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包身工教学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26
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1【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1、注音释义2、内容主旨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
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
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
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
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包身工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4篇《包身工》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包身工》教学设计篇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谢文初【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较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较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有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D。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语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夏衍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同情,理解劳动者的艰辛。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劳动者境遇。
(2)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夏衍及课文《包身工》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关爱。
(2)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劳动者境遇的问题。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包身工》,谈谈你对劳动者的认识和体会。
2. 选取一部你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包身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爱弱势群体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分析文中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1)认识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根源。
(2)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中的类似现象进行思考和反思。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旧中国的上海,有这样一群工人,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极大,却拿着微薄的工资,过着非人的生活。
他们被称为“包身工”。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去了解那段黑暗的历史。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夏衍(1900 年 10 月 30 日-1995 年 2 月 6 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35 年,它反映的是“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
当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三)文体知识介绍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
(四)整体感知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语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包身工》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愤怒,理解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概述介绍《包身工》的内容和背景,包括作者夏衍、作品发表时间和历史背景。
2.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子和段落,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2.4 主题思想探讨讨论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包身工的剥削和压迫、劳动者的权益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和观点,培养合作和批判思维能力。
3.3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包身工》的读后感,培养表达和思考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进行评估。
4.2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提问和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写作,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包身工》的文本,包括作者介绍和相关背景资料。
5.2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解析、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教学。
5.3 阅读材料提供与《包身工》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文学作品、历史资料等,供学生扩展阅读。
第六章:教学安排6.1 第一课时1. 导入:《包身工》的作者夏衍简介,作品背景介绍。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3.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6.2 第二课时1. 课文解析:分析关键词汇、句子和段落,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包身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感受作者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珍惜当下美好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1)探究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及本质。
(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写作背景等知识,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文章的写作手法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法通过朗读文中的精彩段落,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反映旧社会工人劳动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工人的生活状况。
(2)提问学生对旧社会工人生活的了解,从而引出课题《包身工》。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夏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包身工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
3、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明确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展现了她们的悲惨遭遇。
4、文本分析(1)分析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找出描写包身工居住、饮食、劳动等方面的语句,概括其生活条件的恶劣。
引导学生思考包身工遭受如此待遇的原因。
(2)分析包身工制度讲解包身工制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以及它对社会发展的危害。
(3)分析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通过对个别包身工的描写反映整个群体的命运。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包身工》。
该文为报告文学,作者夏衍通过实地调查,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2. 通过阅读和分析,感受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对包身工制度的深入剖析。
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反映旧社会工人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与分析:(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等。
(3)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解释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例题,分析文章中的另一段描写。
6. 小组讨论:针对包身工制度,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3. 语言特色:生动描绘、对比手法、深刻剖析。
4. 作者观点:批判包身工制度,关注底层人民命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包身工的生活描写,展现了这一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我认为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一种表现,它让工人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资本家谋取利益的工具。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报告文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定义、历史背景及现状。
使学生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恶劣影响,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包身工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
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和工作环境。
包身工制度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包身工制度。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
运用讨论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包身工的纪录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包身工的定义、历史背景及现状。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和工作环境。
2.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包身工制度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恶劣影响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
2.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包身工制度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5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包身工制度的恶劣影响。
学生结合个人兴趣,探究包身工制度的解决方案,为课后作业。
三、教学评价3.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汇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包身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2 结果评价课后收集学生的总结拓展作业,评价其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和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讨论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包身工》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包身工的定义、历史背景、生活状况、工作环境等方面。
教材插图和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包身工制度。
4.2 辅助材料:纪录片、图片、新闻报道等。
纪录片和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和工作环境。
新闻报道可以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
五、教学时间5.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15课时,本教案为第一至第五课时。
语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包身工》,使学生了解作者夏衍及作品的相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作品主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包身工》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劳动者的艰辛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关爱。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所描绘的劳动者生活。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3. 案例分析法:选取作品中的典型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作者夏衍及作品的相关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夏衍及作品《包身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典型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关注劳动者的生活状况。
4. 主题剖析: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劳动者的艰辛生活,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六、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述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及其原因。
2. 夏衍在作品中对包身工的描写充满了同情,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同情的。
3. 请谈谈你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看法,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劳动者权益的认识程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了解程度。
包身工优质课教案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那么包身工优质课教案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包身工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
2. 理解课文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特色。
3. 了解包身工制度,深刻认识到包身工被无情剥削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1. 本文的选材组材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 理解本文以记叙为主兼用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行文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同学们,知道这段话出自哪里吗?生: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师:在此文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相关资料介绍(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师: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首先是作者夏衍,假设你就是夏衍,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这里适当变换一下认知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强化记忆。
事后,教师可以适当归纳。
)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矛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师:大家看过文章,觉得《包身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发表。
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师:说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谁能说一说它的特征?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品种。
三、分析课文(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文章的主题。
包身工教学教案设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那么包身工教学教案设计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包身工教学教案设计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重点)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难点)三、教学过程(三课时)布置预习:(早自习)疏通字词:1)生字注音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游说(shuì)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骷髅(kū lóu) 噩梦(è) 怔住(zhèng) 锭子(dìng)2)词语解释【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第一课时1.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
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
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2.时代背景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 话还得从头说起。
在20世纪30年代(板书),具体来说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
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
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板书:上海东洋纱厂)。
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3. 解题:什么是包身工请快速阅读课文的8-11段和35段,对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明确:命运:极其悲惨(板书布局): (副板书)时间:20世纪30年代地点:上海东洋纱厂来历:贫困农家女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实质:赚钱机器命运:极其悲惨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
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4.作者介绍这些女孩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是怎么被揭露的,咱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
这位作家了不起,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
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板书)。
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加粗文字板书,下同),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5.关于报告文学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
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
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
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作者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
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板书)的特点。
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
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
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报告文学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有时往往还要对这样的真人真事插入作者的或褒扬或抨击的评论,因此又有一定的政论性(板书),所以,“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副板书布局):夏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小说:虚构夸张6.包身工的一天交待了有关包身工的背后故事,下面接着讲包身工的故事。
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
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咱们也先从起床说起。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在老师的提示下,归纳和筛选重要信息:问题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
居住坏境:挤、差、脏、乱。
工人状态:精神麻木。
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板书)。
接下来是早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问题2: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
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板书)。
12段倒数第一句话,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
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
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
提示同学们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3: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人为惩罚: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
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板书)。
(板书布局):起床:恶劣的居住条件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上工:恶劣的工作环境7.结束语说完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
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第二课时一、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
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
今天咱们继续来讲包身工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几个具体的包身工的实例。
二、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段)问题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
明确:抓、摔、踢、泼。
问题2: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明确:跳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
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问题3: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
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
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板书布局:“芦柴棒”:十五六岁瘦受虐待:抓、摔、踢、泼——非人的折磨跳:凶惨残酷悲惨——揭露罪恶控诉三、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