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83.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二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农业的概念、农作物的种类、农业生产部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及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2.能够根据农业事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3.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农业的地区分布及成因,明确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4.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投入,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
【重难点】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明确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课型:新授【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交代目标: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基础知识巩固1.狭义的农业指,广义的农业包括;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糖料作物有,油料作物有。
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什么区别?3.我国农业的分布有什么分布特点?4.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有什么关系?(二)我国的农业分布(总结:根据复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地区农业类型主要分布区东部地区平原林业渔业分界线西部地区畜牧业种植业(2014•烟台)右图是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分布图。
据图回答:(三)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自然因素:你能试着总结出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吗?拓展提升:根据白板资料分析一下中南半岛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吗?(2015•烟台)右图是中南半岛部分地区水稻分布图。
据图回答(2018•烟台•33)烟台市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下列三幅图探究影响印度农业生产的因素。
据图回答问题。
(1)读甲、丙两图,小麦主要分布在()(双项选择)(2分)A.德干高原西北部B.德干高原南部C.恒河上游地区D.半岛东西两侧(2)读乙、丙两图,水稻大致分布在年降水量毫米以上的地区。
(2分)社会经济因素:你能试着总结出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吗?(2015•烟台)31.暑假期间,小玲到王村看望姥姥,并在当地开展了一些活动。
右图是姥姥家周围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据图回答问题。
总结: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拓展提升:欧洲人以牛羊肉和乳产品为主要食物,餐桌上常见牛排、羊腿、奶酪等食品,根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农业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念。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中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发展面临的问题。
3.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差异,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4.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提出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中国农业的主要部门和分布特点。
2.影响中国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1.分析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1.教材、地图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数据等。
3.案例资料、调查报告。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农业的概念、分类和中国农业的总体情况。
2.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农业分布图,总结分布特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农业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农产品的图片,如粮食、水果、蔬菜等。
2.提问: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重要性。
3.引出课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
2.新课教学1.农业的概念和分类1.讲解农业的概念,强调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分类:1.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
2.林业: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3.畜牧业:饲养牲畜和家禽。
4.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人工养殖水生生物。
2.中国农业的主要部门和分布特点1.种植业: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结合中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进行分析,说明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棉花、油菜、甘蔗等)。
2.林业:1.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
第四章中国经济第二节农业(一)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教学重难点1.农业生产的各种部门。
及其重要性2.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情系“三农”谋发展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出示板书课件第二节农业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90~95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并在书上画记号。
三新课讲解1.农业及其重要性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结合乡土地理说明农业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
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可见,人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的原料和消费市场,都离不开农业。
下面是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小组合作深化探究出示课件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
——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
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宜和没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吗?你能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吗?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吗?以小组活动、学生讨论为主,交流我国2.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学生讨论交流A.林业——山地、湿润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D.渔业——河湖多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农业》教案教学设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影响因素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本课重点是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并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本设计试图通过“设计地图”、“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分类,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学会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关注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谈话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第二节农业一、农业及其重要性(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请同学们闭目欣赏,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西村纺花那个东岗撒网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争光2.同学发言,老师总结:小麦、高粱(种植业);果香(林业);荷塘(渔业);牛羊(牧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情况。
(二)小组合作,探究原因1.学生活动一:搜集资料,感知农业与我们的联系(1)农业与生活、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分组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2)学生展示:我们的吃、喝、穿、用都离不开农业。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农业及其重要性》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类型、分布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等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直观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农业的机会较少,对农业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农业的定义、类型、分布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农业、保护农业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业的定义、类型、分布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2.难点:农业分布规律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成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类型、分布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详细讲解农业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4.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业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设计说明这节课的设置着力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旨在完成以下教学目标:从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了解农业部门及特点;以人口众多的国情为依据,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图为载体,以材料为辅助,分析我国农业分布差异及原因。
学习目标1.运用相关资料,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
3.通过学习农业及其重要性,树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
难点: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检查学生课前调查情况。
1.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的物品都与农业哪些部门息息相关?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农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同学们,早上吃饭了吗?”学生:“吃了!”教师:“吃的什么?”学生:“馒头、油条、面包、面条、牛奶、鸡蛋……”教师:“这些食物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二节——农业。
”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生活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农业部门教师:出示农业部门图片。
引发学生思考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0—91页图4.6主要农业部门,说说各部门的特点。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图文资料总结各部门特点;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学生: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2节农业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经验和相关资料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2.知道农业的含义和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
3.据图掌握我国种植业的南北差异和主要农作物。
4.知道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图文资料了解农业的分类和重要性,初步学会运用图文资料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难点: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图片):同学们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讨论图片反映的这些产品哪些适合在本地发展。
教师:同学们讨论为什么不适合某些产品的生产。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农业,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及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讨论:地形、气候等。
探究新知:板书: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我们刚才知道了我们周围的很多物品都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农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什么呢?教师:对,农业的劳动对象就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其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0、91页图文资料,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列举自己知道的相关农业类型的产品。
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最基本的生活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农业,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运用相关资料说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完成教材第92页活动第1题。
教师(精讲点拨):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我国才真正实现了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的奇迹,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3页图4.8和图4.9,完成教材第92页活动第2题,分析图片反映的信息是否能够证明我国的这个成就。
教师: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仍然比较薄弱,国家也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同学们可以阅读教材第92页资料,了解不同的农业形式。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一、说教材《农业》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二节,内容包括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四个部分。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和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知识,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农业生产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难点:农业在我国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依据:农业在我国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只有充分认识农业的地区差异,才能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但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我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讲解、谈话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和图文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四、说学法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①自主探究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②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成员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各抒己见。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系统认识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有所了解,但对其深层次的原理和现状认识不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衔接,从而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提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难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农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案例材料,如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2.准备投影仪、课件等教学设备。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农业基础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差异较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生产区位因素。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PPT,介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等。
同时,分析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市场需求等。
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知识与技能1.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了解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重点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难点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的原料?学生:我们吃、穿、用的物品大多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教师: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二、讲授新课教师:同学们,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学生: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4.6“主要农业部门”,请说说各部门的特点。
学生:种植业是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林木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是林业;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称为畜牧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
学生活动:搜集身边的资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说明农业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
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学生搜集资料、交流和展示,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学生:我们拥有13.4亿(不含港、澳、台)人,这么多的人需要吃饭、穿衣,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
教师: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过渡:可见,人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的原料和消费市场,都离不开农业。
《农业》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农业的基本概念,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认识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掌握我国主要农业区域的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明确农业的内涵及意义,掌握不同农业类型的划分及其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复杂多变的农业地域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需注重通过实例、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准备教学课件,包含农业相关图片、地图、数据表格等资料,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准备相关农业区域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不同农业区域的认识。
此外,还需准备一定数量的习题,以便课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通过上述准备,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则与农业相关的有趣小故事或展示一系列关于农业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故事或图片应尽量选取那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内容。
随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景象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吗?”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
二、新课讲解1. 农业概念及分类在讲解农业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即农业生产活动的总称。
随后,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农业的分类,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
每一种农业类型,教师都应通过图示或实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农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在讲解农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地图,指出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及其气候特点。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温度、降水、光照等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成功经验。
第二节农业
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了解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重点
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难点
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的原料?
学生:我们吃、穿、用的物品大多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教师: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二、讲授新课
教师:同学们,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
学生: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4.6“主要农业部门”,请说说各部门的特点.
学生:种植业是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林木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是林业;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称为畜牧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
学生活动:搜集身边的资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说明农业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学生搜集资料、交流和展示,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学生:我们拥有13.4亿(不含港、澳、台)人,这么多的人需要吃饭、穿衣,工业生产也
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
教师: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过渡:可见,人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的原料和消费市场,都离不开农业.下面是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①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
②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③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国家正在采取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④应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
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观察图4.7“一位农村中学生和一位大学生的对话”,两个人代表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方框中的文字是他们对农业的不同看法,充分强调了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不同.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有何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和争辩中合作交流,教师适时指点迷津,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多姿多彩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前景非常好.农业不能再是单纯的传统农业了,要多发展现代化农业,像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精细农业等.
教师: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学生:吃→稻米、面食(小麦);肉、蛋、奶等各种食品;苹果、梨、香蕉等各种水果;穿→纯棉衣服;羊毛衫、牛毛衫等;用→皮带、皮鞋、皮包等;各种木制家具.农业可为工业提供的原料有:棉花(为纺织工业提供)、木材(为造纸工业、家具制造业提供)、甜菜和甘蔗(为制糖工业提供)、各种鱼类和各种水果(为食品工业提供)、各种肉类(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从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教师:“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由于人多地少、人口增长以及耕地消耗等原因,上个世纪曾有国外经济学家如此向世界发问,并引起西方国家的极大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等粮食作物品种相继育成并推广应用,其他农业技术也获得长足发展,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有人说:“这是一个奇迹!”阅读图4.8和图4.9,寻求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学生:阅读图4.8“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2010年)”,通过对比柱状图的高低可以得出:我国耕地面积不大,但我国粮食的总产量是最高的.图4.9“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2010年)”,通过对比可知我国水稻产量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得多.
三、课堂小结
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