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468.92 KB
- 文档页数:11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1. 引言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为了提高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2019年版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旨在统一诊疗方法和提供有效的治疗指导。
2. 临床表现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咳嗽、发热、喘息、呼吸急促等症状。
在评估患儿的疾病程度时,应关注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胸部X线检查等指标。
3. 诊断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规范,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
鉴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多样性,需要对病原体进行合理的筛查,包括病原学检查和病原学排除。
4. 分类和评估根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不同的病因学、病情严重度和危险因素,可以将其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评估时应重点关注年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指标,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 治疗原则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原则包括抗感染治疗、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健康教育。
抗感染治疗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和剂量调整。
对症支持治疗主要包括补液、服用退热药物、氧疗等。
预防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寻常感冒、支气管哮喘等,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健康教育是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家长需要了解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注意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6. 门诊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轻型和中型患者可以在门诊接受治疗。
门诊治疗的关键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病情,同时进行适当的支持性治疗。
门诊治疗期间,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并按时复诊。
若病情加重或持续发热超过72小时,则需转入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7. 住院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型患者和特殊情况下的中型患者应住院治疗。
住院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患儿的呼吸道疗效,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动脉血气、电解质、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积极处理并发症。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2016年肺炎造成92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98%来自发展中国家。
肺炎也是当前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绝大部分儿童肺炎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重症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和腺病毒肺炎等遗留的气道闭塞,是造成儿童患慢性气道疾病、影响生命质量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CAP诊疗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医疗机构还存在抗生素应用不尽合理、检查方法选择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鉴于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各相关学科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进一步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重点聚焦重症CAP的诊断和高危因素识别,经验性和目标治疗等,以期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
一、简介本规范中CAP的定义是指在医院外(社区)发病的感染性肺炎,包括在医院外(社区)感染了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发病的肺炎。
CAP为肺实质和(或)肺间质部位的急性感染,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缺氧和感染症状,通常有发热、咳嗽、呼吸增快、肺部湿性啰音等表现,并有胸部X线片(以下简称胸片)的异常改变。
本规范中CAP不包括吸入性以及过敏性等非感染性肺炎。
由于新生儿病原体及临床表现的特殊性,本规范仅针对生后29天到18岁以下儿童的CAP。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经济、文化以及卫生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规范仅为总体原则。
二、主要病原谱和耐药现状(一)主要病原谱。
1.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是婴幼儿乃至学龄前期CAP的常见病原。
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等。
新发病毒有人类偏肺病毒、博卡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人禽流感病毒等。
其他如巨细胞病毒等疱疹类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偶可引起CAP。
2.细菌。
常见革兰阳性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A群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等;常见革兰阴性细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MC)、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2016年肺炎造成92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98%来自发展中国家。
肺炎也是当前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绝大部分儿童肺炎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重症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和腺病毒肺炎等遗留的气道闭塞,是造成儿童患慢性气道疾病、影响生命质量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CAP 诊疗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医疗机构还存在抗生素应用不尽合理、检查方法选择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鉴于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各相关学科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进一步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重点聚焦重症CAP的诊断和高危因素识别,经验性和目标治疗等,以期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
一、简介本规范中CAP的定义是指在医院外(社区)发病的感染性肺炎,包括在医院外(社区)感染了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发病的肺炎。
CAP为肺实质和(或)肺间质部位的急性感染,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缺氧和感染症状,通常有发热、咳嗽、呼吸增快、肺部湿性啰音等表现,并有胸部X线片(以下简称胸片)的异常改变。
本规范中CAP不包括吸入性以及过敏性等非感染性肺炎。
由于新生儿病原体及临床表现的特殊性,本规范仅针对生后29天到18岁以下儿童的CAP。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经济、文化以及卫生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规范仅为总体原则。
二、主要病原谱和耐药现状(一)主要病原谱。
1.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是婴幼儿乃至学龄前期CAP 的常见病原。
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等。
新发病毒有人类偏肺病毒、博卡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人禽流感病毒等。
其他如巨细胞病毒等疱疹类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偶可引起CAP。
2.细菌。
常见革兰阳性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A群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等;常见革兰阴性细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MC)、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有其他兼证。
(二)西医诊断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38度。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
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热闭心包证: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惊厥或四肢厥冷。
舌降少津,苔黄,脉眩数或沉数。
5.气阴两虚针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6.邪陷正脱证: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身热剧降。
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
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1.风热犯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中成药:乐频清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清开灵颗粒1包每日3次口服。
2.痰热壅肺证治法:清热化痰素肺。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患者在社区环境中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导致的肺部炎症。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
中医认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属于“咳嗽”、“痰饮”、“肺痈”等范畴,治疗需根据患者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本文将为中医诊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提供指南。
根据西医检查结果,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进行中医辨证分析,一般可分为以下证型:风寒束肺:患者咳嗽、咳痰、发热,痰液稀薄,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患者咳嗽、咳痰、发热,痰液黏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痰热壅肺:患者咳嗽、咳痰、发热,痰液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肺气阴虚: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根据不同证型,可以采用以下中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风寒束肺: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使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药物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
风热犯肺:治以疏风散热、宣肺止咳,可使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药物包括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等。
痰热壅肺:治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可使用麻杏石甘汤、清金化痰汤等方剂,药物包括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黄芩、胆南星等。
肺气阴虚:治以益气养阴、润肺止咳,可使用生脉饮、沙参麦冬汤等方剂,药物包括人参、麦冬、五味子、沙参、玉竹等。
针灸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用手法和穴位包括:针刺:取肺俞、合谷、尺泽等穴位,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连续5-7天。
艾灸:取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或隔姜灸,每日1-2次,连续3-5天。
推拿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用手法和穴位包括:推拿:取肺俞、膻中、曲池等穴位,采用揉法、推法、摩法等手法,每日1次,连续5-7天。
拔罐:取大椎、肺俞、肾俞等穴位,采用留罐法或走罐法,每日1次,连续3-5天。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年老体弱或患有慢性疾病者,可接种肺炎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一、简介本规范中CAP的定义是指在医院外(社区)发病的感染性肺炎,包括在医院外(社区)感染了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发病的肺炎。
CAP为肺实质和(或)肺间质部位的急性感染,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缺氧和感染症状,通常有发热、咳嗽、呼吸增快、肺部湿性啰音等表现,并有胸部X线片(以下简称胸片)的异常改变。
本规范中CAP不包括吸入性以及过敏性等非感染性肺炎。
由于新生儿病原体及临床表现的特殊性,本规范仅针对生后29天到18岁以下儿童的CAP。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经济、文化以及卫生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规范仅为总体原则。
二、主要病原谱和耐药现状(一)主要病原谱。
1.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是婴幼儿乃至学龄前期CAP的常见病原。
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等。
新发病毒有人类偏肺病毒、博卡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人禽流感病毒等。
其他如巨细胞病毒等疱疹类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偶可引起CAP。
2.细菌。
常见革兰阳性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A群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等;常见革兰阴性细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MC)、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
其中SP是生后20天至儿童期各年龄段CAP最常见的病原,也是重症肺炎和坏死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
SA多感染婴幼儿,分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MSSA和MRSA均可引起重症肺炎或坏死性肺炎,我国也有儿童社区获得性MRSA (CA-MRSA)肺炎报道,该菌感染病死率较高。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诊疗指南【概述】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环境中由于微生物入侵引起的肺部炎症,包括在社区受感染而处于潜伏期,因其他原因住院后发病者。
虽然抗微生物化学治疗、支持治疗和重症监护不断进步,但是CPA仍然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
影响CPA发病和预后因素很多,临床病情轻重差别很大。
认真评价这些因素和病情严重程度是决定最初治疗及是否住院的基本依据。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存在差距,在CPA处理上应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监测资料和可利用的卫生资源状况作出选择,但其基本要点和程序必须遵循。
【临床表现】1.CAP大多呈急性起病,但可以因病原体、宿主免疫状态和并发症、年龄等不同而有差异。
2.咳嗽是最常见症状,大多伴有咳痰;常有呼吸困难,胸痛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而呼吸加快的发生率随增龄而增加;咯血在CAP并不少见。
免疫低下宿主肺炎的临床表现受免疫损害类型及其程度等因素影响,如中性粒细胞减少者肺部炎症反应受抑,呼吸道症状很少或缺如。
3.全身症状绝大多数有发热和寒战,但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部分患者出现高热。
乏力很常见,其他常见症状有出汗、头痛、肌肉酸痛、厌食。
相对少见症状有咽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老人肺炎呼吸道症状少,而以精神不振、神志改变、活动能力下降和心血管方面改变为主。
4.体征常呈热性病容,重者有呼吸急促、发绀。
典型者胸部检查可有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可有湿啰音。
如果病变累及胸膜可闻及胸膜摩擦音,出现胸腔积液则有相应体征。
注意胸部体征常随病变范围、实变程度、累及胸膜与否等情况而异。
心率通常加快,如并发中毒性心肌病变则可出现心音低钝、奔马律、心律失常和周围循环衰竭。
老年人心动过速比较常见。
军团菌病和动物源性非典型病原体肺炎,如Q热和鹦鹉热支原体肺炎时可有相对缓脉。
5.X线征象影像学形态表现为肺部浸润性病变,呈云雾状、片状或斑片状,充分实变时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ia 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人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诊断标准】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诊断。
【治疗原则】(一)常见病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此外肺炎支原体、军团杆菌及呼吸道病毒也很常见。
(二)抗菌药物选择1.肺炎链球菌:首选青霉素、青霉素/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等),或一、二代头孢菌素,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可选用头孢三嗪或左旋氧氟沙星等。
由于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较高,一般不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新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等)。
2.流感嗜血杆菌:由于该菌产β-内酰胺酶比例较高,最好选用青霉素/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或二、三代头孢菌素;新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等),氟喹诺酮类也有较好疗效。
3.卡他莫拉菌:该菌产β-内酰胺酶比例虽然达90%以上,但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均较敏感,可选用青霉素/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等),或二、二代头孢菌素,均有较好疗效,也可选用氟喹诺酮类。
4.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常见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院外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较院内感染者耐药程度要轻一些,故可选用青霉素/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或二、三代头孢菌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者可选用氟喹诺酮类,病情较重者选用青霉素/酶抑制剂或二、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也可选用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一、CAP的临床诊断依据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CAP的病原学诊断病原学诊断方法的选择:(1)门诊治疗的轻、中度患者不必普遍进行病原学检查,只有当初始经验性治疗无效时才需进行病原学检查。
(2)住院患者应同时进行常规血培养和呼吸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
凡合并胸腔积液并能够进行穿刺者,均应进行诊断性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行胸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
(3)侵袭性诊断技术仅选择性地适用于以下CAP患者:①经验性治疗无效或病情仍然进展者,特别是已经更换抗菌药物1次以上仍无效时;②怀疑特殊病原体感染,而采用常规方法获得的呼吸道标本无法明确致病原时;③免疫抑制宿主罹患CAP经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④需要与非感染性肺部浸润性病变鉴别诊断者。
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意义的判断:(1)确定:①血或胸液培养到病原菌;②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标本培养的病原菌浓度≥105CFU/ml(半定量培养++),BALF标本≥104CFU/ml(+~++),防污染毛刷或防污染BALF标本≥103CFU/ml(+);③呼吸道标本培养到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④血清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同时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补体结合试验)≥1:64,肺炎衣原体抗体滴度(微量免疫荧光试验)≥1:32,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间接荧光抗体法)≥1:128;⑤嗜肺军团菌I型尿抗原检测(酶联免疫测定法)阳性;⑥血清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⑦肺炎链球菌尿抗原检测(免疫层析法)阳性(儿童除外)。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23年版1. 引言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社区内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
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受到呼吸道感染的影响。
为保障儿童的健康,制定一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非常必要。
本文将介绍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23年版的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2. 诊断标准2.1 病情评估与分类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检验结果,将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轻型肺炎患儿病情较轻,通常仅有咳嗽、流清鼻涕、体温轻度升高等症状。
中型肺炎患儿病情适中,可能伴有咳嗽、流黄鼻涕、体温明显升高等症状。
重型肺炎患儿病情较重,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氧饱和度降低等症状。
2.2 实验室检查在诊断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时,常规实验室检查是必要的。
包括血常规、CRP、病原学检测等,这些检查可帮助医生评估患儿的病情、确定病原体和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特殊情况,如疑似重型肺炎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儿,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胸部X光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3. 治疗方案3.1 轻型肺炎治疗对于轻型肺炎患儿,一般采取口服抗生素治疗。
速效退热药可以帮助降低体温,改善患儿的不适症状。
此外,患儿的饮食、休息和营养摄入也需得到重视。
家长应指导患儿适当休息,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以提高免疫力。
3.2 中型和重型肺炎治疗对于中型和重型肺炎患儿,一般采取静脉抗生素治疗。
在给药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呼吸情况和血氧饱和度。
必要时,可以添加支持性治疗,如吸氧、补液等,以帮助改善患儿的病情。
3.3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在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如呼吸衰竭、肺脓肿、脑炎等。
医生应加强监测,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以避免和减轻其对患儿的危害。
4. 家庭护理对于出院后的患儿,家庭护理尤为重要。
家长应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给孩子服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要点梳理作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08期近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对进一步提高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化水平,减少和有效控制重症肺炎的发生,确保治疗效果,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现就相关更新内容及要点进行简要梳理,具体如下。
疾病简介肺炎是当前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部分儿童肺炎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CAP是指在医院外(社区)发病的感染性肺炎,包括在医院外(社区)感染了具有明確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发病的肺炎。
通常有发热、咳嗽、呼吸增快、肺部湿性啰音等表现,并有胸部X线片的异常改变。
本规范仅针对生后29天到18岁以下儿童的CAP。
主要病原谱和耐药现状主要病原谱:呼吸道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非典型微生物(肺炎支原体等),混合感染等。
耐药现状:①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在90%以上。
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低于10%,某些医院对头孢菌素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于青霉素。
②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高于90%。
③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60%以上,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敏感率高。
诊治思路①确定是否为感染性肺炎;②判断病情轻重和重症高危因素;③经验性治疗:根据年龄、发病季节、流行病学、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等分析可能的病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④目标治疗:一旦病原体明确,应及时调整为目标治疗。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发热、咳嗽、喘息是CAP最常见的症状。
呼吸增快和湿性啰音提示肺炎,尤其是婴幼儿。
影像学检查包括朐片和CT(不推荐常规行胸部CT检查)。
肺内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或脓胸等,肺外并发症包括脓毒症等。
鉴别诊断:包括气道疾病(如哮喘)、非感染性肺部疾病(如吸人性肺炎)、肺结核等。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医学科)诊断、病情评估一、临床表现(病史采集)1、CAP⼤多呈急性病程,可因病原体、宿主免疫状态和并发症、年龄等不同⽽有差异。
2、胸部症状:(1)咳嗽、咳痰咳嗽最常见症状,可伴有或不伴有咳痰。
细菌感染者常伴有咳痰。
铁锈⾊痰常提⽰肺炎链球菌感染,砖红⾊痰常提⽰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黄⾊脓痰常提⽰⾦黄⾊葡萄球菌感染,黄绿⾊脓痰常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肺炎⽀原体、肺炎⾐原体、嗜肺军团菌等⾮典型致病原感染常表现为⼲咳、少痰。
(2)胸痛肺炎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深吸⽓时加重。
(3)胸闷、⽓短和呼吸困难多提⽰病变范围较⼴、病情较重、合并⼤量胸腔积液或⼼功能不全等。
(4)咯⾎多为痰中带⾎或⾎痰,但较少出现⼤咯⾎。
3、全⾝症状和肺外症状:(1)发热是最常见的全⾝症状,常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可伴有寒战或畏寒。
部分危重患者表现为低体温。
(2)其他伴随⾮特异症状包括头痛、乏⼒、⾷欲缺乏、腹泻、呕吐、全⾝不适、肌⾁酸痛等。
当出现感染性休克及肺外脏器受累的相应表现提⽰病情危重。
某些特殊病原体感染除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外,全⾝多脏器受累的情况较为突出。
当肺炎患者伴有显著的精神或者神经症状(头痛、谵妄、嗜睡、昏迷等)、多脏器功能损害、腹泻、低钠⾎症、低磷⾎症时,应警惕军团菌肺炎可能。
⾼龄CAP患者往往缺乏肺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可⽆发热和咳嗽,全身症状较突出,常常表现为精神不振、神志改变、食欲下降、活动能力减退等,需引起警惕。
4、体征发热患者常呈急性面容,重症患者合并呼吸衰竭时可有呼吸窘迫、发绀,合并感染性休克时可有低血压、四肢末梢湿冷。
胸部体征随病变范围、实变程度、是否合并胸腔积液等情况而异。
病变范围局限或无明显实变时可无肺部阳性体征,有明显实变时病变部位可出现语颤增强。
叩诊浊音提示实变和/或胸腔积液。
听诊可闻及支气管样呼吸音和干、湿性啰音,合并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时可出现叩诊浊音或实音、语颤减弱、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等体征。
老年人心动过速比较常见。
军团菌肺炎可出现相对缓脉。
二、辅助检查1、⾎常规2、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3、氧合评估和动脉⾎⽓分析4、临床⽣化5、微生物学指标血液培养+鉴定+药敏、痰细菌培养+鉴定+药敏6、胸部影像学胸部CT三、诊断标准1、社区发病。
2、肺炎相关临床表现:(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脓痰、胸痛、呼吸困难及咯⾎。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
(4)外周⾎⽩细胞计数>10x109/L或<4X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3、胸部影像学检查显⽰新出现的斑⽚状浸润影、叶或段实变影、磨玻璃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符合第1、 3条及第2条中任何1项,并除外肺结核、肺肿瘤、⾮感染性肺问质性疾病、肺⽔肿、肺不张、肺栓塞、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及肺⾎管炎等后,可建⽴临床诊断。
重症CAP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准者可诊断。
主要标准:(1)需要⽓管插管⾏机械通⽓治疗。
(2)脓毒症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要⾎管活性药物治疗。
次要标准:(1)呼吸频率≥30次/min。
(2)氧合指数≤250mmHg(1mmHg=0.133kPa)。
(3)多肺叶浸润。
(4)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
(5)⾎尿素氮≥7.14mmol/L。
(6)收缩压<90mmHg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
四、鉴别诊断1、急性⽓管⼀⽀⽓管炎2、肺结核3、肺癌4、肺⾎栓栓塞症五、病情评估推荐CURB-65或CRB-65评分。
见表1度评见表1。
六、推测CAP可能的病原体可参考年龄、发病季节、基础病和危险因素、症状或体征、胸部影像学(X线胸⽚或CT)特点、实验室检查、CAP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特征,见表2。
治疗一、抗感染治疗1、首剂抗感染药物争取在诊断CAP后尽早使用,以改善疗效,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正确诊断是前提,不能为了追求“早”而忽略必要的鉴别诊断。
2、对于轻症可在门诊治疗的CAP患者,年轻⽽⽆基础疾病患者推荐使⽤青霉素类、⼤环内酯类、强⼒霉素、⼀代或⼆代头孢菌素或呼吸喹诺酮类药物。
尽量使⽤⽣物利⽤度好的⼜服抗感染药物治疗,建议⼜服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
3、青年⽆基础疾病患者或考虑⽀原体、⾐原体感染患者可⼜服多西环素或⽶诺环素。
我国肺炎链球菌及肺炎⽀原体对⼤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在耐药率较低地区可⽤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呼吸喹诺酮类可⽤于上述药物耐药率较⾼地区或药物过敏或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
门诊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患者、家属或照顾⼈员需向医⽣报告。
4、对于需要住院的CAP患者,推荐单⽤β-内酰胺类或联合多西环素、⽶诺环素、⼤环内酯类或单⽤呼吸喹诺酮类,不需要⽪试。
5、对有误吸风险的CAP患者应优先选择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莫西沙星等有抗厌氧菌活性的药物,或联合应⽤甲硝唑等。
6、年龄≥65岁或有基础疾病(如充⾎性⼼⼒衰竭、⼼脑⾎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的住院CAP患者,要考虑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可能。
此类患者应进⼀步评估产ESBL茵感染风险(有产ESBL菌定植或感染史、曾使⽤三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或长期住院史、留置植⼊物以及肾脏替代治疗等),⾼风险患者经验性治疗可选择头霉素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头孢哌酮/舒巴坦等。
7、在流感流⾏季节,对怀疑流感病毒感染的CAP患者,可应⽤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
流感流⾏季节需注意流感继发细菌感染的可能,其中肺炎链球菌、⾦黄⾊葡萄球菌及流感嗜⾎杆菌较为常见。
8、抗感染治疗⼀般可于热退2~3d且主要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后停药,但疗程应视病情严重程度、缓解速度、并发症以及不同病原体⽽异,不能以肺部阴影吸收程度作为停⽤抗菌药物的指征。
通常轻、中度CAP患者疗程5~7d,重症以及伴有肺外并发症患者可适当延长抗感染疗程。
⾮典型病原体治疗反应较慢者疗程延长⾄10~14d。
⾦黄⾊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或厌氧菌等容易导致肺组织坏死,抗菌药物疗程可延长⾄14-21d。
二、其他治疗除了针对病原体的抗感染治疗外,对于部分患者,氧疗、雾化、化痰、补液、营养⽀持以及物理治疗等辅助治疗对CAP患者也是必要的。
需定时监测患者体温、呼吸频率、脉搏、⾎压和精神状态情况。
1、氧疗与呼吸⽀持低氧⾎症的患者需维持⾎氧饱和度在90%以上。
有⾼碳酸⾎症的患者,⾎氧饱和度宜维持在88%~92%。
推荐⿐导管或⾯罩氧疗。
并发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CAP患者,请重症科共同决策。
2、糖⽪质激素糖⽪质激素不应常规应⽤。
短期中⼩剂量糖⽪质激素能降低合并感染性休克CAP患者的病死率。
推荐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mg/d,感染性休克纠正后应及时停药,⽤药⼀般不超过7d。
3、咳嗽、咳痰处理对于肺炎早期和某些⾮典型肺炎,如果以⼲咳为主,可酌情使⽤镇咳药物。
痰量过多或有脓痰时,可予祛痰药物、雾化治疗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排痰。
体位引流、翻⾝拍背等物理疗法可促进痰液引流。
还应重视补充适当的⽔分和呼吸道湿化。
4、发热的处理体温过⾼时可采⽤物理降温或使⽤解热退热药物,但需注意过度使⽤退热药物可能造成患者⼤量出汗,产⽣⽔、电解质紊乱,增加消化道出⾎的风险,故临床应⽤时需谨慎。
5、其他对有误吸风险的患者,吞咽康复训练、全⼜腔护理、改变进⾷的途径(如⿐胃管)、避免长期留置⿐胃管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患者的误吸。
⽼年住院CAP患者应评估深静脉⾎栓风险,必要时应⽤低分⼦肝素预防。
治疗后的评价、处理和出院标准一、初始治疗后评价的内容1、临床表现2、生命体征3、一般实验室检查:4、微生物学指标5、胸部影像学二、初始治疗有效的定义及处理1、初始治疗有效的定义:经治疗后达到临床稳定,可以认定为初始治疗有效。
临床稳定标准需符合下列所有5项指标:(1)体温≤37.8℃;(2)心率≤100次/min;(3)呼吸频率≤24次/min;(4)收缩压≥90 mmHg;(5)氧饱和度≥90%(或者动脉氧分压≥60 mmHg,吸空气条件下)2、初始治疗有效的处理:(1)经初始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者可继续原有抗感染药物治疗; (2)对达到临床稳定且能接受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改用同类或抗菌谱相近、对致病菌敏感的口服制剂进行序贯治疗。
三、初始治疗失败的定义及处理1、初始治疗失败的定义:初始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改善,需要更换抗感染药物,或初始治疗一度改善又恶化,病情进展,认为初始治疗失败。
临床上主要包括两种形式:(1)进展性肺炎:在入院72 h内进展为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或脓毒性休克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2)对治疗无反应:初始治疗72h患者不能达到临床稳定标准。
2、出现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如肺炎旁积液、脓胸、肺脓肿、ARDS、静脉炎、败血症及转移性脓肿是初始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
其他要考虑初始治疗未覆盖的非细菌性微生物或耐药菌感染以及非感染性疾病的可能。
四、出院标准患者诊断明确,经有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体温正常超过24 h且满足临床稳定的其他4项指标,可以转为口服药物治疗,无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并发症及精神障碍等情况时,可以考虑出院。
疾病管理一、戒烟、避免酗酒、保证充⾜营养、保持⼜腔健康,有助于预防肺炎的发⽣。
保持良好卫⽣习惯,有咳嗽、喷嚏等呼吸道症状时戴⼜罩或⽤纸⼱、肘部⾐物遮挡⼜⿐有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播散。
二、预防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