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6.26 MB
- 文档页数:41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动物的行为教案_九年级生物教案动物的行为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教学目标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2、举例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3、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动物行为的资料。
教学重点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教学难点分析涡虫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板书设计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一、动物的行为的概念二、动物的行为的分类1、先天性行为2、后天学习行为教学过程依照教材的思路,引导学生畅谈其直接经验,导入教学过程。
首先,要理清动物的行为的概念,再按其发生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只有先明白这些概念,教学才能进行下去。
学生自学P22“动物行为研究示例:涡虫的行为研究”填表;标题涡虫的行为研究22发现并提出问题发现:涡虫生活在石快或其他物体的下方。
提出问题:涡虫为什么生活在石快下方?作出假设涡虫喜欢黑暗环境是先天性行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1:(1)用滴管从培养皿中轻轻地吸入一只涡虫,迅速地送入试管中。
(2)向试管中注满晒过的自来水或河水,加水时防止产生气泡。
用胶皮塞塞好管口,然后用记号笔在试管中部做一标记。
靠近试管塞的一端记为试管A端,另一端记为试管B端。
(3)将试管水平放置,直至涡虫运动到试管中央,然后将试管放在白纸上,观察涡虫10min,记录它在试管A端和B端分别停留的时间。
(4)再次使涡虫运动到试管中央,然后将试管放在白纸上,用铝箔套遮住试管B端的光,观察涡虫10min,记录它在试管A端和B端分别停留的时间。
实验后,把涡虫放回培养皿。
实施实验并记录按实验1进行,结果发现涡虫停留在黑暗环境的数量明显多,而且呆的时间久分析实验现象从实验的进行,可看出涡虫总喜欢暗环境。
得出结论涡虫喜欢黑暗环境是先天性行为标题涡虫的行为研究22发现并提出问题发现:涡虫对光的反应也有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提出问题:涡虫对光的反应也有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是先天性行为作出假设涡虫喜欢黑暗环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2:(1)将涡虫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
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教学目标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2、举例说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知识结构1.动物行为的概念;2.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教学重点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教学难点分析涡虫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1.人猿泰山的故事:一对带着幼子的夫妇遭遇海难,他们奋力划着救生艇来到茂密的非洲原始森林。
夫妻俩在树上筑起树屋当作临时住所,一天却不幸惨遭花豹突袭,双双丧生。
与此同时,母猩猩卡娜正因为失去了小猩猩而悲啼不已,听到远处传来婴孩哭声,她循着找去发现一个人类宝宝。
在母爱的驱使下,卡娜收养了这个后来被称作“泰山”的婴孩,把他带回了森林中的家。
用自己的奶喂养小泰山。
长大后的泰山在经历了许多奇特的景遇后,最终回到了人类社会2.对比图片:山雀喂鱼3.多媒体图片展示(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时间:15分钟)动物行为研究示例:1.学生看书,教师点拨实验1:(1)取涡虫(2)作标记(3)水平放置,记录(4)遮光处理,记录实验2:(1)光照刺激看反应(2)电刺激看反应(3)光紧接着电击反复100次(4)101次只有光2.学生活动讨论:(1)涡虫的行为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什么?(2)实验中实验者的控制因素是什么?(3)你能预测实验的结果吗?(4)实验2中,涡虫的行为中对强光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3.点拨:实验者作出的假设是涡虫喜欢生活在黑暗无光的环境中。
实验的控制因素是光照。
4.点拨:步骤1中反应是舒展身体。
步骤4中反应是收缩身体,是后天学习来的行为。
(三)结合实验,自主总结(时间:10分钟)1.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学生看书,思考:(1)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2)举例:蜘蛛结、蜜蜂筑巢、鸟类营巢孵卵等2.动物的后天性行为学生看书,思考:(1)动物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说课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是苏教版教材初二生物必修本第六单元第七章第二节内容。
课程承接《动物的运动》内容,深入了已经学习的知识,使得知识系统更加严谨化,同时引入新的知识,如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等为后面的课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节课在解释生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动物对于自然界,对于地球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学生“保护地球,保护动物”,“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学情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既有着初中生都具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也比初一刚刚接触生物的学生多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基础,使得课堂教案可以更加自主化,生动化。
三、说教案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案目标:1.认知目标:识记:准确描述什么是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并举例说明;理解:正确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初步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能力目标学会用比较得方法去学习新的课程;尝试自己总结教材上散落的知识点,系统学习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生物的行为产生以及各种有趣的生物现象,意识到动物对自然界的重要性,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塑造“生物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呼吁同学们保护动物,保护地球。
四、说教案的重、难点依照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在熟悉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案重点和难点。
(1)教案重点: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并可举例判断,并能比较出二者的区别,加以总结。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才能明确举例和判断,从而总结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加以系统理解。
(2)教案难点:在理解动物的行为的基础上,知道动物行为的产生是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的,主要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刘轶杰在“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就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提出了许多疑问。
下面就该问题作一简单的归纳总结,供学生参考。
一、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比较除没有神经系统的单细胞动物外,不论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其行为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神经系统越发达的动物,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越强,行为也越复杂。
在复杂完善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支配调节下,它们能够通过学习和体验新事物,不断地在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建立新的暂时联系,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使后天学习行为更加复杂。
总之,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会的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后天性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即根据后天经验形成的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
后天的学习离不开先天的基因基础,学习能力的高低受到基因的限制。
二、具体案例中的应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蜘蛛每天吃掉旧网,重织新网。
织网过程井井有条,先织辐丝支架,后织螺旋线。
材料二蚂蚁巢中有一种“不速之客”——一种甲虫,它们在蚂蚁窝中产卵,并孵化成幼虫,这些幼虫能模仿蚂蚁幼虫的求食行为:先用触角拍打工蚁头部,再用前肢触摸工蚁口器,骗使工蚁吐出食物,供甲虫幼虫享用。
工蚁对甲虫发出的这些信号一概按先天编好的程序作出反应。
材料三科学家R. Tryon曾于1940年用大鼠做迷宫实验,他设计的迷宫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出口处有食物。
大鼠从入口进入迷宫后,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而一到出口,就受到食物奖励。
Tryon让大鼠连续进出迷宫,多次之后,有些大鼠能很快找到出口,很少再“走弯路”,有些大鼠却总是要走些死胡同,然后才能摸索到出口。
Tryon从这些大鼠中选出最快走到出口和最慢走到出口的大鼠,前者称为“迷宫敏”大鼠,后者称为“迷宫钝”大鼠,他让迷宫敏大鼠互相交配,也让迷宫钝大鼠互相交配,然后再用迷宫训练两者的后代,经过多代选择后,他获得了在走迷宫的本领上迥然不同的两群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