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全解析】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综合测评2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12
单元综合测评(二) 第二单元(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C.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发现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解析】C项,“发”意为“打开”。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失其所与,不知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解析】A项,“蚤”通“早”;B项,“卒”通“猝”;C项,“知”通“智”。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91110089】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群臣怪.之③此其志不在小.④越国以鄙远.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⑥素善.留侯张良⑦吾得兄.事之⑧项伯杀人,臣活.之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B.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C.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解析】①⑦⑩为名词作状语,②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④为形容词作名词,⑥为形容词作动词,⑧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91110020】A.⎩⎪⎨⎪⎧①是寡人之.过也②行李之.往来B.⎩⎪⎨⎪⎧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倚柱而.笑C.⎩⎪⎨⎪⎧①君为.我呼入②窃为.大王不取也D.⎩⎪⎨⎪⎧①因.击沛公于坐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解析】 B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A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 项,①介词,替,给;②动词,认为。
D 项,①介词,趁机;②副词,于是。
【答案】 B5.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91110090】A .是寡人之过也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此亡秦之续耳【解析】B项为定语后臵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模块综合检测(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诗歌鉴赏《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里是指鉴赏古代诗文中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的鉴赏,侧重于领会语言艺术的特色;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
考查时常常与对古代诗文中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进行。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解析】“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写的是: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还至霸陵亭。
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故李将军’。
模块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一支浩大的官僚队伍。
中国历史上一个鲜亮的规律就是,历代官员的数量呈不断扩张趋势。
明代刘体健称“历代官数,汉七千八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
到了明代,文武官员共十二万余人。
官僚系统的不断扩张,是皇权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结果。
官权是皇权的延长,君主专制不断完善,注定官僚系统也不断延长膨胀。
秦汉以后,中心集权不断发生强化,官员的权利被不断分割,以期官员相互制衡,弱化他们对皇权的挑战。
由此造成一官多职的现象,官僚队伍进一步扩大。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格外单一,传统赋税又主要只有农业税一途,官员数量的不断膨胀,使得俸禄成为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
比如西汉末年,国家赋税收入“一岁为四十余万石,吏俸用其半”,官员俸禄支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所以支付官俸成为财政第一大难题,为了节省开支,薄俸制就成为大多数时候不得已的选择。
特殊是在皇权专制达于极致的明清两朝,官员薪俸之低也达到惊人的程度。
低俸制的另一个缘由是皇权专制的自私短视本性。
皇权专制本身是一项不合理的制度支配,它的设计原理是千方百计保证君主的利益,损害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这其中就包括官僚阶层的利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好比一个公司的老总,百官好比员工。
压低员工工资,保证自己的利润,对老板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偏好。
从皇帝的视角看来,实行“薄俸制”和“低饷制”,用“训练”来要求百官清廉,既省心省力,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经费。
传统社会的低俸制,到底低到什么程度?以明代的县令收入为例。
明代正七品县令月俸只有七石五斗。
用七石五斗粮食养活一个大家庭甚至家族,这个县令的生活只能是一般市民水平。
而且明代对于官员办公费用不予考虑,师爷、账房、跟随、门房和稿签等手下均需要县令来养活。
再比如曾国藩在做翰林院检讨时,年收入为129两左右,年支出为608两左右。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廖廓.(kuò)分.外(fèn)浪遏.飞舟(è)挥斥方遒.(qiú)B.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风华正茂.(mào)C.岁月稠.(chóu)苍.茫(cāng)百侣.(lǚ)橘.子洲头(jú)D.怅.寥廓(chàng)尽染(rǎn)沉浮.(fú)激昂慷慨.(gà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漫江碧透轻歌漫舞慢条斯理偶露峥嵘B.响遏行云遒劲有力怅然若失挈妇将雏C.明日黄花恰到好处声情并茂幕霭沉沉D.书声朗朗暮色苍茫视若粪土江天辽阔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浅的江底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游泳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写出了志同道合....的战友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精神状态。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这两首词虽内容不同,但风格上同样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C.古今中外,任何政治角逐,表面看起来靠的是军队和地盘,但最后鹿死谁手....,总是取决于人民的意志。
D.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5.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6.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像是染过一样。
单元评估检测(二)(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一、语基语用(21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油腻.(nì) 罗绮.(qǐ) 残羹.(ɡēnɡ)发酵.(jiào)B.彷.徨(pánɡ) 彳.亍(chì) 颓圮.(pǐ) 榆阴.(yīn)C.步履.(lǚ) 宛.转(wǎn) 摇曳.(zhuài) 迷惑.(huò)D.衔起(xián) 羞涩.(sè) 麦秸.(jiē) 握手言和.(hé)解析:选C。
C项,“曳”读y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四围四维空间衣襟衣锦还乡B.题跋提拔干部体例体力劳动C.天皇天荒地老学力大学学历D.罗绮言辞犀利长篇随声附合解析:选D。
D项,合—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_____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_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_。
A.莫衷一是各抒己见各执一词B.各执一词各抒己见莫衷一是C.莫衷一是各执一词各抒己见D.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各执一词解析:选B。
“各执一词”,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
形容意见不一致。
“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①句有“互不相让”说明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因此用“各执一词”合适;②句中说“有一点是公认的”,“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强调的是不同,可见只有“各抒己见”符合语境。
4.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孙晓娅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
“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古人尊重诗歌,并强调诗艺的极致一定要以创作主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崇高的道德追求、美好的品行为基石。
一部古代诗歌史,不仅是诗歌艺术发展史,还是诗人精神铸造史。
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
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首先是培育和充实诗人的主体精神,使之不回避时代气象和日常生活,自觉于人类精神向度的深入挖掘,自觉于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追求,自觉于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超越。
诗歌精神也是一种民族精神。
几千年来,杰出的诗人立志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熔铸,从问道自由到深入现实两个维度唤醒读者的内在生命感悟,彰显刚正不阿的独立意志、理性批判的现实关怀和为国利民的肝胆赤诚,这些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体的社会意识日渐转向个体的生命意识,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在历史化过程中流变延展。
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高扬富有时代感、主体性的民族精神,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对诗歌创作而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
民胞物与[注]是中华民族究天人之际、追求天人和谐的思想核心。
中华民族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归结为对天地法象的观照,把在这种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取向。
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积累(共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此亡秦之续耳解析:A项,“共”通“供”;B项,“振”通“震”;C项,“蚤”通“早”。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B.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 C.比诸侯之列比:比较 D.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解析:C项,比:并,列。
答案:C 3.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A项,连词,表顺承;介词,把。
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C项,代词,代使者;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 项,都是让步关系,尚且,还。
答案:D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C.常以身翼蔽沛公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C项,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D项,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以其无礼于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C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答案:C 6.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C.若属皆且为所虏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解析:A、C、D三项均为被动句,B项是定语后置句。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越剧演员大奖赛,给了这些刚走出艺校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崭露头角的机会。
B.这匹来自阿拉伯的纯种马正值壮年,风华正茂,在昨天的比赛中一举夺冠。
C.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们共聚长春万达国际影城,一同观看《英雄儿女》,缅怀那段峥嵘岁月。
D.那些曾经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国际政治人物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在革命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革命者高声吟唱了一首昂扬乐观的励志之歌。
B.自电视剧《彭德怀元帅》播出以来,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纷纷表示,像这样多角度了解一代将帅伟大的一生尚属首次。
C.1925年秋天,年轻的毛泽东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到那到处漫山遍野的火红的秋叶,想起当年在此求学的生活,不禁心潮起伏。
D.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有威望的革命领袖,除了时代的呼唤,跟他自身的意志、性格、心理也都有关。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历史如潮,橘子洲上的江风吹落了多少春华秋实②当毛泽东临江作赋、踌躇满志的时候③物换星移,血雨腥风的史篇早已离我们远去④眼前只见欲一睹领袖风采的游人如织⑤谁会相信中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书生意气的青年手中A.②⑤③④①B.②⑤①③④C.①③④②⑤D.③④①②⑤4.在下面文字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分句前后的内容、句式对应。
要求:引用的诗句从《沁园春·长沙》中选取。
诗词,如一朵风中百合,柔弱动人;如一声冲霄清吟,激越豪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让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的凄美哀怨;______________。
5.将下面几个句子用一个单句的形式表述出来。
电视剧《毛泽东》是由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全景式展现了伟人毛泽东的一生,该剧以1893年毛泽东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为背景。
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24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选D 。
A 项,“共”通“供”;B 项,“振”通“震”;C 项,“蚤”通“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C .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解析:选C 。
C 项,比:并,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是寡人之.过也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B.⎩⎪⎨⎪⎧ ①以.乱易整,不武②而乃以.手共搏之 C.⎩⎪⎨⎪⎧ 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子亦有不利焉.D.⎩⎪⎨⎪⎧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解析:选B 。
B 项,①②均为介词,用。
A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
C 项,①兼词“于何”,从哪里;②句末语气助词。
D 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 .夜.缒而出 B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析:选B 。
B 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以其无礼..于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选C。
C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6.下列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若属皆且为所虏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大王来何操解析:选B。
单元综合测评(二) 第二单元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
C.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发现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
【解析】C项,“发”意为“打开”。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失其所与,不知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解析】A项,“蚤”通“早”;B项,“卒”通“猝”;C项,“知”通“智”。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91110089】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群臣怪.之③此其志不在小.
④越国以鄙远.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⑥素善.留侯张良⑦吾得兄.事之⑧项伯杀人,臣活.之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
B.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
【解析】 ①⑦⑩为名词作状语,②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④为形容词作名词,⑥为形容词作动词,⑧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91110020】
A.⎩⎪⎨⎪⎧①是寡人之.过也②行李之.
往来 B.⎩⎪⎨⎪⎧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倚柱而.
笑 C.⎩⎪⎨⎪⎧①君为.我呼入②窃为.
大王不取也 D.⎩⎪⎨⎪⎧①因.击沛公于坐②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 【解析】 B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A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 项,①介词,替,给;②动词,认为。
D 项,①介词,趁机;②副词,于是。
【答案】 B
5.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91110090】
A .是寡人之过也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 B 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答案】 B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20分)
【导学号:91110091】
乙榜授新建教谕。
六年,以荐擢御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以会试
..
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
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
来言:“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帝为改敕赐之。
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
武还,诉于帝。
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
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
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
言:“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
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
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
”从之。
来居官廉,练达政事。
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
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逮下狱,当徙。
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
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明年改左副都。
渡河,闻寇退,乃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
..
引还。
景泰元年,贵州苗叛。
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
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
贼平,班师。
诏留来、珤镇抚。
寻命来兼巡抚贵州。
奏言:“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
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
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
”从之。
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
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
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
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
明年,事平。
召为南京工部
尚书。
..
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
来归。
成化六年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有删节)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B.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C.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D.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以……为”为固定结构,所以排除A、C两项。
“听其均分”的意思是“任由他们均分”的意思,故选B项。
【答案】 B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
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错,原文无“肱股之臣”。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
B.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C.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珤、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珤一起留下来镇守。
D.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
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
成化六年,死于家中。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概括分析的能力。
“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错,文中并没有提到太后对陈武宠幸。
【答案】 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5分)
译文:
(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6分)
译文:
【答案】(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还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
(关键点:贼,残害;去,除去;困,困苦)
(2)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
(关键点:疾,痛恨;以,因为;县令不职者,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凭会试乙榜的身份被授予新建教谕。
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