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釉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878.50 KB
- 文档页数:7
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分型与治疗方式它往往表现为一个无痛性肿大,颌骨膨隆、舌侧或颊侧骨板的穿孔和软组织浸润的肿瘤。
由于其生长缓慢的特征,常常被延期诊断。
颌骨的成釉细胞瘤是非洲和亚洲最常见的牙源性肿瘤。
其次最常见于北美和南美。
成釉细胞瘤术前主要是靠影像学检查来诊断,但是由于与其他的颌骨囊肿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因此,目前主要是通过病灶所处的位置、形态、牙根的形态改变、周围骨质是否改变及有无下颌管的侵犯来进行鉴别。
较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口腔全景片、多层螺旋CT。
一般,在X线片上成釉细胞瘤早期呈蜂房状,以后形成多房性囊肿样阴影,周围的囊壁边缘呈半月形切迹,位于囊肿内的牙根呈不规则吸收。
CT可以清楚显示病变程度范围,在CT断面上,成釉细胞瘤边缘多呈分叶状或波浪状,周围骨质变薄,有时周围骨质有明显骨质缺损,病变与周围骨质之间无或者仅有轻微的硬化缘。
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手术的切除范围。
然而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分型对于手术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没有术前活检,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一般会被当做含牙囊肿而被刮除。
一般不建议囊性病变行活检。
活检对于那些影像学上诊断为囊肿或成釉细胞瘤的病变很重要。
在做切取活检之前应该先通过抽吸来检查肿瘤的内容物。
然后切除病变的一部分作活组织检查。
术前活组织检查或术中冰冻都可以大致确定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分型,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成釉细胞瘤病理分型及其特点成釉细胞瘤,在过去的分类是定义不清。
1996年被分类为实性型/多囊型,也称为经典骨内型;外周型;单囊型各亚型。
这项分类对于各亚型的病理行为具有直接关系。
2005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研究,成釉细胞瘤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牙源性上皮、成熟的纤维基质和无牙胚问充质的良性肿瘤;进一步将促结缔组织增生型从一般型中分出来而作为单独的一类变异型成釉细胞瘤,主要分为四型:实性/多囊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骨外/外周型以及单囊型。
1856关。
同时术中需注意预防气体栓塞,可取头低位,封堵器先浸渍于肝素0.9%氯化钠溶液中以排尽气体,经穿刺针套管送入封堵器时动作轻柔、缓慢,以免套管中气体进入右心房。
本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8±2.5)d,明显短于体外循环手术住院时间。
随访m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仅l例出现A SD下缘微量分流,心功能改善,无血栓形成,无栓塞及死亡发生,有效率与H opki ns等H¨报道一致。
由于钢性输送导管内径较大,可使用径向支撑力和夹力大的封堵器,使其对A SD周缘重要结构,如左房室瓣、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边缘距A s D的距离要求较低,从而可以治疗大型或者混合型以及部分边缘缺如的A SD怕。
’,且不受静脉内径限制,对婴幼儿也适用,扩大了手术适应证H“。
若患者年龄小,置入TEE探头困难,术中可应用Tr E辅助¨“,本组1例3岁患儿,便在T T E引导下完成手术。
一般只要心脏超声证实A S D有边缘或部分缺如都是经胸微创封堵术的适应证¨“。
本研究认为。
术前最好行TEE检查,了解缺损各边缘情况,同时缺损直径宜≤36m m,对部分距离主动脉壁较近或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亦适用n2“3’1鲥。
因为切口小,几乎不留瘢痕,不影响美观,尤其适合于儿童和年轻女性患者。
本研究认为,经胸微创封堵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其适应证较导管介入封堵术宽,在A SD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1闰玉生。
肖飞.经胸微创伤房问隔缺损封堵术[J].实用医学杂志。
2005,21(10):1007—1008.2胡友洋,严中亚,吴一军,等.微创小切口手术修补与介入封堵治疗单纯继发孔型房问隔缺损[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5):400一402.3徐学增,俞世强,刘金成,等.全胸腔镜与经胸封堵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7,14(5):338—340.4戴汝平,刘延玲,张戈军,等.应用A m pl a t s er封堵器治疗房问隔缺损疗效评价(附60例报告)[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2):87-92.5Bi che l l D P,C,eva T,B a ch a E A,a t a1.M i ni m al mⅢappr oach for t here p ai rof at r i al se pt a l defect:t he i ni t i al135pat ients[J].Ann咻眦sI l r g,2000,70(1)g115一118.6萧明第.房间隔缺损的微创外科封堵术[J].上海医学,2004,27(10):705-706.7康云帆,俞世强,蔡振杰,等.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3):封2一01.8李红昕。
医院口腔科造釉细胞瘤(又称成釉细胞瘤)诊疗常规
【诊断】
1.青壮年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
多见于下颌骨体部,角部及升支部,少数发生于上颌骨;
2生长缓慢长达数年或十几年,初期无自觉症状,逐渐发展使颌骨体呈膨胀性隆起,后期面部畸形较明显;肿瘤不断增大时,可引起相应功能障碍如前庭沟变浅,所波及牙齿可松动移位、倾斜脱落,患侧下唇麻木;肿物过大者表面有对颌痕或溃疡;肿物膨胀的某部分或有囊样感,穿刺可有棕色液体。
3.X线片示单房或多房密度减低区,房腔大小悬殊,相交呈切迹,病变区可含牙或不含牙,病区牙根可呈锯齿状或截根样吸收。
【治疗原则】
1.单房者可刮除肿瘤后观察;
2.多房者早期可保留下颌骨连续性,在正常组织内做局部切除,并定期复查;
3.病灶较大者可做下颌骨部分切除,一般应自肿瘤边缘最
少O.5cm处做整块截骨术,尽量同期植骨以维持外形和功能;
4.确诊为恶性造釉细胞瘤者,应按恶性肿瘤处理。
成釉细胞瘤1●临床病史●黑人患者,男,45岁,由于左颌肿胀就诊于牙科门诊。
于1年前首次发现左颌轻度肿胀,此后逐渐增大,不伴疼痛。
主因左颌部畸形就诊。
部分CT图像如下:2影像表现图A CT骨窗图像可见一边缘清晰的分叶状肿块,部分骨质变薄,不连续(箭头)。
图B 软组织窗显示明显的实性肿物和肿物发生强化的部分,并可见囊性低密度改变(箭)。
肿物被包含在骨内。
3【鉴别诊断】小唾液腺肿瘤,浆细胞瘤,纤维骨性或软骨样骨肿瘤,巨细胞肉芽肿或肿瘤,非感染性炎性病变如嗜酸性肉芽肿。
4【最终诊断】成釉细胞瘤。
5【讨论】成釉细胞瘤是牙源性真性上皮肿瘤。
这种实性肿瘤起源于牙釉质并且具有局部侵袭性,但是组织学表现为良性,约占所有牙源性肿瘤的10%。
成釉细胞瘤也可以来源于残余牙板和牙齿器官。
成釉细胞瘤可分为实体/多囊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和单囊型三个亚型。
本病常见的表现为较大的无痛多房性肿块。
多见于男性,以20-50岁的黑人更常见;本病80%发生在磨牙下颌支区。
偶然发现的肿瘤可能会比较小且为单房,多为常规牙齿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
成轴细胞瘤周边有很薄的骨皮质,且经常出现局部断裂。
肿瘤通常会膨出下颌骨外,并且侵及周围软组织。
尽管肿瘤存在局部侵袭性较低的纤维性变,但肿瘤内部没有矿化基质。
恶性成釉细胞瘤较少见。
恶性肿瘤是引起局部软组织扩散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的临床问题是肿瘤持续存在和原位复发。
这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出现嗜神经病变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较低。
与其他实性、良性上皮肿瘤一样,成釉细胞瘤在CT和MRI上有其形态特征。
然而,单囊型和多囊型病变可能与其他牙源性囊肿表现相似。
6【思考题】该疾病如何治疗?7影像医师职责总的来说,对于本病进行常规报告即可。
当出现侵袭性病变、活检有大出血风险的富血供肿块或血管畸形时,需要与临床医师直接沟通。
病理性骨折或者存在其他危险情况也应当立即与临床医师沟通。
8临床医师需知●疾病类型与临床诊断及平片诊断是否一致?●疾病的全部累及范围一一孤立或多发、软组织受累的范围、与牙列和下牙槽神经的关系(如果病变在下领骨)。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是成釉细胞瘤的一种变异型,具有特殊的临床、X线和组织学表现。
上下颌发生率相同,常发生于颌骨前部,仅有6%发生于下颌磨牙区。
X线片上常见肿瘤边界不清,常表现为投射/阻射混合影,类似骨纤维性病损。
大体观,肿瘤实性、质地韧,有砂粒感。
镜下肿瘤以间质成分为主,挤压牙源性肿瘤上皮成分。
肿瘤内结缔组织显著增生,胶原丰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排列成扭曲的束状,可见玻璃样变,肿瘤性上皮岛或条索位于纤维束之间,上皮岛或条索周边细胞呈扁平状、排列紧密,有时中心呈漩涡状。
邻近上皮的间质常发生黏液变性,间质内有时可见类骨小梁形成。
目前认为其治疗方法应与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晌瘤相同。
第十章口腔颌面部影像诊断学1成釉细胞瘤:表现为早期呈蜂窝状,晚期牙根吸收呈锯齿状,肿瘤边缘可有增生硬化,肿瘤侵入牙槽侧,造成牙根之间的牙槽骨浸润及骨硬板消失,瘤内罕见钙化,瘤内可含牙。
2.牙源性腺样瘤:表现为单囊低密度影,边缘光滑。
病变内有未萌出牙,以单尖牙多见,痛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粟粒状钙化点。
3.牙源性钙化囊性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单房透射影,肿瘤内可见大小不等的钙化点或钙化团块。
4.牙源性黏液瘤:表现为多房密度减低区,分房形态各异,以网络状多见,房隔细而不规则。
5.骨化纤维瘤:以高低密度混合表现为主,部分病变以低密度变化为主,病变中有不同程度钙化或骨化影,表现为点状或斑片状。
6.骨纤维异常增殖症:①透射性改变,又称囊样型;X线表现为单囊或多囊性密度减低病变,边界不很清楚,可有或无硬化边缘;②阻射性改变,包括“橘皮”样型、毛玻璃型及硬化型;病变密度高于正常且均匀一致,逐渐移行至正常骨。
③透射及阻射混合性改变。
7.骨肉瘤表现为斑片状和日光放射状。
8.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末梢导管呈点状、球状、腔状扩张。
9.慢性阻塞性唾液腺炎:主导管呈腊肠状,病变晚期也可有末梢导管点状扩张征象。
10.舍格伦综合征:主导管变粗呈腊肠状,有的边缘不整齐,呈羽毛状、花边样、葱皮状。
1翼片的优点是能清晰显示A.牙槽崎顶B.下颌管位置C.根折部位D.根尖病变类型E.上颌窦分隔2.上颌骨骨折首选的主要X线投照位置是A.颅底位(须顶位)B.华特位(鼻须位)C.柯氏位(鼻额位)D.上颌正中咬合片E.曲面体层3.如怀疑有颌下腺导管结石,以下哪种X线片检查为首选A.颌下腺造影B.下颌体腔片C.下颌曲面断层片D.颌下腺侧位片加下颌横断片E.下颌骨侧位片加下颌横断片4.X线片上正常牙槽崎高度为A.牙颈下0.5mmB.牙颈下1mmC.牙预下2mmD.牙颈下3mmE.牙颈下4mm5.能够真实地反映牙槽喳顶骨吸收程度,适用于早期牙周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A.根尖片B.翼片C.曲面体层片D.片E.根尖片数字减影技术6.不适合用作牙周病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是A.根尖片B.翼片C.下颌骨侧位片D.曲面体层片E.根尖片数字减影技术7.关于涎腺造影,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为A.一般只适用于腮腺及颌下腺8.适用于涎腺急、慢性炎症C.应作碘过敏试验,碘过敏试验阳性者禁忌D.造影剂选用60%泛影葡胺E.造影剂选用40%碘化油8.右侧上颌第二磨牙根尖片显示,在X线片右下角一圆钝三角形高密度影,有可能是以下哪一种正常颌骨解剖结构A.上颌窦8.翼钩C额骨D.下颌骨喙突E.下颌骨外斜线9.能够真实地反映牙根根尖病变程度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A.根尖片B.翼片C.曲面体层片D.片E.根尖片数字减影技术10.以下哪种征象不属于慢性根尖周脓肿影像表现A.牙冠可见大面积密度减低影,与髓腔影重叠B.根尖周骨质密度减低,无明确边界C.根尖周骨质密度减低,边界清楚D.根尖周骨密度减低影周围骨质增生硬化E.根尖周骨密度减低影范围较小,边缘不光滑11.以下描述与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不相符的一项是A.起源于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B.X线平片检查可选择下颌升支侧位片或曲面体层片,可见弥漫性骨破坏和局限性骨密度增高C.下颌升支切线位片可见骨密质外骨膜成骨D.可以选择CT检查E.可以选择下颌体横断片12.在涎腺造影中造影剂外溢呈片状,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慢性复发性腮腺炎B.慢性阻塞性涎腺炎C.涎腺良性肿瘤D.涎腺良性肥大E.涎腺恶性肿瘤13.涎腺造影显示,主导管边缘呈“羽毛状”,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涎腺良性肿瘤B.舍格伦综合征C.涎瘦D.慢性阻塞性涎腺炎E慢性阻塞性腮腺炎14.超声检查在口腔颌面部适用于A.确定有无占位性病变B.确定囊性或实性肿物C.为评价肿瘤性质提供信息D.确定深部肿物与邻近重要血管的关系E.以上均适用15.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口腔颌面外科检查中的适应证不包括A.口腔颌面部深区肿块的检查B.腮腺肿瘤怀疑累及面神经时C.活检困难的口咽及舌根部肿瘤患者D.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放疗的疗效观察E.头颈部软组织肿瘤CT影像显示清楚者16.成年人进行全口牙齿检查时,一般需用牙片数目为配套名师精讲课程A.14张B.8张C.10张D.6张E.9张17.许勒位片可显示颛下颌关节A.顶部影像B.后前位影像C内侧1/3影像D.中部1/3影像E.外侧1/3影像18.颠下颌关节双重造影是指用A.生理盐水和碘化油作为造影剂B.碘化油和泛影葡胺作为造影剂C.无菌空气和30%泛影葡胺作为造影剂D.生理盐水和60%泛影葡胺作为造影剂E.利多卡因和60%泛影葡胺作为造影剂19.采用根尖片分角线投照技术显示被检查牙齿邻面影像重叠的原因A.投照垂直角度过大B.投照垂直角度过小C.X线与被检查牙齿的邻面不平行D.X线与被检查牙齿的邻面不垂直E.X线中心线位置不正确20.关于根尖片所示正常影像,不正确的A.牙骨质与牙本质有明显区别B.年轻人牙髓腔宽大C.髓腔为低密度影像D.密度最高的组织是釉质E.牙槽突高度应达到牙颈部21.患者,男,31岁。
临床经验单囊型成釉细胞瘤149例临床及X 线征象分析郭兰田马珍珍王宁李军成釉细胞瘤(a m e l ob l asto m a ,A M )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牙源性肿瘤,占牙源性肿瘤的593%~632%。
临床上表现为渐进性增大的颌骨肿物,生物学行为具有局部侵袭性,侵犯颌骨,也可进入周围软组织。
其病理类型多样,但与肿瘤的临床行为之间并无明确的相关关系[1-2]。
1992年,WHO 采用了单囊型成釉细胞瘤(un i cysti c am elo b lasto ma ,UA)的名称[3],其是指由牙源性囊肿衬里上皮增殖形成的成釉细胞瘤,并分为三个亚型:型为牙源性囊肿部分成釉细胞瘤病变;型为腔内型,多为丛状结构;型为附壁性造釉细胞瘤,结构多样化。
与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相比,具有就诊年龄轻、摘除术后复发率低等特点[4-6]。
它在临床表现及X 线检查方面易与颌骨牙源性囊肿相混淆,本文就收集到的149例UA ,重点分析其临床病理及X 线征象,以期提高UA 的X 线诊断符合率。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1985年1月至2010年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有完整资料的手术切除成釉细胞瘤622例,通过复习临床病理和X 线资料,经由病理科医师按照WHO 有关牙源性肿瘤组织学分型[7]进行复习证实,其中149例符合UA 。
2方法:对149例UA 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肿瘤部位、组织类型和X 线特点(包括发病部位、大小、病变形态、病变区牙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二、结果1性别及发病年龄:本组UA 约占同期就诊的所有成釉细胞瘤病例的2395%(149/622);男78例,女71例,就诊年龄8~71岁,平均288岁,10~29岁患者约占53%(79/149)。
2临床表现:病程数日至数十年不等,最短5d ,最长22年。
113例(7584%)以不同程度的颌骨膨隆就诊,其中70例(4698%)表现为无痛性颌骨膨隆,39例(2617%)表现为颌骨膨隆及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