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如病毒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34
诺如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诺如病毒(Norovirus)是一种引起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体,属于杯状病毒科。
诺如病毒感染具有高度传染性,通常通过接触感染者的呕吐物、粪口途径传播。
全球范围内,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较为严重,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患病,且在各种年龄段均可感染。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诺如病毒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人员已成功鉴定出多种诺如病毒血清型,并深入探讨了其遗传多样性和演化关系。
针对诺如病毒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通过改进饮食卫生、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等手段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尽管对诺如病毒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治疗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以支持治疗为主,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针对诺如病毒的疫苗研发也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变异快、免疫保护效果不持久等。
为应对诺如病毒感染存在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疫苗研发:通过深入研究诺如病毒的免疫机制,发掘有效的抗原靶点,研制出更加高效、持久的疫苗。
核酸检测:发展敏感、特异的核酸检测技术,以便更早地确诊感染,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治疗策略:加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发掘新型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全球不同地区诺如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诺如病毒的认知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意识,落实预防措施。
针对诺如病毒感染的研究仍需不断深入,未来将会有更多科研工作者致力于解决现存问题,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单纯疱疹病毒(HS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HSV可引起皮肤、黏膜和神经系统的炎症和感染,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
因此,对HSV感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预防、诊断和治疗该病毒感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HSV感染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HSV的传播方式、发病机理、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
附件9广东省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样品检测工作指引诺如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核酸检测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操作时可根据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使用目的进行选择,对于检测结果应参照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一、标本处理(一)粪便将1ml PBS加入至1.5ml EP管或2ml 螺口管中,再加入0.1g 固体粪便标本或0.1ml液体粪便标本,臵于漩涡震荡器充分混匀,≥5000r/min离心5min,或≥3000r/min离心30min,吸上清,制成10%的便悬液,立即检测或臵-20℃冰箱保存备用。
注意便悬液如果过浓,可能导致提取的核酸中抑制物过多,影响核酸检测结果。
(二)肛拭子旋涡振荡器震荡15秒后,吸上清立即检测或臵-20℃冰箱保存备用。
(三)呕吐物臵于漩涡震荡器充分混匀,≥5000r/min离心5min,或≥3000r/min 离心30min,吸上清,立即检测或臵-20℃冰箱保存备用。
(四)环境涂抹标本经旋涡振荡器震荡15秒后,吸上清立即检测或臵-20℃冰箱保存备用。
二、标本检测(一)核酸检测- 38 -1.核酸提取目前有多种商业试剂可用于粪便等标本的核酸提取,可用病毒RNA提取试剂,也可用RNA&DNA总核酸提取试剂,具体提取方法按照试剂说明书。
采用总核酸提取试剂,在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核酸时容易受到来自人、细菌等非目标物种基因的影响,产生假阳性,因此以RNA提取试剂为佳。
核酸提取完成后,尽快放入冰箱保存,如果3天内开展核酸检测,10℃以下保存即可,超过这个时间需放入-70℃冰箱保存。
注意尽量不要让核酸被环境中、手套上的细菌、灰尘中含有的RNA酶降解,也不要反复冻融。
2.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本方法是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的首选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出现假阳性的机率也远低于传统RT-PCR,但受病毒核酸变异影响较RT-PCR大。
诺如病毒实验室检测诺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es,NV)是人类杯状病毒科(Human Calicivirus,HuCV)中诺如病毒(Norovirus,NV)属的原型代表株。
NV是一组形态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病毒颗粒。
诺瓦克病毒最早是从1968年在美国诺瓦克市暴发的一次急性腹泻的患者粪便中分离的病原。
2002年8月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批准名称为诺如病毒(Norovirus,NV)。
诺如病毒与在日本发现的札幌样病毒(Sapporo-like Virus,SLV),正式名称为札如病毒(Sapovirus,SV),合称为人类杯状病毒。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
诺如病毒抗体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尤其是没有长期免疫保护作用,极易造成反复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
诺如病毒有许多共同特征:直径约为26~35nm,无包膜,表面粗糙,球形,呈二十面体对称;从急性胃肠炎病人的粪便中分离,不能在细胞或组织中培养,也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在氯化铯密度梯度中的浮力密度为1.36~1.41g/cm3;电镜下缺乏显著的形态学特征,负染色电镜照片显示,NV是具有典型的羽状外缘,表面有凹痕的小圆状结构病毒。
诺如病毒根据遗传性分为5个基因组,至少有29个基因群,其中基因组I (GGI)有8个基因群,基因组II(GGII)有17个基因群,基因组III(GGIII)有2个基因群,基因组IV(GGIV)和基因组V(GGV)各有1个基因群。
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GGI、GGII和GGIV。
一、标本采集注意事项:粪便标本应在发病首日采集,至多不能超过发病急性期(48~72h),此时为稀、软便,病毒排出量最多。
病毒含量较高的样品浸出液或体液,可不经过病毒分离直接用于诊断鉴定。
病毒含量较少的样品,则需通过病毒的分离增殖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鉴定的可靠性。
病毒分离首先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然后接种实验动物或培养的组织细胞。
(一) 组织器官样品的处理1.用无菌操作取一小块样品,充分剪碎,置乳钵中加玻璃砂研磨或用组织捣碎机制成匀浆,随后加1-2 ml Hank’s平衡盐溶液制成组织悬液,再加1-2 ml继续研磨,逐渐制成10%-20%的悬液;2.加入复合抗生素;3.以800×g离心15min;4.取上清液用于病毒分离。
必要时可用有机溶剂去除杂蛋白和进行浓缩(见下文)。
(二) 粪便样品的处理1.加4g的粪便于16ml Hank’s平衡盐容液中制成20%的悬液;2.于密闭的容器中强烈振荡30min,如果可能则加入玻璃球;3.以6000×g低温离心30min,取上清液再次重复离心;4.用450nm的微孔滤膜过滤;5.加二倍浓度的复合抗生素。
然后直接用于病毒分离或进行必要的浓缩后再行病毒分离。
(三) 无菌的体液(腹水、脊髓液、脱纤血液、水泡液等)和鸡胚液样品可不做处理,直接用于病毒分离。
注:Hank’s平衡盐溶液和复合抗生素的配制见细胞培养溶液的配制。
(四) 样品的特殊除菌处理样品经过上述一般处理即可用于病毒分离,但对某些样品用一般方法难以去除的污染,则应考虑配合如下方法进行处理。
1.乙醚除菌对有些病毒(如肠道病毒、鼻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毒、小RNA病毒等对乙醚有抵抗力)可用冷乙醚对半加入样品悬液中充分振荡,置4℃过液。
取用下层水相分离病毒。
2.染料普鲁黄(Proflavin)除菌由于其对肠道病毒和鼻病毒很少或没有影响,常用作粪或喉头样品中细菌的光动力灭活剂。
将样品用0.0001mol/L pH9.0的普鲁黄于37℃作用60min,随后用离子交换树脂除去染料,将样品暴露于白光下,即可使其中已经被光致敏的细菌或霉菌灭活。
诺如病毒感染及其实验室检查林迪;孙长贵【摘要】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是一组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以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传染病,200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将其列为生物恐怖B类因子。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我国历年病毒性腹泻监测数据显示,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为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的高发季节。
2014年上半年我国嘉兴、北京、江苏等地区都相继出现了诺如病毒感染事件,2014年11月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再次暴发诺如病毒感染,受感染人数达274例,未有死亡病例。
本文就该病毒的结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等作简要综述。
【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诺如病毒;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感染;实验室检查【作者】林迪;孙长贵【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17医院检验科南京军区医学检验质控中心,浙江杭州310013;解放军第117医院检验科南京军区医学检验质控中心,浙江杭州3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2;R446诺如病毒(Norovirus,N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人类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病原菌[1],该病毒具有高度感染性,传播途径广泛,人群普遍易感,容易在餐馆、学校、社区、医院、托儿所、养老院等聚集性场所引起集体暴发[2]。
在美国,据估计诺如病毒每年将造成2100万人感染,71000人住院治疗,800人死亡[3]。
诺如病毒原型株诺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于1968年在美国诺瓦克市暴发的一次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到,1972年Kapikian等人通过免疫电子显微镜从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直径为27 nm的病毒颗粒,命名为诺瓦克病毒[4]。
2002年8月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批准名称为诺如病毒。
1995年,中国报道了首例诺如病毒感染,之后山西、北京、安徽、福州、武汉、广州、浙江嘉兴等地区先后发生多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