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知识:介词(一)
- 格式:docx
- 大小:60.99 KB
- 文档页数:3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一、介词在文言文中的基本用法介词是语法中的一类虚词,常用于连接名词、代词或动词与其他成分。
在文言文中,介词的应用较为灵活多样,下面将从概述、位置和意义等方面来探讨介词的用法。
1. 概述介词作为一种连接性的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帮助构建语义关系。
它以单个字符形式出现,并常与其他词组合使用。
一般情况下,文言文中有约30多个常见的介词,如「於」、「以」、「為」等。
2. 位置在句子结构上,介词位于名词、代词或动词前面,并且受制于后续部分的要求而具体选定。
例如,在表示时间和空间方位时,常使用「於」来引导地点或时间状语;存有目标或目的时,则需要使用「以」、「以爲」等。
3. 意义不同的介詞表达不同的意义和关系。
例如:(1) 「於」多表示时间、地点、手段或对象等概念;(2) 「以」常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3) 「爲」则表示目标、目的或利益等。
综上所述,介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连接名词、代词或动词与其他成分,起到构建语义关系的作用。
它的位置位于名词、代词或动词前面,并且根据不同的含义和关系来选择不同的介詞。
二、常见介词搭配及具体用法1. 「於」「於」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介詞,其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1) 表示地点:如「於京師」(在京城),「於山之五尺」(在山上五尺处);(2) 表示时间:如「於歲乙巳」(在乙巳年);(3) 表示手段:如「於筆墨之間」(利用笔墨之间);(4) 表示对象:如「與豪傑並鬥於壇場」(与豪杰比肩于场上);2. 「以」「以」是另一个常见的介詞,它的意义较为抽象和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使用方式:(1) 表示手段或方式:如「以刀割石」(以刀割石头)、「以勇氣直面困難」;(2) 表示原因:如「以賞罰之威使群臣畏而守職」(通过奖惩的威力使部臣敬畏,并保持职责);(3) 表示目的或结果:如「以報雪耻」(为了报仇雪耻)、「以成就夢想」;(4) 表示兼容:如「公不以賤居少長之位,而以賢者居之」(公众不是因为一个人年幼或长寿而让他在地位上低下,在治理中只重用有才能的人)。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一、介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介词是一种重要的词类,它常用于连接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其他成分,并起到修饰和状语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并给出相应的翻译和注释。
1. 于“于”是最常见的介词之一,表示处所、时间、原因等含义。
在具体用法上,“于”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处所:如“居于山巅”(位于山顶)。
(2)表示时间:如“始于三月”(从三月开始)。
(3)表示原因:如“思慕于心”(心中思念)。
2. 以“以”是另一个常见的介词,它有多种用法,包括表示方式、手段、目的等。
以下是其中一些典型的使用情况:(1)表示方式:如“以礼相待”(以礼貌待人)。
(2)表示手段:如“以刀剑相向”(以剑作为武器对峙)。
(3)表示目的:如“以安民告示”(发表通告保护民众安全)。
3. 良“良”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和方式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法:(1)表示处所:如“止良家”(居住在好人家)。
(2)表示时间:如“孰谓夜不良”(谁说晚上不好)。
(3)表示方式:如“舞蹈良乐”(以歌舞形式表达欢乐)。
4. 为“为”是一个多义的介词,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包括表示目的、原因、手段和结果等。
以下列举其中一些常见的情况:(1)表示目的:如“为善救人”(出于善意救助他人)。
(2)表示原因:如“为其灾憷悔过忏宥罪”,(因为他们感到灾祸而忏悔和宽恕错误)(3)表示手段:如“持以相赠”,(通过握手互相交换礼物)(4)表示结果:如“技痒可致没非万身尔被钟于之”。
(贪图技巧可以坠溺道德以致使失去妻子)5. 自"自"在文言文中经常用作介词,主要用来表达起点、缘由或者去向等含义。
常见的用法有:(1)表示起点:如“自今”(从现在开始)(2)表示缘由:如“自以爱人之心” (出于爱人之心)(3)表示去向:如“自而东行”(从这里开始向东走)二、翻译和注释1. 于翻译为“at/in/on”,根据具体语境确定。
1、之(1)代词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她、它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2>第一人称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蔺列传》3>表近指今译为:这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1>表结构今译为:的例释:①怜悯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2>主谓之间取独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3>宾前标志不译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4>定后标志不译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调整音节不译例释:①填然鼓之。
《孟子•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附(3)动词作谓语今译为:到、往例释: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2、乎(1)语气词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例释:勇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今译为:吧、呢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今译为:吧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战国策》5>表商议今译为:呢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显学》17、者(1)特指代词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2>用在数词后今译为:个、样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孟子•梁惠王下》3>用在时间词后今译为:…的时候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
《报任安书》4>用在否定词后今译为:…的话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5>用在主谓短语以后表原因译为:…的原因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引出判断不译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介词的概述介词是语法中的一类虚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在文言文中,介词的使用极其丰富,并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及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语法要素。
二、"于"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处所或时间:于京城(在京城),于今日(在今日)2. 表示目标:归于正道(归于正途)3. 表示比较:胜于敌人(胜过敌人)4. 表示对象:施行以定奸宄者必遵命于天下(施行为了平定坏人)三、"自"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起始点:自此之后(从此之后)2. 表示原因:自公元前两百九十九年至耶稣基督出生为止(从公元前299年到耶稣基督出生为止)3. 表示动作主体或来源:信自廉洁(信源自廉洁)四、"以"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手段或方法:以公正决断(以公正的方式进行判断)2. 表示理由:以愁解愁,入困脱困(用忧虑来解除忧虑,用困苦来解除困难)3. 表示程度或范围:以劝导为主(主要是通过劝导来实现)五、"因"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原因或理由:下至不义于鬼神之上,不令于父母之命者,皆曰恶少有罪因(所有对干犯神灵以上且违背了父母命令的人都被认为是邪秽的罪人)2. 表示结果:巡狩中先陟山岳,以告天地,乃事常也(在巡视狩猎中最先登上山岳,并祭告天地,这就是常规行事)六、"与"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伴随或共同性质:以阳为母生物也以阴为父生物也俱从君者以章鱼是夫妇共请之男子女色等专无与二字而缀连者书在适足语中信始终重言渐礼成文化具百官司马冠冕服章当前可也。
(阳气为母生物,阴气为父生物,皆隶属于君主。
章鱼男女在请求之中夫妇二字相互共存。
书写过程不用到进行多言寡语,语言渐次完善成为文化具备百官司马冠冕服章。
(指古代通讯手段的演进))七、"乃"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结果或后果:不明无辜者乃众多桀黠盗匪之所曰苏门答腊者也(不明悟而无罪的人是众多奸诈盗贼口称苏门答腊的人)2. 表示转折关系:乃先知大道无功行实(但实际上没有功效)总结介词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够表达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高中文言文语基础知识总结(下)导读:三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如:“渔人甚异之”:代桃花园的情景,相当于“这些情景”。
“愿陛下亲之信之”:代前面提到的众人,相当于“他们”。
(2)助词:a、语气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实际意义,不用翻译,直接省略。
如“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
b、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如“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译为“到”,如“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5)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如“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
(6)提前(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于:(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表示处所、时间,相当于“在”,如“其一犬坐于前”、“于是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到”等,如:a、向:“告之于帝”。
b、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d、到: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如“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以: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如:“以刀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如:“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言文介词的用法及例句引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遗产,研究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文历史,还能提升语言能力。
而介词作为一类常用的虚词,在文言文中也有其独特的用法。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并给出一些例句进行说明。
一、介词在修饰动宾关系中的应用1.向:表示动作的目标或方向例:低头向地下看。
2.以:表示手段、工具或材料例:以笔塑象。
3.自:表示起点、来源或原因例:读书自己聪明。
4.为:表示目的、意义或结果例:谋贫为财。
5.由:表示行动发出者或过程起点例:由山涧来,到家后先问母亲好。
6.因:表示理由和原因例:因风吹节,舟上之人无不肃然起敬。
7.与:表示同伴关系或并列关系例:与老师礼尚往来。
二、介词在时间和空间表达中的应用1.于/於/乎/夫/戏(谐音于)表示在、在于、基于例:固然,并非于岁月之风,于巅峰之刻,乃至堕落生命,依旧可倚吟亦可寄情,可观也。
2.从/自:表示起点出发或来源例:归来自故乡,他难捧我欢乐家声;从前文再看此词的源头。
3.向/趋:表示方向或趋势例:一去无顶天括地,直指万里青的心怀。
4.至:表示终点、时间或程度例:入手不曾及高山壁立无永别;又行遍四大洲追寻至创作目标。
5.为/与/和/共:表示陪伴、共同做某事或关系例:父母与子女共度时光,天下最美好的无尽定律。
6.以:表达手段、工具或材料例:以心为镜, 不负使命, 梦灯中人等世情谜语谶言宏法示真。
三、介词与动词搭配的应用1.待(dài):表示等待、处理或对待例:犹则待岗工资却未停止支取。
又如待废墟质上藏袭击者塔尔,勾坦兵主意名曰报复,迁移榕城。
2.为(wèi):表示担任、扮演或代表例:而全球名词“策展人”的角色为其内心深处的行动必用之媒。
3.依(yī):表示依靠、遵循或照顾例:即然然白日遽暴惧陋巷无门,不见来者应依次中断递减,形式外把依法办事。
4.赴(fù):表示前往、参加或投入某事例:此间并未多么乎奇异,“向南赴向北,东赴西就”方让以继续提供较好天气状况与物理因素powd+hq云+ tz通地+ew结语:本文详细介绍了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及相应的例句。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文言虚词之“介词”考情考点考向【考情简述】“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基本都有考查。
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1)杂合到文中对文意的梳通和理解。
(2)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形式间接考查。
(3)个别地方试卷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从两个句子中挑出某一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的异同;通常一句是所给的文章或片段中的,另一句是所学的课文中的。
为了大家的全面复习并扎实掌握文言文虚词,我们全新梳理并在“文言文虚词积累”系列中逐步推出:18个常考虚词+其他重要虚词。
其中18个常考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基础知识】一、介词的概念文言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为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有:“于”“以”“为”“与”。
二、介词的特点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介词有以下一些特点:1.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动作性较强。
古代汉语的介词,除“于”“乎”以外,基本上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大都兼有动词、介词两类词性。
例如: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②请以剑舞。
(《鸿门宴》)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⑤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例①的“以”,动词,“做”。
例②的“以”,介词,“用”。
例③的前一个“为”,介词,“替”;后一个“为”,动词,“制定谋划”。
例④的“与”,动词,“送给”。
例⑤的“与”,介词,“同”。
2.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大多作状语。
文言文介词的用法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字,其语法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文言文中,介词是一种重要的词类,并且具有多种用法。
本文将对常见的文言文介词及其用法进行总结和解析。
一、介词的基本功能在文言文中,介词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功能:1. 表示位置关系:例如“於”、“斯”等,在描述地点或者位置时使用。
2. 表示时间关系:例如“自”、“以”等,在描述时间或者时间段时使用。
3. 表示方式、原因、目的等关系:例如“為”、“以”等,这些介词通常出现在动宾结构中,表示动作或者状态发生的原因、方式、目的等。
4. 引导状语从句:例如“若”, "如"等, 在引导条件或者比较状语从句时使用。
二、表示位置关系的介词1. 於(yú):表示存在于某个地方。
例如:“掎角之宠爱未始附於孟德。
”(出自《三国演义》)2. 斯(sī):表示靠近、接触了某个地方。
例如:“又归父适斯之学。
”(出自《孔子家语》)3. 于(yú):表示在某个地方。
例如:“告告无何於人。
”(出自《楚辞·天问》)三、表示时间关系的介词1. 自(zì):表示起始时间点或者起始时间段。
例如:“自湘水蒋公东征,兵革并起,始至今四卅载矣。
”(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 以(yǐ):表示结束时间点或者结束时间段。
例如:“惟愿我之杳冥有以维我赫声乃奏。
” (出自庄子《逍遥游》)四、表示方式、原因、目的等关系的介词1. 为(wéi):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某个动作。
例如:“为时过宜。
”(出自红楼梦中的“黛玉劝贾母留王夫人”一节)2. 以(yǐ):表示通过某种手段达到某个目的。
例如:“以真理和正义的武器征服世界。
” (出自毛泽东《论持久战》)3. 因(yīn):表示由于某种原因发生某个结果。
例如:“因天地之故而非不可使为轮也。
” (出自庄子《齐物论》)五、引导状语从句的介词1. 若(ruò):表示假设条件。
文言基础知识:介词(一)
展开全文
介词
把名词、代词或词组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和这些名词、代词或词组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时间、对象、凭借等,这种词叫介词。
文言里最常见的介词是:于、乎、诸、以、与、为。
(一)“于(於)”的用法
1.表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从、在……方面”如:
1.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
——在长勺作战。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墨子·公输》)
——墨子听说这件事,就从鲁国动身。
3.于反覆不宜卤莽。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在书信来往方面不应该草率从事。
2.表示动作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
如:
4.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
一一这是因为仁义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不适用。
5.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从我家三代人住在这个地方,算到现在六年了。
3.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对于、向”如:
6.于汝甘乎?(方勺:《方腊起义》)
——对你们来说能甘心吗?
7.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韩非子·难一》)
——我的矛锐利,对于物体没有刺不破的。
8.赵氏求救于齐。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赵国向齐国求救。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如: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是它比水更寒凉。
1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自然都是要死的,但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5. 用在被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见第四章的“被动句”。
(二)“乎、诸”的用法
“乎”主要是作语气词。
作介词,用法大体同“于”:可以表示动作的处所、时间,也可以表示比较的对象。
如:
1.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
——强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在这里胡喊乱叫,在那里横冲直撞。
“乎”表示动作的处所“东西、南北”。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出生在我之前,他开始懂得道理自然也比我早。
前“乎”表示动作的时间“吾前”,后“乎”表示比较的对象“吾”。
3.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
(《荀子·议兵》)
——行动没有什么是比“无过”更好的,办事没有什么是比“无悔”更好的。
“乎”用在形容词“大”之后,表示比较的对象“无过”和“无悔”。
不过,“乎、于”的用法也并不完全相同。
第一,被动句中表示动作的主动者,一般用“于”不用“乎”。
例如,“受制于人”不说“受制乎
人”。
第二,由“乎”组成的介词结构只能作补语,而由“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作补语,也可以作状语。
所以,“于汝甘乎”不能说“乎汝甘乎”。
“诸”是个合音词,在句中等于“之于”两个字——“之”是代词,“于”是介词。
例如《列子·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等于“投之于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之”代土石,作“投”的宾语,“于”和“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组成介词结构,表示“投的处所,作“投”的补语。
字字直译就是:扔它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之”等于“它(土石)”,“于”等于“到”。
诸=之于=它到。
不过一般翻译应该灵活些,如用“把”字,把宾语“之”提到动词前边,译为: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去。
未完待续……
这里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起来,一起来读书养性。
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不提倡听书,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只靠“听”,能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