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 格式:docx
- 大小:16.54 KB
- 文档页数:2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2.重点: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并能举例。
知识点一: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叫做动物的行为,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变化、散发气味等。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知识点二: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1.如果一个行为是对一个特定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而且出生后第一次遇到这一刺激就能做出这种反应,通常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先天性的。
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
2.所有的动物都有先天性行为。
3.学习是指动物借助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的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
学习的行为是后天的,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4.将下列各种行为与其所属类型连接起来。
先天性行为:①③④⑦。
后天学习行为:②⑤⑥⑧。
1.活动:对研究涡虫行为的实验进行讨论。
(1)你认为实验1中设计者对“涡虫为什么生活在小溪中的石块下方”这一问题做出了什么样的假设?假设涡虫喜欢生活在黑暗无光的环境。
(2)在实验1中,属于实验者控制的因素是什么?你能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预测吗?实验1中控制因素是光照,A端有光,B端黑暗。
步骤3中A端与B端都有光,涡虫的停留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步骤4中A端有光而B端黑暗,如果涡虫喜欢黑暗环境,则其在B端停留的时间会长。
(3)实验2的步骤1与步骤4中,涡虫对强光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实验2的步骤1中,涡虫在强光刺激下伸展身体,是涡虫的一种本能行为;步骤4中涡虫在强光刺激下收缩身体,是涡虫的后天学习行为。
这是因为涡虫对“光照-电击”的连续刺激作用形成了条件反射,强光由无关刺激变成了导致涡虫收缩身体的条件刺激。
(4)实验中观察到的涡虫行为对涡虫有什么意义?实验1中涡虫趋向黑暗的行为是一种先天性行为,这种本能行为适应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北师大版八上《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word教案-----民族中学费学芳一、教材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第一节内容。
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动物,面对来自体内外的各种刺激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这些反应的表现形式确实是动物的行为。
关于人和动物体而言,许多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运动系统来完成,因此本章节内容安排在《动物运动》的后面。
使学生先从自己熟悉的人作为实例,再到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点专门重要。
学习本节既是对上一音的承接,又为学习下一节动物行为类型奠定基础。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和行为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差不多上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对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紧密相关。
二、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2、认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隐秘的能力。
2、通过“涡虫的行为研究”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探究活动的一样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2、教学难点:分析涡虫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本节课贯穿观看和讨论,要紧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视频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摸索、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步认识到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五、学习方法:通过观看、讨论、分析去发觉知识,总结规律,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适应和能力。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第十二章第六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使学生识记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2)使学生知道动物行为的特点。
2.能力方面(1)通过对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
(2)通过对动物行为特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通过本节课学习,向学生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1.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是教学重点之一。
按动物行为形成的时间,将其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另一种角度对动物行为进行分类,并且使学生懂得,无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性行为,都具有动物行为的共同特点。
2.动物行为的特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一方面它是在前五节教材基础上的总结、概括和提高,是知识的一种升华,所以是教学的重点。
另一方面对于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初中生,要真正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录像(或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图表入手导入新课第八章两栖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使学生识记变温动物的概念和冬眠。
(2)使学生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两栖类的特征。
2.能力方面(1)通过对青蛙外部形态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对两栖类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对两栖类有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对比,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3)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让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及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为本节的重点。
因为:(1)通过对青蛙外部形态的观察,使学生对青蛙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教学重点: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教学难点: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教学过程:(1课时)导入: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六种动物行为的图片:①两只雄羚羊在争斗;②黄鼬放臭气;③松鼠收集松果;④孔雀开屏;⑤蜂群在工作;⑥猫头鹰夜间捕鼠;⑦招潮蟹领潮;⑧大雁南飞;⑨雌狮追捕斑马。
请学生判断它们属于哪些动物行为,然后请学生思考:这些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特点?它是怎样产生的呢?讲授新课:一、动物行为的特点虽然这几种动物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但我们能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1.无论哪一种行为,都是一个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并且包括动物身体内部的生理活动变化。
也就是说,动物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一种运动的过程,而运动都是由一系列不断变比的动作组成的。
狮子不运动、没有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就捕不到斑马。
亲鸟没有一系列动作,雏鸟就得不到食物,公羚羊静静地呆在一个地方也不可能发生争斗。
这种运动不仅是躯干和肢体的动作,也包括身体内部的生理活动,如胃肠的蠕动、心脏的收缩、肺的运动、腺体的分泌等。
生理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2.动物的行为与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作用。
如狮子不捕食斑马便不能生存;亲鸟不哺育雏鸟就不能得到种族的延续;公羚羊不发生争斗就不能保证种族的健康繁衍。
3.每种动物行为的产生,都是动物体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激素协调作用的结果。
两只公羚羊的争斗,首先由视觉、嗅觉和听觉感觉到对方的存在,通过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支配进行争斗。
这种争斗行为只有在身体发育成熟以后,由睾丸产生的性激素的作用下才会发生。
大多数高等动物,睾丸、卵巢的活动有一定的周期性,也就是有一定的节律,所以它们的繁殖行为也有一定的周期性。
繁殖行为的周期性是性激素调节作用的结果。
二、先天性行为教师展示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结网、鸟类迁徙、母鸡孵蛋、羚羊争斗、母猪哺乳图片,观看录像—灰喜鹊喂养小杜鹃。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动物的行为教案_九年级生物教案动物的行为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教学目标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2、举例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3、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动物行为的资料。
教学重点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教学难点分析涡虫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板书设计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一、动物的行为的概念二、动物的行为的分类1、先天性行为2、后天学习行为教学过程依照教材的思路,引导学生畅谈其直接经验,导入教学过程。
首先,要理清动物的行为的概念,再按其发生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只有先明白这些概念,教学才能进行下去。
学生自学P22“动物行为研究示例:涡虫的行为研究”填表;标题涡虫的行为研究22发现并提出问题发现:涡虫生活在石快或其他物体的下方。
提出问题:涡虫为什么生活在石快下方?作出假设涡虫喜欢黑暗环境是先天性行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1:(1)用滴管从培养皿中轻轻地吸入一只涡虫,迅速地送入试管中。
(2)向试管中注满晒过的自来水或河水,加水时防止产生气泡。
用胶皮塞塞好管口,然后用记号笔在试管中部做一标记。
靠近试管塞的一端记为试管A端,另一端记为试管B端。
(3)将试管水平放置,直至涡虫运动到试管中央,然后将试管放在白纸上,观察涡虫10min,记录它在试管A端和B端分别停留的时间。
(4)再次使涡虫运动到试管中央,然后将试管放在白纸上,用铝箔套遮住试管B端的光,观察涡虫10min,记录它在试管A端和B端分别停留的时间。
实验后,把涡虫放回培养皿。
实施实验并记录按实验1进行,结果发现涡虫停留在黑暗环境的数量明显多,而且呆的时间久分析实验现象从实验的进行,可看出涡虫总喜欢暗环境。
得出结论涡虫喜欢黑暗环境是先天性行为标题涡虫的行为研究22发现并提出问题发现:涡虫对光的反应也有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提出问题:涡虫对光的反应也有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是先天性行为作出假设涡虫喜欢黑暗环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2:(1)将涡虫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说课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是苏教版教材初二生物必修本第六单元第七章第二节内容。
课程承接《动物的运动》内容,深入了已经学习的知识,使得知识系统更加严谨化,同时引入新的知识,如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等为后面的课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节课在解释生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动物对于自然界,对于地球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学生“保护地球,保护动物”,“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学情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既有着初中生都具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也比初一刚刚接触生物的学生多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基础,使得课堂教学可以更加自主化,生动化。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识记:准确描述什么是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并举例说明;理解:正确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初步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能力目标学会用比较得方法去学习新的课程;尝试自己总结教材上散落的知识点,系统学习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生物的行为产生以及各种有趣的生物现象,意识到动物对自然界的重要性,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塑造“生物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呼吁同学们保护动物,保护地球。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依照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在熟悉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并可举例判断,并能比较出二者的区别,加以总结。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才能明确举例和判断,从而总结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加以系统理解。
(2)教学难点:在理解动物的行为的基础上,知道动物行为的产生是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的,主要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我的课进行阐述。
1、说教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六章《动物的行为》第一节的学习内容。
课程承接《动物的运动》内容,深入了已经学习的知识,使得知识系统更加严谨化,同时引入新的知识,学好本节内容为下一节及下一章打下基础。
2、说学情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既有着好奇心,求知欲,同时也比初一刚刚接触生物的学生多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对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行为经常接触,但不能很明确的区分两种行为的界限。
3、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准确描述什么是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并举例说明2.正确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分析、讨论、发言等活动观察结果进行简单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鼓励创新;在问题探讨中,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4、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能比较出二者的区别,加以总结。
2.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教学难点】:(1)学会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使学生懂得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和遗传性。
5、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考虑到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我主要采取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同时学会团队协作能力。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行为探究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积极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回答问题的用去,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刘轶杰在“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就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提出了许多疑问。
下面就该问题作一简单的归纳总结,供学生参考。
一、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比较除没有神经系统的单细胞动物外,不论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其行为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神经系统越发达的动物,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越强,行为也越复杂。
在复杂完善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支配调节下,它们能够通过学习和体验新事物,不断地在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建立新的暂时联系,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使后天学习行为更加复杂。
总之,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会的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后天性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即根据后天经验形成的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
后天的学习离不开先天的基因基础,学习能力的高低受到基因的限制。
二、具体案例中的应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蜘蛛每天吃掉旧网,重织新网。
织网过程井井有条,先织辐丝支架,后织螺旋线。
材料二蚂蚁巢中有一种“不速之客”——一种甲虫,它们在蚂蚁窝中产卵,并孵化成幼虫,这些幼虫能模仿蚂蚁幼虫的求食行为:先用触角拍打工蚁头部,再用前肢触摸工蚁口器,骗使工蚁吐出食物,供甲虫幼虫享用。
工蚁对甲虫发出的这些信号一概按先天编好的程序作出反应。
材料三科学家R. Tryon曾于1940年用大鼠做迷宫实验,他设计的迷宫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出口处有食物。
大鼠从入口进入迷宫后,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而一到出口,就受到食物奖励。
Tryon让大鼠连续进出迷宫,多次之后,有些大鼠能很快找到出口,很少再“走弯路”,有些大鼠却总是要走些死胡同,然后才能摸索到出口。
Tryon从这些大鼠中选出最快走到出口和最慢走到出口的大鼠,前者称为“迷宫敏”大鼠,后者称为“迷宫钝”大鼠,他让迷宫敏大鼠互相交配,也让迷宫钝大鼠互相交配,然后再用迷宫训练两者的后代,经过多代选择后,他获得了在走迷宫的本领上迥然不同的两群大鼠。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导读:本文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十二章第六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使学生识记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2)使学生知道动物行为的特点。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
(2)通过对动物行为特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本节课学习,向学生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
1.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是教学重点之一。
按动物行为形成的时间,将其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另一种角度对动物行为进行分类,并且使学生懂
得,无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性行为,都具有动物行为的共同特点。
2.动物行为的特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一方面它是在前五节教材基础上的总结、概括和提高,是知识的一种升华,所以是教学的重点。
另一方面对于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初中生,要真正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
录像(或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图表入手
导入新课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