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7
统计学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是统计学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指标,用于描述和分析一定范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
总量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其中一现象、事物或集合内部的表现、发展或变化情况的指标。
通常情况下,总量指标是以绝对数、总数或总量的形式进行描述的。
常见的总量指标包括总人口数、总销售额、总产量等。
总量指标能够提供对整个对象的整体认识,从而帮助我们了解一个群体的规模、数量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
相对指标是相对于一些标准或基准值而言的指标,用于衡量一些现象、事物或集合相对于其他实体的表现或比较情况。
相对指标通常是用比率、百分比或指数的形式来描述的。
常见的相对指标包括增长率、占比、市场份额等。
相对指标能够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帮助我们了解一个群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对表现以及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差距。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在统计学中都有各自的应用场景和作用。
总量指标主要用于描述一个整体的数量情况,对全面了解对象的规模、容量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统计总人口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规模,为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基础数据。
而相对指标则主要用于比较不同对象的表现或比例。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行业的市场份额,可以了解不同行业的竞争程度以及市场格局的分布情况。
相对指标有助于我们发现不同对象之间的优劣势、差距以及变化趋势,提供参考依据以进行决策和分析。
相对指标相较于总量指标更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相对指标能够将数量化的数据转化为比率或指数,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比较。
相对指标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模式和规律,并辅助进行预测和趋势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往往结合使用,相互印证、互为补充,从而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洞察力。
总的来说,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两种指标,用于描述和分析数量变化的情况。
总量指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个群体的规模和数量变化,而相对指标则能够对不同对象进行比较和分析。
两者在实际应用中相辅相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数据。
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一、本章重点1.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它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要注意它的两个分类:一是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的划分;二是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划分。
上述分类的含义和作用都不相同,而且关系到以后各章的学习,应该搞清楚。
2.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有实物单位、劳动单位和货币单位。
要注意双重单位和复合单位的区别。
3.相对指标。
要了解几种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计算方法和应用条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难点。
4.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应用。
掌握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应用的三个基本原则。
二、难点释疑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关系既是本章重点又是本章难点,如果对此不能很好的理解,以后学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时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区分它们:一是时期指标可以相加,以反映更长时期的总量,而时点指标各指标值不能相加,或相加没有实际意义;二是时期指标数值大小和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如年GDP肯定要大于月GDP,而时点指标指标数值与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如年末职工人数不一定大于某一个月的职工人数;三是时期指标是通过连续计数的方式取得的,以反映社会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总量,而时点指标是通过间断取值的方法取得的,以反映社会现象在某一瞬间的状态。
三、练习题(一)填空题1.总量指标是计算()和()的基础。
总量指标按反映现象总体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和();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和()。
2.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有()、()和()三种形式。
3.相对指标数值有()和()两种形式。
()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多以()、()、()、()或()表示。
4.积累额与消费额的比例为1/3,则积累额占国民经济收入使用额的25%,前者为()相对指标,后者为()相对指标。
5.强度相对指标数值大小有正指标和负指标之分,如果与现象发展程度或密度成正比例,则称之为(),反之则称之为()。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内容提要综合指标法是利用统计指标对所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揭示其特征和规律性的方法。
根据作用、表现形式的不同,统计指标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本章阐述了总量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种类和计算方法;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基本原则。
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总量指标是反映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
1.它可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部门或单位的基本状况。
2.它是制定政策、编制计划、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3.它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一)总量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简称单位总量,它表示总体本身的规模大小,是统计总体单位的合计数;总体标志总量简称标志总量,它是反映总体单位某种标志值总和的总量指标。
(二)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数量,如产品产量、商品销售额、国内生产总值等。
时点指标表示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状态,如人口数、商品库存额、固定资产原值等。
(三)总量指标按其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实物指标是根据事物的属性和特点,采用自然的、度量衡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计量单位计算的总量指标,如人口数、粮食产量、发电量分别以“人”、“吨”、“千瓦时”为计量单位等。
价值指标是以货币为单位计算的总量指标,如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工商税收等。
价值指标既可以采用不变价格,也可以采用现行价格来计算。
相对指标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表现形式相对指标是说明现象之间数量对比关系的指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来求得,其结果表现为相对数,故也将相对指标称为相对数。
相对指标有无名数和有名数两种表现形式。
⏹有名数:主要用于强调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示,它把计算强度相对指标时的分子和分母指标数值的计量单位同时使用。
第四讲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是指标分析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是用来度量和评估其中一种现象、行为或结果的指标,但它们的计算方式和应用场景不同。
下面将介绍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总量指标是指反映其中一种现象或行为的具体数值的指标。
它直接度量了其中一种现象的数量或程度,通常以具体的数量或数量比例的形式呈现。
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通常是基于具体数据的加总或比例计算,例如总销售额、总利润、总产量等。
总量指标的优点是直观、简单,容易理解和应用。
它能够提供一个整体的量化评估指标,对于全面了解其中一种现象的整体表现非常有帮助。
但是,总量指标无法直接比较不同样本或时间段之间的差异,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样本或时间的变化。
相对指标是指反映其中一种现象的相对关系或比例关系的指标。
它通过将总体的指标与其他参考指标进行比较,来评估其中一种现象的相对程度。
相对指标通常以比例、比率、指数或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通常是基于其中一种参考点或标准进行计算,例如市场份额、增长率、利润率等。
相对指标的优点是能够对不同样本或时间进行比较,了解差异和趋势,有助于发现问题和优化决策。
但是,相对指标没有提供具体的数值,只能反映相对关系,可能会忽略重要的绝对数值信息。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区别在于计算方法和应用领域。
总量指标适用于对其中一种现象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具体的数字表达出现象的数量或程度。
它适用于对规模较大、总体情况较为稳定的现象进行分析,例如全球人口总数、全球GDP总量等。
相对指标适用于对不同样本或时间进行比较,评估相对差异和趋势。
它适用于对规模较小、相对变化较大的现象进行分析,例如市场份额变化、增长率变化等。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应用。
在经济领域中,总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零售销售额等被广泛应用于评估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规模。
相对指标如失业率、通胀率等则更适合于评估经济变化和趋势。
《统计学》单元教学设计任课教师:张俊霞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框架第一部分:组织教学和复习上次课主要内容统计分组的概念、原则(穷尽原则和互斥原则)、意义(划分类型、研究结构、分析)、方法(品质分组、数量分组)数量分组: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组数、组限、组距、组中值)分布数列的编制统计图的绘制第二部分:学习新内容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第一节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意义(一)总量指标的概念总量指标是指统计汇总后得到的具有计算单位的总和指标,反映被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或时点的规模、水平或性质相同总体规模的数量差异。
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又称绝对数指标。
(二)计量单位1.实物单位实物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使用价值总量。
它根据现象的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实物单位计量。
实物单位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标准实物量单位,复合单位。
2.价值单位价值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价值总量,它以货币单位计量。
3.劳动量单位以劳动过程中消耗的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如工时、工日、人工数等,为成本核算和计算劳动生产率提供依据。
(三)作用1.从总体上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情况,从其基本状况和基本实力入手。
2.计算其它统计指标的基础。
统计综合指标中的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绝对数指标为基础计算的。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1.按指标反映的具体内容划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单位数的多少,说明总体本身规模大小的总量指标。
如:对某地区居民粮食消费情况进行研究,该地区的居民人口数便是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标志值总和的总量指标。
如:上例中粮食消费总量便是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的地位随统计研究的目的而变化。
如:研究该地区粮食消费价格,粮食消费总量变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了。
2.按指标反映的时间状况划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过程总量的指标,如:商品销售额、总产值、基本建设投资额等。
时点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状况的数量的指标,如:人口数、房屋的居住面积,企业数等。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区别):a.性质相同的时期指标的数值可以相加,时点指标相加则无意义。
b.同类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时点指标则没有这种关系。
c.时期指标数值是经常登记取得,时点指标不是。
区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决定了统计处理与应用上的不同,在运用时期和时点指标时,注意同一指标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则总量指标的性质也不同,如:年末人口数和年初人口数是时点指标,但年末人口数一年初人口数=人口净增数则为时期指标。
3.按指标采用的计量单位划分为价值指标、实物指标和劳动量指标价值指标、实物指标和劳动量指标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讲了。
第二节相对量指标一、相对指标的意义统计中,数字的作用在于进行比较和分析。
“比较为统计之母”是有道理的,孤立的数字,不进行任何比较分析,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因此,对事物进行判断、鉴别和比较,就要借助于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相对指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反映现象之间所固有的数量对比关系,表现形式一般为倍数或系数(以1作为对比基础),成数(以10 作为对比基础),百分数(以100作为对比基础),千分数(以1000作为对比基础),复名数等。
相对指标的特点:①将对比的基础抽象化。
②抽象化掩盖了绝对数的规模百分数或千分数(以100或1000作为对比基础)。
复名数。
这里还要对经济分析中经常用到的“百分点”的概念作一点说明。
一个百分点是指1%,百分点常用于两个百分数相减的场合。
如:在股票交易市场上,确定某一时间的股票价格为基数,将两个不同时间股票价格与之相比,分别为150%和120%,那么后一时间上的股票价格比前一时间下降了30个百分点(120%-150%)。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1.反映现象间数量对比关系。
2.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速度、强度、质量、效益等。
3.弥补总量指标的不足,便于比较。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1.结构相对指标是将两个有从属关系的总量指标对比而得,说明总体内部组成情况,一般用%表示。
结构相对数=(总体内某一部分指标数值)/总体总量×100%如:反映工农业增加值的内部结构,农业内部各业构成,种植业内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它作物的比例结构,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构成等。
如:某地区工农业产值中工业、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比重=工业产值/工农业产值=304.43÷468.51=64.98%农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比重=农业产值/工农业产值=164.08÷468.51=35.02%结构相对指标的特点:①各部分计算结果<1②各部分比重之和=1③分子分母不能互换2.比例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指标数值比例相对指标可以用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一比几或几比几形式表示。
如上例中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可表示为304.43:164.08,也可以表示为1.86:1,分析总体中若干部分的比例关系时可采用连比形式。
例如,某地社会劳动者人数为5943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34769 万人,第二产业为 12921 万人,第三产业为11742万人,三个产业劳动者人数比例为100∶37∶34。
利用比例相对指标可以分析国民经济中各种比例关系,调整不合理的比例,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特点:①分子、分母可互换②同一总体内③各部分之间比例之和不等于100%3.比较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某项指标对比的结果。
比较相对指标=某一空间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空间的同项指标数值比较相对指标一般用倍数表示,有时也可用系数表示。
例如:甲乙两公司2002年商品销售额分别为5.4亿元和3.6亿元,则甲公司商品销售额为乙公司的1.5倍(=5.4/3.6)。
计算比较相对指标可以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
运用比较相对指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有助于揭露矛盾、找出差距、挖掘潜力,促进事物进一步发展。
相对指标的特点:①对比的分子分母必须是同质现象②分子、分母可互换4.强度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强度相对指标是以复名数表示的,有些强度相对指标是采用无名数。
强度相对指标的特殊使用是按平均每个人摊得到的份额表示。
由于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因此可以形成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种计算方法。
如:反映卫生事业对居民服务保证程序的指标:每千人口的医院床位数=医院床位数(张)/人口数(千人),这是正指标。
每千人口的医院床位数=人口数(千人)/医院床位数(张),这是逆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反映生产条件及公共设施的配备情况;也可以反映经济效益的情况。
强度相对指标的特点:①不同总体对比②具有平均含义③分子分母可互换5.动态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也称作发展速度,它是某一指标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的结果。
动态相对指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动态相对指标对于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将在第七章予以详细讲述。
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与计划指标数量对比的结果。
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x100%①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一般应用[例1.1]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值达10万元,实际执行结果产值达11.5万元,则计划完成程度=实际完成数/计划规定数x100%=11.5/10x100%=115%[例1.2]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规定完成103%,实际却提高了5%。
则计划完成程度=实际完成数/计划规定数x100%=(1+5%)/103%= 101.94%②还可计算计划时期某一段累计完成数占全计划的百分比,即进行进度分析。
计划完成相对数=累计至报告期止完成数/全部计划数×100%[例1.3]某企业生产情况情况如下计算第三季度及累计三季度止计划完成情况并分析乙、丙、丁任务完成好,甲不好。
③长期计划任务规定的要求和方法不同,检查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有两种方法:a.累计法:凡是计划指标是按计划期内各年总和规定任务的要求采用累计法计算。
b.水平法:如果计划任务(指标)按期末那一年规定应达到的水平规定,则采用b.水平法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特点:①对比数为同一总体②分子分母不能互换③计算结果视指标性质而定:a.若指标表现为越高越好,如::产值(量)、劳动生产率值,其值≥1,结果越好。
b.若指标表现为越低越好,如:费用、消耗、成本,其值≤1,结果越好。
c.基建投资额、工资等,其值=1,结果越好。
第三节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的原则一、应用总量指标注意的问题1、正确确定指标的含义与计算范围。
2、计算实物总量指标时只有同类才能相加3、使用统一计量单位二、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统计相对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指标数值,是对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要使这种对比分析准确地、深刻地反映出现象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统计相对数的作用,在计算应用统计相对数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必须注意指标的可比性。
2.相对数与绝对数结合起来运用。
3.要正确地选择作为比较标准的基期。
4.为了从各方面分析和研究问题,需要把各种相对数结合起来使用。
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要结合运用1.各有优势和局限性总量指标:能反映总规模、总水平,但不易看清差异相对指标:易看清差异,但总规模和水平被抽象化了2.各从不同侧面反映问题总量指标从全局层面考察相对指标从具体层面分析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学习了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特别是相对指标公式多、近似点也比较多,注意指标的含义,理解公式的口径,单位。
本章要点:1、总量指标的分类和特点;2、相对指标的分类、特点和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