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4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情况,认识到它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影响和内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问题驱动法: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PPT,呈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和创新。
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纺织业的变革、铁路交通的发展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革命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深入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成就。
2.难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阐述。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知识。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启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准备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材和相关教案。
2.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参考资料:准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成就,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纺织业的变革、铁路交通的发展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一、说学情「学情分析」特点:初三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说教材[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
从纵向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整个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从横向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之进一步加强对外侵略扩张,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对东方产生重要影响。
要全面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应该把它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理解与研究。
[课标要求] :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工业革命的影响。
理解:英国海外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各项发明成就之间的关系。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
运用: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的原因。
说明工业革命怎样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演示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重点难点] :1.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2.难点:理解工业革命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课时安排] : 1课时[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三、说教法:[教法分析] :考虑到我校初三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
初中历史工业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工业革命的定义和背景;
2. 掌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3. 认识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 工业革命的定义和背景;
2.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3. 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板书内容:工业革命的定义和背景、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场景,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工业革命的定义和背景;
2. 介绍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3. 分析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然后进行展示和交流。
四、小结(5分钟)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教师总结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并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进行巩固。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图片,表达自己对工业革命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讨论和小结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定义和背景,以及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由纺织技术的革新、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火车与铁路三个子目组成,共计1305个字。
教材包含有4幅图片,1个相关史事,1个课后活动,1个知识拓展,1个人物扫描,1个材料研读。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世界近代历史已有的知识储备不足,如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的原因,蒸汽机的改进,工厂制度的确立等。
因此,教学中还要借助图片、相关史料的帮助,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史实,深入浅出,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教材,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蒸汽机改进的背景、人物、时间、应用推广、作用,根据图片对比,理解工厂制度确立的背景、过程。
3.通过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培养阅读材料、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4.通过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发明成果,体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践、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
五、设计思路本课通过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的发明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讲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生产的革新。
综合运用概要讲述法、史料解析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方式,优化课堂资源,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培养解读史料、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设计环节一: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导入学习主题。
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恩格斯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怎么发生的?它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和思考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从分析史料,了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1课,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教材通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以及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基本原理及其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教材还包括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等历史事件,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马克思主义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此外,学生对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可能缺乏足够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基本原理,掌握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历史事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基本原理,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历史事件;2.难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国际工人运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等历史事件,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两个部分。
教材通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经历,以及《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和主要内容。
同时,通过介绍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展示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但马克思主义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同时,对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内容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间、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内容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2.难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3.案例分析:通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经历,以及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让学生具体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工人运动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视频资料,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经历,引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构成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
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
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
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2、意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它解决了工厂对水力能源的依赖问题。
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最终确立。
3、工厂与工场的区别:
工厂以机器生产为基础,工场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工业革命正是以“工厂”取代“工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三、火车与铁路
1、1825年,由__史蒂芬孙__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1825年,史蒂芬逊制造的火车机车
2、铁路时代的到来
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__生产__和__市场__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1830年、英国掀起了投资铁路的狂潮
到1851年时,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
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3、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
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件坏事: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三)、本课小结: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革命,其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
我们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造福人类。
同时,也启示我们: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繁荣富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我们要坚持“科技兴国”战略;
②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勇于创新、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C.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D.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的是()
A.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
B.凯伊发明飞梭
C.瓦特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D.火车的出现
3.下列发明家,发明火车的是()
A.哈格里夫斯
B.瓦特
C.富尔顿
D.史蒂芬孙
4.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上工业最先进的国家应是()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五)、板书设计:
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
2、背景:
3、过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2、意义
三、火车与铁路
1、火车的发明
2、铁路时代的到来
3、工业革命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