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商鞅变法
- 格式:ppt
- 大小:735.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
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
改革家商鞅及其变法生平及著作商鞅,姬姓,是卫国的公族,故又称卫鞅或公孙鞅。
鞅后在秦,受封商邑,因称商鞅。
他是战国时期法家中的著名人物,生年不可确考,死于公元前338 年。
商鞅是李悝的学生,年辈略后于吴起。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先至魏,魏王不用。
《秦本纪》称商鞅在秦孝公元年入秦,三年变法,五年为左庶长,十年为大良造,二十二年被封为商君,二十四年孝公死后被杀。
《商君书》原有二十九篇,现存二十四篇,旧题“商鞅撰”,但其中有商鞅以后其他法家的作品,《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韩非所见商、管两家书当然与今本有所歧异,但亦可见《商君书》在战国末期已流传很广。
在秦变法的争议商鞅年轻时爱好刑名之学,先到魏国,为魏相公叔痤家臣。
公叔痤在临死前,推荐他给魏惠王,要惠王用他为相。
并说,如果不用,就把他杀掉,不能让他离开魏国。
魏惠王以为公叔痤病重,在说胡话,因而没有任用商鞅。
这时,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就到了秦国。
商鞅到秦国后,先住在孝公的宠臣景监家里。
他头两次见孝公,劝孝公学尧舜禹汤的仁义,行所谓帝王之道。
孝公听得直打瞌睡。
事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太迂腐了。
商鞅从景监那里知道了,孝公对他不满意,便要求孝公作第三次的接见。
这一次,商鞅大谈富国图霸之术。
秦孝公立刻被打动了,越听越爱听。
孝公高兴地对景监说:你的客人果然是好样的,孝公一连和商鞅谈了好几天,决定了重用商鞅,准备实行变法。
变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群臣间引起很大的争议。
《商君书·更法》载,秦孝公跟商鞅以及旧臣、甘龙、杜挚在一块商议变法的问题。
秦孝公说:我想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革礼制来教导百姓,但是恐怕天下人议论我。
商鞅说:“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原始资料:商鞅变法概况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乃拜鞅为左庶长。
其事在商君语中。
七年,与魏惠王会杜平。
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
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
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
东地渡洛。
十四年,初为赋。
十九年,天子致伯。
二十年,诸侯毕贺。
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
──《史记》卷五《秦本纪》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一》。