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过小孤山大孤山(三)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小孤山大孤山》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记出生字词,并查找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分析文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4)阐述文章的深层含义及作者的表达意图。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强调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过小孤山大孤山》;2. 完成相关练习题;3. 深入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阐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景点;2.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意识和对自然地理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教学难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景点的风景和特点。
2. 学习(1)第一课时: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小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小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轮廓和植被分布等。
(2)第二课时: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形状和植被类型等。
(3)第三课时: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a.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背景等;b. 介绍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等。
3. 讨论与互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和历史背景,并总结出共性和特殊之处。
(2)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4. 拓展与应用(1)实地考察:学生们外出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亲身感受和了解其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考察所得的信息,撰写一篇关于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文章,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五、教学评估1. 合作讨论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掌握程度;2. 学生的实地考察报告和写作文章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准确描述能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高二选修欣赏课)教案教学设计课题《过小孤山大孤山》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教学难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二、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以及感情2、学生齐声读课文,注意节奏3、分组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三、检查预习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C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B、沙洲葭苇(jiā)C、潦缩(liáo)D、岸如赪(chēng)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C )A、信造化之尤物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
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B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然(1)杰然特起……的样子(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3)实不然也这样(4)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1)晚泊沙夹晚:名作状,这天晚上(2)岸土赤而壁立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3)掠江东南去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4)上干云霄上:向上,名作状6、重点语句翻译(1)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描述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探讨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4. 学生讨论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教师提出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变迁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质背景。
2. 描述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3. 探讨小孤山的演变情况。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地质图,引导学生了解地质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形成过程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情况。
4.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了解小孤山的演变过程。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孤山演变的认识。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2. 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自然资源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5. 学生分享对保护小孤山自然资源的想法和建议。
第四章:小孤山的人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探讨小孤山的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址,引导学生了解人文历史。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人文历史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湖南省隆回县第一中学杨能荣【教材、学情分析】本文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赏析示例,是陆游的一篇游记散文。
鉴于本文文字不很深奥,高二年级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且本文教学属于文学欣赏,因此,教学应该淡化字词句,应该从体味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切入,紧紧围绕“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进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体味散文和诗歌在表达同一题材时采用的不同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
2.在阅读、写作、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3.领悟“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体味散文和诗歌在表达同一题材时采用的不同方法。
【教学重点】1.在阅读、写作、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2.领悟“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体味散文和诗歌在表达同一题材时采用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体味散文和诗歌在表达同一题材时采用的不同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赏析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激趣,导入课题学生观看短视频《小孤山游览视频》,激发学生对小孤山的游览兴趣。
引出学习的课题《过小孤山大孤山》。
二、整体把握1.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写景句子,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主要景观?各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找关键词回答景观特点。
2.指名一位学生上讲台板书,其他学生在座位上完成作业。
师生指正。
课文景物景物特点学生对景物特点的总评价过小孤山大孤山3.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文描写的各处景观的内容。
三、探究赏析1.学生讨论、思考:你认为作者写哪处景观写得最好?为什么?2.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四、拓展对比阅读本文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体味散文与诗歌描绘形象的不同方法。
1.齐读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別[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 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 •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技能 目标 领悟“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感悟散文和诗歌在表达同一题材时的不同手法情感 目标体会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把握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情感[知作者]陆游(见《书愤》相关介绍)。
02散文之部第「课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曾因参加科举考试谈论恢复中原而被罢官。
1169年,被起用为夔州通判,次年从故乡山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且行且记所见所闻,感慨万千,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知常识]1•小孤山(小姑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
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 。
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 于石上。
由于此山形状像一位云髻髙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
2•大孤山(大姑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
民间传说此山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3•日记体游记:是游记中的一种形式,是用写日记的形式来写游记;也可以说是日记中的一种题材类型,是专写纪行中所遇、所闻、所感。
实i,j'] • kfe词■ i t f旬式■ ■导基础陆游的《入蜀记》和范成大的《吴船录》成为宋代两部成熟的日记体游记,为后来明清日记体游记树立了典范。
一、古今异义1•信造化①之尤物②也①古义:这里指天地、自然界今义:福气,运气②古义:特异之物,这里指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今义: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2.与江山①相发挥②①古义:水光山色,文中指长江和小孤山今义:多指国家或国家政权②古义:辉映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3.盖江西路也古义:长江的西路今义:江西省4•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古义:没走路今义:不可以二、一词多义1.相①二山东西相.望副词,互相②移船相近邀相.见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译为“她”③及时相遣归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译为“我”④无物以相.之动词,帮助⑤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2 .过①过烽火矶动词,经过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过错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于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⑤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形容词,过分3.凡①凡江中独山副词,凡是,一切②凡三往,乃见副词,共计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形容词,平常,一般4 •信①信造化之尤物也副词,实在②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名词,信使,这里指媒人③低眉信手续续弹动词,随意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名词,实情⑤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5.拟①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动词,相比,比拟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动词,模仿③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动词,比划6 .属①小孤属.舒州宿松县动词,隶属,归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7.当①此山当是其一也副词,应该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占着,把着③西当太白有鸟道动词,对着,面对8 .奇①怪奇万状形容词,不寻常的,罕见的②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名词,奇观9.是①此山当是其一也动词,表判断②是日风静,舟行颇迟指示代词,这③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今天10 .复①复以小艇游庙中副词,又,再②回朕车以复路兮动词,返回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动词,恢复④山重水复疑无路动词,繁复,重复⑤红罗复斗帐形容词,双层的⑥退将复修吾初服副词,重新11.然①杰然特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连词,表转折,然而,但是③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指示代词,这样»« A 4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知识解读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简述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图片。
2. 与小孤山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名称由来,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4.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观点,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2. 简述小孤山演变历史,包括地貌变化、植被生长等。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
2. 与小孤山形成和演变相关的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3. 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过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4.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包括植被、动物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类型和特点。
2. 简述小孤山动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追随文中作者泛舟的行程去欣赏沿途秀丽的景致;掌握重要字词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自主阅读,感知﹑想象景物特点;合作探究共享,通过思维导图的引领,将”两日游”所见各处景物特点的学习任务分工给小组进行探究合作,并勾勒出景物特点直观呈现景物风貌;鉴赏评价,学习游记丰富细腻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想象﹑勾勒景物特点;赏析游记丰富细腻﹑生动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赏析游记丰富细腻﹑生动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穿越时空循陆游通过”旅行”段子唤起学生对美好景物的期待:同学们,现在网络上流行很多关于”旅行”的段子,比如:——秋天的雨在争论不停,小水泡开始了旅行。
(顾城《水泡的想象》)——背起行囊走四方,不为天宽,不为地广,只为见见风吹草低见牛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顾教师《仅十个字的辞职信》)——背着背包的路上,看过许多人,听过许多故事,见过旅行风景,就这样,慢慢学会了长大。
流转的时光,都成为命途中美丽的点缀,看天,看雪,安安静静,不言不语都是好风景。
同学们喜欢旅行吗?那今天我们就当做是穿越了时空,到了宋代,跟着距今近一千年的陆游去游山玩水吧,哪儿呢?——《过小孤山大孤山》。
二﹑倾听诵读窥全豹1.创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选自《陆游集·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被起用为夔州(重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陆游此时重新被起用,心情该是欣喜甚至还有些小得意的。
文中引用杜老诗句为证:”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还说”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陆先生流连忘返陶醉于两岸美景中。
2.关于小孤山和大孤山。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过程与方法: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二、导读(1)作者生平: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
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2)背景介绍: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3)大小孤山: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
某某省某某育才中学高中语文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案A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翻译句子。
2.诵读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3.分析的景物特点,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翻译句子。
2.诵读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预习案】1.文学常识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某某省某某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诗作《游某某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词作:《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主X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启用为夔州(今某某奉节)通判。
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今某某某某)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
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
本文就选自《入蜀记》,选八月一日、二日两天所记,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小孤山在某某彭泽北,某某宿松东,与南岸澎浪矶相对,俗讹作小姑山。
③在写景的经过中,作者善于改动察看角度和察看点来实行形容,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山河水图展而今读者眼前。
如写狼烟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
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分歧季候的转变;额外是对小孤山的描述,察看角度和察看点的敏捷多变,充足地展现了山川景色的千姿百态。
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暴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倾轧、打击,仍不改收复之志的墨客的孤独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古刹,“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是只是想多看几眼景象,更是表达了面临半壁山河百感交集的庞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表象,算不上是离奇风景,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此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明,作者所慨叹的不仅是是“俊鹘抟水禽”吧?关联陆游的志向愿望及前半生的履历,我们可以遐想到墨客此时何等期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期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健壮,动民气魄。
D、江水清浊明显,“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4、作者在记述山水景色、胜景事迹的经过中,随时融合抒怀协议同意论,并将相关的外传轶事、
古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短文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状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裕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维深度,同时亦为景色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犹如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精致,神话的气氛,史籍的积淀,诗文传说与名胜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