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冀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欣赏:春之歌 管弦乐曲》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春之歌
《春之歌》课堂教学案例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情感的力量上胜过其他一切艺术形式,常言说,语言的终止是音乐的开始,它是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有效手段。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情感的投入,心灵的感悟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因此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双向互动中得到教学相长。
而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就直接关系到音乐课的成功与否。
为此,在本学期我积极进行了互动教学的尝试。
《春之歌》是五年级第二学期新教材的欣赏曲目,钢琴弹奏的乐曲甜美而抒情,旋律婉转、优美,具有歌唱性,宛如是用钢琴唱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地一派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无限欣喜和欢愉。
在教学中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聆听感受乐曲,从而喜爱这首乐曲,从感情上与乐曲产生共鸣,并适当了解曲作者门德尔松的生平和主要代表作。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生动而直观的课件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扩充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信息,增强了音乐课的容量,课件的层层递进,使教学过程条理清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得到更好的突出和解决,增强了课堂的有效互动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新课的导入之后,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播放了钢琴曲《春之歌》,请学生聆听之后谈谈对乐曲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音乐给人一种温柔而愉快的感觉,仿佛听见小鸟在歌唱,小溪在流淌”;有的说“感觉春天来。
20213《春之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验音乐中表现“春”的意境和情绪。
2.通过画旋律线、哼唱主题旋律、律动等方法聆听乐曲。
3.了解乐曲的作者及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记忆乐曲主旋律教学难点:能用恰当的线条表现乐曲的旋律走向。
三:教学过程:1.课前活动(1)师生问好(2)铝板琴课前训练和声练习1C调铝板琴,1 2大组敲唱2---- 3 4大组敲唱 04-- 1 2大组学生敲2 2 2 2 ,3 4大组学生跟琴唱4 4 4 4 。
1 2大组唱2--- 3 4 大组唱4---反之。
(合唱练习)(2)铝板琴D调。
2.歌曲导入师:上课前老师想请你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
生(1)完整聆听歌曲:师:那接下来老师请你聆听一首歌曲,听完告诉老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说(2)师:那你听出是什么乐器演奏了吗?3.乐曲教学:(1)介绍乐曲师:同学们这首好听的歌曲叫做《春之歌》它是由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的。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尔托迪。
浪漫派作曲家。
乐曲《春之歌》来自门德尔松著名的钢琴作品《无词歌》中的第30首。
这首乐曲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2)分段聆听1.聆听乐曲A段(主题旋律)(1)随歌曲做四二拍律动第一遍聆听在强拍的地方手举过头顶双手击掌。
第二遍聆听学生自己设计强拍动作(可以是花朵造型)。
(2)随歌曲画旋律线(3)随歌曲边哼唱边画旋律线(4)随琴演唱主题旋律(记忆主题旋律)师生一起演唱分4大组演唱师:你觉得这一段乐曲描写了怎样的春?生。
师总结:草茵茵,小溪潺潺。
2.聆听歌曲B段师:请你听一听这一段跟前一段相比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仔细聆听。
师总结:更为活泼,体现了春天的活力。
让我们一起随着歌曲动起来吧。
聆听第一遍,学生自主随着音乐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聆听第二遍,用沙锤为歌曲伴奏。
节奏为XX O聆听第三遍,师生一起做律动。
师:在往下听这个乐段相当于连接部,没有明确的旋律,而是经过的、过渡的特点。
春之歌教案精选8篇想要在教学中取得突破,教师需要重视教案的科学编写和设计,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安排课堂讨论和互动,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春之歌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春之歌教案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2)出示挂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请生说说:你对长江了解多少呢?(3)师总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注入东海。
与黄河一起,被称为母亲河。
2、初读指导(1)学生自学生字词①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不理解的词。
②描红生字,师巡视指导,注意生书写姿势。
③生自由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2)检查自学效果①出示生词,指名逐词读,评议、正音。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学生轻声试读文章。
(4)逐节指名读文章,师相机指导,是生评议。
(5)四人小组自由读文章,讨论:那些地方读懂了?交流(师生共用)。
3、指导写字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课文从哪几个角度写长江?四、感悟内容:(一)朗读感悟第一节: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3、精读第一节:①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②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欣赏春之歌教案教案标题:欣赏春之歌教案目标:1.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春之歌》,培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欣赏音乐作品《春之歌》。
2. 分析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动态等要素,并理解其与春天的关联。
3. 运用音乐语言和肢体表达,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准备:1. 音乐作品《春之歌》的录音或视频。
2. 大屏幕或投影仪。
3. 学生们准备的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大屏幕或投影仪播放《春之歌》的录音或视频。
2. 让学生静静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中所传达的春天的气息和情感。
探究:1. 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春之歌》的背景和作者等相关信息。
2. 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动态等要素,并与春天的特点进行对比和联系。
3. 引导学生发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用音乐语言和肢体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实践: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音乐,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2.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并给予反馈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每个小组表演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拓展:1.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段关于春天的音乐,可以是歌曲、乐曲或合唱。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完成音乐创作并进行演示。
3.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同时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分享对音乐作品《春之歌》的新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评估:1. 观察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和表达对春天感受时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在小组表演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自由创作的音乐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延伸活动:1.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研究其他与春天相关的音乐作品。
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音乐展览,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春之歌教案4《春之歌》教学目标:1、欣赏《春之歌》,能够在聆听后对音乐主题、结构、音色(人声、乐器)等留有印象,并能根据个人的认识对作品的创作手法进行评价。
2、尝试以“春”为主题进行音乐创作,并以图形谱的方式记录自己创作的音乐。
3、能够从“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乐于参与表现创造“春”的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歌唱《春之歌》增加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投入大自然的热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教材。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说说看看)1、听音乐《春之声圆舞曲》进入教室。
师生问好。
2、“说说”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生:春天!师:春天美吗?生:美!师:你们能说说春天有些什么美丽的景色吗?(学生自由说出春天的各中景色)3、“看看”师:在美丽春天里,人们都喜欢去春游,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有关春天的相片和图片。
(播放本班同学去春游的相片和一些春天的美景图)(设计意图:创设春天的情境,让学生一走入教室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播放学生自己去春游的照片,这样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说说”、“看看”中自然地走入新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感受体验1(听听动动)1、师:春天有那么多美丽的景色,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在音乐中走到美丽的郊外,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播放钢琴曲《郊外去》,师生随音乐做走、跑、跳的动作。
)2、分别听赏《郊外去》的快、慢音乐片段,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
3、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首朝鲜的歌曲《春之歌》4、师:你听到这段《春之歌》的音乐,能想象到野蜂在做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5、“听听比比”——师:听完这首朝鲜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回答)三、感受体验2(唱唱创创)1、师:在春天里,不仅有优美的景色,还有许多优美动听的旋律、歌曲。
2、学唱歌曲。
A、随范唱拍出歌曲节拍。
B、随范唱拍出歌曲节奏。
C、按节奏读歌词。
春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2.掌握《春之歌》的歌曲内容和歌曲节奏,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3.能够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歌词动作编排,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
1.课本《春之歌》
2.标准音响设备
3.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4.舞蹈场地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歌曲
1.引导学生们回忆春天的特点和变化,引发学生对春天的感受。
2.播放《春之歌》歌曲,鼓励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拍手或跟唱。
第二步:学习歌曲内容
1.教师放映课本《春之歌》的歌词PPT,带领学生认识歌曲的歌词;
2.学生听到一段歌词后停下来,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体会这段歌词表达的
意思。
逐句分析歌曲的歌词,使学生理解《春之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第三步:学习歌曲节奏
1.引导学生们听歌曲的节奏,并一起拍出歌曲的节奏,使学生掌握《春
之歌》的节奏;
2.学生跟老师一起唱歌曲,强化节奏感和音乐感。
第四步:编排舞蹈动作
1.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歌词动作编排,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2.老师通过观察学生表演来及时纠正或改进学生的表演技巧;
3.学生分组表演《春之歌》,团队协作完成表演。
总结
通过《春之歌》教学,在歌曲的引导下,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感受;通过分析《春之歌》歌词和节奏,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舞蹈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欣赏春之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春天的美好,能够用音乐语言表达对春天的情感。
2. 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能够准确演唱。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对美的感知。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春天的意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能够准确演唱。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表达春天的美。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包括春天的图片、视频和音乐。
2. 准备教学用的乐器和道具,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音乐实践。
3. 安置教室,营建春天的氛围,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 师生问好2.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景色,并引出课题《春之歌》。
(二)新课导入1. 欣赏《春之歌》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和结构。
2. 提问: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乐曲分为几个部分?(三)分段聆听1. 乐曲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什么内容?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应该用什么速度和力度来演奏?2. 乐曲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有什么联系?这部分表现了什么内容?情绪又是怎样的?3. 乐曲的第三部分与前两部分相比有什么不同?这部分应该怎样演奏?(四)乐器演奏与创作1. 介绍乐器:木鱼、双响筒、碰铃等打击乐器。
2. 分组尝试不同的打击乐器。
3. 学生根据音乐旋律自制打击乐器(如:塑料瓶装不同量的豆子摇动代替沙锤;细木棍担着小碗代替双响筒等)。
4. 学生尝试为乐曲创编节奏。
(五)综合创编1. 学生分组创编舞蹈表演《春之歌》,以舞蹈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理解。
2. 创作歌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的景色。
教师加以指导、评判,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必定。
3. 学生根据《春之歌》旋律自编动作表演。
要求学生在音乐声中欢快地舞蹈,尽情地表现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六)教室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用不同的形式表现音乐。
春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天的特点和春天的景象。
2.学习唱《春之歌》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春天的特点和春天的景象。
2.《春之歌》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春天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引导学生谈论春天的特点和春天的景象。
2. 学习歌曲1.教师先唱一遍《春之歌》,让学生听一听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教师逐句教唱歌词,让学生跟着唱。
3.教师分组让学生练习唱歌,每个小组练习一段时间后,让他们轮流表演。
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适当调整歌曲的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
3. 表演1.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型表演,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唱歌和表演能力。
2.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或社区进行大型表演,让更多的人欣赏学生的表演。
4. 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论他们在学习和表演《春之歌》中的收获和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春天的特点和春天的景象。
2.学生能够掌握《春之歌》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3.学生能够表演《春之歌》这首歌曲,展示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4.学生能够体会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表演歌曲。
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和评价教学效果,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春之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聆听乐曲《春之歌》聆听歌曲《春风》教材分析:《春之歌》是一首浪漫主义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标题性抒情钢琴小品,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曲集《无词歌》,是该曲集中较著名的一首。
除钢琴独奏外,这首乐器还被改编成小提琴等器乐独奏以及管弦合奏,深受人们喜爱。
作品为A大调,2/4拍,再现单三部曲式,曲式结构为A+B+A’。
优雅的小快板,具有带伴奏的独唱曲特点,乐曲如春天里和煦的阳光、绚丽多彩。
全曲始终涌动着分解和弦式的小琶音音型,如涓涓溪水、潺潺而过,有规律的和弦脉动,加强了乐曲的流动性,从而活跃的情绪。
其间又隐隐透出一丝淡淡的甜蜜哀愁,被一群群环绕身边的装饰音点缀,更烘托出春天的美好意境和蓬勃生机。
乐曲没有引子,一开始就呈现出主题。
音乐没有激励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变化,在丰富多彩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奏出既优美而有赋予歌唱性的主旋律。
A段:A大调,抒情甜美,线条简单,结构清晰,速度平稳,音乐风格温文尔雅、纤细而富有诗意。
半音上行的音型和带有推进感的附点节奏使乐曲旋律具有流动的歌唱性,流畅而富于动力,清新、明亮,宛如春风吹拂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充满喜悦。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B段:像是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似灿烂的阳光铺面大地,使人们感到无比欣悦。
随后乐曲转到E大调上,使曲调显得更加清新动人,形成调性的对比。
随着旋律的发展,音乐推向高潮。
歌曲《春风》,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旋律轻快活泼,充满着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
全曲为4/4拍子,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1—8小节)运用弱起小节、切分音,歌词用拟声词“噜”描绘出和煦的春风轻轻吹佛大地的生动场景。
第二乐段(9—16小节),前四小节旋律舒展、轻盈,展现了“嫩芽笑颜开”、“歌声响四方”的春天景色。
特别是第12小节变化音的运用,使歌曲童趣盎然,充满生机。
后四小节运用简单的二部合唱,进一步表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光美景,表达了儿童对春天的热爱。
春之歌五年级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春之歌五年级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春季的特点和美好之处。
2. 学习并演唱《春之歌》这首春季歌曲。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学习和掌握《春之歌》的歌词和曲调。
2. 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春季景象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合唱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春之歌》的歌曲录音或视频。
2. 歌曲的歌词印刷件。
3. 音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春季的特点和美好之处,引发他们对春季的兴趣和情感。
2. 播放《春之歌》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季的音乐氛围。
歌曲学习:1. 分发《春之歌》的歌词印刷件给学生,让他们跟随歌词一起阅读。
2. 逐句解释歌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春季景象和情感。
3. 分段教唱歌曲,先由教师带领,再由学生跟唱。
重点训练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合唱练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声部,如高音、中音和低音。
2. 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练习各自的声部,并逐渐合并声部进行合唱。
3. 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合唱的和谐和准确性。
表演和评价:1. 练习到一定程度后,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歌曲表演,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2.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关于春季的歌曲歌词或旋律。
2. 学生可以尝试用乐器伴奏《春之歌》或创作自己的音乐伴奏。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用身体语言和动作表达《春之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关于春季的歌曲进行学习和演唱。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唱表现,评估他们对歌曲的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和表演录像,评估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2.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春季的美好,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音乐冀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欣赏:春之歌管弦乐曲》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欣赏乐曲《春之歌》。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
乐曲为A大调、2/4拍、用三部曲式写成。
从A段这一清新、流畅的旋律中,我们能体会到那种春意盎然的意境和心旷神怡的感情:B部分是从A段主题发展而来。
乐曲进入第三段后,前面两个主题再现,经过下行模进,在力度上越来越弱,尾奏中,还加了许多装饰音:最后,乐曲在安详的气氛中结束,这种弱处理手法,给人以余音缭绕的感觉,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课通过欣赏《春之歌》,了解门德尔松和无词歌。
以感知情绪为先导,通过演奏、哼唱、表演等形式感受《春之歌》歌唱性的旋律,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春天美景。
教学目标:
1. 欣赏乐曲《春之歌》,感受乐曲抒情明快的情绪,体验流水般的旋律带来的春天气息,想象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情景。
2.在欣赏乐曲过程中,通过听辨、吹奏主题、哼唱旋律的活动,和伙伴合作、交流讨论,理解乐曲所表达的对春天的热爱。
3.知道无词歌的基本特色和《春之歌》的曲式结构;了解门德尔松以及主要作品。
重点难点体验《春之歌》的优美抒情的旋律所表达的春天景色,感受春天。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打击乐曲、音响资料(多种版本的《春之歌》)
2.资料补充:
(1)作曲家介绍:
(2)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
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
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
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3)作品介绍:《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2/4拍。
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片段1),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
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
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感受春天变化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寒假里你们过得愉快吗?
生:很愉快;师:春天来了,你们感受到大自然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生:天气变暖和了;小草发芽了。
师:嗯,同学们说得很好,观察得都很仔细。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春天的变化欣赏图片集——春天的大自然(放多媒体软件)
二、欣赏无词歌《春之歌》
(一)了解门德尔松和无词歌1.认识无词歌和它的音乐地位。
(二)初听《春之歌》欣赏钢琴版的《春之歌》,以感受情绪为先,对乐曲有初步的感知,先不出示乐曲的标题,通过自己的感受体验给乐曲写上标题。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乐曲,大家认真听,感受一下乐曲,想象乐曲表现怎样情景?生:聆听乐曲,分小组讨论。
师:听完了这首乐曲大家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景?生:感受到“春天”的情景师:好,大家给这首乐曲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生:《春之歌》《春之声》《春天的乐曲》《春天的旋律》。
师:很好,看你来大家都听懂了这首乐曲表现的内容。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今天这首乐曲的名字是《春之声》,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作曲。
揭题、简单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及作者。
总体描述乐曲的情绪、速度、节奏等。
(三)再听(小提琴钢琴版)分辨乐曲中的几种乐器。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
播放乐曲师: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曲演奏的吗? 学生回答。
分段欣赏听赏第一段主题:讲述这段主题中小提琴所描绘的音乐形象、钢琴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演奏第一主题旋律片段。
轻轻地跟着老师的琴声哼唱主题旋律。
听赏第二段:感受乐曲的速度,打击乐器或拍手为乐曲伴奏。
律动表现乐曲,体验乐曲与第一段情绪与节奏的变化。
用“la”哼唱主题(3) 听赏第三段找出与前面两段相同的地方。
在速度和力度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四)完整欣赏《春之歌》(视频)边看边哼唱主题,跟着旋律节奏轻轻摇晃身体。
视频把乐曲表现的意境通过直观的图像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诗如画的意境,整体感受乐曲的情绪。
视频资料只是作者对这首乐曲的个人感受,所以放在最后让学生体验,而不是放在初听时用,目的在于不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放在教学阶段的最后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人们眼中的《春之歌》,开拓视野。
三、拓展
1.请小朋友演奏《春之歌》(《选自〈汤普森钢琴基础教程〉》)
2.欣赏门德尔松的另一首无词歌《快乐的农夫》
3.展示描写春天的音乐作品。
四、课堂小结教学反思
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下,合理运用音像资料,丰富课堂、拓展视野。
在本课中用丰富的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春之歌》以及其优美的旋律带给人们的视听享受,从而知道门德尔松的音乐成就。
音乐欣赏重在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和理解,所以从情绪感知出发,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运用已经掌握的课堂乐器演奏技巧,与校本教材相结合,鉴赏音乐作品,学生能很容易地记住主题旋律、得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