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地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4
论六经与八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
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
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
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
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
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
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
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
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
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有关六经辨证方法之再认识张清苓1姜元安2(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关键词:六经辨证;辨证方法如果“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则《伤寒论》中所论属于狭义之伤寒。
但通过文献研究,已经明确了“伤寒”并无所谓的广义与狭义之分,[1]这对于正确理解仲景为认识伤寒病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及其临床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谈及《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时,除了公认的六经辨证方法之外,还经常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与之相提并论,这主要反映在现行的各种教科书中。
一般认为,八纲辨证是所有各种辨证方法之总纲,而六经辨证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化,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而由于经脉与脏腑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经脉根源于脏腑,所以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基础。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甚至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均纳入六经辨证体系之中,试图以此来说明六经辨证之全面性和重要性,大有各种辨证方法,唯六经辨证为尊之意。
本文将通过对六经辨证方法与习惯上所称的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方法之关系的讨论,来讨论六经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
1、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在讨论六经辨证方法与其他辨证方法之关系之前,有必要重申一下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
中医之辨证论治体系及临床运用始创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任应秋先生就是根据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而将“辨证论治”概括为中医学的主要特色。
[2]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张仲景针对“伤寒病”与“杂病”分别运用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方法来认识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体系。
二者完全独立而不能被相互取代。
由此而得出的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是:中医之辨证论治体系是在确立针对特殊疾病所用辨证方法的基础上配以相应的治法与方药而形成的。
辨证方法的运用,首先是认识疾病,然后才有可能通过证候去把握疾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病机变化,从而根据具体的证候确定治则、治法与相应的方药。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这个两个辩证是相通的。
六经辩证是伤寒论提出来的。
先看一下六经的辨证过程。
先看这个病为阴病还是阳病。
这个就是八纲里的阴阳,如果是阴病,就看病部位,在表就是少阴,在里就是太阴,既不在表也不在里就是厥阴。
如果是阳病,看看部位,在表就是太阳,在里就是阳明,不在里也不在里就是少阳。
这个就是完成了定位,相当于八纲里的表里。
定位定性后就开始定寒热,比如在阳明,是热多还是寒多。
这个是完成了寒热辩证。
那么阳明热症,再辨别里面是虚还是实。
如果是虚,是热,就要考虑白虎汤。
到此为止就完成了八纲辨证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接着说上面的白虎汤症状,如果是阳明病,虚和热就是白虎汤,那么还出现了渴,这个就是白虎加人参汤。
如果有人问出现了实和热,就要考虑承气汤。
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区别我个人认为是,六经辨证结束后,会有一个方剂对应,这个基础上有其他症状就加其他药。
这个治愈率很高,但是不好记,基础是伤寒论背诵的烂熟。
辨证完就有一个条辩出来方子出来了。
八纲辨证完,至于对应什么方子就是看学医学的那个理论和经验了。
个人建议半路出家学医的,还是学习伤寒论,药简力专,效果好。
越学越有信心,这些课程我都放到我的头条号上了,也可以跟我交流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什么是中医⼋纲辨证?该如何去进⾏辨证?⼋纲辨证的概念⼋纲是指表、⾥、寒、热、虚、实、阴、阳⼋个辨证的纲领。
表⾥——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纲辨证源流1.《内经》:“善诊者,察⾊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纲”名称。
表⾥证的概念及意义1.表证(1)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经⽪⽑、⼝⿐侵⼊时所产⽣的证候。
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疼痛,⾆苔薄⽩,脉浮,或⿐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可分为表寒证,伤风表证和表热证。
2.⾥证(1)概念:⾥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2)⾥证的成因:①表邪失治,内传⼊⾥;②外邪直中,侵犯脏腑;③七情、饮⾷、劳倦等。
(3)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便⼲结,⼩便短⾚,或神昏谵语,⾆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
(4)特点:①病位深;②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3.半表半⾥(1)概念:半表半⾥是指病邪在由表⼊⾥过程中的⼀个阶段⼜称为“少阳病”(2)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烦欲呕,不欲⾷,⼝苦咽⼲,⽬眩,脉弦。
表⾥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象、脉象等变化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属⾥。
2.表证⼩便清利,饮⾷如故。
3.⾥证有内脏系统的机能障碍。
4.有⼀分恶寒,就有⼀分表证。
表证与⾥证的关系1.表⾥同病:表证和⾥证同⼀时期出现。
2.表⾥出⼊:表邪⼊⾥,⾥邪出表。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 阴阳应象⼤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寒证1.概念: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2.临床表现:恶寒,畏寒,冷痛,喜暖,⼝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便清长,⼤便稀溏,⾯⾊⽩⾆淡苔⽩⽽润,脉紧或迟等。
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陈亦人略论“六经钤百病”+陈瑞春运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关于《伤寒论》的几个稀见版本的特点比较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一)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一、何谓经方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
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
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
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
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
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
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
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
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
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
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
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
下同)。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
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
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阴经之病,多发于五脏,因脏为阴,气血虚寒,抗邪无力,故以各种寒象为特点。
若推而广之:凡身轻、气喘、口鼻气热、目睛了了,不能睡眠;或热极朦胧,视物不清;或目赤多眵;或身热面赤唇红;或烦渴而小便红黄,则皆为阳证的反映。
若身重,口鼻气冷,目不了了,但欲卧寐,面色不红,四肢厥冷,爪甲色青,吐利而小便色白,则皆为阴证的反映。
古人说:“阳极似阴,阴极似阳”,所以,辨阴证阳证时,须区别其真伪方不被其表象所惑。
《伤寒论》第11条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它以“证”有真伪,而“情”则可信。
故以“欲”与“不欲”而察其真相。
临床之时,若师其法,则庶几近之。
二、表里阴阳六经为病,皆有一个发病部位的问题。
故认清表里病位,则汗、下之法,方能用之不殆。
1.太阳病表里证(1)太阳病表证:六经为病,只有太阳病能当表证的提纲,这是与太阳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
太阳经上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故它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所以,太阳主表。
另外,六经各有经、腑之分,凡经受邪,而与腑比较,则因经在外而有表证的含义。
《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候,皆说明了邪伤太阳经表,太阳经气不利而发病的特点。
(2)太阳病里证:太阳之腑为膀胱,而居于下焦之里。
若太阳在经之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由表及里,则有蓄水和蓄血的病变。
我们将它叫做太阳病的里(腑)证。
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微热,消渴引饮,小便不利为主证,甚或见饮水则吐的,则叫做“水逆”。
太阳蓄血证:太阳病,脉微而沉,反映了表邪入里,而有少腹硬满,精神发狂;或少腹急结,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故知为热与血结,而与水无关。
2.阳明病表里证(1)阳明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
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成无己注:“阳明脉起于鼻交頞中,络于目。
阳明之脉,正上頏颡,还出目系……目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
”此证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缘缘面赤、额头作疼、脉浮而长等证候。
(2)阳明病里证:若胃肠受邪,则叫阳明病里证。
《伤寒论》第218条的“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
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即指阳明胃肠里证为病。
里证不能发汗,发汗则伤津液,故而大便难。
3.少阳病表里证(1)少阳病表证:少阳为半表半里,位居两胁,然从经腑而分,亦有表里之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
”成无己注:“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而不利也。
”而《伤寒论》第264条亦记载了“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等的少阳经证。
(2)少阳病里证:指的是少阳腑证。
《伤寒论》第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为邪热入于胆腑,迫使胆汁上溢则口苦,故称为少阳病的里证。
4.太阴病表里证(1)太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
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论》第274条的“太阴中风,四肢烦疼……”;第276条的“太阴病,脉浮者。
可发汗……”都反映了太阴脾家经表为病的事实。
(2)太阴病里证:《伤寒论》第279条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则说明误下之后,在表之邪传入太阴之里,出现腹满时痛的太阴里证。
5.少阴病表里证(1)少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
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这是论述少阴经的热证。
《伤寒论》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则是论述了少阴阳虚,经表受寒之证。
(2)少阴病里证:是指少阴心肾两脏之病。
如《伤寒论》第323条的“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又285条说:“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这两条说明了少阴病既有阳虚的里寒证,又有阴虚的里热证。
6.厥阴病表里证(1)厥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
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而《伤寒论》第351条又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以上两条反映了厥阴病经热和经寒为病的特点。
(2)厥阴病里证:《伤寒论》第352条说:“若其人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有久寒”,是指厥阴脏寒里证而言。
以上我们用表里两纲,以反映六经的经络、脏腑之为病,这才能体现出中医辨证学的系统和完整。
如果只讲脏腑的里证,而不讲经络的表证,则失六经辨证的宗旨。
所以八纲辨证必须与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才不致失于片面。
三、寒热寒热两纲,为反映六经寒热病情而设。
它以疾病有寒热两种情况的客观存在,故作为临床治疗中辨证分型的依据。
因此,它便把表里、阴阳为病的具体病情概括无遗。
1.太阳病寒热证(1)太阳病寒证:太阳主表,然表病有寒热之分,不可不察。
如《伤寒论》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条以恶寒、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寒为病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
(2)太阳病热证:有寒必有热,此乃相对而生之故。
然太阳病表热证,不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受温热邪气,如《伤寒论》第6条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因温热之邪尚在太阳,未全入里,故叫太阳病表热证。
一是由于风寒束表,日久不解,则寒郁化热,而脉由紧变缓,身由疼变重,身无汗而精神烦躁者,也可称为太阳病表热证;此外尚有27条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属于太阳病表热证的一种。
2.阳明病寒热证(1)阳明病里寒证:阳明主里,而以里证为主。
然里证有寒热之分,试述如下:《伤寒论》第226条说:“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此条论阳明里寒作哕。
而243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此条论里寒作呕,并提出了治法。
(2)阳明病里热证:阳明病的里热证,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
热在上,郁于膈脘,则心中懊憹,舌上生苔;热在中则渴欲饮水,口干而燥;热在下,则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
3.少阳病寒热证(1)少阳病寒证:其证胸胁满闷,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腹中胀,大便溏,脉弦迟等证。
(2)少阳病热证:其证以口苦,心烦,咽干,目眩为主。
4.太阴病寒热证(1)太阴病寒证:《伤寒论》第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脏有寒”,指脾有寒,故证见腹泻而不渴。
(2)太阴病热证:《伤寒论》第278条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太阴为湿土,故发病而有湿热与寒湿的不同,必须辨清而不能相混。
5.少阴病寒热证(1)少阴病寒证:少阴病寒证,包括甚广,《伤寒论》第282条说:“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以下焦虚有寒”一语,道破了少阴病的寒证实质。
(2)少阴病热证:《伤寒论》第303条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说明了少阴病热证烦躁的情况。
6.厥阴病寒热证(1)厥阴病寒证:《伤寒论》第352条说:“若其人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说明了其人肝有久寒,表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或上逆作呕等证。
(2)厥阴病热证:厥阴病的热证,或感受热邪为病;或阳气被郁,久而化热;或厥阴阳复太过,热气有余等所致,兹举热厥一例,以资说明:《伤寒论》第335条说:“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说明了厥阴热而有致厥之机。
四、虚实虚实两纲,常以反映六经为病,正邪斗争的虚实情况,大概来讲,凡三阳经病,多以实证为主,三阴病中多以虚证为主。
1.太阳病虚实(1)太阳病表虚证:太阳病为表证,若表证汗出的,则叫表虚证。
如《伤寒论》第12条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是说太阳病表邪的虚证。
(2)太阳病表实证:太阳病表证,若无汗而喘的,则叫表实证。
如《伤寒论》第35条的“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是说的太阳表邪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