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新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5
延安的风景民族精神的化身——《风景谈》赏析1940年5月,茅盾从新疆返内地,途经西北高原,在延安参观访问和讲学,看到延安军民崭新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深受鼓舞,本文便是作者四十年代赞颂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著名散文代表作。
作品分析:主题:《风景谈》以谈风景为名,赞颂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民族解放而生活、战斗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生气勃勃、充实而有意义的新生活,自然景色只是作为文章的背景而存在,主要突出的还是对“人”的精神的赞颂。
全文一共10个自然段,共描写了六个场景,六幅画面:第一自然段是一个画面,描写的是猩猩峡外的沙漠景象,先极力描写猩猩峡外沙漠的荒凉与死寂,随之以热烈的感情描绘了沙漠的另一番景象,与前面那单调平板的沙漠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结尾一句点出题旨: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第二、三、四自然段描绘的是两个画面,地点都是黄土高原,一幅画面是延安农民耕地晚归的“剪影”,用看上去轻松的剪影,听来愉快的歌声,渲染了劳动生活情趣,表现延安农民幸福的同时,也就热情赞颂了他们改天换地的辛勤劳动。
另一幅画面描写的是在沿河的山坳里,知识分子生产归来的一个场面,突出描绘那一双双手,显示他们来自于五湖四海,在有着共同理想的天地里,既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又在劳动中改造着自然,创造着新的生活。
第四自然段点出这以上两个画面的题旨: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第五、六自然段是一个画面,描绘的是延安的学习景象。
作者进行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一幅是谈情说爱的风俗素描,另一幅是延安的学习景象,两幅画面,两类人物,两种境界,从鲜明的对比中,看到了人同自然关系中的又一个侧面,再一次热情地赞颂了主宰自然的延安新人。
第七、八自然段是一个画面,描写的是延安桃林休息的景象,桃林本身是贫乏的,但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出现了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
《风景谈》是作家茅盾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六幅画面,表现了大自然的崇高与壮美,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赞美。
全文如下: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那还不能被称为“沙漠”,那不过是“一片沙”。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如果你在飞机上,从高空俯瞰,便会发现这“一片沙”的周围,居然是葱茏的草木。
沙漠为了自己的“扩大”而“拼搏”着,然而却总是走向失败。
这时候你会看到大自然的“报复”了:狂风呼啸着,沙粒在飞舞,沙丘在移动。
这便是“沙”的“进攻”与“反进攻”。
然而,大自然毕竟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
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这片沙上创造了“奇迹”。
你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啊!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的“鬟儿”,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情趣。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就像笼着一层薄薄的轻雾。
这时,你会突然觉得,这世界原来是这么恬静,这么美妙!于是你便从心里生出一种“敬慕”之感。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我又想起了另一个地方,这里的山是青的,树木,也多是青的。
两峰之间,往往挟持着一条溪流,溪水清可见底。
在这样的溪边,偶尔可以看见白帆点点,那是捕鱼的小船。
而在小溪的两岸,在绿树丛中,你会听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会看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这种境界,在我们的生活里,其实也常常见到。
比如你在火车上,或者在汽车上,看着车窗外,掠过一些风景的时候。
或者,你站在某一个地方,极目远眺的时候。
或者,你从高楼上凭栏俯瞰的时候。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风景谈》阅读附答案
《风景谈》末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
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
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
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
空气非常清冽,朝霞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
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
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 ]
A.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作了铺垫。
D.使山岗上小号兵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2)对划线两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人杰地灵,山川锦绣,风景名胜数不胜数。
上学期,仅仅在课文中,我们就在“雨中〞登过泰山,又乘船游览了“长江三峡〞,还饮过某某“难老泉〞的水,赏过清华园中“荷塘〞上的“月〞……除此之外,大家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风景名胜?说出来也让我们陶醉陶醉。
生(七嘴八舌):某某、井岗山、庐山……师:同学们的见识还真广博,列举的这些地方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有了钱,又有了时间,一定要去游一游,以慰平生。
不过,对于风景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并不一定非是名山大川、怪石幽泉、杨柳迎风、百花吐艳。
还有什么是风景呢?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茅盾的散文《风景谈》,它将为我们展示出另一番天地,另一种风景。
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跳读课文,把作者所写的几处“风景〞抓出来,并根据课后练习第一题给这些“风景〞分别标上题目。
师:A同学,你说一说,文中一共写了几处风景?并给大家一一列举出来。
A:一共写了六处风景。
分别是“沙漠驼铃〞“月夜晚归〞“延河夕照〞……师:他的六处风景列举得对不对?题目标得好不好?大家思考评判一下!B:是写了六处风景,但我觉得第二处的标题不好,应选“高原归耕〞。
师:为什么?能给大家说说理由吗?B:文中开头有这样一句话:这就是所谓的‘黄土高原’〞,说明了地点是高原。
另外,风景中的人物是掮着犁、赶着牛归来,这是耕田收工归来,因此“月夜归来〞就没有“高原归耕〞准确鲜明。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意见吗?生:同意。
师:B同学的分析很好。
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会精细地分析,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能深入透彻。
好,现在我们大家就来学学B同学,把我们抽取出来的六幅画面粗略分析一下,归纳本文的大意。
一分钟,看谁归纳得又快又准。
C:描绘了黄土高原的风景。
师:的确归纳得很快,不过一些关键词语值得推敲。
谁给他订正?D:赞美了黄土高原的风景。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D同学换了什么词?换得好不好?E:我赞成D。
“描绘了〞只是客观地说明,没有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态度。
《风景谈》阅读附答案《风景谈》末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段回想是蒲月的北国。
凌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喨的喇叭声,破空而来。
我溘然想起了白日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英勇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
我讴歌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英勇和高度的警觉来,因而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
空气无比清冽,朝霞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样发亮,但是,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名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如同雕像一般。
晓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
我看得呆了,我恍如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1)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述,其作用是[ ] A.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色;“形”的散,有利于丰厚文章内容,凸起“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比,为下文主题的揭露作了铺垫。
D.使山岗上小号兵形象更为逼真、饱满、清晰。
(2)对划线两句的写作法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相互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英勇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用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相互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稳重肃穆的气氛。
”C.用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的两个形象相互对比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述了风景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气力。
(3)对结尾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流动。
B.“伟大者”指充溢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流动。
C.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诱表示强调。
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风景谈》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起,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片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起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紧扣中心,描写多种风景片断,又以精辟的议论,把这些风景片断串在一起,连在一起,连成整体的写法。
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学习课文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
(三)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我们时代的真正的美,发扬民族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篇散文是怎样用逐层深入的方式表现中心的?分析:第一层用骆驼队的出现引起沙漠风景变化的事实说明人是构成风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层用黄土高原的两个风景片断说明有人还不行,只有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才能构成美的风景。
第三层用石洞避雨和桃林休憩两幅画面来证明具有崇高精神的人不仅能构成美的风景,还能填补大自然的贫乏,增添景色,甚至创造第二自然。
第四层用朝阳下两个战士的形象证明象征民族精神的人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
”文章叙议结合,每段议论都画龙点睛地点画了记叙的中心,文中的几段议论又体现了层进的关系。
(二)“风景谈”写出了什么?分析:“风景谈”即“谈风景”。
这里的“风景”既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重点是主宰风景的人。
征服沙漠的人、充满崇高精神的人、民族精神化身的人,这三种人创造了新的风景”、新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第二自然”。
六幅“风景”画实际上先后写了延安军民的劳动、生活、学习、休憩和战斗,这是本文的“形”。
歌颂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本文的“神”,即思想红线。
“形”与“神”的结合点是“风景”,寓政治于风景之中。
六幅“风景”画是按照下面的顺序排列的:自然是伟大的——改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民族英雄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三)本文核心在“风景”还是在“谈”?分析:此文的核心内容不在“谈”而在“风景”。
“风景”包括自然风光,但更主要的是社会景象。
文中的六幅风景画不是“谈”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
作者通过六幅绘形、绘声、绘色的风景画,展示并赞颂了大西北自然风光的美,延安社会生活的美,延安人精神境界的美,“风景”的精髓是“美”。
《风景谈》课文结构及语言特点一、内容与结构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20世纪杰出的文学家。
在小说、散文创作和文艺理论方面均有重要建树;其中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小说的经典。
散文作品数量极多,且多有佳作。
《风景谈》一文作于1940年12月,是作者对于坚持抗战、克服着物质生活贫乏的困难,保持着人类高贵的精神,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不息的人们的礼赞。
这些人就是西北黄土高原,特别是延安解放区的人们,他们和他们所生活的地方,他们昂扬的精神风貌与斗争精神,构成了当时中国的一道最瑰丽绚烂的风景。
茅盾赞美这道“风景”,是有原因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被迫离开了上海,到处辗转奔波,整个抗战期间,他流徙于香港、桂林、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迪化)等地。
他亲眼看到了日寇飞机对大后方的轰炸,人民群众的流离失所,大后方国统区的重重黑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从1938年冬到1940年4月,曾满怀热情赴新疆任教,但却几乎险遭伪装进步的新疆军阀盛世才的毒手。
逃离新疆后,他又到了延安,在这里居留的近半年时间里,他看到了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洋溢着的抗战热情和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看到了西北高原上的人民不屈的斗争意志,使他深受感染。
回到重庆后,他怀着感动和希望,写下了一组散文,谈自己的见闻与感受,《风景谈》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白杨礼赞》等名篇。
这篇文章共10段,依内容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对“戈壁”“风景”的描绘。
写沙漠的枯寂,驼队的顽强坚韧,笔调粗犷苍凉,但一点也不压抑绝望,因为这里有“人”的活动,人类使这广漠冷寂的戈壁滩变得“妩媚”而“庄严”。
这部分内容相对概括和简略,也比较含蓄,为后边更具体清晰的描写奠定一个内容和基调的基础———基调是昂扬向上的。
第二部分(第2段),对黄土高原“风景”的描绘。
比起前一部分,这里写到了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掮犁的二三庄稼汉,特别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晚归的农人还唱着粗朴的小调,人没入了山坳,歌声却还在山间缭绕不散,描摹得格外细腻,又富于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