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试题:第二单元+5 论无性造人+课后作业+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0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单元测试高一语文试题【鲁教版】全卷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邓骘(zhì)骸骨(hái)敕令(chì)一模一样(mó)B.俏丽(qiào)璇机(xuán)惶惶(huánɡ)茕茕孑立(qiónɡ)C.瑰宝(ɡuī)篆文(zhuàn)蟾蜍(chán)未雨绸缪(miào)D.糙米(cāo)琢磨(zuó)缜密(zhěn)孜孜以求(zī)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原型璨然浩如烟海初露头角B.典宪发掘沧海一栗迎刃而解C.激扬赐予轩然大波荡然无存D.克隆磷选拭目以待粗茶淡饭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马踏飞燕),只有一只蹄踏在飞燕上,四蹄的姿态各不相同;如果硬是将之做成左右对称,岂非动态全失,美感荡然无存。
B.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
C.科学上有好多事情让人忧心:行为控制、遗传工程、脑袋移植、计算机作诗,还有塑料花的无限止的开放。
D.虚数和复数有没有实际的原型?乍看似乎“虚”无飘渺,“复”杂得很。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依中国文化的古老观念,人心之间不是隔绝不通的。
______________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基石,也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来的一个精神祈向。
①孔子说“兴于诗”,就是以诗歌来开发人性人心的根本。
②尽心尽情的精神,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③“无邪”就是诚,就是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④孔子主张的仁,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
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A.①③④⑤②B.⑤③①④②C.⑤②①④③D.④②③①⑤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过整理这个已尘封多年、好容易从故纸堆里找到的原始而粗糙的录音稿,才使我明白过来,口头演讲和严密、精确的学术论文不同。
5论无性造人阅读鉴赏( 一) 课内阅读阅读以下文段, 完成 1~ 4 题。
这还不算。
你还得有掌握能再造他的环境, 大体还要造得丝绝不差才行。
“环境”一词其实意味着人群, 所以 , 你要克隆的惟恐远远不单于那个外交家自己。
这是克隆问题的特别重要的方面。
我们关于克隆而成的个体自己激动不已, 却基本上忽视了这个方面。
你用不着圆满同意 B.F. 斯金纳的所有论点, 就可以认可 , 环境就是能造成不一样样。
而当你审察我们用“环境”意指什么的时候 , 就会发现 , 它最后指的就是其余生人。
我们用委宛语和行话来表达这个 , 诸如“社会力量”“文化影响” , 甚至还有斯金纳氏的“语言集体” , 但是 , 这些词语真切的意思 , 是指周边的密密挤挤的人群 , 在讲 , 在听 , 在浅笑 , 在皱眉 , 在恩赐 , 在保留 , 在激励 , 在推进 , 在爱抚 , 或对这个个人抡起大棒。
无论那些基因组说什么 , 那些人关于这个人性格的塑成至关重要。
真的 , 假如你仅有些基因组 , 而没有人在其四周 , 你会培养出一株脊椎植物 , 不会更多。
1.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无论那些基因组说什么。
...(2)假如你仅有些基因组。
...解析 : 理解要点词语的含义, 除了理解词语自己的意义外, 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把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观察、辨析 , 以求推测出词语的详尽含义。
联系上下文可知: 第一个“基因组”指“那些人”, 即社会中的人或人群; 第二个“基因组”“会培养出一株脊椎植物” , 明显说的是“克隆人”。
答案 :(1) 社会中的人或人群。
(2)克隆人。
2.作者以为形成人的个性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其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解析 : 选文主要论述的就是“环境” 对人的影响,要点句是“你还得有掌握能再造他的环境,大体还要造得丝绝不差才行。
”关于“心理学依据”则更加简单, 从“你用不着圆满同意B.F. 斯金纳的所有论点 , 就可以认可 , 环境就是能造成不一样样”即可得出答案。
第5课论无性造人同步训练鲁人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8分)A.驯.良(xùn)补偿.(shǎnɡ)未雨绸缪.(móu)B.永劫.(jié) 宝藏.(zànɡ) 一模.一样(mó)C.遴.选(lín) 伺.候(cì) 茕.茕孑立(qiónɡ)D.脊椎.(zhuī) 细胞.(pāo) 惶.惶不安(huánɡ)解析A项“偿”读chánɡ;B项“模”读mú;D项“胞”读bāo。
答案 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8分)A.不同凡想惶然兴许喋喋不休B.人心惶惶引逗灌输前途未卜C.周而复始质询纳闷味同嚼腊D.旁征博引端倪决然莫齿不忘解析A项想—响;C项腊—蜡;D项莫—没。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8分)A.科学上有好多事情让人忧心:行为控制,遗传工程,脑袋移植,计算机作诗,还有塑料花的无限止地开放。
克隆(无性繁殖)造人也是其中一例。
B.来自公众方面的质询是显而易见的。
谁将入选,标准是什么,这个技术被滥用怎么办?C.但是,这些词语真正的意思,是指邻近的密密挤挤的人群,在讲,在听,在微笑,在皱眉,在给予,在保留,在勉励,在推动,在爱抚,或对这个个人抡起大棒。
D.“环境”一词其实意味着人群,因此,你要克隆的恐怕远远不止于那个外交家本人。
解析连续问应在每个问句后都用问号,“入选”、“什么”后的逗号都应改为问号。
答案 B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8分)A.现在,由任何动物或植物的随便哪个体细胞含有的DNA来再造一个一模一样的生物个体,已经是可能的了。
B.它敕令取消性活动,而作为补偿的,仅仅是在象征意义上消除死亡。
C.在此期间,你得保证,所有的观察者耐住性子,在他前途未卜的童年和青少年期不去乱加干预。
5论无性造人课时作业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汛期到来之前,湖区人民要未雨绸缪....,加固大堤,准备各种防汛物资。
B.更难想象,一个人那新的、自行生育的自我,不过是一个绝对茕茕孑立....、举目无亲的孤儿。
C.他急于办出国的护照,病急乱投医.....,结果上当受骗,护照没办到,还被骗去了一万多元钱。
D.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
....,马中赤兔解析:D项,“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指出类拔萃的人或物,与语境不符。
答案:D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武汉作家方方感叹,当下的知识分子正在逐渐堕落;不少知识分子都缺少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而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个人的利益。
B.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是中国经济犯外逃最多的三个国家,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局将与中国警方联手查没中国贪官在澳的非法资产,这是双方史无前例的一次合作。
C.他对最近出版的这本书评价很高,书中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一年的冬天发生在江城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他说很少看到这样深刻的情感悲剧。
D.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今天,它已成为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等科学的理论基础。
解析:A项,不合逻辑,“无时无刻都”应改为“无时无刻不”。
C项,“新中国成立前一年的冬天”有歧义。
D项,中途易撤,“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应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
答案:B3.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但在此之后,你不得不等待他的胚胎长大,然后还要再等至少40年。
②这一试验所需的时间只是问题之一,可这一个问题就大得可怕。
③你必须逮住并说服他摘下一个细胞。
④试想,你要克隆一个不同凡响、成绩辉煌的外交家,好让他照管遥远未来的中东问题。
⑤这也许不难办到。
⑥在此期间,你得保证,所有的观察者耐住性子,在他前途未卜的童年和青少年期不去乱加干预。
◆ 5论无性造人信奉没有永荒的土地,没有永干枯的河流,没有永暗淡的天空,没有永沉静的山。
土地再荒,不会拒一一的耕种;河流再干枯,不会藐涓涓流的聚;天空再阴霾,不会永遮住阳光的洒;山再沉静,不会阻莽莽色的延伸。
信奉忧如一心灵的明灯,引你走向漫的人生之路。
不相信冬季去是春季,寒号所以成了冬季的陪葬;不相信暴去有日出,萋萋花草一夜之便化作感的落英;不相信棘后有坦途,人生旅途上便会少一份跋涉的激情⋯⋯ 信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起你美好生活的着追求。
不是?跋涉于茫茫荒漠的,然千万,仍不忘着地重前行,只因他不失找到一片洲的信奉。
所以,沉浮于茫茫的人间,不可以没有信奉。
信奉所在,即是感觉生活的之所在,即是向往理想的幸福所在。
作代人,又怎能不生活,又怎能没有理想?失掉信奉,也就失掉了人生的目、做人的准;也就无异于与虚无伴,与行尸走肉伍。
住,开人生的第一步,与我代的信奉同行。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默而之,学而不,人不倦。
——《》:“ 默而之”,做学缄默之,宁静待。
“ 学而不” ,学不行断,不行因一失挫而沮,不行因躁气虚而学。
“ 人不倦” ,人有讨教于己者,静气而教之,不因己私而之。
做到三点其实不简单,人戒、躁、得失之心。
学相授,学生当恭敬而虚心,教当仁而耐心,学生以模得道理,以学生得仁心。
用之行,舍之藏。
——《》:真切至性之人,心如虚空,即便才能扭旋天地,但其心却如无物无挂。
人有才而恃才,流于吝啬,不得大成。
真才之人,可以才世,如不遇退而养性,如之能能,此皆虚之心所得。
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殆。
——《》赏读: 只学习却不思虑就会感觉诱惑,只幻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与 “ 学” 相同重要。
“ 思 ”一、作者视窗刘易斯 ·托马斯博士, 1913 年生于美国纽约, 1994 年去世。
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5 论无性造人[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敕.令(chì) 补偿.(chánɡ) 惶.然(huǎnɡ) 细胞.(bāo) 遴.选(lín) 胚.胎(pēi) 绸缪.(móu) 茕.茕孑立(qiónɡ) 驯.良(xùn) 2.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遗⎩⎪⎨⎪⎧遗传(yí)遗.送(wèi) 模⎩⎪⎨⎪⎧一模.一样(mú)英模.(mó) 供⎩⎪⎨⎪⎧供体(ɡōnɡ)供.养(ɡònɡ) 别⎩⎪⎨⎪⎧别.扭(biè)别.离(bié) (2)语境辨析法①春天,该村村民纷纷试种.(zhònɡ)了这种所谓的最新太空培育的新品种.(zhǒnɡ),结果长出来一些似瓜非瓜的变种.(zhǒnɡ)。
②在并不漫长.(chánɡ)的青春岁月里,经历过革命洗礼的他,成长.(zhǎnɡ)为一个极具正义感的职业军人,为祖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s ǒn ɡ(悚)然sǒnɡ(竦)身 ⎩⎪⎨⎪⎧l ín (嶙)峋波光lín lín(粼)(粼)车lín lín(辚)(辚)⎩⎪⎨⎪⎧ɡuàn(灌)输ɡuàn(罐)头ɡuàn(鹳)雀quán(颧)骨⎩⎪⎨⎪⎧规ju (矩)jù(距)离jù(拒)绝火jù(炬)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2)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3)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
也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4)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5)欢欣鼓舞:形容心情愉快,精神振奋。
鲁人版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复习检测卷(共100分)一、(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帷幄.(wò) 征辟.(pì) 璇.机(xuán) 茕茕.孑立( qún )B.逾.侈(yú) 衍.生(yán ) 驿.站(yì) 初露.头角( lòu )C.合契.(qiè) 一粲.(càn) 蟾.蜍(chán) 未雨绸缪.( mǒu )D.骸.骨(hái) 遴.选(lín ) 伺.机(sì) 拭.目以待 ( shì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衍生一粲居安思危欢欣鼓舞B.孜孜轩然前途未补举目无亲C.一粟质询周而复使功勋卓著D.左衽胚胎感人肺腑皓如烟海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英国是一个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国家,它的君主是世袭的,但议会并没给他②据了解,北京市目前拥有家庭装修监理上岗证的监理员只有100多人,即③我去过江浙一带,几乎每到一个县,都发现那里的博物馆会有一张登有几A.权力翻一翻以及B.权力翻一番甚至C.权利翻一番以及D.权利翻一翻甚至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秦少游《踏莎行》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一个迷字就摄住了月光的精髓。
B.很怀疑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真有穷尽的一天?按照事物的相对性推导,是否还存在与物质相对的反物质?C.我们班有个“班妈妈”,说话霸道而幽默。
“班妈妈”这个外号是她自封的,理由实在让人无语:“我的地盘我作主,你们以后就是我的孩子了。
”D.不用说别的.就是光听听这些课程的名称——《公正》《幸福》《聆听音乐》——你就有听下去的冲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鲁人版语文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我又从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
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1.“然而,现在我懂得了”要表达的意思是()A.能够读懂《思旧赋》。
B.吟罢低眉无写处。
C.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
D.指下文内容。
2.“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含意是…()A.暗示黑暗的反动势力还很强大,革命者斗争的道路还很漫长。
B.路漫漫,夜漫漫,革命几乎没有希望。
C.反动统治暗无天日。
D.鼓励人们为赶走黑夜而斗争,因为黎明就要到来。
3.对“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句话的末尾应是问号,用句号是误用。
B.这是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纷乱的社会发出的疑问。
C.这应是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憎恶愤恨。
D.说明当时的世界不成其世界。
4.对第一段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排比句,兼写了自己的处境和烈士的遭遇。
B.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深切缅怀。
高中同步测试卷(五)第三单元感受艺术魅力(A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悲悯.(mǐn)颤.动(chàn)琵琶.(bá) 迁谪.(zhé)B.虔.敬(qián) 勾.当(ɡōu)穹.顶(qiónɡ) 窒.息(zhì)C.摄.魂(shè) 奔.波(bēn)蝙.蝠(piān) 嘲.哳(zhāo)D.须臾.(yú) 强劲.(jìnɡ)怅.惘(chànɡ) 转徙.(x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倡女阑干轮廓和霭可亲B.管弦霓裳苍穹焦燥不安C.倾泄清冽融洽神秘莫测D.熙攘震撼相貌兵荒马乱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我感到自己坠入到虚空之中,__________不知发生了什么奇迹,我竟稳立于天地之间。
②狂风刮得昏天黑地,__________我一时感到这茫茫之中我是那么孤单。
③即使在老年时,他也比所有的同龄人,__________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
A.从而以致甚至B.而且因而尤其C.从而因而甚至D.而且以致甚至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我们要加快改革进程。
‘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政策就别再‘试点’了,要直接‘全面推进’,为企业提供更多便利。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B.在劳动节这一天,我们要对所有的劳动者说一声“谢谢”——因为劳动,我们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因为劳动,我们才有今日的自信与力量,因为劳动,我们才敢去畅想未来更美好。
C.“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这取决于最低的那一块板。
同样,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要看它的穷人的生活状况怎样。
D.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
这句话也等于承认,儿童是仍处在生长发育中的人类个体,也意味着他们是弱势群体,他们更容易受到诱骗,蒙蔽,操纵甚至伤害。
第5课《论无性造人》课后练习【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茕茕孑立()质询()胚胎()初露头角()遴选()绸缪()2.下面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克隆作为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错。
B.克隆人有好处也有坏处,作者持反对态度,思想是狭隘的。
C.课文语言非常幽默,通俗易懂。
D.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神奇的基因疗法:人类健康长寿的希望随着人类遗传学的发展,研究人员认识到,人类最基本的遗传单位是染色体上的基因,基因是“制造”和“操纵”人类机体的蓝图,它指挥着细胞合成人类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但是,当基因发生变化时,其编码的蛋白质不能履行自己正常的功能,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疾病。
经过多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寻找到了多种纠正缺陷基因的方法,其中最普遍的方法是将正常的基因插入基因组非特定的位置以取代有缺陷(也称为失效或致病)的基因。
在这种方法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利用被称作传病媒介的载体将正常或治疗基因递送到病人的目标细胞中。
目前,最常见的传痛媒介是已被人为改变携带了人体正常DNA的病毒。
病毒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式将白已的基因递送到人体细胞中,致使人体发病。
研究人员试图除去病毒基因组中导致人体患病的基因,并加入治疗基因,然后利用病毒递送基因的特殊能力医治人类疾病。
当病毒性传病媒介在抵达目标细胞(如肝或肺细胞)后,它便将携带的治疗人类基因的遗传物质“卸下”留在目标细胞中。
在治疗基因给出的遗传指令下,细胞开始产生具有相应功能的蛋白质,从而恢复目标细胞的正常功能。
通常,用于基因疗法传病媒介的病毒类型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AAV)和疱疹单式病毒。
不同的病毒在人体中攻击的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在作为传病媒介时,携带的治疗基因和目标细胞也不尽相同。
当然,除利用传病媒介递送治疗基因治疗疾病的方法外,还有其他几种非病毒递送基因的方法供研究人员选择。
5 论无性造人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这还不算。
你还得有把握能再造他的环境,大约还要造得丝毫不差才行。
“环境”一词其实意味着人群,因此,你要克隆的恐怕远远不止于那个外交家本人。
这是克隆问题的非常要紧的方面。
我们对于克隆而成的个体本身激动不已,却基本上忽视了这个方面。
你用不着完全同意B.F.斯金纳的全部论点,就可以承认,环境就是能造成不同。
而当你审视我们用“环境”意指什么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最终指的就是其他生人。
我们用委婉语和行话来表达这个,诸如“社会力量”“文化影响”,甚至还有斯金纳氏的“言语群体”,但是,这些词语真正的意思,是指邻近的密密挤挤的人群,在讲,在听,在微笑,在皱眉,在给予,在保留,在勉励,在推动,在爱抚,或对这个个人抡起大棒。
不管那些基因组说什么,那些人对于这个人性格的塑成至关重要。
真的,如果你仅有些基因组,而没有人在其周围,你会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不会更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管那些基因组...说什么。
(2)如果你仅有些基因组...。
剖析: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除了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外,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考查、辨析,以求推断出词语的具体含义。
联系上下文可知:第一个“基因组”指“那些人”,即社会中的人或人群;第二个“基因组”“会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显然说的是“克隆人”。
答案:(1)社会中的人或人群。
(2)克隆人。
2.作者认为形成人的个性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其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剖析:选文主要论述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关键句是“你还得有把握能再造他的环境,大约还要造得丝毫不差才行。
”关于“心理学依据”则更为简单,从“你用不着完全同意 B.F.斯金纳的全部论点,就可以承认,环境就是能造成不同”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条件是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依据是斯金纳有关人类个体成长的心理学试验。
3.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群是从哪几个主要方面来影响个体的?剖析:抓住“我们用委婉语和行话来表达这个,诸如‘社会力量’‘文化影响’,甚至还有斯金纳氏的‘言语群体’”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行为力量、思想文化、语言等。
4.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揭示出整个无性造人的不可能性的?剖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
作者反对克隆人的实验,为了论证此实验的荒谬,他姑且同意,然后一步步地推出不可能的结论,“你会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不会更多”。
这是典型的归谬法。
答案:作者运用归谬的方法,使整个实验显得荒谬不堪,以此揭示出整个无性造人的不可能性。
科学实验就应该是在实验对象“原始状态”的情况下进行的,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我们如果要做到对克隆人一点不加干预的观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难做到的是,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环境的,要再造一个生命个体,实际上就应该再创造一个与原来一模一样的生存环境,照此下去,为了完成实验,就必须再造一个完整的世界。
这无疑是痴人说梦了。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草堂·诗魂①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②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③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慕名而来的远方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④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⑤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⑥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⑦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通过层层对比来表达,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剖析:概括有误。
文章列举了杜甫的许多著名诗篇,只是为了说明杜甫诗歌写作的巨大成就,从而说明“文章”和“命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对这些诗篇的历史意义展开“深入探讨”。
6.从文章第④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剖析:“从开元到天宝,……这些是不必说的”为一个方面,讲杜诗的价值。
“但仅仅如此……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是第二方面,暗示杜甫的悲剧人生。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是第三方面,讲透过杜甫的人生所揭示的深层意蕴。
在概括每一点时要注意抓准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词语。
避免用过于抽象笼统的词语,譬如第一点,用“杜甫的不朽、辉煌和价值”就不如用“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具体而确切。
答案:①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②杜甫的苦寒人生③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或矛盾冲突)7.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剖析:第一问,在第③段有“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句,是谈杜甫身后的影响与生前的遭遇的对比。
第④段是具体谈成就与命运的对比。
第⑤段中提到杜甫的宏图大志与薪俸不足以养家的现实的对比。
第⑥段中提到“个人的遭际”与“心地足以光照日月”的对比。
而对第二问的回答,一定要扣住文章中心,从艺术手法为文章中心服务这个角度切入。
答案: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个人不幸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突显了语言运用杜甫的辉煌成就与伟大人格。
语言运用(对应学生用书第72页)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 )冰窗花儿的美,还在于它变幻、亮丽的色彩。
,记下了自己的晶莹剔透,记下了自己曾经的绚丽和多姿。
①窗花儿的莹白,开始放射出七彩的缤纷②太阳的光线越来越热,冰窗花儿开始溶化,在窗玻璃上纵横流淌,把曾经的辉煌,变成了一道道流淌的记忆③最初,只是一种明亮,渐渐地,不同的色彩从冰花上散射出来④太阳出来了,冬日的太阳,淡淡的,以一种柔弱的姿态,照射到冰窗花儿上⑤先是橘黄的,橘黄中带着一种浅紫和淡蓝,慢慢地又变成一种耀眼的红A.④①③⑤②B.④②③①⑤C.④③①②⑤D.①④③⑤②剖析:首先应关注本题中的时间性词语,如“出来”“最初”“渐渐”“先是”“开始”“越来越”等,确定④为第一句,④和①有顶真关系,并有“开始”一词,③用“最初”照应前句的“放射出”,⑤句紧接着解释“不同的色彩”,②句用“越来越热”显示出层次感。
9.一句熨帖得体恰到好处的话,可以化解心灵的寒霜,甚至可以化解一触即发的矛盾。
如果你是艾威尔先生,在以下情景中,你将怎样得体而幽默地要回自己的大衣?某一豪华酒店内,艾威尔发现一个客人错穿了他的大衣,于是他异常谦恭地碰了碰这位顾客,说:“对不起,请问您是不是艾威尔先生?”“不,我不是。
”那人回答。
“啊。
”艾威尔舒了一口气,“。
”二人相视一笑,客人愉快地脱下了大衣。
剖析:不仅要根据说话人的身份、年龄、职业、习惯、修养和性格来表述人物的语言,注意长幼尊卑、身份地位。
还要注意说话的场合。
娱乐场所要生动幽默;生活场合要亲切自然,多用口语;庄重的场合要用语规范、庄重、准确、严肃,多用书面语。
题目有要求,得体而幽默,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即可。
答案:(示例)那我没弄错,我就是他,您错穿了他的大衣。
(语义对即可,得体、幽默、通顺都要有所体现)赠送语录1、最疼的疼是原谅,最黑的黑是背叛。
2、我有没有跟你说过爱是我不变的信仰,我有没有告诉过你爱就是永远把一个人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