归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堪称其范本。
#@中国的悟性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像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那样的理性模式,而是形成了中国式的悟性:思维主体对客体对象或主体自身的本性与内蕴的直觉洞察和领悟,即儒家的“外悟说”和道家、佛教禅宗的“内悟说”。
《中英语言文化对比》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24学时总学分:1.5学分开课学期:第7学期适用专业:英语专业执笔人: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英汉语言对比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第七学期),每周2学时,共计24学时,学分1.5分。
该课程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把学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挑选10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逐题进行对比研究,论述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语言各方面的对比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排除母语的干扰,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从而达到正确运用外语的目的。
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汉英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掌握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 ion)、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 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
在英汉互译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从而达到英汉互译的准确、完美。
三、教学时数分配总计32学时,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汉英语简史及比较2学时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语族。
汉语简史及英语简史。
汉英语在发展中的特点:汉语的独立性和英语的开放性;汉语的稳定性和英语的剧变性;汉英语在近现代的接触。
1.综合语与分析语。
2学时从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等方面对英汉语言进行对比。
英汉语言各有一种辅助表意手段:英语—语调;汉语---声调。
以上四种手段配合共同清楚表达意义的目的。
《中英语言文化对比》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开课学期:第7学期适用专业:英语专业执笔人:鄂丽燕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英汉语言对比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第七学期),每周2 学时,共计32学时,学分2分。
该课程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把学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挑选10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逐题进行对比研究,论述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语言各方面的对比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排除母语的干扰,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从而达到正确运用外语的目的。
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汉英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掌握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
在英汉互译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从而达到英汉互译的准确、完美。
三、教学时数分配总计32学时,章次讲授内容讲授时数技能或实验时数总时数补充内容汉英语简史及比较22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24第二章聚集与流散22第三章形合与意合44第四章繁复与简短22第五章物称与人称42第六章被动与主动24第七章静态与动态44第八章抽象与具体22第九章间接与直接24第十章替换与重复44补充内容英汉句子宏观对比22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汉英语简史及比较2学时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语族。
汉语简史及英语简史。
从英汉对比研究看《兰亭集序》各译本翻译作者:贺丽菁来源:《牡丹》2017年第09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中国书法上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从艺术和文学的角度看,《兰亭集序》对后人都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将从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角度,分析孙大雨和耿亮的兩个译本,并从综合语与分析语、形合与意合、动态与静态三方面分析和鉴赏。
一、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综合语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却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例如,《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林”,这里的“山”“岭”“林”“竹”都没有单复数的形态变化,而译成英文后都加了s,变成“mountains”“cliffs” “forests”“bamboo groves”,可见英文是综合型语言,具有形态的变化,而汉语没有。
又如,“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一句,依照译者的理解,此句应该表示过去的时间,故此句译文用的是一般过去时,每个谓语动词都加了ed,而原文中却没有这样的形式变化。
再如,“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孙大雨在翻译时把“情随事迁”翻到了后面“a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d state of affairs”,可见汉英翻译中英译文的语序可作灵活处理。
由此人们得出一结论,在做汉英翻译时,要搞清楚英译文所要的形态变化,包括单复数变化、时态的转换等。
在必要时,适当调整译文与原文的语序,力求译文地道、通顺。
二、汉语重视意义上的完整,英语看重句子形式上的完整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指出,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文章开头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原文中一串四字结构表明游玩的时间、地点和游玩的内容。
耿亮的译文把“岁在癸丑”处理成定语从句“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year Guichou” ,孙大雨则处理成时间状语从句“when the primordial signs of the calendar combine as Guichou”,不难看出两位译者都充分考虑到了汉语重意和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在英译文中把原文用连接词和从句连接起来;同时,两位译者的翻译都巧妙地采用了归化,清楚地向读者解释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历年“癸丑”。
浅析诗歌英译中反映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摘要:由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差异,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本文通过对部分国内外学者的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探讨由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译文的影响和制约,为今后的诗歌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诗歌;汉英翻译;中西思维差异;一、引言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其结构紧凑,用词优美,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古诗词翻译在实践领域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其中有以许渊冲先生为代表的《宋词三百首》,还有如威特·拜讷(Witter Bynner)等外国学者翻译的《中国诗选》,他们都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传递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作出了贡献。
但是,语言作为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发展和使用都受制于思维。
通过对比国内外学者的诗歌英译本,发现中西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诗歌的审美观,并体现整体性与分析性、意向性与实证性以及模糊性与精确性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诗词翻译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一)整体性与分析性差异与诗歌翻译连淑能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划分为: 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
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以“天人合一”为出发点。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侧重于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规律,主张区分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把整体分解成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
这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许渊冲的译文为: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feel so sad, 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Alan Ayling& Duncan Machintosh的译文为:Unending search in endless quest/So cold and still, how cold and still/By grief and anguish,grief and anguish hard oppressed.《声声慢》这首词中有多个叠词,音节变换间带给读者一种孤寂感。
作者: 左飚
作者机构: 上海海事大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外语
页码: 108-11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求真;读者;版本;作者
摘要:连淑能教授所著《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问世了,这无疑是读者、作者和出版社共同期盼的大好事。
很多读者对原版本“爱不释手”,对扩容近3倍的增订本自然钟爱有加;作者在原版本出版后视野更加开阔,早想借增订之机“扩大对比的深度和广度”;出版社应对广大读者对原版本如潮的赞声,又借此为大家奉献了一部“内外皆美”的精品。
有人说,这本书在内容上拓宽加深。
字字推敲,是求真的典范;也有人说,这本书在形式上精雕细刻,句句斟酌,是创美的标本;两种说法互补,全书堪称真与美的完好结合。
从汉英思维模式看语篇结构差异摘要: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决定了语篇结构的差异。
汉英语篇结构差异的根本在于汉英语族人思维模式的不同。
文章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了英汉语篇结构的差异,指出了解语篇结构差异的文化成因在跨文化语篇交际中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思维模式;语篇;结构模式;英汉差异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77-01一、引言语言既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语篇结构就是思维模式外显形式。
本文拟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对比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以及在语篇层面上的表现,进行跨文化语篇结构对比分析,以期增强外语学习者对目的语语篇的组织规律的认识或敏感性,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汉英思维模式差异思维差异反映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年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
世界各种文化群体既有人类所共有的思维规律,也在自己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考虑问题以及认识事物的习惯与方法。
(一)循环式思维与线性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
在语言表达上,汉语句式多后重心,头大尾小。
无论是讨论还是写文章,都经历一个从次要到主要、从背景到任务、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
在叙事顺序上,往往先交代外围环境,最后才点明主题思想;而英民族偏爱线性思维,在表达思想时直截了当,他们习惯把要点放在句首先说出,将最关键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在语言上,英美句式结构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
(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汉民族偏重于形象思维,汉语的连句成章往往凭借作者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所以中国人写文章很少用平淡的语言,他们总是借助主观性很强的具体想象和华丽的修饰语来烘托气氛,表达感情;英民族偏好抽象思维,又称亚里士多德式的逻辑思维。
它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重客观,重简洁,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读后感英文版Reflections on "Lian Shuneng's View on Chinese and Western Ways of Thinking"IntroductionIn the realm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modes of thinking is crucial. Lian Shuneng's insightful discussion on this topic in his work "Lian Shuneng's View on Chinese and Western Ways of Thinking" has provided me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involved. This article aims to delve into the book's contents, highlighting key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ays of thinking, and discussing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odern society.The Core DifferencesLian Shuneng highlights that Chinese thinking tends to be holistic and interconnected, emphasizing harmony and balance.By contrast, Western thinking is often more analytical, focusing on logic and rationality. This difference is reflect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from philosophy and art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culture, for instance, emphasizes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which represent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opposing forces, while Western culture often values objectivity and the separation of facts and opinions.The Similarities and Convergence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 there are also notabl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Both traditions value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for instance,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Furthermore,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increasing exchang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ere has been a convergence of thinking styles. Westerners are becoming more open to holistic thinking, while Easterners are embracing analytical reasoning.The Impact on Modern Society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convergences is crucial for modern society. It helps us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promot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Additionally, it encourages us to be more open-minded, appreciating the value of diverse ways of thinking.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where cultural exchang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this open-mindedness is essential for fostering harmonious relations and promoting progress.ConclusionIn conclusion, Lian Shuneng's work has provided me with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ays of thinking. It has强调了中国和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及这些差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