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肺炎诊治标准及诊疗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不明原因肺炎报告、管理的工作流程
一、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
1.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二、排除诊断
1、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热、白细胞升高、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胸痛等,听诊有水泡音,影像学有肺炎的表现。
2、医院获得性肺炎
3、呼吸系统非感染性疾病:
(1)血管炎
(2)自身免疫性疾病
排除诊断
(3)嗜酸性粒细胞相关性疾病
(4)肿瘤相关性疾病
2. 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病例的发现与上报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本单位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
若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医院应立即组织本院专家组进行会诊。
若诊断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填写会诊单。
医院专家组会诊后立即报告辖区CDC。
区县CDC核实后报辖区卫生局和市CDC。
东丽区中医医院
二○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不明原因肺炎诊治标准及诊疗规范一.不明原因肺炎的概念不明原因肺炎的定义①发热(腋下体温≥38℃);②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④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
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目的: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疫情处理的规范管理;及时发现SARS;及时发现其它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聚集性呼吸道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Unexplained Pneumonia UP 、不明原因肺炎不等于传染病、认识“UP”必须先认识普通肺炎三.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广义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CAP的临床诊断依据 :1. 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有胸痛;2. 发热或者体温不升;3. 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4. 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5. 胸部X线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改变,伴或不伴有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除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外等可建立肺炎的临床诊断。
包括UP在内的社区感染特点:(1).半数以上的临床肺炎病原体不能明确。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检出率%。
因此仍有部分病例靠临床诊断性治疗推断病原体可能;(2).抗生素耐药率上升;(3).非典型肺炎及阴性杆菌肺炎发病日益增加,传染性强;(4).免疫损害宿主增加。
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非典型肺炎,又称为不明原因肺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疾病。
由于其病原体种类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难度较大。
因此,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分析,对非典型肺炎进行初步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非典型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胸片、CT扫描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医生需要注意观察肺部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等特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非典型肺炎的可能。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非典型肺炎的诊断同样至关重要。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原体核酸检测等。
通过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炎症指标、病原体感染情况等,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四、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是确诊非典型肺炎的关键步骤。
通过病原学检测,医生可以明确病原体的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见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病原体培养、PCR检测、抗体检测等。
在进行病原学检测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测项目,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五、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医生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非典型肺炎。
临床诊断标准应该包括病原学证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避免片面性诊断,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治疗原则。
针对非典型肺炎的治疗原则包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个体化治疗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支持性治疗措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语。
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不明原因肺炎诊治标准及诊疗规范一.不明原因肺炎的概念不明原因肺炎的定义①发热(腋下体温≥38℃);②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④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
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目的: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疫情处理的规范管理;及时发现SARS;及时发现其它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聚集性呼吸道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Unexplained Pneumonia UP 、不明原因肺炎不等于传染病、认识“UP”必须先认识普通肺炎三.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广义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CAP的临床诊断依据 :1. 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有胸痛;2. 发热或者体温不升;3. 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4. 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5. 胸部X线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改变,伴或不伴有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除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外等可建立肺炎的临床诊断。
包括UP在内的社区感染特点:(1).半数以上的临床肺炎病原体不能明确。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检出率48.5%。
因此仍有部分病例靠临床诊断性治疗推断病原体可能;(2).抗生素耐药率上升;(3).非典型肺炎及阴性杆菌肺炎发病日益增加,传染性强;(4).免疫损害宿主增加。
不明原因肺炎报告、管理的工作流程
一、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
1.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二、排除诊断
1、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热、白细胞升高、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胸痛等,听诊有水泡音,影像学有肺炎的表现。
2、医院获得性肺炎
3、呼吸系统非感染性疾病:
(1)血管炎
(2)自身免疫性疾病
排除诊断
(3)嗜酸性粒细胞相关性疾病
(4)肿瘤相关性疾病
2. 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病例的发现与上报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本单位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
若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医院应立即组织本院专家组进行会诊。
若诊断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填写会诊单。
医院专家组会诊后立即报告辖区CDC。
区县CDC核实后报辖区卫生局和市CDC。
东丽区中医医院
二○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1、发热(≥38°C),体温测量标准:医用标准水银体温计测试腋下体温5分钟;2、以下一种或多种下呼吸道症状:咳嗽、呼吸困难、气短;3、与肺炎或RDS一致的肺部浸润放射影像学证据或尸体解剖发现无其它明确病因,但与肺炎或RDS一致的病理改变;4、没有其他临床诊断可以解释的病例。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1、发热(≥38°C),体温测量标准:医用标准水银体温计测试腋下体温5分钟;2、以下一种或多种下呼吸道症状:咳嗽、呼吸困难、气短;3、与肺炎或RDS一致的肺部浸润放射影像学证据或尸体解剖发现无其它明确病因,但与肺炎或RDS一致的病理改变;4、没有其他临床诊断可以解释的病例。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1、发热(≥38°C),体温测量标准:医用标准水银体温计测试腋下体温5分钟;2、以下一种或多种下呼吸道症状:咳嗽、呼吸困难、气短;3、与肺炎或RDS一致的肺部浸润放射影像学证据或尸体解剖发现无其它明确病因,但与肺炎或RDS一致的病理改变;4、没有其他临床诊断可以解释的病例。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1、发热(≥38°C),体温测量标准:医用标准水银体温计测试腋下体温5分钟;2、以下一种或多种下呼吸道症状:咳嗽、呼吸困难、气短;3、与肺炎或RDS一致的肺部浸润放射影像学证据或尸体解剖发现无其它明确病因,但与肺炎或RDS一致的病理改变;4、没有其他临床诊断可以解释的病例。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1、发热(≥38°C),体温测量标准:医用标准水银体温计测试腋下体温5分钟;2、以下一种或多种下呼吸道症状:咳嗽、呼吸困难、气短;3、与肺炎或RDS一致的肺部浸润放射影像学证据或尸体解剖发现无其它明确病因,但与肺炎或RDS一致的病理改变;4、没有其他临床诊断可以解释的病例。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1、发热(≥38°C),体温测量标准:医用标准水银体温计测试腋下体温5分钟;2、以下一种或多种下呼吸道症状:咳嗽、呼吸困难、气短;3、与肺炎或RDS一致的肺部浸润放射影像学证据或尸体解剖发现无其它明确病因,但与肺炎或RDS一致的病理改变;4、没有其他临床诊断可以解释的病例。
医务人员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与报告制度一、制定目的为及时发现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其它聚集性发生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效地做好医务人员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与报告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疫情扩散,保障本院医务人员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全院所有医务人员三、主要内容(一)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2.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二)发现与报告接诊医生发现本院医务人员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及时报告医务部、院感科和预防保健科,医务部组织专家进行会诊与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 1—肺炎”报告预防保健科进行网络直报。
及时通知发热门诊采集病人血清、鼻咽拭子、气道分泌物等样本,送市疾控中心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
公共卫生科及时将病例检测结果通知相关科室,并及时将病例进行订正报告。
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例,应订正为已明确诊断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三)病例管理医务科、院感科要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对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的医务人员开展调查和溯源工作,及时排查本院医务人员有无交叉感染,同时做好环境卫生进行清洁消毒工作。
工作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医务人员进行诊治时,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
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经专家组会诊,诊断为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者,须按照国家卫健委相应的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处置工作,隔离救治或转诊病人,加强院内消毒、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报告、管理制度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①发热(腋下体温≥38℃);②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④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1. 收治(转院)、报告.县级及以上医院门诊临床医生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将病人收治入院治疗.如病人不同意住院,医生要详细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并要求病人签字为证。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可疑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必须在24小时内将其转至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如在门诊发现重症病例,应建议患者立即到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就诊;如怀疑为传染病,应报告市疾控中心。
县级及以上医院临床医生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半小时内填写《医院会诊申请单》,并上报医务科,同时采集病人血清、鼻咽拭子、气道分泌物等样本送检验科4℃冰箱保存待查。
2. 院内专家会诊。
县级及以上医院在收到临床医生发出的会诊请求后,医务科应立即组织本院专家进行会诊,填写《医院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参加会诊人员须包括医务科、呼吸科、感染科、影像科和检验科专业人员,参加会诊的专家要在会诊单上签名。
3。
会诊后处理程序和报告管理工作经院内专家组会诊后,如仍不能明确诊断,必须开展以下工作:(1)及时登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明原因肺炎”;(2)立即电话报市卫生局,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将采集到的病人血清、鼻咽拭子、气道分泌物和抽取物等标本,送到市疾控中心,再由市疾控中心送往常德市或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4)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隔离救治病人,加强院内消毒、控制院感发生等措施;(5)配合疾控部门完成流调等相关工作,负责组织落实院内相关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和资料上报;(6)为各级专家组会诊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相关临床资料;(7)根据要求上报病例病情变化及转归。
如病人死亡,要及时报告疾控中心和市卫生局。
不明原因肺炎的疾病描述1、发热≥38℃;2、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根据具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患者的高危因素又可以分为SARS预警病例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一、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1、发热腋温≥38℃;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2021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详见附件2,病情无明显改善或成进行性加重。
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有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报告方法:各科室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请本科及本院呼吸科专家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
同时报咸阳疾控中心。
四、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鼻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分泌物、气管吸取物和血清标本等。
临床标本应尽量采集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
五、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应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SARS的预防主要是对相应的高危人群进行监测,临床提高警惕,及时发现病例,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和早治疗”。
个人要加强防护意识。
接触可疑的患者应做好呼吸道防护,例如保持房间通风、戴口罩等。
禽流感的预防目前重在禽类流感的防治。
对于可疑的禽类死亡要早报告,做好隔离工作。
不明原因肺炎诊治标准及诊疗规范
一.不明原因肺炎的概念不明原因肺炎的定义
①发热(腋下体温≥38℃);
②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
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④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
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目的: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疫情处理的规范管理;及时发现SARS;及时发现其它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聚集性呼吸道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
Unexplained Pneumonia UP 、
不明原因肺炎不等于传染病、
认识“UP”必须先认识普通肺炎
三.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广义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CAP的临床诊断依据 :
1. 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有胸痛;
2. 发热或者体温不升;
3. 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4. 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 胸部X线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改变,伴或不伴有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除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外等可建立肺炎的临床诊断。
包括UP在内的社区感染特点:
(1).半数以上的临床肺炎病原体不能明确。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检出率48.5%。
因此仍有部分病例靠临床诊断性治疗推断病原体可能;
(2).抗生素耐药率上升;
(3).非典型肺炎及阴性杆菌肺炎发病日益增加,传染性强;(4).免疫损害宿主增加。
病毒、真菌、结核及混合感染发病增加;
(5).UP的病因学复杂恶性传染病、常见病原体引起的不典型肺炎。
四.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典型病原体;
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杆菌--非典型肺炎,呼吸道传染;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有比较强的传染力;
SARS流行及人禽流感疫情使我们对病毒性肺炎日益重视;
肺炎病原体日趋复杂化。
混合性感染使临床表现多样化,往往导致了初次治疗的失败;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白、绿脓杆菌等在CAP中发病率增加;真菌、抗酸杆菌感染也可引起临床肺炎;非感染因素可致肺损伤.
五.不明原因肺炎的鉴别诊断:
具有流感样症状的疾病:流感、普通感冒.
经典非典型肺炎:军团病、支原体衣原体肺炎.
病毒性肺炎:SARS、人禽流感病毒肺炎、 RSV病毒肺炎.
其它病毒肺炎:其它具有传染性的肺炎:炭疽、鼠疫.
非感染性肺炎:急性间质性肺炎、肺血管炎、过敏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肺段实变,细菌性肺炎,发热,咳嗽,咳痰1周,7天后,病变部分吸收 18 ,42天后,病变完全吸收.
军团菌肺炎早期:肺野外围部出现斑片状阴影,多累及一个肺叶。
少数病例早期出现双侧病变。
阴影可位于肺野上部或下部.
急性军团杆菌肺炎:右上叶均匀实变影,2天后病变恶化军团菌肺炎-进展期进展后:引起整个肺叶实变,并可累及其他肺叶,约半数病例病变发展到对侧,有的病例片状阴影在两肺弥漫性分布。
偶可出现空洞,约 50 %患者出现少量胸腔积液。
治疗后:经适当的药物治疗发病2周内病变明显吸收.
病毒性肺炎病变初期: 病变初期一般可仅见肺纹理增重,模糊。
病变进展: 病变进展斑片或大片状阴影,呈单发或多发,或两肺弥漫分布. 阴影多为磨玻璃密度,也可进展为肺泡实变影像. 由于细小支气管炎症性狭窄,发生两肺弥漫性肺气肿.
支原体肺炎(非典型肺炎):局限或广泛的片状模糊影像,常为磨玻璃密度,也可为肺实变密度,可按或不按肺叶及肺段分布。
2天后,病变进展,为磨砂玻璃影,4天后,病变吸收,血清检查证实为支原体肺炎。
人禽流感肺炎X线表现:3天后复查病变进展迅速,SARS X线表现,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胸片上可表现为呈中心分布的蝶翼状实变阴影.
六.不明原因肺炎的诊断标准:
1.肺炎诊断注意事项流行病学:特殊职业暴露(动物接触、病原学研究)、传染或被传染、聚集性发病、特殊地域 .
2.既往史与个人史:用免疫抑制剂者,如进行化疗、抗移植排斥治疗等,应考虑少见病原体可能,如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囊虫病等症状:
3.卡他症状、痰量及性状.
4.体格检查:肺部罗音、皮疹、淋巴结等 .
5.WBC计数和分类
6.影像学特征:晕症、脓胸、脓肿
7.痰涂片:WBC种类、G染色、特殊病原染色.
8.病情严重程度、进展速度、多脏器衰竭 .
9.抗生素疗效.
确诊:呼吸道分泌物、血、肺组织病原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痰涂片与培养.
非典型病原体检查:双份血清.
病毒学检查:血清学、培养.
病理学:真菌性肺炎.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
①发热(腋下体温≥38℃);
②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
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④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SARS预警指标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SARS预警病例:(1)地市专家会诊不能排除SARS
(2)两例以上有可疑流行病学联系的
(3)重点人群发生:医务人员、研究人员、接触动物人员(4)死亡病例
人禽流感预警病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1)接触禽类人员
(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性材料人员中发病
(3)已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死亡.
七.肺炎处理原则:
规范治疗建议:
单用:肺炎链球菌
广谱B-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
对入ICU患者若无绿脓杆菌感染危险者,推荐使用广谱B-内酰胺类+阿奇霉素或喹诺酮类
一旦诊断为CAP,即给予以上规范抗生素治疗,在3-5天内观察疗效。
无效或病情进展的患者应考虑的特殊情况;器官移植后、长期用激素、化疗.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治疗
(1)隔离
(2)对症
(3)抗病毒:奥司他韦(达菲)、金刚烷胺
(4)中药
(5)支持治疗及防治并发症
(6)危重患者
(7)出院标准:具备以下条件7天以上①体温正常②症状消失③X片病灶明显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