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第二节 农业 第1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26.57 KB
- 文档页数:3
4.2 农业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我国农业地域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难点:我国农业地域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吃货眼中的中国,请同学们观看的同时,思考不同区域传统美食的差异、对我国的饮食文化有初步的认识,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美食,这些美食与农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
新课讲授:一、农业及其重要性1.农业的含义活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找出农业的概念。
学生进行总结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农业的分类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图文资料,找出农业的主要类型。
农业的劳动对象就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其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3.农业的地位活动:教师提供材料:“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
学生总结:农业的地位: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分布特点活动:通过读图总结:我国的农业西部和东部,南部和北部存在差异。
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我国各地逐渐根据自然条件形成了稳定的农业部门和生产对象,在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农业生产存在明显的不同。
我国西部地区降水稀少,地形崎岖,因此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地区。
东部地区降水较多,在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主要分布着种植业,在地形崎岖的山地主要是林业,渔业分布在水源充足的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
由于我国南北方地区地形和气候的差异,我们南北方地区农作物的种类和熟制有显著的差异。
《农业》教案教学设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影响因素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本课重点是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并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本设计试图通过“设计地图”、“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分类,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学会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关注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谈话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第二节农业一、农业及其重要性(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请同学们闭目欣赏,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西村纺花那个东岗撒网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争光2.同学发言,老师总结:小麦、高粱(种植业);果香(林业);荷塘(渔业);牛羊(牧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情况。
(二)小组合作,探究原因1.学生活动一:搜集资料,感知农业与我们的联系(1)农业与生活、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分组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2)学生展示:我们的吃、喝、穿、用都离不开农业。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一、说教材《农业》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二节,内容包括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四个部分。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和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知识,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农业生产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难点:农业在我国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依据:农业在我国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只有充分认识农业的地区差异,才能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但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我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讲解、谈话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和图文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四、说学法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①自主探究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②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成员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各抒己见。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2《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农业》是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农业的产生、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使学生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思想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资源、产业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农业的具体分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用生动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分类及其特点2.农业分布的影响因素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理解农业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农业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涵盖农业定义、分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PPT。
2.教学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教学素材:收集与农业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呈现(10分钟)1.使用PPT展示农业的定义、分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农业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选取的农业案例,总结农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学生回答预设:农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农业?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
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小结):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这是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教师:大家阅读资料“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了解我国的现代农业。
教师: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预设:衣、住、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展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读图(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系统认识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有所了解,但对其深层次的原理和现状认识不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衔接,从而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提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难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农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案例材料,如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2.准备投影仪、课件等教学设备。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农业基础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差异较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生产区位因素。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PPT,介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等。
同时,分析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市场需求等。
教学课题农业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教时备课日期月日教学目标:了解农业是主要部门以及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法指导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资料展示]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师生小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教师承转]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教师承转]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主要农业部门[学生讨论]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师生小结]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农业产品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业五个部门.[出示板书]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深刻理解农业包括的各个部门. )[学生活动]结合乡土地理说明农业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学生在资料收集、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的有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师生小结]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教师承转]可见,人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的原料和消费市场,都离不开农业. 下面是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你赞成哪一个说法?为什么?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应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教师小结]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学生活动]结合乡土地理说明农业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 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出示板书]2.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授后小记:授课日期 月 日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第2节农业第一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重要性,知道农业的含义和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
2.知道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
3.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及目标。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相关图文资料了解农业的分类和重要性,初步学会运用图文资料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2.尝试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重点】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难点】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不同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图片):同学们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讨论图片反映的这些产品哪些适合在本地发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讨论为什么不适合某些产品的生产。
学生讨论:地形、气候等。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农业,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及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知识点一农业及其重要性【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90~P92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教材图4.6,说出农业的劳动对象、产品以及主要部门。
__答案:劳动对象和获得的劳动产品都是生物;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__2.读教材图4.7,结合材料及活动,思考农业的重要性,说出我国农业的现状。
__答案:重要性:(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它不仅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原材料和生活物资,还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我国农业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较薄弱,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__ (教师点拨)(探究活动)了解我国农业的重要性(讨论交流)1.收集相关资料,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4.2农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农业的部门。
2.明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掌握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会通过举例学习农业的类型,掌握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科技兴农的发展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农业的地位及其主要生产部门2、农业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农业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知研习】研习一:农业包含哪些部门及农业的地位如何?归纳农业的概念P99:[总结]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
可以结合第99页的活动。
)[提问讨论]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农业的产物。
[提问]阅读“农业的分类”图,农业有哪几类?[学生回答]①农业(种植业)②林③牧④渔[提问]农业的产品又分为哪几类?[学生回答]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提问]书中介绍了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农业,从这些事例总结农业的地位?[师生归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研习二:不同的农业部门在我国是怎么分布的?[教师承转]我们楚州区是以种植业为主,那我国的其它地区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来了解我国的“农业的地区分布”。
要求学生读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
[思考](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用问题带动课本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会读图)[总结](1)东西部(2)400毫米等降水量一线。
第二节农业【学习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重要作用和我国农业的进展现状。
2. 明白得因地制宜进展农业的必要性和如何才能因地制宜进展农业。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农业生产的各部门及农业的作用。
2.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的阻碍。
教学难点:因地制宜进展农业。
【自主学习】一、农业及其重要性一、农业部门人们把利用__ _、_ __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取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广义农业)。
分为(狭义农业)(提供粮食、蔬菜)、(提供肉、奶、蛋)、(提供木材、果品、菌菇)、等部门。
二、农业的重要作用(1)农业是咱们的之源之本。
(2)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和。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进展的产业。
3、粮食问题阅读教材图4.8和图4.9,回答四个国家中:(1)中国耕地的位次?(2)中国粮食总产量的位次?(3)中国靠什么做到如此的?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多的人口。
有力的回应了外国经济学家关于“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发问。
二、进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一、阻碍农业进展的自然条件(2)阅读教材96页材料,回答:阻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散布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二、阻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1)阅读教材图4.14,说出阻碍农业进展和散布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2)为充分利用条件,进展农业是应该遵循“”的原那么。
【合作探讨】因地制宜进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知识构建】【拓展延伸】【优化训练】当堂达标【学后反思】答案:一、农业及其重要性一、动物和植物种植业(狭义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二、衣食立国原材料消费市场基础3、第四第一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够 20%二、地形峻峭宜林那么林、一、(1)地形平坦水源丰硕种植业宜粮那么粮、宜牧那么牧渔业(2)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二、(1)市场、交通、国家政策、农人的技术水平(2)因地制宜。
4.2农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农业的部门。
2.明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掌握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会通过举例学习农业的类型,掌握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科技兴农的发展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农业的地位及其主要生产部门
2、农业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农业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研习】
研习一:农业包含哪些部门及农业的地位如何?
归纳农业的概念P99:
[总结]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
可以结合第99页的活动。
)[提问讨论]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农业的产物。
[提问]阅读“农业的分类”图,农业有哪几类?
[学生回答]①农业(种植业)②林③牧④渔
[提问]农业的产品又分为哪几类?
[学生回答]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提问]书中介绍了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农业,从这些事例总结农业的地位?
[师生归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研习二:不同的农业部门在我国是怎么分布的?
[教师承转]我们楚州区是以种植业为主,那我国的其它地区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来了解我国的“农业的地区分布”。
要求学生读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
[思考](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
(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
(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
(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用问题带动课本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会读图)
[总结](1)东西部(2)400毫米等降水量一线。
(3)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渔业;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4)东部是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西部天然牧场广布。
(5)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6)集中在平原地区。
(7)林业集中在东北和西南、东南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
(8)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研习三:我国东部地区的种植业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分组探讨填图填表]
关于图4.14“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分布图”。
在学生读了图4.13之后,向学生介绍一下农作物的主要类型,在这个基础上再安排学生进一步分析这幅图。
最终落实到第101页活动
通过本节科学习,我们知道了农业是我们的衣食来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要热爱农业,更要热爱从事农业的人们,尊重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果实。
同时,我们也应知道,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差异很大,不同的作物适宜不同的地区生长,因而要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
【巩固拓展】
1.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A.耕地面积大
B.雨热同期
C.水资源丰富
2.我国农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
A.林业
B.牧业
C.渔业
D.种植业
3.下列地区中,农作物可一年三熟的是()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海南岛
D.长江中下游平原
4.我国农业生产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是由于()
A.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多种多样为依据
B.土地面积广大
C.人口众多
D.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5.关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农作物如小麦
B.农田多为旱地
C.河流流量较大
【预习指导】
阅读课本102——107页,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3.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农业的地位及生产部门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