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学案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练习题(附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略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7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二、教材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习该词,主要是学习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四、重点难点:本节重点: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的达观。
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
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
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2、学案反馈:(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活动指导: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2、自己反复练读,读出其中的节奏、感情。
3、小组内互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赛读。
3、探究活动:链接语: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
合作探究:一、理解诗意活动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存疑之处,组内讨论解决。
3、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导入:我们常常被词的感情所震撼,一颦一笑,一滴眼泪一条河流,一颗星星两片花朵,都深深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哦,香雪》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小说中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品味小说淳朴优美、清新婉丽的语言特色,体会“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4.理解“火车”和“铅笔盒”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5.正确理解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启迪学生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培养学生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二学法指导1.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言行等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找出小说中有关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结合前后文细细品味。
3.通过分析修辞手法、语体特色、句式特点等把握小说的语言特色。
4.注意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其象征意义。
5.理解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纯真、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把握小说中体现的美。
三知识拓展1.作者作品铁凝,河北赵县人。
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对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借助人物内心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
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中篇小说《麦秸垛》,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
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2.背景资料《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并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善良质朴的农村女孩十分投缘,并与她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她们对铁凝的关怀深深地感动着她。
可以说,农村女孩的善良质朴是铁凝创作的源泉,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随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其影响,产生了一大批时代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
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于此时。
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古诗。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学习诗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作家作品1.《登幽州台歌》(1)作者简介:陈子昂,代家。
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传世。
(2)写作背景:2.《望岳》(1)作者简介:杜甫,字,自号。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是代最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尊为“”,与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对穷苦人民寄予,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传世。
(2)写作背景:3.《登飞来峰》(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号,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著名的家、家、家。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获谥“”,故世称。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有《》《》等存世。
(2)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1.读准下列字音。
怆.然( )涕.下( )岱.宗( )青未了.( )决眦.( )千寻.塔( )自缘.( )2.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诗文大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3.你能不能把《登幽州台歌》中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地描述出来呢?4.反复诵读《望岳》,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登上泰山时的心情如何,说说诗人此时的心境。
Period Three TaskPart ⅠLanguage FocusⅠ.单词自测1.distance n.距离;远处distant adj.远的,远离的2.thunder n.雷,雷声3.lightning n.闪电4.triangle n.三角形;三角形物体5.wave n.波浪;v i.&v t.挥手;摆动6.overhead ad v.在头上方7.tap n.& v t.& v i.轻拍,轻敲8.suit n.套装;v t.适合,满足需要suitable adj.适合的9.attach v t.使连在一起,把……附在……上,认为……重要10.disability n.缺陷;伤残ability n.能力11.hopeful adj.抱有希望的hope n.希望12.whisper v i.& v t.小声说;私下说13.bite v t.& v i.咬bit过去式bitten过去分词Ⅱ.短语自测1.in the distance在远处2.set sail for起航驶往3.make progress取得进步4.work out制订;计算5.apply...to把……应用于1.distance[语境感悟](1)(教材P12)In the distance I could hear thunder and see lightning coming.我能听到远方传来的雷声,能看见闪闪的雷电。
(2)The coldness and distance in her voice took me by surprise.她话语中透出的冷淡和疏远使我感到意外。
(3)From a distance,Lucy switched on the pre-recorded sound of angry be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recording the elephants with a video camera.(2014·安徽)从远处,露西打开了预先录制的愤怒的蜜蜂的声音,而在同时用摄像机录制大象。
专题08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小学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初中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2.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考点阐释断句,传统称之为“句读”,断句主要考查的是对文言句意停顿的判断。
断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是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因此,它也是中考文宫文阅读考查的基础题之一。
常见的题型有两类:选择题,比如“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画线题,比如“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二、常见题型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X处)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三、解题方略1.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一狼/洞其中。
2.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
如:顾/野有麦场。
3.动词与后面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
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句中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
如: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5.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如:俄而/雪骤。
6.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气句子,若前面有“顾、夫、盖、其、且、至若”等词领起,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
7.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其一(狼)/犬坐于前。
8.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如:泉香/而酒洌。
【方法总结】解答断句题,首先要将句子放回语境中,理解其意思,再根据古文句法进行断句。
其次,依据句子结构来辅助断句。
再者,依据关键字的提示来辅助断句。
“矣”“乎”“者”“也”等语气词之后要断开;比如“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一句中有“大家”和“其妻”两个陈述对象,“其妻”前应断开。
此外,文言文中有些地方不能断开。
地名、官名等不断开,比如“端明殿学士”是官名,中间不可断开。
高考领航2023大一轮复习学案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道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橘皮、桂圆、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项强化训练题:散文过渡句、段之作用强化训练一、阅读,答题从理解一朵花开始黄咏梅①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渐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
春天看花的时候,我亦独赏枝头的那一朵。
土地解冻,万物苏生,百鸟归巢,叽叽喳喳,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
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届中年。
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
②去年春天,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
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
分离、飘零、楚楚可怜,甚至形容女孩的眼泪也是“梨花带雨”。
然而在一个叫良梨的村子里,我体会到梨花的另一种隐喻。
砀山县有百万亩梨园,每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名符其实一片香雪海。
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
蜜蜂围着花蕊跳舞,小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甚至一阵微风吹来,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
在良梨村的万顷梨园,我看到果农爬上高高的梯子,手上拿着一根小棍子,像是在对一朵朵梨花施展魔法。
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这是在争分夺秒点梨花。
点梨花是砀山梨园世代沿袭的传统绝活。
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
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
砀山梨是整个村子的经济支柱,延伸的产业链更是以一朵梨花为开端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成就了这个村。
当地有一棵被命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三百多岁了,依旧不负众望,洁白的梨花几乎将树上的虬枝全都覆盖住了。
这棵梨树王,丰年的时候,结果可达四千多斤。
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
③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
《远方》学案答案
三、重点词语:
1、给加点字注音:
温驯 xùn 浩瀚hàn 瀛海yíng 栖息qī蛊惑gǔ凛然lǐn 磨削xuē跛脚bǒ怏怏不
快yàng 乐陶陶táo 梦魇yǎn 掺杂chān 憧憬chōng 羁绊jī莾林mǎng 歆羡xīn 绮丽qǐ嵯峨cuïã佳肴yáo 桎梏zhì gù东方朔shuî半身不遂suí凛然lǐn 开拓tuî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朦胧强悍捍卫桃花源诱惑遨游翱翔增添壮志未遂深邃惋惜蛊︱鼓惑孕育
眺望苍老沧桑寻人启事澎湃力挽狂澜斑斓谰言凯旋点缀遐想闲暇
神秘高峻渡海糊里糊涂考证覆罩冥冥之中驱策荒漠凯旋星辰天涯抱志饮恨
3、启示:启发暗示,使有所领悟。
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四、研读教材
1、用一句话概括“远方”的内涵。
明确:“远方”的含义在文中虽然涉及它的本义——距离较远的地方,但其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梦”——人生之梦,是不断追求的理想,是不懈追求的境界。
2、抓住关键句,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情感,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味以下这些语句:
(1)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蛊惑,长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山不迷人人自迷,总是使人自动地往
它那里去;登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
剖析:这里的“蛊惑”是迷惑的意思。
这句话采用了拟人、化实为虚的手法,说明山是人
们心灵的远方。
那么,山的什么迷惑了人,使人把它当作是自己远方呢?那就是它的高峻,它的长
年的沉默。
而山的高峻和沉默是有限的,但人对它的想象却是无限的,它对人的吸引却是如磁力一
般强大而持久的。
于是,山没有去迷人,而人却心甘情愿去向往它,使人自动地去接近它,了解它,登了这座山后又去登另一座山,人们对它的向往无穷无尽。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山的向往。
(2)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有远行的冲动。
剖析:“流浪的鲜红”说的好!血液是鲜红的,用“鲜红”表明了血液的色彩,而在“鲜红”之前
加上“流浪”来限制,则写出了血液里有着“流浪”的成分,这就揭示了人们“流浪”的原始色彩,说明了流浪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从而说明了人们对“远方”的无限的向往与追求。
同时,这句
话似乎也给流浪加上了色彩,从而不仅表现了流浪是天生的,而且还把流浪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在
我们面前。
(3)总是有许多人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尽管笼子很大,但笼子不是天空。
剖析:这句话表明了应该如何对待人们对远方的向往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是“让他们去”,并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说明理由,那就是,不要拿眼前的幸福来把追求远方的人束缚住,尽管给人的空间像鸟的笼子一样,但是人如果志在高空,那笼子就不是天空,限制只能是束缚。
五、论证方法: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
1.事实论证。
所谓事实论证也叫例证法、举例论证,就是用大量的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加以论证。
所举的事例可以是古代的,可以是现代的;可以是外国的,也可以是中国的。
文章在论证人们总是在制造远方的时候,就列举了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阿特兰提斯大陆、陶潜的“桃花源”徐福以及东方朔的神仙、靠海民族的大海、人们心中的远山、每个民族所有的每个民族的远方、欧洲人的东方的梦魇、人们心中的天堂等等的远方。
以古今中外人们的远方来加以证明,事实可靠,说服力强,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又如,在论述人们天生就有着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的时候,又列举了雪莱、希罗多德、修西底德斯、司马迁、柏拉图、莎士比亚等名人的有成就的事例以及小孩子、青年等人对远方的向往与追求来加以论证,从而说明了人们对远方的强烈的向往与追求。
2.因果论证。
这是一种通过对原因的论述来加以论证的方法。
如,文章的开头便指出“似乎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作者在指出远方有美有丑之后,便用简练的笔墨来论述为什么“似乎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那就是因为“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
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通过对原因的探讨说明了远方为什么似乎总是使人向往。
3.引用论证。
作者在论述时还常常用大量的引用来加以论证。
如引用《列子·汤问篇》的的记载、雪莱的回忆、《茵梦湖》中对小孩子对远方的向往等等,有的是传说,有的是个人回忆,有的是文学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对远方进行了论述,论证了不同的问题,另读者信服,同时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问题的理性的思考。
4.正反对比论证。
作者在谈论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自己的远方时,先用自己看过的赛克爵士的《探险史》记述的人类用行动去实现抵达远方的奋斗记录来从正面加以阐述,说明我们不能只是幻想、向往、想望而抛弃现实,然后又用一个天文学家只顾观望天空而不注意地上从而跌到井里的反面材料来形象而又风趣地说明了我们应该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方,从而使向往成为历史。
【反馈答案】
1、D 浩瀚hàn 蛊惑gǔ梦魇yǎn 笑靥yâ
2、A遨游
3、C(A 句式杂糅,去掉“表明”。
B“蔬菜上市”与“增长”主谓搭配不当,应在“上市”后加“量”,
D 局部宾语残缺,在“承担监测”后加“任务的”或“工作的”)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